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 通过时间轴梳理冷战的过程,构建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通过图片解读和史料研读,归纳冷战的特征,分析冷战美苏两国采取的措施以及冷战带来的影响。
历史解释 充分利用史料,增强对冷战的理性认识,充分认识到美苏冷战军备竞赛的同时具有自我控制的机制。
家国情怀 体会到冷战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唯物史观 通过文本学习,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国际格局的变化。
【导入新课】
提取两幅图的相关信息。
【讲授新课】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一、冷战兴起 角逐欧洲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地缘政治学: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美苏争什么?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美国具有的这种绝对优势,不仅使它有了一种“飘飘然的自我优势感”,而且认为“美国统治下的和平时代”已经到来了。在战争中以经受严峻考验而令盟国刮目相看的苏联,虽然在经济上逊于美国,但在军事和政治上亦十分强大……由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对外政策本来就有很大差异,因此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美苏面临的共同敌人消失,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之时……美苏关系逐渐从盟友转变成对手。
——摘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美苏为何冷战?
例题1:“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战时同盟解体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国家实力变化
冷战的主要表现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地缘政治
军事
二、两极格局 针锋相对
阶段 时间 态势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60年代初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和平演变”战略
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
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苏联战略收缩的原因。
探究学习1:冷战的特征
材料一 核战争对大家都是危险的……肯尼迪总统宁愿做出某些让步以求达成谈判解决,也不愿利用当时的压倒性优势发动一场核战争。
——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
材料二 我们双方应当采取谨慎且节制的态度……赫鲁晓夫希望能够以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为交易筹码,换取美国从土耳其基地中撤离木星导弹。
——梅尔文·P.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根据文字和图片材料,概括两极格局特征。
探究学习2:冷战的影响
材料一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比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股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从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1989年,苏联军费开支为77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12.1%。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平均年度军费达3000多亿美元,占国民收入IO%左右……许多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描绘成间谍、特务,杀人犯。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的主要影响(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思想)
三、国际格局 新的变化
材料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五大力量将决定经济的未来。
——编者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英文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极格局下崛起的主要力量。
材料 日前,美国领导人在波兰首都华沙发表演讲,冷战色彩浓厚。演讲大谈美西方在冷战中的“胜利”,极力渲染意识形态对抗,试图向世界展现美国与其盟友的所谓团结,以及“西方世界”经济制裁和军事部署的威慑力。有媒体指出,美国领导人几乎什么都谈到了,却唯独没有提到如何停火止战实现和平,这表明冷战虽然已结束30多年,但美国一些政客的冷战思维从未褪去。
——钟声《固守冷战思维破坏国际安全》载《人民日报》
冷战已结束30多年,但美国是否褪去了冷战思维?中国应如何应对?
课堂总结
1.1947年7月,美国《外交》杂志刊登了战略学家乔治·凯南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文中明确提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不会也不能减弱苏联推翻西方政府的决心,为此美国必须遏制苏联。该文章的发表
A.稳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 盟
B.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赢得了和平人士普遍支持
D.助推了美苏之间冷战对立
2.美国在杜鲁门政府的主持下,对全社会中各个领域、各种力量和资源实施全面深入地动员和统筹,开始确立一整套协调国内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以及意识形态和知识资源的体制。材料反映出( )
A.“冷战”是一种全方位的政策
B.冷战促使美国经济实力上升
C.美国希望全国人民对抗苏联
D.美苏争霸已经全面开始对抗
3.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A.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多极化冲击美苏争霸格局
4.有学者认为,由第三世界所构成的“中间地带”,作为尚未被冷战体系所覆盖的区域,恰好构成了冷战体系自身的“薄弱环节”,从中蕴含着突破既有体系、创造新的秩序的可能性。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行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5.在美苏争霸中,欧洲国家被迫与超级大国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为避免成为牺牲品,20世纪60年代的西欧( )
A.成立“北约” B.加入“华约” C.组建欧洲共同体 D.成立欧洲联盟
6.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B.二战客观上加速了科技的新发展
C.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D.科技的竞争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7.二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材料一 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摘自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停止在冷战过程中已经出现的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与冷战的结束几乎同步出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无国界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
——徐蓝《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