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0 18:5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诗的大意是: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通过“三万里” “五千仞”的夸张比喻,以及“人” “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唱叹。“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古诗学习,能大致读懂古诗表达的意思,同时也基本上知道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借助注释、插图,查阅背景资料。但是如何深层次地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理解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我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2个生字,会写“仞、岳、摩、遗”4个生字。
2.学习古诗的平仄规律,能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运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古诗的平仄规律,能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2.运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 选停顿,解诗题
1.师生对诗
引入话题:孩子们,咱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诗句对对碰
师: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对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秦时明月汉时关,百里长征人未还。 生对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生对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2.发现共同点:表达的都是爱国之情
出示单元导读页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师: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这句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引出古诗。PPT出示诗题,师板书诗题。
3.了解诗人
生汇报对陆游的了解,师小结
4.选停顿
师出示
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③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自由读题,猜一猜:通过读题你联想到的画面。
(2)重点点拨“晓”是天亮的意思。
(3)根据意思,选③,用正确停顿齐读诗题。
师小结:借助题目可以猜测师的内容,这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板块二 读古诗,懂诗意
1.出示学习活动一:
读一读:自由读诗
划一划:划出停顿
说一说:借助注释、插图,尝试说一说古诗大意
做一做:五千仞(rén rèn) 五岳(yuē yuè)
我知道,这首诗是____代诗人____写的。诗中______形容黄河之长______形容华山之高。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
2.生自主学习,师随机指导。
3.指生交流
预设: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板块三 入诗境,悟诗情
师导入: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陆游再次进入那个特殊的时代。
1.学习前两句,感受山河壮美
课件出示诗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学会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① 师指读三人,并提问:在读诗时,你脑海里浮现了什么画面?你从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或词语感受到的?
预设:“三万里”感受黄河波涛滚滚,向东流去。“五千仞”感受华山高耸入云。“摩天”华山之高。
②师小结: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想象画面,也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2)感受修辞之妙
①质疑:黄河真有三万里那么长?华山真有五千仞那么高?诗人用了什么修饰手法?
引导学生知晓这是夸张手法,即虚指,比实际数字更有感染力。
②播放图片,感受山河壮美。
师:看,这就是波涛滚滚、气势磅礴的母亲河——黄河。这是奇峰峭壁,高耸入云的西岳华山。这一横一纵两处景物,让你感受到——生:祖国山河壮丽。
③指导朗读,读出画面。
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读出心中的赞美,读出黄河和华山的气势。(指读、齐读)
指导要点:读的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严之感。
过渡:在这样壮美如画的家园中生活,是多么幸福,但是诗中南宋人民的生活真的如此幸福吗?
2.学习后两句,感受忧国忧民。
(1)出示学习活动二:
读一读:再读这两句诗句
想一想: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想象诗句展现的画面。
说一说:小组内交流想象的画面。
请指生交流,师随机指导:“泪尽”让我们感受到中原人民遭受的巨大痛苦。“望……”生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
“又”对朝廷狮王而尚未绝望的心情。
(2)视频播放背景历史情况,
①看完指生说感受
②继续追问:此时,遗民们最盼望什么?从哪个字中感受到?
(“又”字写出了遗民们苦盼收复失地的心情) 板书:苦盼收复
③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此时不同身份的遗民的动作、神态、语言,感受诗人的内心。(一座简陋茅屋的篱笆门外,一位老人双手拄杖,头发、胡须已经斑白,他神情凝重,昂首远望,眼中流露出担忧与期盼,边望边说:“朝廷的军队何时才能收复失地,还我们安定的生活啊?”)
学习活动三:
如果你是遗民,南望王师时,你的动作、神态如何,又想说什么?简单写一写。
我是遗民中的 (身份),南望王师时,我
(动作、神态描写),忍不住说道:“
。”(语言描写)
(3)他们一直苦盼的王师在干什么呢?还记得上册学过的《题临安邸》吗?齐将当中原地区沦陷,遗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他们却仍然在寻欢作乐;当人们苦盼的王师收复失地时,他们仍醉生梦死。百姓们望眼欲穿,真可谓是——(学生)“遗民……南望……”
(4)师:那他们就此绝望了吗?
联系《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与诗中的“又”字,感受到陆游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复杂心情(板书:失望而终不绝望)
(5)指导朗读
可用沉痛语气,“尽”和“又”语气稍重,读出诗人対遗民的深切同情。
(6)齐读全诗。
(7)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陆游?板书:忧国忧民、深切同情。
板块四 知平仄,吟古诗
过渡: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满腔悲愤与热切期盼,展现了诗人対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那时的陆游会如何读这首诗呢?我们来听一听。
播放(平仄吟诵音频),感受古现代吟诵的不同。
1.知平仄
了解平仄声与入声简单知识,师生共画平仄符号与入声。
一声二声叫平声。
三声四声叫仄声。
入声:更加短促。 本诗入声:入、岳、一。
平长仄短,入促韵长。
2.播放视频深情吟诵
(1)生学习吟诵
(2)同桌互吟
(3)师生起立,加入动作与感情吟诵
3.拓展延伸,
陆游68岁时,眼看国事动荡,山河破碎,虽然病痛缠身,但爱国之情始终在胸膛内激荡。用上本课学仄规律,读一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学生自主标出平仄声符号,练习吟诵,指生展示
课堂小结:孩子们,自古以来,中华儿女的脉搏里都跳动着爱国的旋律。这伟大的爱国情怀将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写景 山河壮美
忧国忧民 借助题目预测内容
深切同情 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抒情 苦盼收复
作业套餐:(选一完成)
1.与小伙伴或者家人有感情地吟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并默写古诗。
2.找出陆游其它的爱国诗,用上今天的方法标出平仄声,自由吟诵,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人情感。
3.将南宋遗民南望王师的画面写成一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