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1-30 08:09:00

文档简介

十二《论美》(一课时)
主备人:朱建梅
★ 目标预设:
1、理解本文怎样宽题狭做,集中谈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
2、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生美、世界美的主题,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力,升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
2、 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能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
1、 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对美的看法。
2、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一说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一件事。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德国历经战火的城市,到处颓垣残壁,一片惨象。一天,有两个美国人访问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然后,这两个人有一番发人深思的谈话:“你看他们能够重建家园吗?”“一定能!”“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 “你没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 “一瓶花。”“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一个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可见,身处绝境的民族都爱美,但是怎样认识美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论美》。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1、 速读全文,培根是从哪些角度去谈论美这个话题的?他是从什么角度去谈的呢?
(人的角度: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角度)
这样一来就把范围大大缩小了。
为什么培根要把这么一个很大的话题(三天三夜讲不完的话题)缩得那么小呢?
(宽题狭做:可以避免泛泛而谈。)
2、 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学们在预习中一定有不少问题要提出来讨论,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
思考与调整
3、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1、 通过讨论明确文章的主旨: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辉。
2、 请同学们选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
四、拓展延伸,巩固内化。
同学们,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此刻,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这篇文章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思想观点方面还有没有值得修正、补充和发展的呢?
(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开放如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发现有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
(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点包装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形美创造了种种可能性。)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使我们的内在美得到任何一点弥补,因此培根此文的现实意义永远不会过时,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
五、布置作业
《当堂反馈》
六、教后反思
思考与调整岳阳楼记(第一课时)
主备人:钱领 思考与调整
★目标预设
1、熟读课文,识记文常。
2、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3、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
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我国古代三大名楼的资料,整理相应的诗句。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掌握正确的字形、读音、停顿。
2、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
“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
国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
《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
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课堂活动
(一)介绍写作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
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
《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
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
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 思考与调整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二)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
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
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
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准字音,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
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3、理解每段段意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的京观及迁客骚人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
(三)研读第一段
1、找出第一段中重修背景盛况及写作缘由的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点明作记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2、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唐贤今人”吟咏岳阳楼的“诗赋”。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 教后反思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
主备人:钱领 思考与调整
★目标预设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检查背诵
二、研读第二段
1、齐读课文后结合课下注解翻译,然后全班讨论,找名学生翻译。
2、读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色?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本段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雄伟远景。
空间上形容湖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时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②作者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作用?
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和
感慨。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景”之异和“情”之异。
三、细品3、4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
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会否不同呢?清代文
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
同,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讨论:
1、这两段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为什么?
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两段显然不是
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2、重点词语点拨: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把湖面上“浮
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写的是静态美
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
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学生分组讨论
4、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四、齐读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1、点拨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求 心 或 异 为 以 是 然则 微 斯 归
2、、思考与讨论。
(1) 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
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
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
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
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
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 微斯人”指什么人?
明指古仁人,实指滕子京,同时表明作者向他们学习的决心。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 教后反思学问与智慧
(第二课时)
★目标预设
1.理解论述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2.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3.学会用道理和事实论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熟读成诵第5段
★教学过程
一、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2)研读第五节,体会其是如何论述智慧和学问之间的联系的。
(3)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探究与思考
(1)讨论写作特色:
辩证分析 ,说理透彻。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
(2)进行相关的语言积累训练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四、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背诵第五节;
2 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是有智慧的?哪些书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
思考与调整:
★教后反思学问与智慧
(第一课时) 主备人 顾晓涛
★目标预设
1.学习生字词,疏通文意。
2.初步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和联系。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教学重点
目标2、3
★预习导学
完成《当堂反馈》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
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 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
3、 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4、 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五、探究与思考
讨论《当堂反馈》P63{练习拓展}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当堂反馈》第二课时
2.完成《语文作业本》课堂练习四、五以及课后测评{其中删去四(二)}
★教后反思
思考与调整:一三 散文家谈散文(第二课时)
主备人:王凤
★教学重点 思考与调整:
1、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
2、把握《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特点及其好处。
3、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 教学重点:目标2
★ 教学难点:目标3
★ 教学准备:回顾上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我们上一堂课学习了郭沫若的《白鹭》,你对本文有何感悟?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这是一篇随笔式的评论。学生朗读《关于散文<白鹭>》时,要了解作者晓雪对《白鹭》的基本看法。
1、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介绍散文的特点及各种风格的散文。
第二部分(3~7)认为《白鹭》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散文。
2、请把《白鹭》中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部分画出来。
三、课堂活动 ,强化训练
1、分析第一自然段:
本段表白了作者关于散文的随意性和多样性的见解。这不仅是作为评价《白鹭》的指导思想的一种总体评价。由此生发出散文“是一种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的观点,这可以成为指导本文的基本思想。正因为散文的文体形式最自由自在,所以才会在不同的作家身上表现出风格迥异的多姿多彩。
2、找出文中对《白鹭》评价的语句。
风格:柔婉清丽、秀美含蓄
文字:非常精彩、极其简练 思考与调整:
内容:对白鹭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认识、描绘白鹭被人忘却的美
3、请依据自己的理解,试给晓雪的这篇文字重拟一个标题。
《精炼的语言 深远的意境》
4、文章引用姚鼐和莱辛的文字,作用是什么?
