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0 16: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12、古代诗歌三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咏 物 诗
(《咏柳》)
(《风》)
(《画鸡》)
(《墨梅》)
观察以下诗题,思考:这些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咏柳》《风》《画鸡》《墨梅》
《马诗》《石灰吟》《竹石》
咏 物 诗
咏物诗有何特点
咏物诗要求实写物之形态、色泽等特征,或者描写其所处的环境,求其“形似”;同时又由物到人(往往是作者的自况),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马 诗
李 贺
(唐)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作 者 简 介
(唐)
李 贺
马 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luò
yān
思考:从哪几句诗中可以看出是在写“马”?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匹怎样的马
什么时候才能戴上用黄金装饰的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立业呢
清秋之时,草黄马肥,正宜驱驰,再加上“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这是一匹轻捷矫健的骏马。
由此可见,这是一匹渴望驰骋疆场的马。
“金络脑”的特别之处在于用黄金装饰,象征着一种荣誉和权力,可见这是一匹渴望成功的马。
这匹轻捷娇健、渴望建功立业的马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 结合诗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马所处的环境。
马处在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环境中。平沙万里,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连绵的山岭,月亮高悬,恰似一把弯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寥寥10字,作者运用什么方法突出边疆战场环境?
①选取富有边疆特色的意象;
②运用比喻表现边疆特色。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钩”成为驰骋沙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李贺在《南园十三首》中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咏物诗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自况。结合搜集的资料,思考:李贺与其笔下之“马”有什么相似之处
马 李贺
轻捷矫健,无限期盼驰骋疆场。 7岁能辞章,15岁工乐府,渴望通过科举来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
不被重视,驰骋疆场遥遥无期,悲凉无奈。 在应举的时候,与李贺一同竞争的人称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因此,李贺应该避父讳不举进士。尽管韩愈作《讳辩)鼓励李贺应试,但是李贺最终也没有登第。他一生体弱多病,英年早逝。
中 心 思 想
这首诗是在借马自喻,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愤懑(mèn)之情。
石 灰 吟
于 谦
(明)
石 灰 吟
(明)
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chuí
záo
fén
开采
煅烧
石灰粉用途:土工工程、医药、食品工业……
认 识 石 灰
自由朗读诗歌,化身“石灰”,使用诗句中的关键词句,以“在成为石灰之前,我....”开头,自述你在成为“石灰”之前都经历了什么。
例如:在成为石灰之前,我是“深山”中的石灰岩,经受了巨大的痛苦,经过“千锤万凿”才被开采出来。
在石灰锻造的过程中,你(石灰)的身之所感,心之所想,脑之所悟。注意:以诗句为依据。
身之所感——万分痛苦。 心之所想——甘愿经受磨难甚至粉骨碎身,只为成就清白、造福人间。脑之所悟——要想成为一个品格高尚而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必然要经历一系列苦难,但只要坚贞不屈,就能保持清白正直的崇高品质。
结合于谦的生平经历,说说他所追求的“清白”是什么。可用以下句式:于谦追求的“清白”是______________,不信我给你讲个他的故事:______________(生平事迹)。
例如:于谦追求的“清白”是为官清廉正直,不信我给你讲个他的故事:当时,在外地做官的人,每逢进京朝见皇帝,都要带一些从当地搜刮的土特产,以献给皇帝和朝臣。但于谦每次物是两手空空。
又如:于谦追求的“清白”是不畏强权不惧打压,不信我给你讲个他的故事:因为不肯巴结权贵,于谦遭到当时把持朝纲的宦官王振的嫉恨,一度下狱论死,但仍没有向权奸屈服。
再如:于谦追求的“清白”是以身报国的坚定态度,不信我给你讲个他的故事:当时瓦剌入侵,于谦亲自率军出征,在危关头力挽狂澜,拯救了大明王朝。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中了进士后,任地方官几十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蒙古瓦剌(là)军作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率京师群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英宗也得以回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得到嘉奖,更由于自己不愿意与朝中的丑恶势力同流合污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身正气,宁死也不愿逃离。
知 人 论 世
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绝不向世俗低头、绝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中 心 思 想
竹 石
(清)
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xiè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作 者 简 介
思考:为什么题目不是“竹”而是“竹石”?
本诗描写的主体是“竹”,但“竹“之所以能“坚劲”,除了因为自身的柔韧之外,还得益于能“咬定青山”,尤其是“立根破岩”。离开“破岩”。”竹”恐怕早已在东西南北风的“磨”“击”中荡然无存了。“石”的坚定成就了“竹”的坚韧,二者缺一不可。
思考:诗中“风”代表着什么
风代表恶势力。“磨”和“击”写出“东西南北风“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其用心之险恶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体之势,“东西南北风”既有风向不同,也有季节变换,不论怎样,竹都不惧歪风邪气傲然独立。
郑燮为政有道,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他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于是被诬罢官。
知 人 论 世
《竹石》这一首诗,作者托物言志,借竹坚韧坚贞的傲气,表现自己的是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中 心 思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