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0 20:02:27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 孔子提出“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倡“仁政”,墨子提出“非攻”等。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
A. 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共识 B. 诸侯争霸的客观需要
C. 社会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D. 适应了各国改革需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百家争鸣中不同学派的主张代表了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追求,观点的对立和多样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故答案为C项;一些主要学派提倡民本思想但不能说明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墨子代表的是下层平民利益,没有适应诸侯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的需要,排除B、D两项。
2.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B. 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D. 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这神化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神化皇权的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而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因此B选项错误;夏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 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①都属于唯心主义 ②都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③都企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④都冲击了当时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明理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企图通过强调道德来教导民众服从统治,忽视人的基本欲求,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所以朱熹的理学和阳明心学都成为当时居统治地位的思想。①③正确,选择C符合题意;理学和心学属于专制色彩的体现 ,都属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并不是冲击了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②④错误。排除A、B和D项。
4. 有学者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可见,两者的本质差异体现在是否
A. 批判封建专制的思想
B. 反映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C. 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
D. 对未来社会有制度构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都批判封建专制,故A不是两者的本质差异的体现,排除。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产生都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有关,故B不是两者的本质差异的体现,排除。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都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吸收、发展,故C不是两者的本质差异的体现,排除。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没有构建未来的社会制度;而启蒙运动则提出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故D项是两者的差异,所以选D。
5.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楚辞的杰出代表。下列选项中与《离骚》文学创作手法(风格)相似的是
A.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B.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D.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屈原的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文学。B选项是李白的作品,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诗经》的作品,《诗经》属于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排除。C选项是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属于宋词豪放派代表,排除。D选项是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采用蒙太奇手法,渲染出凄凉悲苦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孤独、悲凉之感。与题干不符,排除。
【点睛】《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市民阶层的壮大 C. 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D. 资本主义的萌芽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定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才导致了材料中的变化,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从经济考虑而非从阶级角度考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经济考虑而非从统治者的政策角度考虑,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到明清才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7. 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传统文化渐趋衰落 B. 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 对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 中国人性的逐渐解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不能表明传统文化的衰落,排除A项;“师夷长技”不是民主宪政的探索,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人性的逐渐解放,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中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B. 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 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D. 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民主共和思潮兴起于20世纪初;民主科学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故A项符合题意;几种思潮并未并存,排除B项;另一种思潮的兴起并不完全建立于一种思潮消亡的基础上,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改良思潮、共和思潮依然存在,排除D项。
故选A
9. “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孙中山的这一认识
A. 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B.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C. 是对民族主义的新发展 D. 是国共合作实现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结合所学,孙中山一改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明确反对帝国主义,这是对民族主义的新发展,故C符合题意;材料“欧战告终”指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而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孙中山认识到要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没有涉及对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认识,故B不符合题意;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基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 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于、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等信息可以看出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根据所学知识,只有D符合这一时间,故选D。
1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收录了他1979年11月的谈话,“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这些思想主张
A. 意味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B. 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
C. 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D. 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旧体制的愿望,市场经济是其改革的既定目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思想主张有利于中国进行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B项正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1982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不是农业生产责任制,排除C项;市场经济是其改革的既定目标,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49年以来,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共颁布了1套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包含“文革”时期),组建了专门的统编教材编写和审查机构,建立起统一的教材出版发行渠道。这些举措
