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训练: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训练: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word,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11 17:1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1.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系列实验。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
(2)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选用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该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使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明显现象,用烧瓶收集二氧化碳后,按D装置进行实验,挤压胶头滴管(胶头滴管中盛有浓的氢氧化钠溶液),打开止水夹,形成红色喷泉。
有同学提出疑问,该实验中二氧化碳减少是否能证明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①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则需要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________生成。请你设计实验证明(简要说明操作、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根据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应如何证明其发生了化学反应?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
【实验操作】
用试管取6毫升氢氧化钡溶液,往试管中加入6毫升稀盐酸,等分成两份。
【实验证明】
(1)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继续探究】
(2)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于是往混合液中滴入石蕊溶液,发现变红色,溶液呈酸性,这不能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讨论后,形成了新的对照实验方案,将步骤补充完整:
①往盛有另一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镁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等量的镁片。
(3)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上述一些方法外,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反应。(写出实验步骤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某兴趣小组同学发现CO2通入NaOH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那么CO2与NaOH溶液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于是他们对此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溶解1体积的CO2。②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有微溶物生成的复分解反应也能发生。
【实验探究】小芳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集气瓶内充满CO2),并进行实验。
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20%的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芳根据现象判断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写出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你认为小芳的实验方案________(填“严密”或“不严密”),理由是____________。
【拓展实验】若要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请你设计实验进行证明(简要说明操作、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①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或消失证明反应的发生;②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反应的发生。
4.在某次探究活动中,小明同学往NaHCO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即认为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小亮同学却有疑问。
【提出问题】在溶液中,NaHCO3和NaOH真的不反应吗?
【猜想假设】①溶液中,NaHCO3和NaOH要反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1)可溶于水的酸、碱、盐在水中能解离出对应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2)部分碱、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阴离子 阳离子    OH- Cl- CO HCO
Na+ 溶 溶 溶 溶
Ba2+ 溶 溶 不 溶
【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往NaH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 无明显现象
2 往NaHCO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
3 将实验1和实验2所得的溶液混合 有沉淀生成
【解释与结论】
(1)根据实验1中无明显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选填字母编号)。
A. 混合溶液中没有NaClB. 混合溶液中没有Ba(HCO3)2
C. 混合溶液中没有NaHCO3D. 混合溶液中的阴、阳离子不能形成不溶物
(2)实验3中生成的沉淀为________(填化学式),该沉淀中的阴离子只能来源于实验________(选填“1”或“2”)所得到的溶液,则实验________(选填“1”或“2”)必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上述实验及分析,猜想________成立。
【总结反思】
两种溶液混合,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而化学反应________(选填字母编号)。
A. 一定没发生     B. 一定发生了C. 不一定没发生
5.化学实验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模拟酸雨形成”的相关实验。
【联想与实验】模仿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进行如图一所示实验:
【问题与猜想】亚硫酸不稳定,为什么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其原因可能为:
猜想1. 加热不够充分
猜想2. 与空气中氮气有关
猜想3. 与空气中氧气有关
【探究与验证】填写表格中的空格。
编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将图一中红色液体继续加热至沸腾 仍为红色 猜想1不成立
2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SO2,然后用酒精灯微热 先变红后变紫 猜想2不成立
3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SO2,再改通入氮气,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________
4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SO2,再改通入______,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________ 猜想3成立
【分析与结论】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的原因是:H2SO3在空气中会被氧化生成另一种酸,进一步实验证明是硫酸。
【应用与拓展】收集某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附近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测得每隔十分钟数据如下表:
测定时间 5∶05 5∶15 5∶25 5∶35 5∶45
pH 4.95 4.94 4.86 4.85 4.85
(1)分析表中数据,5∶15至5∶25时间段内水样中主要酸性溶质有______________。
(2)实验社团提出一种处理废气的方案如下图,利用CaCO3粉末、空气为原料在高温下吸收S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兴趣小组利用提供的试剂: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小清同学将氯化钠溶液加入到稀硫酸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将混合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意外地闻到刺激性气味。
【提出问题】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是二氧化硫;
猜想2:可能是氯化氢;
猜想3:可能是氨气。