晓雪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Swjx" \t "_blank ),体现了他“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文章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用心品味,否则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是无法听出寥廓天际的鸿鹄的鸣叫的。
最后引用莱辛的话和《白鹭》原文,反过来赞美《白鹭》一文,看似轻而易举,实则颇具匠心。
四、拓展延伸,巩固内化
1、这篇评论的主要观点;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2、写作特点:
这篇评论没有一般评论文字枯燥呆板,在随意性的文字中又蕴涵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道理。看似通篇信笔写来,无心结构,却又不枝不蔓紧紧围绕评论的对象。
同时,文章虽然短小,评论的也是一篇数百字的短文,但却 有从大处着眼,以大写小,以小写大,从散文的特征和散文风格的多样落笔来评一篇短文,显得大气而不拘束。
3、散文比较阅读:
郭沫若的《白鹭》和贾平凹的《对月》
★布置作业:
选择一个角度,写出自己阅读《白鹭》的感受。
★教后反思:一三 散文家谈散文(第一课时)
主备人:王凤
★ 教学目标 思考与调整:
1、 体会作者对平凡而高洁、质朴而美好的事物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了解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
2、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 教学重点:目标2
★ 教学难点:目标1
★ 教学准备:
1、识记下列词语
隽永 绮丽 磅礴 铿锵 鸿鹄 寥廓 喙
2、走近郭沫若及其作品
3、 散文的特点:
散文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Swjx" \t "_blank )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Swjx" \t "_blank )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Xxyw / Yd / " \t "_blank )散文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Swjx" \t "_blank )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提起郭沫若,我们往往会想起他那激情如火的《女神》、《凤凰涅槃》、《雷电颂》等作品,这些作品曾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郭老由此而享誉文坛。然而,郭先生的小品文同样别具一格,清新隽永,情趣盎然。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郭沫若先生的散文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Swjx" \t "_blank )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1、朗读课文,形成总体印象,感受白鹭的美。
2、整体感知内容 ①文章如何起笔,如何收束全文?
本文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Swjx" \t "_blank )诗”结尾,首尾呼应,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
②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
四幅画面:白鹭形象图、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晚飞图
③在这些描绘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前两幅是静态描写,后面两幅画则是先静中有动,后动中有静。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1、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思考与调整:
(1)文章采取哪种修辞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Xclj" \t "_blank )方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比喻,作者抒白鹭比作“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Swjx" \t "_blank )诗”,突出了白鹭的美,说明其容易被人忘却,因为相对而言,散文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Swjx" \t "_blank )诗不如诗那样容易被人发现。
(2)文章首尾圆合,赞美白鹭,从哪几个词语上体现出来,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实在”、“韵在骨子里”,“实在”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即突出了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赏;又呼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韵在骨子里”指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
(3)文章选用哪些材料来刻画白鹭?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水墨,为了突出其清淡素雅。本文作者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白鹭,很多地方都是虚写的。
(4)全文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
进一步说明了白鹭是“优美”而不是“铿锵”,这就使作者心中白鹭的美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
2、提炼文章的主旨
(1)文章首尾都提到白鹭是一首诗,那么,文章是如何将“散文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Swjx" \t "_blank )的诗”和白鹭形象相融合的?
