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杨氏之子 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杨氏之子 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0 19:5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杨氏之子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世说新语》由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汉末至晋宋间士族
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
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助读资讯
《世说新语》:内容主要是记录汉末至东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书中所载人物言谈行事,有助于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特别是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原书有八卷,刘孝标作注分为十卷,今本作三卷。
助读资讯
姓 名
所处年代
籍 贯
成 就
代表作
刘义庆(字季伯)
南朝
彭城(今江苏徐州)
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志怪小说《幽明录》
南朝宋文学家
作者简介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huì
liánɡ

nǎi
yuē
qín
字词识记
wèi
yìnɡ

·
梁 国 杨 氏 子 九 岁, 甚 聪 惠。 孔 君 平 诣 其 父, 父 不 在, 乃 呼 儿 出。为 设 果, 果 有 杨 梅。孔 指 以 示 儿 曰:“此 是 君 家 果。” 儿 应 声 答 曰 “未闻 孔 雀 是 夫 子 家 禽。”
/
/
/
/
/
/
/
/
/
/
/
/
/
/
/
初读课文
· · ·
·
· ·
· ·
给画横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 )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
比一比,再组词。
梁( ) 惠( ) 诣( )
乃( ) 禽( )
粱( ) 慧( ) 指( )
奶( ) 离( )
比一比,再组词。
梁( ) 惠( ) 诣( )
乃( ) 禽( )
粱( ) 慧( ) 指( )
奶( ) 离( )
一、给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1)听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3)有名望的;(4)用鼻子嗅;(5)姓。
1.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
3.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 )
5.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 )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助词,相当于“的”。
同“慧”,智慧。
句意: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课文品读
郡的名称。
很。
句意: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拜访。
他的。
就,于是。
喊,叫。
为设果,果有杨梅。
句意:(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 )为( )设果,果有杨梅。


摆设,摆放。
给。
句意: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给……看。
说。
来。
这。
您,古代敬称。
句意: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随着声音,形容快速、马上。
没有听说。
先生,您,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根据提示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杨氏之子》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点明人物。
人物特点。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懂礼貌
聪明机智
幽默风趣
“为设果”
“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礼貌招待客人
回答不假思索
巧妙回答
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这个聪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