A. 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B. 服务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C. 反映出教育事业的发展
D. 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央教育行政部门颁布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组建专门的统编教材编写和审查机构,统一教材出版发行渠道,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与控制,也反映出教育要与国家意识形态相符合,故答案为A项。B项表述绝对,“文革”时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是适应当时“阶级斗争”的要求的,排除;“文革”时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是对新中国教育的摧残,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 新中国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A. 新中国建立初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 “文革”时期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优先重点发展的行业,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而非新中国建立初、“文革”时期以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即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4.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人类的精神开始了觉醒,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下列主张能证明此观点的有
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④认识你自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主张,均属于“轴心时代”。 ①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含有③的A、C、D项。
15. 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
16. 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批判专制统治
B. 倡导人性解放
C. 捍卫人道精神
D. 追求民主法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反映出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和康德等四人都主张捍卫人权,这体现出他们都捍卫人道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反专制和追求民主法制,故AD项排除;材料的言论主旨是人权思想,无法体现人性的解放,故B项排除。
17. 14—16世纪,人们举起人文主义旗帜,17—18世纪,人们扛起了理性主义大旗,导致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王权的专制 B. 人文主义的弘扬
C. 自然科学的发展 D.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相关知识和唯物史观可知,经济属于根本原因,14-16世纪,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7-18世纪,处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阶段,因此人文主义发展为理性主义,D项正确;封建王权的专制属于政治原因,排除A项;人文主义的弘扬属于思想原因,排除B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科技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8. 1935年,英国学者沃尔夫评价某科学家的巨著时说,它是科学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著作,二百多年来,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该科学家
A.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B. 开辟了物理学新领域,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C. 挑战了神学创世学说,引发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D. 扩展了天文学的领域,提供了辩证看世界的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故选B;伽利略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达尔文的进化论挑战了神学创世学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供了辩证看世界的途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9. 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1837年—1901年)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也是大英帝国科技文化的全盛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英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A. 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
B.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C. 西门子成功研制发电机
D.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和国别,A项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是1859年,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项是1866年,但是德国的不是英国的,排除;D项是168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故选B。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追寻生命的起源·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20. 钱学森认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资资料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项中,符合钱学森所述观点的是
A. 蒸汽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
B. 电动机——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电磁波——无线电——第三次科技革命
D. 电磁感应理论——电动机,发电机——电力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A错误;B项中的电动机不属于科学革命,而属于技术革命,排除;C中的电磁波和线电属于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故排除;题干的意思是科学革命推动了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又推动了产业革命,结合所学,电磁感应理论,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奠定了基础,而发电机的出现,又推动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故D正确。
21. 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下列有关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量呈下降趋势,煤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
②19世纪后期,石油使用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煤的使用量上升,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发明的推动
④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加速了核能的使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相关信息可知,在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量呈下降趋势,煤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①正确,依据题干图片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石油使用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②正确,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核能在20世纪50年代使用逐渐上升源于石油危机,④正确,D项正确;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 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举行了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这届世博会上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A. 法国人民去参观世博会时唱着国歌《马赛曲》
B. 卡尔·本茨向人们展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C. 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咖啡馆向人们放映电影
D. 人们在卢浮宫欣赏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影视艺术。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底,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故1889年巴黎第四届世界博览会不可能欣赏到电影艺术,所以应选C。ABD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音乐与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
23. 1829年,雨果创作了戏剧《欧那尼》。该剧描写了16世纪西班牙大盗欧那尼反抗国王,为父报仇、追求爱情的悲剧故事。1830年初该剧首场演出后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一百场,使得法国城乡掀起了一股“欧那尼热”。据此可推知,该剧( )
A. 反映了客观社会现实 B. 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C. 凸显了理性主义原则 D. 继承了传统的艺术风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及逻辑推理的素养和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30年初法国处于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时期,也正值法国“七月革命”的前夕,社会各进步阶层的反封建斗争蓬勃发展,民主自由运动高涨。当时进步知识青年和广大市民把《欧那尼》剧本看作对人民斗争的支持和召唤,他们从剧本中领会了反封建的战斗主题,该剧的演出有力地配合了人民群众反封建运动,鼓励了人民的革命斗志,B项正确;该剧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浪漫主义反理性,排除AC项;《欧那尼》的成功上演,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戏剧对传统古典主义的全面的、彻底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24. “他的音乐掺进了大量的欧洲主流音乐元素,因而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引领当时欧洲主体潮流的色彩,但他的作品又最能体现出民族的特征。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风格的旋律,浓重、丰富的和声。”下列项中,属于他创作的“舞曲”的是
