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理解掌握本文的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彩,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彩
2.体会掌握本文的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苏 轼
二、夯实基础
(一)文章背景
1700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招蜀汉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二)文体明确
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分三层内容:(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表”是一种奏章,多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如《出师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彩。
(三)读准字音
险衅(xìn ) 行年(xínɡ ) 祚薄( zuò ) 应门(yìnɡ )
猥以微贱( wěi ) 床蓐(rù) 陨首( y n ) 逋慢( bū ) 日笃( d ) 优渥( wò )
(四)重点词句理解
1.实词
险衅:命运艰险
闵凶:忧患险恶,指不幸遭遇。
见背:婉辞,指长辈去世
愍:怜惜。
门衰祚薄:福分。
期功:近亲
形影相吊:安慰
夙:早
婴:缠绕
逮奉圣朝:及,至。
察臣孝廉:经考查后予以举荐。
举臣秀才:推举 拜臣郎中:授官
除臣洗马:授官 过蒙拔擢:提拔。
犹蒙矜育:怜惜。
不矜名节:看重,推崇。
宠命优渥:优厚。
2.虚词
以: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三、整体感知
(一)由课文标题把握文章内容
①为什么要“陈”?
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②“陈”什么?
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③如何“陈”?
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养
提出孝之大理 不能就职
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四、精读探究
(一)作者是怎样将事、情、理进行结合,从而实现恳切动人的效果的呢?
1.第一段:陈相依为命之苦
①哪句话是中心句?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②陈述了哪些内容?
身世之苦,现状之苦。
③隐藏着什么结论?
故不能“废离”去就职。
四大不幸: 半岁丧父,四岁嫁母,祖母抚养
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两代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小结: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丧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因此“未曾废离”。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事实根据,写得凄楚尽情,感人肺腑,为下文“供养无主”做好铺垫。
2.第二段:陈进退狼狈之难
①本段写了哪几层意思?
征召之殷,退很难;祖母病重,进更难。
②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
时间顺序(逮、前、后、寻)。
③哪些词语表示征召?
察、举、拜、除。
④赴命、就职怎么区别?
孝廉、秀才是荐举,故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故辞不就职。
小结:第二段抒写自己忠孝两难的矛盾、痛苦。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八个字歌颂晋武帝的圣明,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虽然州郡朝廷多次征召,“优渥超擢”,但自己因“供养无主”“辞不就职”的苦衷。然后叙述朝廷催逼甚急,使自己陷入忠孝难全、进退无据的两难境地。那么作者对这一人生难题,究竟如何决断呢?怎么样才能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这便为下文留下悬念。
3.第三段:陈孝治天下之政
本段写了哪几层意思?
矜育故老,更应怜臣。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更相为命,不能废远。
小结:第三段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以求得晋武帝的体恤。针对上文自己处在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晋既以孝治天下,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理应得到朝廷“矜育”。随后申说自己出仕蜀汉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现是“亡国贱俘”却“过蒙拔擢”,不敢再有非分之想,以此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博取武帝同情。
4.第四段:陈先孝后忠之心
①本段写了几层意思?
尽节日长,报养日短;矜愍愚诚,陨首结草。
②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终养、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不胜犬马怖惧。
小结:第四段,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的年龄,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忠孝可以两全,在此基础上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接着再申述“愚诚”,恳切地说明自己的情况天人共鉴,绝无虚假,恳求皇上“听臣微志”。最后表示如果皇上能满足自己微小的愿望,让祖母“保卒余年”,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样,作者便深刻地说明了尽孝是为了更好地尽忠,用自己对朝廷的忠来博取朝廷对自己的孝的理解和同情。
5.《陈情表》之布局
先陈苦情 博得同情
后陈孝情 打动真情 精心布局,环环相扣,出于情,归于理。
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再陈忠情 消除疑虑
小结: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允其不仕。
(二)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引导:
①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多多少少被晋武帝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五、小结
这篇表文叙述了作者幼年的不幸遭遇、家庭的种种困境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细地说明了自己多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我们的亲人奉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真挚的回报。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六、布置作业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