诗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意蕴,这跟白鹭相似(略)。
(2)找出能透视全文主旨的句子。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Swjx" \t "_blank )诗。
3、总结:总之,这篇散文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Swjx" \t "_blank )通过对白鹭的赞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四、拓展延伸,巩固内化
1积累语言:《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语句转化和富有诗意及哲理的语句。
2学完本文的启示:
由赞美白鹭美在自然,进一步联想到人,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的人,同样具有美的闪光点。
3、 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歌咏的对象。
(2)巧用衬托比较的手法。
以白鹤、朱鹭、苍鹭等比较;写白鹭晴天的清晨悠然站在小树的绝顶,则是以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来衬托。
★布置作业:
学生在课下自选一篇优美的散文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xyw / Swjx" \t "_blank ),按照本次课所学的阅读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Xxyw / Yd / " \t "_blank )方法进行品评文章的练习。
★教后反思:专题 气象物候(第二课时)
主备人:朱建梅
★目标预设:
1、 背诵古诗词。
2、 了解古诗词中气象物候。
3、 了解一些气象物候的现象
★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诗词中气象物候
★ 教学准备:
1、预习古诗词
2、准备有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上堂课中对气象物候已经有所了解,今天在此基础上,我们看看古人对此的看法。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1、朗读这几首诗——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四首诗的主要内容;找出各诗中有关气象物候描写的诗句,思考并口答这些景象是表现什么季节的特征的。 合作学习: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首与同学研读。
提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诗人写诗的背景;2所写自然景象的特征;3这样的景象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
2、集中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1)文中所写的地方在哪里?(2)“五月”本该是春花烂漫的季节,而祁连山脉一带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象?(3)“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句表现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怀?
思考质疑:你能从本专题里找到适当的内容解释此诗的物候现象吗?
3、集中赏析:《凉州词》 王之涣
看视频,认真做好记录;注意“春风”的双关意;
思考;质疑 :课本第45页“思考;质疑”问题四
4、集中赏析: 《塞下曲》 卢纶
(1)“月黑”与“夜”“雪”等写出了当时怎样的气候?
(2)本诗的结尾有何意味?
5、集中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思考与调整
看调频,认真做好记录。思考;质疑 :课本第45页“思考;质疑”问题六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说一说:下列诗句中你能读出季节、时令或者处所吗?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李白《别房太尉墓》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王维《寒食汜上作》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1、读课本了解梅雨”的概念;
细读三首诗的部分诗句(课本第47页)
三位作者写诗时所处的地点分别在哪儿?
从诗歌内容来看,三个地方的梅雨期分别是什么时候?
看地图,联系诗句,由此可以看出“梅雨”的“入梅期”由什么特点?
2、交流成语、谚语中反映的气象物候
你知道哪些反映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或诗句呢?能说说它们所表现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
讨论:有了高新技术测天气,还有没有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
六、教后反思
思考与调整一三 捕蛇者说(第二课时)
主备人:姜新
★教学目标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词语。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2、 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难点: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教学准备:
朗读全文。
检查1—3段实词解释掌握情况。
学生口头翻译1—3段课文。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检查1—3段实词解释掌握情况。
学生口头翻译1—3段课文。
2、 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学生朗读课文4、5两段。
讨论学习4、5两段,掌握实词词义和虚词用法。
3、 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1:第四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2、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3、 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
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
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
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4、 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5、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哨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 “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6、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四、拓展延伸,巩固内化
整理4、5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 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翻译练习,完成《作业本》中课堂练习部分。
★ 教后反思:
附: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十、创造学思想录(二课时)
主备:郁文斌 思考调整
第一课时
★ 目标预设:
1、 认识创造性思想的意义和特点。
2、 了解《创造学思想录》的主要内容。
3、 了解其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 学习思想录这种形式的写作特点。
★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先体会《创造学思想录》的内容。
2、准备交流:你在学习生活中,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人类摆脱原始的荒芜,进入到了现代科技文明,这一切都是人类创
造的结果,《创造学思想录》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扇思维之窗,一定
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感悟。
二、预习检查,前提测评。
(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牡lì( ) jùn( )工 开拓( )
记载( ) 一筹莫展( ) 焙烧( )
(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就是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同样的问题)
什么是创造学?(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
程及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
三、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1、读第一则《放松》,感悟问题:
本则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要告诫人们什么?
