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李建群 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二: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B. 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有了想象,就一定有艺术创作和文学作品的欣赏。
C. 在《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判词的预设,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能更好保留应有的艺术价值。
D. “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人们又通过这种理想化“再造”获得一种愉悦感。
B. 残缺的作品会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因此残缺的文学作品也能像完整的作品一样,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C. 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就是再创作一个本质上不背离、但是又具有更新内容与更深意蕴的新形象的过程。
D. 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比喜感的大团圆结局更有艺术价值,让读者产生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3. 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正是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使读者得以参与文学的意义构成,并形成文学理解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中的个性变异。
B. 文学残缺的功能是在读者那里引起有结构的运作过程,文本意义在读者的想象力中变得栩栩如生。
C. 残缺美是指美因残缺而形成的审美缺憾,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反思和回味。
D. 人们对于残缺艺术往往有“尽善尽美”的审美心理,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人们希望通过想象得到完全的欣赏,而非零散的、残缺不全的。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文学作品残缺美和修补复原”这一现象的理解。
【答案】1. C 2. D 3. C
4. 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总说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②接着从审美心理角度和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方面阐释原因。
5. ①从材料一看,文学作品的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读者的审美体验因为它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
②从材料一看,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想通过想象和创作,将文学作品的残缺部分完整化、完善化,并在这种修补复原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③结合材料一、二看,对文学作品残缺部分的修补复原是有原则的,要应和原著的内涵走向,不背离原来的形象内涵,且应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可使审美体验深刻而持久,但不能说审美体验的深刻而持久就是因为残缺状态。
B.“有了想象,就一定有艺术创作和文学作品的欣赏”过于绝对。只有发挥想象,才可能有创造与欣赏,但并不是有了想象,就一定有。
D.“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错,材料一最后一段中“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强调的是受众创造的新形象的独特性,而不是“与众人完全不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让读者产生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说法有误。材料二“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指出悲剧下场“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但只是凄凉,未达到苍凉境界,无法让人静静思考的长度与人生厚度的感觉。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材料一可知,对于残缺的作品,审美主体反而会通过想象再创作获得一种愉悦感,就如文学作品的残缺,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带给读者回味无穷的美,所以残缺美不会形成审美缺憾。
C.“残缺美是指……审美缺憾”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结构的能力。
材料一共分为四段,其中第一段为总说,提出观点,主要说的是“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然后以“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设置问题,引出下面的论证和分析。
第二——四段为分论,第二段以“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作为分论点,从审美心理角度阐释原因。第三、四段“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就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从两个方面阐释原因。这样形成总分结构,层次清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文学作品的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读者的审美体验因为它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
结合材料一“‘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可知,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想通过想象和创作,将文学作品的残缺部分完整化、完善化,并在这种修补复原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结合材料一“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和材料二“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可知,对文学作品残缺部分的修补复原是有原则的,要应和原著的内涵走向,不背离原来的形象内涵,且应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树会记住许多事
刘亮程
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
树会记住许多事。
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我们走了又回来。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