①《天鹅湖》②《睡美人》③《胡桃夹子》④《野玫瑰》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最能体现出民族的特征”,联系所学,柴可夫斯基是民族乐派最著名的代表,他创作了3部舞曲,即《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①②③正确,故选C;《野玫瑰》是舒伯特的作品,排除④,故排除BD;A不全面,排除。。
【点睛】
25.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A. 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
B. 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C. 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
D. 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答案】A
【解析】
【分析】“心理状态”指的是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是二手史料,二手史料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即受“心理状态”影响大,而地点受影响往往很小,选A是符合题意的。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纲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言及中国近代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形成,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著成的《盛世危言》中最早提出中国人要救亡图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融会中西之学,贯通中西之理”。这一主张将中学和西学放到了同等的地位,而且还要使两者“融会”、“贯通”,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随之而起的康、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融合中西的主张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对融合中西更加重视。他们主张“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批判当时的中国”治中学者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认为“此两学……相互诟病,或水火不相入”,如此,不能养成改革所需的人才,“上师尧舜禹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的最终目标也难达成。毋庸讳言,以上19世纪90年代前后的融合中西文化的主张虽然极具生命并不断壮大,也因之带上了新的特色,但总体上看,其文化变革模式仍然是中体西用。
——摘编自崔运武《论中国近代的融合中西文化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理学的精神自觉也因此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
【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2)原因:程朱理学家们发展了儒学,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和世俗化;宋代重文,思想较为自由,统治者支持儒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印刷事业进步,教育发展;地方士绅阶层扩大,传播理学
(3)评价:积极:将中西文化同等对待,主张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是对传统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局限: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中体西用模式,进而难以引发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为政以德。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以民为本,民贵君轻。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可知程朱理学家们发展了儒学,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和世俗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文,思想较为自由,统治者支持儒学发展。儒学早在西汉便取得一家独尊的社会地位,其后,五胡乱华,佛道兴起,极大的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心骨的儒学需要复兴及重塑其影响。安史之乱后,儒学的复兴就已经开始,到了北宋初年开始初具规模,产生了著名的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其后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后是理学的成熟,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商品经济发展,印刷事业进步,教育发展,我国的宋朝时期是印刷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印刷技术有了更胜以往的进步,与宋朝科技文化繁荣发展的环境相互促进,印刷术也成为了文献制造传播的第一生产力。根据材料“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知地方士绅阶层扩大,传播理学。
【小问3详解】
评价:积极:根据材料“康、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融合中西的主张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对融合中西更加重视”,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不能养成改革所需的人才”,可知19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将中西文化同等对待,主张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是对传统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由学习西方的“船坚利炮”发展到政治层面,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总体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特别是严复的《天演论》影响深远。
局限:根据材料“以上19世纪90年代前后的融合中西文化的主张虽然极具生命并不断壮大,也因之带上了新的特色,但总体上看,其文化变革模式仍然是中体西用。”可知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中体西用模式,进而难以引发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
27. 文化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源头,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雅典是希腊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培养出了许多方面的人才,著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雅典卫城的设计师菲迪亚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涌现的,雅典不愧为“全希腊的学校”。
——据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整理
材料二: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哲学成就角度阐述“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源头”的理由。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与“古典时代”相比,“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并列出同时期罗马适用的法律名称。
【答案】(1)理由: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追求中产生了古希腊哲学,是西方世界哲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解读人类社会,深刻影响着西方世界近现代的科学研究;产生了西方三位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巨匠。
(2)特点:融合型;开放性;多元性(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任答2点)
名称:“公民法”;“万民法”
【解析】
【详解】(1)理由:该题要注意,只需要从哲学成就角度阐述“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追求中产生了古希腊哲学,是西方世界哲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解读人类社会,深刻影响着西方世界近现代的科学研究;产生了西方三位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巨匠。
(2)特点:根据材料“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晶”可分析得出融合型;根据材料“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可分析得出开放性,多元性(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
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时期罗马适用的法律名称有“公民法”,“万民法”。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七十高龄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现代民族精神。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形成新的精神风貌与精神品格。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解放战争后期,在三大决战胜利之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伟大号召,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方向。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精神新论》等
材料三: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指明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国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邓小平提出了哪些创新理论?