这“放松”与平时强调的“勤奋、努力追求”矛盾吗?为什么?
老师说考试前同学们心理要放松,为什么这样要求你们呢?
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思考与调整
2、读第二则《造就你自己的规则》,感悟问题:
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是随心所欲、胡思乱想吗?
它的依据是什么?它该是怎样的结果?
3、读第三则《多问几个假若》,感悟问题:
这一则在结构上,是一个典型的什么结构?
“离奇”是什么意思?你也来几个“假若”好吗?
4、 读第四则《使用你的想象力》,感悟问题:
如何从正反两方面说想象力的重要性?
你说说为什么到了成年后想象力逐步丧失?
你怎样理解“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5、读第五则《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第六则《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感悟问题:
这二则讲的都是转换思维视角,与上面那一则一致?
这二则是怎样的思维视角。
6、读第七则《看到画面之外》,感悟问题:
你从这画面之外还看到些什么?
“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更能深入思考,领会本质,
你再想一想?
7、 读第八则《顺其自然》,感悟问题:
理性的第一规范是自然法,现在我们常提倡以什么为本?
你平时有强迫自己做什么吗?怎样才能更容易呢?
你认为《顺其自然》与“无为而治”有什么不同吗?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六)(一课时)
主备人:朱建梅
★目标预设:
1、了解作者笔下温泉的特点。 2、理解本文井井有条、如诗如画的写作特色。 3、感受文学语言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井井有条、如诗如画的写作特色。 2、感受文学语言的熏陶。 ★教学准备:
1、 了解有关温泉的常识。
2、 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由于地域的差异,我们很少见到温泉,今天我们和碧野一起去感受一下温泉。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1、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 2、再读课文,了解温泉特点。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学生从作品中,能感受到温泉对氛围的营造和烘托,了解它自然悠久的历史和天生丽质品格。 四、拓展延伸,巩固内化。 搜集文学作品中有关温泉的语段,共同探讨。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六、教后反思
思考与调整
  
 第15课 诗人谈诗 (一课时)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主备人:黄淑贤
★ 目标预设: 思考与调整
1、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通过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来谈谈自己读诗的感受。
3、说出诗歌评论的特点。
★ 教学重难点:
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体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感情。
★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读熟诗歌。
★ 预习导学:
以读诵带析,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欣然能力。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简介作家作品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组织反复诵读《一个深夜的记忆》,通过联想和想象,组织学
生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说说作者抒
发的感情。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 思考与调整
1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读诗的感受、体会与困惑,
并把要点记录下来。
2 组织交流,教师适时讲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向诗人请教,认真阅读《宁静而深
沉的意境》,思考哪些与自己的想法相同,哪些比自己
更深入,自己的哪些理解不够完善,需要作怎样的调整。
4组织学生在原诗边加批注
5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表扬有自己独到感悟的批注。
6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组织再诵读,读出情感。
7讲解作者曾卓及相关作品。
8小结 引导学生说出诗歌评论的特点
★ 拓伸拓展,巩固内化:
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了解其人;
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言、手法、主旨)初探;
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等等
★ 布置作业
〈〈当〉〉 〈〈作业本〉〉
★ 教后反思一三 捕蛇者说(第一课时)
主备人:姜新
★教学目标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词语。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2、 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难点: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 作者简介
“说”的特点。“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2、 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啮(niè) 腊(xī) 挛(luán) 踠(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莅(lì) 蹙(cù) 殚(dān) 踣(bó) 死者相藉(jiè) 曩(nǎng) 隳(huī) 恂(xún) 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 以俟(sì)夫(fú)
2、学生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3、讨论学习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3、 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1: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2: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3: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4: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5、第3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四、拓展延伸,巩固内化
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 布置作业:
熟读第1—3段,翻译练习,并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教后反思: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
主备人:黄红
★ 目标预设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文言文的朗读能力。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3.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全文。
★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文言文的注意点。
2.背诵并默写全文。
★ 教学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 预习导学
1.完成填空题。
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他的字是 。
2.给加点字注音。
缥( )碧 急湍( ) 轩邈( ) 泠( )泠
鸢( )飞 戾( )天 经纶( ) 横柯( )
★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浙江的富春江就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来感受下富春江的山水之美。
2. 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自由读。
4.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
5.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第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
6.学生根据朗读提示齐读课文,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二)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全班共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三)理清背诵思路。
1.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
2.请学生找出第一节中的中心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请学生思考第二节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写。(异水、奇山)
4.请学生思考水异在何处。是如何表现的?(清、急。)
5.请学生思考山奇在何处。是如何表现的?