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在人的一辈子里,人能看见一场风刮到头,停住。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谁也看不见马车夫在哪里。
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
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
树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院门半开着,能看见路上过来过去的几个人、几头牛。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我们天天往树上看,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枝叶叶没找见什么。
找到了它或许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
爹,你到土里去找,我们在地上找。
我们家要是一棵树,先父下葬时我就可以说这句话了。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还有鸟叫和虫鸣,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
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父亲。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父亲。我们要找什么。
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
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
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
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央在树杈上,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
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麦穗早被鸟啄空。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棒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
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筐干红辣皮,一直举过房顶,举到半空喂鸟吃。
“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午后,树还没长出叶子。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苞谷糊糊。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苞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
大哥仰着头,说了一句话。
我们全仰起头,这才看见夹在树杈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
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
“回来吧,别找了,啥都没有。”树根在地下喊那些枝和叶子。它们听见了,就往回走。先是叶子,一年一年地往回赶,叶子全走光了,树杈便枯站在那里,像一截没人走的路。枝杈也站不了多久。人不会让一棵死树长时间站在那里。它早站累了,把它放倒(可它已经躺不平,身躯弯扭得只适合立在空气中)。我们怕它滚动,一头垫半截土块,中间也用土块堰住。等过段时间,消闲了再把树根挖出来,和躯干放在一起,如果它们有话要说,日子长着呢。一根木头随便往哪一扔就是几十年光景。这期间我们会看见木头张开许多口子,离近了能听见木头开口的声音。木头开一次口,说一句话。等到全身开满口子,木头就基本没话可说了。我们过去踢一脚,敲两下,声音空空的。根也好,干也罢,里面都没啥东西了。即便无话可说,也得面对面呆着。一个榆木疙瘩,一截歪扭树干,除非修整院子时会动一动。也许还会绕过去。谁会管它呢。在它身下是厚厚的这个秋天、很多个秋天的叶子。在它旁边是我们一家人、牲畜。或许已经是另一户人。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次写挂在树上的筐,写出了作者对往昔温暖美好岁月的追怀,流露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伤感,字里行间透露着些许苦涩。
B. “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形象具体地展现了树春荣秋衰的过程,表达了记忆之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C. 本文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树的“记住”归根结底其实是人的记住,文章通过树传达一种对生活、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
D. 文章以“或许已经是另一户人”结尾,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发了读者对于树的恒常和人生的变迁与短暂的思考。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记忆中从前日子的悠闲美好。
B. “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运用了比喻等手法,生动地描摹了人生走向衰老直至死亡的匆忙的过程。
C. 本文很多句子独立成段,借助这一方式显示“记、丢、找、忘”的文章脉络,也使文章节奏舒缓有致。
D. 本文语言幽默诙谐,“树从不胡乱走动”等语句,妙处横生,充满幽默感。用轻松的笔调、风趣的语言表现日常生活,读来饶有兴味。
8. 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9.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树会记住许多事”包含了哪些涵义。
【答案】6. B 7. D
8.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到的生活记忆,这就是我们真正要找的却再也找不回来的宝贵财富,引出下文对这些生活被遗忘的感慨。
②内容上,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逝去、记忆逝去的无可奈何的哀怜与悲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现在的生存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的感情。
9. ①树作为记忆的载体,记住了人们往昔难忘的生活,记住了浓厚的、无法割舍的亲情。
②作者赋予了树以人的情感,树的记忆就是人的记忆。因为人要面对过去岁月的流逝、过去所有记忆的遗忘,因而需要树来承载人的生活记忆,并帮助人们记起生活中的细微场景。
