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他,是蜀汉丞相,“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至死不渝的诚心铸就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他,是大唐的诗人, 用嘶哑带血的歌喉唱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公元760年, 半生蹭蹬的杜甫在成都拜谒了诸葛武侯祠,他静静地观看,细细地倾听,长长地叹息,默默地流泪。 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蜀相》。(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先由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杜甫,然后出示课件补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诗歌的思想精神:
杜甫出生于官僚世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宏伟抱负,渴望济世扬名,建功立业,他的这种理想和抱负是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长安十年困守,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诗歌的内容: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情感深沉蕴藉;顿挫:语言刚劲、音调铿锵、章法多变)。
语言精练,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淡,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其诗常选用的意象有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农、赘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2.写作背景
先由学生根据课本注释介绍,然后课件补充: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
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
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糊涂,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三、整体感知
1.题解
《蜀相》是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为杜甫游成都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之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八句四联,颔颈对仗,偶句押韵,讲究平仄
咏史怀古诗——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初读本诗,读懂诗意
丞相祠堂哪里去寻找?在成都城外的柏树茂盛的地方。
碧草掩映石阶独自呈现着春色,黄鹂隔着树叶徒然唱着动听的歌声。
先主三顾茅庐商议定夺天下大计,辅助两朝创业治国,竭尽老臣的耿耿忠心。
出兵伐魏未获胜利而病亡军中,长时间使后世英雄泪满衣襟。
3.再读本诗,理清思路
四、深入探究
1首联中“寻”这一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柏森森”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寻——
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着意表达诗人的景仰之情和寻访的急切心理。
柏森森——
1、写实,展现武侯祠周围环境。“森森”不仅指茂密、繁多,也给人整肃之感,说明武侯祠并非一个荒芜废弃的所在,而是有人在悉心维护,因此这也是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2、渲染气氛。表现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表达了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
3、象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可视为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2.颔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
炼字题答题步骤
(1)释词义;
(2)绘图景。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明手法;
(4)析作用(感情)。
分析:
(1)“自”独自的意思,“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释词义)
(2)青草翠绿,映照台阶,独自成为春色,却无人光顾;隔叶的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徒然啼鸣。(绘图景)
(3)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明手法)
(4)一“自”一“空”,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芜的伤感和惋惜,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作用)。
3.颈联尾联两联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怎样的蜀相形象?
天下计——三顾茅庐,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老臣心——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突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
出师未捷——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突出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竭智尽忠、赍志以殁、鞠躬尽瘁
五、主旨提升
1.结合下表,比较分析杜甫和诸葛亮,思考他为什么要写蜀相诸葛亮?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英雄泪饱含几层深情?
六、课堂小结
内容总结:
本诗怀古喻今,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强烈怀念之情;对其精忠报国的歌颂以及寂寞的低叹,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诗。
2.《为你读诗》朗读节目正在征集诗歌篇目,请你为这首《蜀相》写一则推荐语,说说它应该入选的具体理由。请其思想和艺术特色写两百字左右的推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