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契丹与党项族的发展历程;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史料实证:通过文字史料的实证,探究北宋政治的特点及利弊,强化论从史出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和思辨能力。
历史解释: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和平与辽宋夏金元时期:
家国情怀: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辽、北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
难点: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交往对民族交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事,又和平相处、相互通商。辽、西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二)、讲授新课: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仔细看图,你能得出关于契丹族的哪些历史信息?(服饰、发型、身高、马镫、绘画等方面)
契丹人引马图(辽【契丹】国太子画)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北宋)苏颂《契丹帐》
结合图和诗歌,找出契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材料: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和渔猎生活为主。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1)、背景: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内蒙古、辽宁一带的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与中原汉族人民的密切交往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并开始定居生活,日益发展强大起来。
契丹的发展: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建立政权:
耶律阿保机,出身于迭剌部家族。他36岁时出任八大部落联盟的首领,四出攻掠,实力越来越雄厚。其余七部的贵族害怕丧失自己的权势,于915年逼阿保机下台。916年,阿保机骗七部大人赴宴,伏兵杀死。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即帝位,年号神册,定都上京临潢府,国号大契丹。庙号太祖。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京临潢府。
(3)、治国措施: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思考:契丹的文字货币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饱读中原诗书的阿保机命人用300多个汉字作拼音字母,创造出了契丹文字。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党项族的兴起:
党项族是古代西北族群,属西羌族的一支,也称“党项羌”。羌族的主干发源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建立政权:
夏景宗李元昊,党项族,曾改姓嵬名,又名曩霄,字嵬理, 银州米脂寨(今陕西米脂县)人,西夏王朝开国皇帝。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治国措施:
政治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经济上: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文化上:创制了西夏文字。
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独特之处。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辽太宗时期,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冲突加。
2、北宋与辽的战与和: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辽攻宋,澶渊之战与澶渊之盟。
3、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材料: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以助军旅之费。 ——《契丹国志》
材料: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 “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钱穆《国史大纲》
通过材料分析澶渊之盟的影响?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与北宋的战和: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宋史新论》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庆历和议)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夏宋之间的关系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
2、和议的内容:
材料:1044年宋夏双方订立和议,和议规定: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宋夏议和的作用:
《宋史》载:"西夏自景德四年,始于保安军地置榷场,以缯帛、罗绮等易驼马、牛羊、玉等,以香药、姜桂等易蜜蜡、毛褐、羱羚角、柴胡、红花、翎毛等。"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辽、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之间的战和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政权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给彼此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民族友好与交流始终是主流,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使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四)、课堂练习:
1、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B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
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北宋的契丹人,其杜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A. 民族交融 B. 政府引导C. 社会繁荣开放 D. 经济重心南移
3、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C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4、“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B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3.
(五)、板书设计: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1)、建立政权
(2)、统治措施
2、党项族
(1)、党项族的兴:
(2)、建国
(3)、统治措施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
2、北宋与辽的战与和
3、澶渊之盟
4、意义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与北宋的战和
2、和议的内容
3、意义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