③树是人表达情感的载体,作者借房屋旁的树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岁月更迭的伤感,以及对温暖永恒的精神的追求。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B.“形象具体地展现了树春荣秋衰的过程”分析错误。“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主要是强调“忘了”就会“变成一根干木头”,意思就是“忘了”就等于“失去生命”,意在表达记忆之于生命的重要意义,而不是强调时序的更迭。文章写作的重点是通过树传达一种对生活、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描写树春荣秋衰的过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本文语言幽默诙谐……用轻松的笔调、风趣的语言表现日常生活”分析错误。本文语言朴素自然,生动形象,含蓄隽永。“树从不胡乱走动”,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不是幽默诙谐。文章通过树传达一种对生活、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逝去、记忆逝去的无可奈何的哀怜与悲悯,笔调并不是轻松的、幽默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根据前文“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爹,你到土里去找,我们在地上找”可以看出,此句中“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起到了承接上文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生活记忆,这就是我们真正要找的却再也找不回来的宝贵财富。根据“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可以看出,这与下文中的“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等形成呼应,引出下文对这些生活被遗忘的感慨。语段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从内容上看,“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逝去、记忆逝去的无可奈何的哀怜与悲悯。根据“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可以看出,作者由此产生了对现在的生存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的感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夹在树杈上”可知,树作为记忆的载体,记住了人们往昔难忘的生活,记住了浓厚的、无法割舍的亲情,记住一切值得珍惜的过往。
结合“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可知,与树相比,人是善于遗忘的,作者以树会记住许多事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反思。根据“一根木头随便往哪一扔就是几十年光景”“在它身下是厚厚的这个秋天、很多个秋天的叶子。在它旁边是我们一家人、牲畜。或许已经是另一户人”可知,人要面对过去岁月的流逝、过去所有记忆的遗忘,因而需要树来承载人的生活记忆,并帮助人们记起生活中的细微场景。
结合“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可知,树是人表达情感的载体,作者赋予了树以人的情感,树的记住就是人的记住,通过写“树会记住许多事”表达的是人要记住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再结合“在它身下是厚厚的这个秋天、很多个秋天的叶子。在它旁边是我们一家人、牲畜。或许已经是另一户人”可知,作者借房屋旁的树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岁月更迭的伤感,以及对温暖永恒的精神的追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公权,字诚悬,公绰弟也。年十二,工辞赋。元和初,擢进士第。李听镇夏州,表为掌书记。
因入奏,穆宗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再迁司封员外郎。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公绰尝寓书宰相李宗闵,言家弟本志儒学,先朝以侍书见用,颇类工祝,愿徙散秩。乃改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
文宗复召侍书,迁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尝夜召对子亭,烛穷而语未尽,宫人以蜡液濡纸继之。从幸未央宫,帝驻辇,曰:“朕有一喜,边戍赐衣久不时,今中春而衣已给。”公权为数十言称贺,帝曰:“当贺我以诗。”宫人迫之,公权应声成,文婉切而丽。诏令再赋,复无停思,天子甚悦,曰:“子建七步,尔乃三焉。”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异日,与周墀同对,论事不阿,墀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乃自舍人下迁,仍为学士知制诰。
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召问得失,因言:“郭旼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帝曰:“旼,尚父从子,太皇太后季父,官无玷邮,自大金吾位方镇,何所更议?”答曰:“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帝曰:“女自参承太后,岂献哉?”公权曰:“疑嫌间不可户晓。”因引王珪谏庐江王妃事。是日,帝命中官自南内送女还旼家。其忠益多类此。迁学士承旨。
武宗立,罢为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引为集贤院学士,知院事。李德裕不悦,左授太子詹事,改宾客。累封河东郡公,复为常侍,进至太子少师。大中十三年,天子元会,公权稍耄忘,先群臣称贺,占奏忽谬,御史劾之,夺一季俸,议者恨其不归事。咸通初,乃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B. 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C. 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D. 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拾遗,古代官名。字面意思是捡起皇帝的遗漏,是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兼助理机构。
B. 辇,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后来多指皇帝、皇后坐的车。
C. 季父,古代对叔叔的称呼。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
D. 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一般耄耋连用,指年纪很大的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穆宗在佛庙看过柳公权的书法便念念不忘。文宗亦颇为欣赏,多次提拔柳公权,曾与他忘情地探讨书法,直到蜡烛燃尽仍未尽兴,还命令宫人用蜡油浸纸烧着照明。
B. 文宗为边关将士的衣物供应及时感到高兴,命柳公权写诗祝贺。他应声吟诗,切题而且婉丽,皇帝令他第二次赋诗,也能不假思索出口成诗,皇帝很高兴。
C. 柳公权与周墀一起回答皇帝的咨询,公权评论政事得失不迎合皇帝的好恶,周墀为他担忧惴惴不安,而公权镇定自若。皇帝封柳公权为谏议大夫。
D. 柳公权谏言文宗,朝廷官员对郭胶升任邠宁节度使之事颇有议论。文宗起初认为郭皎是尚父郭子仪的侄子,太皇太后的叔父,在职也没有过错,当无可非议。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②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
14. 柳公权敢于上言进谏,皇帝评价他为“卿有诤臣风”,请结合文章简析“诤臣风”体现在何处?
【答案】10. A 11. C 12. A
13. ①当时皇帝荒淫放纵,所以公权提及上面这些话,皇帝改变了脸色,懂得他是借谈书法劝谏自己。
②郭旼确实是有功勋的旧臣,然而人们议论他是因为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才有了这次升官,这是真的吗?
