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1《阿Q正传》第二课时示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1《阿Q正传》第二课时示范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0 15:4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Q正传》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呐喊》一书的基本概况和《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
2.把握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3.深刻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4. 联系社会背景,理解“精神胜利法”产生的社会原因。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2.深刻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精神胜利法”产生的社会原因。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探究“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欣赏小说的艺术特点。
旧知回顾
一份特殊的档案。
合作探究
1.从节选的两部分内容来看,阿Q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2.这种心理是怎样形成的?
3.你认为小说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明确:
1.(1)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怕被人瞧不起,先瞧不起别人,时而盲目趋时,时而盲目自大,时而狭隘保守,只为心理上两面获胜。
(3)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便找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4)常常受到欺辱,便善于自轻自贱,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
(5)心理上转嫁失败感,获得胜利与安慰。
实质:
受践踏——自尊——反抗——怒目主义——腹诽战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忘却——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这表明,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他受欺凌的时候,不是正视现实,而是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作“优胜”,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同时,他也看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当受到地主豪绅们欺侮,往往到阶级兄弟身上去出气。
2.探究性格形成原因
从个人境况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分析:
个人境况:由于阿Q这样的下层人民长期处在被压迫、剥削和奴役的地位,极端穷苦落后。为了求得生存与心理平衡,便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
社会环境:未庄——
阿Q、小D、王胡之类: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满脑子忠君思想,男尊女卑思想,愚昧麻木。
邹七嫂、吴妈等: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
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互相勾结、欺压百姓、作威作福,贪婪成性。
看 客:几分得意地笑,为示众喝彩,精神麻木。
未庄的其他人——惧怕权势、羡慕权势地位,欺侮弱小,文化心理上与阿Q并无本质不同。
旧中国农村社会黑暗,国民愚昧。贫苦农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3.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1)阿Q的性格
阿Q有着一个十分复杂的性格。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浸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是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想是落后。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表现其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
(2)小说主旨
《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广大农民并没有从根本上受到影响。革命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从精神上唤醒民众。
三、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
1.人物描写手法
语言、动作、心理、细节
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你还不配……”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2.语言特点——讽刺意味
“他睡着了”——阿Q的彻底麻木状态
“续优胜记略”开头一句中“蒙”——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讽刺可悲的奴相。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
——麻木愚昧,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只要能赢,能胜利。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
——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小结:
喜剧是把丑恶的一面(没有价值的)给揭露显现出来,结局通常是愉快的、美满的。
悲剧是把有意义(有价值)的一面给损毁,假丑恶一方压倒真善美一方。
这部小说有着喜剧的外壳,悲剧的内涵。
四、拓展延伸
有人说“中国人人都是阿Q”,你是阿Q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资料链接】
1.美国总统林肯:他的“阿Q精神”就十分典型。一次,有位议员当众羞辱了林肯,他回家后,气得饭也吃不下,于是摊开信纸,给那位议员写了一封长信,用非常尖刻的语言将对方骂了个狗血淋头,然后美滋滋地上床睡大觉。第二天一早,林肯部下要替他把信发出,他却将信撕了。部下不解,林肯笑着解释。“我在写信过程中已经出了气,何必把它寄出去?”
2.日本人的创新:日本人用“阿Q精神”来推动生产,提高工效,这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人领悟到: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上下级长期相处,难免产生矛盾,如工厂的工人和厂长,机关的职员和董事长。有时,下级受了上级的气,只敢怒而不敢言,心理上感到压抑。如果不及时将“压抑”释放出来,将会产生负效应,甚至破坏作用,不利于工作或生产,激化上下级矛盾。于是,头脑精明的厂长和董事长便想出一着高招:将自己的形象做成橡皮模具,大小高矮面部五官和自己一模一样,把模具置于一间“出气室”内。凡心中有气没处发泄的工人或职员,都可以到“出气室”对你上司的模具拳打脚踢,大声怒骂,将你的怨气、怒气统统爆发出来。出了气,心理平衡了,工作效益自然提高。有家工厂作了统计:自从设立了“出气室”之后,该厂的生产效率比原先提高了7.9%,真是受益匪浅。
总结: “阿Q精神”并非绝对的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不至于因心理压力得不到正确疏导而做出失去理智,譬如打人、毁物甚至杀人、放火或者自杀之类的偏激行为。如今,“阿Q精神”已经走出了中国国界,成了“国际通行”的医治心理疾病的辅助手段,在治疗人类心理失衡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作业
1.课外阅读小说《阿Q正传》全文,了解阿Q的性格发展的变化及情节。
2.课外阅读小说《陈焕生上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