大家讨论后认为猜想3不合理,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SO2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小诚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认为猜想2正确。
【评价与改进】小煜认为小诚的结论不科学,于是他利用提供的试剂通过实验确认了猜想2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如图所示,将产生的气体______ ____________
【结论】加热氯化钠与硫酸的混合溶液得到的气体是氯化氢。
【拓展应用】实验室可用氯化钠和硫酸反应制取氯化氢气体,已知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请推测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最适宜的方法为____(填序号)。
A. 加热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B. 加热氯化钠固体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C. 加热氯化钠固体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7.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一瓶CO2,验满后,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发现没有变浑浊。兴趣小组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查阅资料】(1)CO2过量时,CaCO3沉淀会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CO3)2。
(2)AgCl不溶于稀硝酸。
【提出猜想】
Ⅰ. 石灰水已完全变质
Ⅱ. ________
Ⅲ. CO2中混有HCl
【实验方案】兴趣小组用原药品继续制取CO2,并进行探究。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1) 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____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Ⅰ不成立
(2) 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________ 猜想Ⅱ不成立
(3) 将气体通入盛有________溶液的试管中,再加稀硝酸 ________ 猜想Ⅲ成立,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制取的CO2气体中混入了HCl,所以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交流讨论】若要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O2,需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和_____。
【拓展思考】回忆课本中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后,同学们尝试用排水法收集一瓶CO2,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你认为该实验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写一点)。
8.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1: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__________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
①氢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1】取适量镁条、100 mL 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猜想①正确。
(1)反应装置A应选用图2中的______(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1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Ⅱ: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Na+、CO外,还有OH-。
【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图3
【实验2】按图3所示方案进行实验。G、I中缓慢产生气泡,H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CO而不是Na+、OH-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1)G中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剂X是______________。
探究Ⅲ: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
【实验3】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试剂Y及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9.小宁和小明同学学习完酸、碱、盐后发现: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碱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解离出了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使酚酞试液变红呢?小宁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请你、小宁和小明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1)Na2CO3属于    (填“酸”“碱”“盐”)。
(2)实验Ⅰ的目的是为了                    。
(3)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小明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小明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后,振荡,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了   (提示:CaCl2溶液呈中性)。
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溶液中的CO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5)小明同学在和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你认为Na2CO3溶液中存在OH-的原因是       。
10.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密度最小的气体。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红色。小丁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的红色褪去了。请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镁条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溶液的红色褪去说明溶液的碱性    。
(3)请你推测,导致溶液碱性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
(4)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一种推测。简要说明操作、现象及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1.众所周知,酚酞溶液遇NaOH溶液变红。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如图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酚酞难溶于水;
②酒精易挥发,水和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互溶。
【猜想与假设】Ⅰ. 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和空气中的CO2反应有关;
Ⅱ. 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Ⅲ. 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
【进行试验】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向盛有2 mL Na2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5%的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2 1号试管0.1 min红色褪去 2号试管5 min红色褪去 3号试管30 min红色明显变浅 4号试管120 min红色无明显变化
3 取3支试管,分别 加入2 mL水,…… 酚酞溶液的浓度 浑浊程度
5% 大量浑浊物
2% 少量浑浊物
0.5% 无浑浊物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Ⅰ    (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2)由实验2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补全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水,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4)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0.5%,建议选用NaOH溶液的浓度为   ;