14. 用书法技法劝谏皇帝要心术端正;皇帝自认勤俭但柳公权说不过小节与治国无益;评论政事得失不迎合皇帝的好恶;劝皇帝把二女送出以打消群臣猜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上应当选拔贤臣,罢免没有才德的人,采纳臣子的劝谏,赏罚分明。穿洗过的衣服,这是小节,对治理国家益处不大。
“退”的宾语是“不肖”,不应断开,排除BD;
“此小节耳”为判断句,“耳”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有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曾与他忘情地探讨书法,直到蜡烛燃尽仍未尽兴”分析有误,原文为“尝夜召对子亭,烛穷而语未尽,宫人以蜡液濡纸继之”,有秉烛夜谈一事,但原文并没有提到是在讨论书法,无中生有。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荒纵”,荒淫放纵;“及”,涉及,提到;“容”,脸色;“笔”,书法。
(2)“诚”,实在;“乃”,才;“除”,授予官职,升官;“信”,真实,真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据原文“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可知,他用书法技法劝谏皇帝要心术端正;
据原文“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可知,皇帝自认勤俭但柳公权说不过小节与治国无益;
据原文“异日,与周墀同对,论事不阿”可知,他评论政事得失不迎合皇帝的好恶;
据原文“帝曰:‘女自参承太后,岂献哉?’公权曰:‘疑嫌间不可户晓。’因引王珪谏庐江王妃事。是日,帝命中官自南内送女还旼家”可知,他劝皇帝把二女送出以打消群臣猜疑。
参考译文:
柳公权字诚悬,是公绰的弟弟。十二岁就精辞赋,元和初年,选拔为进士。李听任夏州节度使,上表朝廷推荐他任掌书记。
因而回朝向皇帝上奏章。穆宗皇帝说:“我曾在佛庙看到过你的书法,想念你很久了。”就任命他为右拾遗、侍书学士。又两次提升,任司封员外郎。皇帝向公权询问写字的技法,公权回答说:“心术端正运笔就端正,运笔端正就可以学会书法了。”当时皇帝荒淫放纵,所以公权说了上面这些话,皇帝改变了脸色,懂得他是借谈书法劝谏他。柳公绰曾经寄信给宰相李宗闵,说自己的弟弟立志研究儒学,前朝皇帝任他为侍书,很像工祝,希望担任散官,于是改任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
文宗皇帝又召他任侍书学士,升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院写诏书的学士。曾经在夜晚于子亭回答皇帝的咨询,蜡烛烧完了但话还没谈完,宫女用蜡油浸纸烧着照明。随侍皇帝到未央宫,皇帝停住车驾说:“我有一件喜事,守卫边塞的将士的服装很长一个时期不能按时运去,今年在春季中间就运去了。”公权写几十个字的文章祝贺称颂,皇帝说:“应该写诗祝贺我。”宫女们催促他,公权应声吟诗,切题而且婉丽,皇帝令他第二次赋诗,又不加思索随口吟诗。皇帝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常常与六位学士在便殿回答皇帝的咨询,皇帝称赞汉文帝谦恭节俭,就举起衣袖说:“这件衣服已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赞颂,只有公权一人不做声。皇帝问他,他回答说:“皇上应当选拔贤臣,罢免没有才德的人,采纳臣子的劝谏,赏罚分明。穿洗过的衣服,这是小节,对治理国家益处不大。”另一天,与周墀一起回答皇帝的咨询,公权评论政事得失不迎合皇帝的好恶,周墀为他惴惴不安,公权更加镇定不慌。皇帝慢吞吞地说:“你有诤谏臣子的风范,可以屈居谏议大夫。”竟从中书舍人降了职,但仍任学士,掌管写诏书。
开成三年,柳公权经调转任工部侍郎。文宗曾召他问事,问他:“外边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自从郭旼被任为邠宁节度使,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文宗说:“郭旼是尚父(郭子仪)的侄子,太皇太后(懿安郭皇后)的叔父,在职也没有过错。从金吾大将升任小小的邠宁节度使,还议论什么呢?”柳公权说:“郭旼确实是有功勋的旧臣,然而人们议论他是因为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才有了这次升官,这是真的吗?”文宗说:“他的两个女儿进宫,是来看望太后的,并不是他进献女儿。”柳公权说:“如没有嫌疑,为什么这事嚷得家喻户晓?”他因而举出唐初名臣王珪劝唐太宗送卢江王(李瑗)之妃出宫的事例来说明利害,文宗当即派内使张日华把二女送还郭旼家。公权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事例很多是这样的。升公权任学士承旨。
武宗当了皇帝,免去了他的学士承旨,任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引荐他任集贤院学士,主持集贤院事务。李德裕不高兴,降为太子詹事,又改任太子宾客。经连续几次晋升,封为河东郡公,又任常侍,升至太子少师。大中十三年,皇帝在元旦举行朝会,公权因老迈健忘,在群臣之先向皇帝称颂祝贺,口中致词应答皇帝出现错误,御史弹劾他,扣除了一个季节的俸禄,议事官恨他不退休。咸通初年,才以太子太保的职位辞官退休。病故,享年八十八岁,追赠太子太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小重山
[宋]贺铸
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①。当时偏恨五更钟。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楚梦②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画桥③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①玉芙蓉:喻美人。玉是美好,芙蓉是荷花。②楚梦:宋玉《高唐赋》里有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相会的事。后用来形容好梦不长。③画桥:此处借指女主人公居住的地方。凤城:指京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上片写男主人公与情侣相别日久、朝思暮想,以致因情生幻,梦中跋涉千里,来到了过去曾经和心上人欢会的旧地。
B. “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写他拂柳穿花,孑孑前行,在回廊之中徘徊,在梦中依旧无法找到佳人。
C. “当时偏恨五更钟”一句,正当梦中两人情意缠绵之时,东方发白,晓钟鸣奏,这正是良宵苦短,愁夜恨长!
