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郭沫若先生有一幅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高度概括了杜甫其人其诗。请思考以下两首诗各产生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新课导入
唐玄宗与杨贵妃
李林甫
杨国忠
安史之乱的原因: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1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及军力
“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
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唐朝外重内轻的局面。
天宝元年(742年),边兵:49万 ;中央军:9万。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十五万人。
2
3
4
安禄山势力逐渐扩张
安史之乱的原因:
安禄山身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本为杂胡,随母改嫁后姓安;
(2)早年浪迹边疆从商,30岁后从军,以英勇骁战升为平卢将军,40岁是为平卢节度使,49岁时身兼三镇节度使;
(3)认杨贵妃为义母,但与杨国忠不睦;
(4)755年在范阳起兵,称“大燕”皇帝;
(5)757年被儿子安庆绪所杀。
安禄山
安禄山简介
渤
海
长安
太原
魏州
汴州
睢州
洛阳
幽州
云州
九原
营州
灵武
益州
北京
马嵬驿
河
黄
江
长
常山
井陉关
潼关
安禄山起兵反唐地点
安禄山兼任的三节度使名称
安史叛军进攻路线
唐、回纥军反击路线
唐玄宗入蜀路线
河东
范阳
平卢
河东
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叛军南渡黄河,攻下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灵武
唐肃宗
材料一:
安史之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重,“北自覃(tán)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
材料二:
安史之乱爆发的影响: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地方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日益衰微,各地节度使的权利日益扩张。他们无视中央,自行任命官吏,自行税收,掌握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为了维护统一,消除不听命的节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节度使,造成国家分裂的局面。
各个藩镇在名义上属于中央管辖,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听从中央,皆各行其是。
什么是藩镇割据?
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奸佞之徒等。
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他的作为对我们有何启示?
知识拓展
从唐穆宗(唐朝第十二位皇帝) 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宦官专权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1、黄巢起义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②人民赋役繁重,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朱温降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黄巢带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自主探究
相关史事: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xí )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黄巢起义的影响:
朱温
朱温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唐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907—923)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923—936)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
后晋(936—946)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947—950)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951--960 郭威 邺都留守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特点:
开国君主都是武将
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发展
实质(根源):
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评价:
知识拓展:统一的趋势加强
材料一:五代十国时期的农民起义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次数不少,斗争目标也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明确。如张遇贤以"中天八国王"为号召,就反映出要求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建立统一国家的愿望。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南北双方,虽然在政治上处于分立割据状态,但在经济上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既有直接的商业往来,又有以"朝贡"和"赐予"形式的官方贸易,这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结合材料及教材第26页《知识拓展》内容,分析哪些原因加强了统一的趋势?
1、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国家统一。
2、各地经济发展联系密切。
3、周世宗的改革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1)北方:
2)南方:
3)对全国: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有何影响?
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欧阳修《本论》
周世宗改革
954年,周太祖死,养子郭荣(原姓柴,太祖内侄)继位。
周世宗(954—959年在位)继位后,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但突发疾病,39岁就去世了。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
唐朝衰亡
五代十国
由盛而衰
安史之乱
致命打击
黄巢起义
唐朝灭亡
后梁灭唐
1.“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写照。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军事势力过于强大
B内地兵力空虚,有机可乘
C.安禄山受宠,野心膨胀
D开元末年以来朝政日趋腐败
D
检测提升
2. 唐朝,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灭亡的标志是( )
A安史之乱爆发
B安史之乱结束
C.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朱温建立后梁
D
3.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C
4.《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官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落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C
1.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道:“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些诗句反映了( )
A.“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
B.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C.唐朝社会风气的变化
D.人们安宁的社会生活
B
链接中考
2.右图所反映的事件影响了中国某时期历史的进程。该事件( )
A.是土地兼并严重直接引发的
B.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C.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C
3.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老百姓有“赋税繁多”“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反映的应该是( )
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
C.唐末黄巢起义的原因
D.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
C
4.《三国演义》中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隋唐以后,我国从统一走向分裂。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黄河流域政权的频繁更替
C.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
5.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历史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增强。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