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2扬州慢示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2扬州慢示范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0 15:3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慢》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意把握情感
2.鉴赏词中的名句
3.鉴赏对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鉴赏词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
鉴赏对比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
《诗经·王风》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诗流传下来一个有名的典故叫做“黍离之悲”,即对故国残破、今不如昔的慨叹,千百年后,姜夔也创作了一首蕴含黍离之悲的词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名作《扬州慢》,看看他是怎么抒发黍离之悲的。
二、文学常识
姜夔,南宋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少年孤苦,屡试不第,布衣终生。一生转徙于江湖,耿介清高。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 交游、酬赠等。描写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抒发国家分裂、江河变异、感时伤世之慨。表现出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词集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
三、诵读通大意
扬州慢
淳(chún)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jì),荠(jì)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shù)角悲吟。予怀怆(chuàng)然,感慨今昔,因自度(dù)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shǔ)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jiě)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kòu)/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听范读,给不认识读不准的字注音。
2.自读,弄清字面意思。
3.请同学范读,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4.齐读并思考词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或利用辞典弄清楚小序的意思。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淳熙”,年号;“丙申”,干支纪年;“至日”,冬至;“过”,经过;“维扬”,扬州;“霁”,天放晴;“弥”,满;“戍角”,军营中的号角声;“怆然”,悲伤;“度此曲”,作曲;“千岩老人”,萧德藻;“黍离之悲”,故国之思。
2.理解并赏析文中标红的词语。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提示1:“名都”、“佳处”,首提名城胜景,和下文形成鲜明的对照;“春风”,春风是乐景和下文满城荠麦对比;“尽荠麦”,名城之中全是荠麦等残破衰败之景;“废池”,池居然被废弃;“犹厌言兵”,拟人手法,战争对池木的破坏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于百姓呢?“清角”、“吹寒”,角是“清”的,吹奏的对象是“寒”,饱含悲凉情绪;“空城”,满城已空,没有生机和活力。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提示2:“须惊”,才情如杜牧,也会惊心于城池的衰败;“难赋深情”,即便韵事流传豆蔻词工的诗人面对如此景象也无兴致抒发儿女之情;“冷月无声”廿四桥还在,天上的月也在,却已物是人非,月又是“冷”的,表达出内心的那种凄冷之情;“年年知为谁生”,桥边红药,年复一年自开自落,花繁叶茂,城破人空,无人欣赏。
五、艺术品赏
1.名句赏析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池台和乔木没有生命或情感,怎么会厌恶谈论战争?
①拟人手法,废弃池台、残存的古树都痛恨谈及战争,将“池”和“木”人格化。
②无理而妙,战争不会给没有生命的池台和不会说话没有情感的树木带来什么伤害,只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创伤,不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伤害而说是给废弃池台、残存的古树带来了伤害。
③对战争的控诉,连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废池乔木都痛恨战争,更不用说活生生的人了。
④对南宋偏安一隅的痛心,南宋的软弱给百姓带来巨大的创伤。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向红芍药花询问,红芍药花不会说话自然也没有答案,询问的意义何在?
①对比手法,廿四桥边的红芍药是战乱之前扬州的名花,太平盛世,花开富贵,美丽的红芍药是富庶、康乐、祥和的代表,人们赏花为乐,安逸度世,现如今扬州屡经兵燹,残败不堪,早已沦为一座空城。
②疑问句,桥边的红芍药花又盛开了,可是再也没有人聚集欣赏为乐,红芍药花又在为谁开放呢?问后无答,悲不自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③繁盛不再的悲痛之情,繁华已然成为过去,疮痍遍布眼前。
2.赏析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词艺术手法上的特色,例如诗人把历史上的扬州和现在的扬州做了对比。
历史: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现在: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作用:古今扬州状况对比鲜明,遥想过去的繁荣昌盛,面对眼前的废墟空城,怎能不让人内心悲痛感慨呢?
词中还有哪些对比之处,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古:名都、佳处 古今对比 今:空城
有名、优美 盛衰对比 荠麦弥望、废池乔木
杜郎俊赏 想象对比 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上片衰败实景 虚实对比 下片想象画面
六、拓展延伸
同是摹写城市之作,试比较《望海潮》和《扬州慢》有什么异同。
对比项 《望海潮》 《扬州慢》
内容 相同 1.开头都从大处着眼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望海潮》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慢》 2.都写到城市的繁华
相异 1.开头统摄下文 1.前两句与下文形成对比
手法 相同
相异
七、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搜集整理描写对象为城市的诗词,并从内容的角度比较异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