D. 词的上片写梦中相会,化景物为情思,景中含情,语弥淡而情弥深,尤显功力。
16. 陈廷焯对《东山词》有“笔墨之妙,真乃一片化工”之赞叹,请赏析本词下片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体会其妙处。(注:《东山词》,贺铸的词集)
【答案】15. B 16. 下片主人公从梦中蓦然惊觉,实写眼前看到的金缕双枕和身边空荡荡的半床鸳被;梦回凄凉,与上片梦境中与佳人相会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表现了主人公梦醒后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之情。后面两句,又化实为虚,想象远在京城的佳人在秋风中睹柳思人而日益憔悴的景象;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相思之苦更甚更浓,孤寂悲戚的无法排解。因此下片虚实结合,实中见虚,虚实自然转换,笔法巧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写他……在梦中依旧无法找到佳人”错误。“碧纱窗影下,玉芙蓉”。这两句写他拂柳穿花,孑孑前行,刚刚绕过那幽雅的回廊,已经看到心上人伫立在朦胧的碧纱窗影下,似玉琢芙蓉,袅袅婷婷,顾盼生辉,笑颜以待了。这里“芙蓉”代指他心目中的美人,即那伫立在碧纱窗影下的美人。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下片“楚梦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写的是“可是好梦不长,往事又是那样令人沉重。一觉醒来,眼前只有两只金缕枕头,身边那半床空荡荡的”,这是实写梦醒后的孤寂,身边空荡荡的半床鸳被,更使他黯然销魂,这与上片写梦中见到佳人的美好情景形成对比,虚实结合。词人醒来眼前只有两只金缕枕头,半床是空荡荡的,抒发梦醒后的孤寂痛苦之情。“画桥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悴几秋风”,又是想象之景,写“所思念的人远在京城东边的临水小楼上,河上有一座小桥。楼前的杨柳已经历了几度秋风,心上人也经历了几番失望和憔悴”,化实为虚,由己推人,代人念己,通过写想象心上人的憔悴而写自己的孤寂之情。总得说来,虚实结合,写法巧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地异变之后,梦中的李白看到了壮丽华美的神仙居所的两句是:“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但又极富清冷感的秋景图。
(3)《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达苏轼虽遭贬谪,但借酒自解自慰、旷达洒脱的两句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青冥浩荡不见底 ②. 日月照耀金银台 ③.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④. 渚清沙白鸟飞回 ⑤. 人生如梦 ⑥.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冥”“渚”“尊”“酹”。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①),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_____;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_____。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②),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_____。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加强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培养临床诊疗水平。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要从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开始。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当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_____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没有传承,(③);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中医药要主动张开怀抱,与现代环境相拥,才能获得新生。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本清源 与时俱进 口传心授 源源不断
B. 激浊扬清 推陈出新 口耳相传 络绎不绝
C. 正本清源 推陈出新 口传心授 络绎不绝
D. 激浊扬清 与时俱进 口耳相传 源源不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加强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B. 加强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培养临床诊疗水平。
C. 完善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D. 完善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培养临床诊疗水平。
20. 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1.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 A 19. C
20.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张开怀抱”“相拥”“新生”等词语将中医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现代社会中中医药只有积极地适应时代,不断创新融入时代才能获得高质量发展。
21. ①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②培养大批中医人才③创新就失去根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激浊扬清:冲去脏水,扬起清水。比喻除去坏的,奖励好的。由前文“传承”更强调源头,故选“正本清源”。