【答案】(1)作用:有利于激发国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动救亡图存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的新发展;推动了民族工业和近代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想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任答2点)
(2)主要因素:中国近代以来民主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复兴为初心;中国共产党秉承践行历代爱国主义精神;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任答4点)
(3)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激发国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根据材料一中的“为改变中国现状……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救亡图存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和推动实业救国思想和民主思想传播等角度分析。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现代民族精神”可得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复兴为初心”;根据材料二中的“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敢于胜利的伟大号召,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近代以来民主革命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秉承践行历代爱国主义精神;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3)根据材料三中的“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9. 请以以下3个历史名人的贡献为素材自拟一个话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话题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严复、鲁迅、钱学森
【答案】示例:话题:先进的中国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断努力。
说明: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严复翻译《天演论》等西方著作,系统介绍西方的民主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民国初年,面对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等小说,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祖国建设的呼唤,钱学森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参与导弹、原子弹等的研发,大大推进了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
总之,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表现出了应有的责任担当。(话题合理,三个人物所做的历史贡献论述准确)
【解析】
【详解】示例:话题:根据材料“严复、鲁迅、钱学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断努力。
说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他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物种起源》及其生物进化论观点,同时又介绍了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及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优胜劣汰学说,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系统介绍西方的民主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成为最活跃的字眼。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民国初年,面对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等小说,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祖国建设的呼唤,钱学森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参与导弹、原子弹等的研发,大大推进了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钱学森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此后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实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者。
总之,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表现出了应有的责任担当。(话题合理,三个人物所做的历史贡献论述准确)
30.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使我心中充满又惊又喜的感觉。……大炮和破击炮轰击时,最大射程(即炮弹发射的最远距离),是在仰角45度时获得的……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得多……通过探索原因而达到对某一效应的理解会使人顿开茅塞,从而使理解和确证其他事实无须再借助实验,目前的例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动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价值。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什么影响 试举例说明新思潮对欧美社会革命的作用。
(3)材料三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深感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试举一例文学艺术或美术作品佐证这一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关系
【答案】(1)观点: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应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价值:推动了经典力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2)影响:批判封建神学形成理性主义思潮(或开展启蒙运动)。举例;法国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
(3)举例:如《巴黎圣母院》(或《自由引导人民》等)。
(4)认识: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文学艺术源于现实,反映社会生活。
【解析】
【详解】(1)主要观点:根据材料“大炮和破击炮轰击时,最大射程(即炮弹发射的最远距离),是在仰角45度时获得的……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得多”课分析得出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应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实验为基础,推动了经典力学的发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2)根据材料“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可分析得出批判封建神学形成理性主义思潮(或开展启蒙运动)。
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批判封建神学的有法国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深感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样的作品有《巴黎圣母院》,《自由引导人民》等。
(4)该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围绕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答即可,如社会需求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文学艺术源于现实,又反映社会生活。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 孔子提出“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倡“仁政”,墨子提出“非攻”等。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
A. 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共识 B. 诸侯争霸的客观需要
C. 社会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D. 适应了各国改革需求
2.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B. 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D. 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3. 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①都属于唯心主义 ②都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③都企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④都冲击了当时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4. 有学者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可见,两者的本质差异体现在是否
A. 批判封建专制的思想
B. 反映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C. 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
D. 对未来社会有制度构想
5.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楚辞的杰出代表。下列选项中与《离骚》文学创作手法(风格)相似的是
A.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B.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D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6. 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市民阶层的壮大 C. 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D. 资本主义的萌芽
7. 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 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 对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 中国人性的逐渐解放
8.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中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B. 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 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D. 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9. “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孙中山的这一认识
A. 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B.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C. 是对民族主义的新发展 D. 是国共合作实现的基础
10. 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于、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收录了他1979年11月的谈话,“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这些思想主张
A. 意味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B. 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