(1)高山寒树之奇。
(2)负势轩邈山之势
(3)泉鸟蝉猿山之音
(4)息心忘反山之力
(5)横柯疏条林之密
6.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1.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2.根据文章的结构,理清背诵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完成《当堂反馈》第一教时
★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有关写“山”或“水”的古诗名句。
★ 教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
主备人:黄红
★ 目标预设
1.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文章的主旨。
2.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文字资料。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本文从题目上看,是一封书信,从内容上看,是一篇散文,是一篇优美的写山水的散文,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句中,各背出一句写“山”、“水”的诗句。
3. 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一)悉心体味,感受文中作者所追求的情怀,把握文章的主旨。
1.教师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2.学生思考,分小组交流。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作者赋予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争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3.教师总结。
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情趣和鄙弃功名利禄的思想。
(二)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请同学们自由选句来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学生自己思考,小组交流。
3.教师归纳总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文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4. 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完成《当堂反馈》第二教时。
5. 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请把课文改写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 布置作业
选择“山”或“水”作为自己的写景对象,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 教后反思
思考与调整
思考与调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四、课堂讨论、延伸拓展。
1、你对文章中的哪一则最感兴趣,说说你
个人的感受和启发。
(可分组讨论,加强品悟,提高兴趣)
2、阅读了文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3、课文中每一个创造性思维的例子让人很
受启发,同学们能从你们的生活中列举几个
能体现创造性思维的例子吗?你与众不同的
想法、做法有那些呢?(分组讨论,激活课
堂氛围,推荐全班交流!)
4、讨论后,教师小结《什么是创造学》。
见《作业本》60页,《什么是创造学》。
五、延伸阅读,当堂作业
1、延伸阅读《谈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思考与调整
2、当堂阅读分析,并完成阅读分析题。
★教学反思十六 陈涉世家(二课时)
主备:郁文斌 调整与思考
★ 目标预设
1、 了解作者及《史记》
2、 理解文言字词句的意思,了解起义的原因。
3、 理解苛刻的统治给人民带来的疾苦。
4、 了解起义的经过情况及浩大声势。
5、 体会文中个性化语言的描写及陈涉的性格。
★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文言字词句。
2、 体会思想内容,领会人物性格。
★ 教学准备
1、 预习,自己先对照注释翻译。
2、 熟读背诵段落,了解课文背景知识。
★ 教学过程
1、 创设背景,谈话导入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吗?是谁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首先
发动起义,获“首事”之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涉世家》。
2、 预习检查,前提测评
1、 给加点字注音:
阳夏( ) 辍耕( ) 鸿鹄( ) 谪戍( )
数谏故( )( ) 皆次当行( ) 陈胜王( )
度已失期( ) 尉果笞广( ) 调整与思考
2、 填空:
本文作者是 代著名的史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
部 体通史,鲁迅称之为“ , ”。
三、研读课文,师生共译。
1、让学生翻译第一段,学生和教师对翻译加以修正。
重点、难点字词强调:辍:停止。 之垄上:到、、、、、、去。
久之:助词,无义。
2、让学生翻译第二段,师生共同对翻译加以修正。
重点、难点字词强调:皆次当行:编次。会天大雨:适逢。
等死:同样。以数谏故:因为。诚以吾众:果真。
为天下唱:同“倡”,倡导。念鬼:考虑,思索。间令:暗中。
之次所旁:往。
3、 让学生共同翻译第三段,学生和教师对翻译加以修正。
重点、难点字词强调:笞:用竹板打。剑挺:拔。为坛而盟:盟誓。
徇:攻取。比至陈:等到。被坚执锐:同“披”。社稷:国家。
★ 教后反思综合学习与探究(二课时)
主备人:朱建梅
★ 目标预设:
1、 学会对经典作品的评读。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3、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努力追求自己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
1、 体悟并学习经典作品的语言风格。
2、 学习对生活中的人事发表自己全面完整的看法。
★教学准备:
1、 复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几位大师的作品,体悟了几位大师在表达上的不同风格,请你们考虑一下:你将在以后的表达上学习那位大师的风格。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体悟并学习经典作品的语言风格。
1.比较本单元的四篇经典作品的语言特点(也可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
师生交流并讨论。
2.自读“综合学习与探究”,划出编者的分析,与我们的分析进行比较,有无不当或不完整之处?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一)学习提炼观点。
1.本单元中谈到了天资、机遇与勤奋的关系,创造与生存的关系,智慧与学问的关系,美貌与品德的关系,作者通过思考判断,做出了准确的选择。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不少有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问题。请你想出几组来。
2.选择一组进行思考比较和分析,概括出明确的观点。
师生交流评价。
(二)学习对生活中的人事发表自己全面完整的看法。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些人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仅用简单的“好与不好”、“是与不是”来表达,显然不会吸引他人,更不用说被人接受,这就需要在表达的语言上下一番功夫。
思考与调整
在以下两题中选择其一进行说话训练,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风格,尝试着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有特点的表达。
1.语境:刘老师和同学甲进行了一下一段对话,你听了后有何见解?请表达清楚——
刘老师:我们有些学生成绩总是上不去,但人却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
学生甲:生活条件好了,穿戴精神一些,这与学习无关。
刘老师:头脑里装的尽是美,哪有心思去学习?
学生甲:我学习成绩不好,无人注意我,所以我穿戴时尚些,吸引他人的目光,这有什么错吗?
2.给你身边熟悉的某位同学写一份有价值且能让人眼睛一亮的评语。要求既突出这位同的个性,更能表现出你的语言风格来。(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四、拓展延伸,巩固内化。
选择在班上最普遍的一种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流畅且有特色。
五、布置作业
1、根据分析内容与自己的语言风格在上述作文题中任选一题。要求有创造性的发挥。
2、用1个礼拜寻找并阅读与读书治学修身相关内容的书籍。摘抄精彩处,反复深读品味,写出自己的发现,并积累一些相关的言语。
六、教后反思
思考与调整二十一 醉翁亭记(一课时)
主备人:沈菊如
★ 目标预设: 思考与调整1、学生自习古文字句。
2、体会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 教学准备:
1、 阅读资料,了解欧阳修和《醉翁亭记》的写作背景。
★ 预习导学:
1、欧阳修字 永叔 自号 醉翁 ,北宋 (朝代)文学家、
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余七位是韩愈、柳宗元、
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
1、 请写出出自《醉翁亭记》的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峰回路转)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范仲淹在被贬后流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欧阳修又是怎样对待被贬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
的《醉翁亭记》。
二、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一)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 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试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方法:查阅字典、请教同学。
2、 指名朗读,其余同学纠错、评议,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和停顿。
3、 学生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1、学生自学。
要求:弄清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
方法:借助工具书,看课文注释,回忆旧知识,疑难做记号。
2、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指名翻译,其余同学纠错。
5、 教师归纳强调重点字词句。
(三)走进醉翁亭,与作者同游。
让我们以导游身份,根据课文的内容介绍这次旅游所见、所闻、
所感。
导游解说词提纲:让我们随着欧阳修的足迹,同游醉翁亭。在滁州,
望西南诸峰及琅琊山,山行六七里,至酿泉,上醉翁亭。来到醉翁亭,请
欣赏这里朝暮不同之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之异。在醉翁亭,看滁人之游
的欢乐场面,参与太守与众宾客的宴饮。在夕阳西下,禽鸟飞荡林间之时,
让我们跟随太守一起回滁州城。
(四)讨论研究,理解课文。
1、 文中用一个“乐”字为主线,写了哪几种乐?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2、 如何理解“太守乐其乐”这句话?