第二空,与时俱进:与时间一起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此处只单方面强调创新的与时俱进,未提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故选“与时俱进”。
第三空,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此处指中医的传承应为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故选“口传心授”。
第四空,源源不断:意思是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此处主体是中医药,故选“源源不断”。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加强”与“体系”搭配不当,应为“完善服务体系”。
二是“培养”和“水平”搭配不当,应为“提高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项来看,两处错误都改正,表述无误的是C项。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在现代社会中医药要主动张开怀抱,与现代环境相拥,才能获得新生”中,用“张开怀抱”“相拥”“获得新生”等赋有人的情态的词语来描写中医药,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主动张开怀抱,与现代环境相拥,才能获得新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现代社会中中医药只有积极地适应时代,不断创新融入时代才能获得高质量发展。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说“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结合后文对传承和创新的分别阐述,可以推测要同时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故填“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第二空,结合后文“代代相传”“师承教育”和“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可知此处强调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故填“培养大批中医人才”。
第三空,后文说“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且此处和后文是并列关系,结合后一句话“没有传承”,可知此处论述的是“创新”,故可填“创新就失去根基”。
22.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描写琵琶演奏的绝佳作品。音乐有声而无形,一般极难用文字表现,但是白居易“化无形为有形”,把无形的、抽象的乐声幻化成一组组生动具体的画面,唤起读者的经验和联想,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请选择一种你最喜欢或者熟悉的乐器,试着用这种方法描写它的声音。
【答案】听起来或缠绵悲切,或泉水叮咚,或如走马摇铃。它的余音长短适中,最富于表现庄重古朴的抒情乐曲。那筝音有如桥下潺潺的流水,孤鸿飞过时的几声清啼,以及易安的婉婉叹息;有如看薛涛的浣花小笺,看一朵淡淡的兰花,静静的开放在遥远的夜空;又恰似那一树紫丁香的缤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仿写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文中描写音乐的语段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题目中所说的“白居易‘化无形为有形’,把无形的、抽象的乐声幻化成一组组生动具体的画面,唤起读者的经验和联想,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是指运用比喻的手法来以声拟声,用人们生活的经历来弥补和丰富音乐的声音,如以“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以“私语”比其幽细圆润,以“珠落玉盘”喻其清脆悦耳,以“鸟语”“泉流”喻其婉转流利,以“银瓶破”、“水浆迸”、“铁骑突”、“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等等。
然后,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或者熟悉的乐器,运用《琵琶行》中所使用的比喻的修辞,选择现实生活中人们具体可感的声音或形象来作喻体进行描摹即可,要注意表达的形象性和连贯性。
23.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有关部门启动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从下面候选人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推介词。
要求:内容符合人物身份,运用排比、比喻手法,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不超过90个字。
候选人:张桂梅、袁隆平、屠呦呦
【答案】示例(袁隆平):
他像一头黄牛,默默耕耘在田畴,让地球战胜饥饿;他像一朵白云,缓缓漂浮在天空,让名利远离自己;他像一只蝴蝶,翩翩飞翔于丛林,让梦想抵达花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推荐语的能力。
“张桂梅”是教育界的人士,为了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袁隆平”是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是一位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医药事业奋斗终生。
推介词合乎人物特点,因此在拟写推荐语的时候应思考选定的人物都有哪些成就和特点。比如袁隆平,农业科学家(意味着要长时间在农田里工作)、立志让天下人不再饿肚子、不慕名利、曾经梦想可以在水稻苗下乘凉等内容;比如张桂梅,燃灯校长(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身患多种疾病却依然坚守教育一线、名字里的梅诠释了她傲雪凌霜不屈的性格等内容;屠呦呦,“呦呦鹿鸣”《诗经》的美好祝愿、诺贝尔奖获得者、用毕生精力寻找抗疟疾的良药——青蒿素等内容。