C. 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D. 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旧体制的愿望,市场经济是其改革的既定目标
12. 1949年以来,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共颁布了1套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包含“文革”时期),组建了专门的统编教材编写和审查机构,建立起统一的教材出版发行渠道。这些举措
A. 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B. 服务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C. 反映出教育事业的发展
D. 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3. 新中国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A. 新中国建立初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 “文革”时期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14.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人类的精神开始了觉醒,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下列主张能证明此观点的有
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④认识你自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 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16. 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批判专制统治
B 倡导人性解放
C. 捍卫人道精神
D. 追求民主法治
17. 14—16世纪,人们举起人文主义旗帜,17—18世纪,人们扛起了理性主义大旗,导致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王权的专制 B. 人文主义的弘扬
C. 自然科学的发展 D.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18. 1935年,英国学者沃尔夫评价某科学家的巨著时说,它是科学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著作,二百多年来,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该科学家
A.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B. 开辟了物理学新领域,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C. 挑战了神学创世学说,引发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D. 扩展了天文学的领域,提供了辩证看世界的方式
19. 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1837年—1901年)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也是大英帝国科技文化的全盛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英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A. 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
B.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C. 西门子成功研制发电机
D.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0. 钱学森认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资资料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项中,符合钱学森所述观点的是
A. 蒸汽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
B. 电动机——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电磁波——无线电——第三次科技革命
D. 电磁感应理论——电动机,发电机——电力工业
21. 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下列有关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量呈下降趋势,煤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
②19世纪后期,石油使用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煤的使用量上升,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发明的推动
④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加速了核能的使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2. 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举行了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这届世博会上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A. 法国人民去参观世博会时唱着国歌《马赛曲》
B. 卡尔·本茨向人们展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C. 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向人们放映电影
D. 人们在卢浮宫欣赏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
23. 1829年,雨果创作了戏剧《欧那尼》。该剧描写了16世纪西班牙大盗欧那尼反抗国王,为父报仇、追求爱情的悲剧故事。1830年初该剧首场演出后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一百场,使得法国城乡掀起了一股“欧那尼热”。据此可推知,该剧( )
A. 反映了客观社会现实 B. 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C. 凸显了理性主义原则 D. 继承了传统的艺术风格
24. “他的音乐掺进了大量的欧洲主流音乐元素,因而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引领当时欧洲主体潮流的色彩,但他的作品又最能体现出民族的特征。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风格的旋律,浓重、丰富的和声。”下列项中,属于他创作的“舞曲”的是
①《天鹅湖》②《睡美人》③《胡桃夹子》④《野玫瑰》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5.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A. 历史事件发生地点
B. 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C. 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
D. 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纲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言及中国近代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形成,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著成的《盛世危言》中最早提出中国人要救亡图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融会中西之学,贯通中西之理”。这一主张将中学和西学放到了同等的地位,而且还要使两者“融会”、“贯通”,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随之而起的康、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融合中西的主张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对融合中西更加重视。他们主张“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批判当时的中国”治中学者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认为“此两学……相互诟病,或水火不相入”,如此,不能养成改革所需的人才,“上师尧舜禹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的最终目标也难达成。毋庸讳言,以上19世纪90年代前后的融合中西文化的主张虽然极具生命并不断壮大,也因之带上了新的特色,但总体上看,其文化变革模式仍然是中体西用。
——摘编自崔运武《论中国近代的融合中西文化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理学的精神自觉也因此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
27. 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源头,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雅典是希腊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培养出了许多方面的人才,著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雅典卫城的设计师菲迪亚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涌现的,雅典不愧为“全希腊的学校”。
——据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整理
材料二: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哲学成就角度阐述“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源头”的理由。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与“古典时代”相比,“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并列出同时期罗马适用的法律名称。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七十高龄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现代民族精神。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形成新的精神风貌与精神品格。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解放战争后期,在三大决战胜利之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伟大号召,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方向。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精神新论》等
材料三: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指明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国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邓小平提出了哪些创新理论?
29. 请以以下3个历史名人的贡献为素材自拟一个话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话题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严复、鲁迅、钱学森
30.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使我心中充满又惊又喜的感觉。……大炮和破击炮轰击时,最大射程(即炮弹发射的最远距离),是在仰角45度时获得的……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得多……通过探索原因而达到对某一效应的理解会使人顿开茅塞,从而使理解和确证其他事实无须再借助实验,目前的例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动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价值。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什么影响 试举例说明新思潮对欧美社会革命的作用。
(3)材料三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深感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试举一例文学艺术或美术作品佐证这一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