(5)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       。
12.小明在实验室里进行以下实验:他首先取溶质质量分数为30%、密度为1.15 g·mL-1的较浓盐酸40 mL与46 g蒸馏水混合配制稀盐酸,再跟石灰石反应制得气体,将此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但一直未见浑浊出现。为此,小明请教老师,老师建议他为弄明原因进行实验探究。下面是他探究的过程,请你帮他填答补充完整。
【提出问题】
为什么制得的气体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假设】
猜想一:盐酸浓度仍过大,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
猜想二:澄清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所得气体通入稀硝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       猜想一正确 化学方程式          
②吸取少量所用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滴加      ,振荡 溶液变红色 猜想二不正确
【分析结论】原来所配盐酸浓度达    ,应当将其再进行稀释。
【反思拓展】①小明的实验证明了澄清石灰水没有完全变质,但是并不能说明澄清石灰水没有变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除掉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气体,可选择的最佳试剂是    (填字母序号)。
a. 氢氧化钠溶液    
b. 水
c. 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 
d. 硝酸银溶液
参考答案
1. (1)长颈漏斗 (2)B CaCO3+2HCl=== CaCl2+H2O+CO2↑ (3)①Na2CO3(或碳酸钠)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钡(或氢氧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碳酸钠生成(合理即可)
②证明反应物消失(或减少)或有新物质生成(须两点完整作答)
2. (1)OH-(或氢氧根离子) (2)②另用试管取3毫升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3毫升水混合(或另用试管取3毫升相同的稀盐酸) (3)第①步产生的气体比第②步慢(或少) (4)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镁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合理即可)
3. 【实验探究】氯化钙溶液倒吸入左边集气瓶中,并且左侧集气瓶中的溶液变浑浊 2NaOH + CO2=== Na2CO3 + H2O 【反思与评价】不严密 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发生反应)也会使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氯化钙溶液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氢氧化钙,也会有溶液变浑浊的现象 【拓展实验】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取少量混合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合理即可) 【讨论交流】②通过检验生成物
4. 【猜想假设】②溶液中,NaHCO3和NaOH没有反应
【解释与结论】(1)D  (2)BaCO3 2 2 NaHCO3+NaOH=== Na2CO3+H2O (3)① 
【总结反思】C
5. 【探究与验证】先变红后变紫 氧气(或O2) 先变红色,后仍为红色
【应用与拓展】(1)H2SO3和H2SO4
(2)2CaCO3+2SO2+O2 2CaSO4+2CO2
【解析】【探究与验证】编号3:根据结论“猜想2不成立”可知,先通入适量二氧化硫,再改通入氮气,最后用酒精灯微热,观察到溶液先变红色后变为紫色,说明与空气中的氮气无关;编号4:根据结论“猜想3成立”可知该组操作为探究氧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实验操作为先通入适量二氧化硫,再改通入氧气,最后用酒精灯微热,观察到的现象为通入二氧化硫后为红色,通入氧气后微热,仍为红色,从而验证了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应用与拓展】(1)通过实验可知,亚硫酸在空气中会被氧化生成硫酸,在测定雨水的pH变化时,雨水酸性增强的原因是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再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硫酸,分析表格数据,酸性呈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最终pH稳定在4.85,因此在5∶15至5∶25时间段内水样中主要酸性溶质应为亚硫酸和硫酸。(2)根据图示中用碳酸钙粉末和空气在高温下吸收二氧化硫的过程可知,碳酸钙与二氧化硫、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和硫酸钙,据此完成化学方程式。
6. 【猜想与假设】质量守恒定律(或反应物中无氮元素等) 【查阅资料】SO2+Ca(OH)2=== CaSO3↓+H2O 【实验探究】溶液由紫色变红色(或溶液变红) 【评价与改进】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无明显现象(或不出现白色沉淀) 【拓展应用】C
【解析】【猜想与假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稀硫酸和氯化钠溶液中均不含氮元素,所以生成的气体不可能是氨气。【查阅资料】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因此二氧化硫也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 CaSO3↓+H2O。【实验探究】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根据结论猜想2正确,而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可形成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因此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紫色变红色。【评价与改进】由于二氧化硫溶于水也会形成酸性物质,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因此小诚的实验结论不科学,要证明猜想2正确,可通过实验证明气体不是二氧化硫就可以确认,可以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或没有明显现象,就可以验证气体不是二氧化硫,即猜想2正确。【拓展应用】实验室通过加热氯化钠和硫酸的混合物制取氯化氢气体,因为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所以反应物中应含水量较少,因此选择C,即用加热氯化钠固体与浓硫酸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氯化氢气体。
7. 【提出猜想】Ⅱ.CO2过量
【实验方案】CaCO3+2HCl=== CaCl2+H2O+CO2↑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1) Na2CO3(或可溶性碳酸盐等合理即可)
(2) 无明显现象
(3) AgNO3 产生白色沉淀 AgNO3+HCl=== AgCl↓+HNO3
【交流讨论】浓硫酸(或浓H2SO4)
【拓展思考】排水过程中除掉了HCl(或排水法能收集到CO2等合理即可)
8. 探究Ⅰ:【作出猜想】碳、氢、氧(或C、H、O) 【实验1】(1)D (2)在B和C装置之间增加干燥装置(合理即可) 探究Ⅱ:【实验2】(1)作对比实验 (2)氢氧化钠溶液(或NaOH溶液)
探究Ⅲ:【实验3】试剂Y是稀盐酸(或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合理即可) MgCO3+2HCl === MgCl2+H2O+CO2↑(或MgCO3+H2SO4=== MgSO4+H2O+CO2↑,与上一空对应)
9. (1)盐 (2)探究Na+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酚酞试液中有水分子(或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水分子) (4)白色沉淀 (5)碳酸钠溶液中的CO与H2O发生反应生成OH-
10. (1)Mg+2H2O(热水)===Mg(OH)2+H2↑
(2)减弱 (3)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Mg(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4)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做对比实验,将上述红色溶液分别在与空气接触和隔绝空气条件下冷却 前者褪色、后者不褪色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使溶液碱性减弱,导致溶液红色褪去
答案补充: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加热褪色的溶液 溶液又重新变为红色 Mg(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导致溶液红色褪去
11. (1)不成立 (2)NaOH溶液的浓度偏大 (3)然后分别滴加相同体积,浓度为5%、2%和0.5%的酚酞溶液 (4)0.5% (5)未排除酒精对酚酞溶解的影响
12. 【实验探究】①有白色沉淀生成(或出现白色浑浊)
HCl+AgNO3=== AgCl↓+HNO3 ②无色酚酞溶液(或酚酞溶液) 【分析结论】15% 【反思拓展】①Ca(OH)2溶液部分变质,也会使酚酞溶液变红 ②c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