按照人物的成就和特点,组织语言,注意题目要求运用排比、比喻手法,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的要求。最后,需注意题干字数要求。
四、写作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材料二: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一个自己的独立日,真正的以自己独立的姿态、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灵魂面对这个世界,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
——佚名
结合材料,联系生活,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认识自我,成就美好
哲人尼采曾经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满自信,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的航船不会迷失方向。
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有了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并充满自信的为之奋斗终身,才能此生无憾。即使不成功,自己也会无怨无悔。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听别人如何评说,别人对你了解只是片面的,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你知道自己的哪些方面有能力,有特长,有实力。
纪伯伦曾在其作品里讲了一个狐狸觅食的故事。狐狸欣赏着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只骆驼做午餐呢!”整个上午,它奔波着,寻找骆驼。但当正午的太阳照在它的头顶时,它再次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于是说:“一只老鼠也就够了。”狐狸之所以犯了两次相同的错误,与它选择“晨曦”和“正午的阳光”作为镜子有关。晨曦不负责任地拉长了它的身影,使它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万兽之王,并且力大无穷无所不能;而正午的阳光又让它对着自己缩小了的身影忍不住妄自菲薄。
大师笔下的这只狐狸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十分相似。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不足,过分强调某种能力或者无凭无据承认无能。这种情况下,千万别忘了上帝为我们准备了另外一块镜子,这块镜子就是“反躬自省”四个字,它可以照见落在心灵上的尘埃,提醒我们“时时勤拂试”,使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正确定位,我们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向别人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满自信的去迎接机遇和挑战,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虽然生活赋予我们每个人不是完全相同的命运,但上帝是无私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我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既要有不失自知之明的睿智,也要有不妄自菲薄的果敢;既不高估自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也不低估自己,觉得自己一切都无能为力。认识自我,扬长补短,我们就一定能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华美乐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尼采的话是告诉我们,“你”就是你自己,独一无二,与你的父母、子女、朋友都不相同;没有人真正懂你,除了你自己。思考材料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你”不是父母的简单复制,在生物学上“你”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在社会学上“你”是独立的思考者; “你”不是子女的前传,不可能在人生经历方面“泽被后世”,包办一切;“你”不是朋友的外篇,虽与好友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活生生的万物之灵呢?“你”就是“你”,古今唯一,天地无二。因此,真正能了解你的就只有你自己。
材料二强调“独立的姿态、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灵魂”,说明我们除了认清自我之外,还应该保有自己独特的姿态、人格、灵魂,而不是人云亦云,总是被他人所左右。
对此,写作时可以从如何认识自我、如何保持自我独立性的角度展开写作,说明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过程。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得到提高,能够有方向性的训练自己,完善自己。同时进一步指出,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正确定位,我们才能充满自信的去迎接机遇和挑战,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成功和快乐。对此,还可针对材料展开补充,说明认识自我、保持自我独立并不意味着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而是可以通过比较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弱点和优点在哪里,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
立意:
1.创作自己的人生剧本。
2.在碰撞中了解自己。
3.正确认识自己,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