(太守的乐趣: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欢乐的生活)
3、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与民同乐) 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也反应了这一点。
(五)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1、 全文用了二十一个“也”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长短参差、
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请把这种句调读出来。
2、 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句式工整,语言具有音乐节奏感和回环美,
请在朗读中把文章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铿锵悦耳的特点体现
出来。
★ 布置作业
1、 以“乐”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
★ 教后反思专题 气象物候(二课时)
主备人:朱建梅
★目标预设:
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影响物候的因素。
3、学会列表来整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 教学重点
学会列表来整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 教学难点
目标3
★ 教学准备
1、 搜集有关气象物候的谚语。
2、 准备有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分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气象的谚语。初步了解天气与气候,物候的关系。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1、速读课文《看云识天气》,概括课文说明内容,说出课文说明结构: 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 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 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 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2、再读课文,与同学讨论:课文抓住云的特点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结合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填表比较各种形态云的特征、所在位置及与之相应的天气情况。
3、 看视频,巩固理解。并思考:课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课文说明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思考;质疑: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的谚语,你能科学解释吗?课本第45页“思考;质疑”问题一
4、阅读;参考 《大自然的语言》
说一说你的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指什么呢?
5、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大自然的语言》:1-3 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4-5物候观测对农
思考与调整
业生产的重要性6-10 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11-12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1、你留心过身边的物候现象吗?对你的学习生活可有意义?课本第45页“思考;质疑”问题二
2、总结与讨论:《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相结合的说明方式有什么好处?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了解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意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
夏至、冬至 古称“日北至”“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到了;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
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 开始打雷,动物冬眠结束;
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 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 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 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五、布置作业
 预习古诗词中的气象物候
六、教后反思
思考与调整
。第二课时
★ 教学过程: 思考和调整
四、整体阅读,质疑讨论。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2、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3段的大意。
3、第一节中那一句表现了陈涉非凡个性和远
大抱负?
4、第二节可分为三层,学生讨论分层,教师点拨。
共同讨论归纳层意。
5、看第2节,讨论问题:
起义的导火线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陈涉的“谋”和对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陈涉是如何制造舆论来号召、发动群众的?
6、第3节可以分为三层,师生共同讨论,并归
纳层意。
7、第3节对陈涉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 思考和调整
他哪些特点?
8、分析课文中探究、练习一,说说陈胜怎样的性格
9、思考讨论:文章哪些内容是详写?为什么?哪些
是略写?为什么?
10、师生共同查找课文中活用的词,加以讨论归纳。
法当斩。苦秦久矣。丹书帛日。夜篝火。狐鸣呼日。
笞广。皆下之。
五、教师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课文探究和练习二。
完成当堂反馈相关内容。
★教后反思:十七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主备人:龚卫东
★目标预设:
1.能顺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2.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预习导学:
1.正音正字
qiān mò( )( ) 垂tiao( ) huo( )然
诣( ) 俨( )然
2.填空
《桃花源记》 作者 ,名 ,字 , 代人。我们曾学过他写菊的名句 ,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等去自行解决。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把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等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注意点拨。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
思考与调整
三、拓展延伸,巩固内化
1.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来此绝境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标记 寻向所志’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4.省略句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教后反思:
十七 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
主备人:龚卫东
★目标预设:
1.用采访形式熟悉课文内容,深化理解。
2.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用采访形式熟悉课文内容,深化理解。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
一、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由学生设计采访提案,讨论想提出的问题。课堂模拟采访现场,受访者与采访者均可由学生扮演。
采访一、 对象: 桃源人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采访二、 对象: 武陵渔人
1.你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见到桃花源时,你有什么感受?
3.桃源人给你什么印象?
4.你对太守说这件事是出于什么想法呢?(甚至不是县令)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采访三、对象:陶渊明(设计目的: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
思考与调整
1.写这样一篇文章,您是出于什么动机呢?(他憧憬着了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2.为什么把桃花源设计成找不到了呢?
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二、拓展延伸,巩固内化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思考分析《桃花源诗》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布置作业:
1.完成《当》P111—112
2.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