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学方案
专题教学目标
1. 大致了解《礼记》一书,了解《大学》篇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明确大学的宗旨以及“三纲”“八目”,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3. 理解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修齐治平”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王八蛋 和“内圣外王”
民间的一句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被讹传成“王八蛋”。
所谓“内圣”,就是克己修身而实现人格的完善,在精神层面上能够寻求到超越于物欲之上与生活境遇之外的“孔颜之乐”。“外王”就是积极入世,关怀社会,心忧天下,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
二、文化知识了解与掌握
1.戴圣简介
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民权),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
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等人曾跟随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 。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2.《礼记》简介
(1)《礼记》的成书与发展过程(见配套资源【文学常识】《礼记》简介)
六经中的《礼》——孔子后学《礼》之记——大小戴之《礼记》——小戴《礼记》
(2)《礼记》的主要内容
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
(3)课题释疑难———大学
本文节选自《礼记·大学》。
“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学”是使人能够完善道德、治国安邦的学问,“小学”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是指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三、朗读感知
1.听读正音,朗读
2.文意疏通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本:根本。
四、文义探究
1.“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如何理解开头这几句话?它们有什么作用?
道:宗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使彰明”, 发扬、弘扬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亲”应为“新”,即革新、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2.如何达到至善的境界?
明确:知止(于至善)——定(目标)——静(平静)——安(坦然自安)——虑(思虑周详)——得(收获)
引申举例:目标=理想 静、安=心态 思虑周详=智慧 得(收获)=成功
古人真是聪明啊,其实大学中也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
理想+心态+智慧(汗水)=成功
所以,无论是学习或考试,都要重目标和心理素质,沉着淡定。
3.古人想“明明德”于天下该如何做?有明确的次序吗?
明明德:治国——>齐家(治理好家庭和家族)——>修身(修养自身品行)——>正心(使心意诚实)——>诚意(使心意诚实)——>致知(使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物原理)
例子1:齐家——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卧冰求鲤”;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刻苦、勤奋,是儒家教化下的典范,《家范》4卷,列举了很多的例子诠释了怎么治理好家庭和家族;贤内助,当官人的妻子一定要让丈夫清正廉洁,乐羊子的妻子。
例2:修身——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
例3:正心——汉 董仲舒《士不遇赋》:“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归一善。” 宋 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吾闻古圣人之治天下也,正心以为本。”
例4:诚意——刘备的“三顾茅庐”还有尊师重教的杨时、游酢 两人“程门立雪”
4.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五、深入探究
1. 《大学之道》中“三纲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 结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大学之道”?请谈谈你的看法。
3. 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思考提示: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
修身说,传道说。
① 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首先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然后提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
② 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措施,递进逻辑。
③ 运用排比、顶真,突出气势。
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顶真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基础测试
3.每位学生准备一个例子,主题涉及八目中任一条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