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高考数学模考适应模拟卷04(新高考专用)(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3年高考数学模考适应模拟卷04(新高考专用)(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3-10 15:39:05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3 3
【解析】设点 A(x1,y1),B(x2,y2),C(x3,y3),得到 x1+x2+x3= ,计算得到 | FA | | FB | | FC |=(x1+x2+x3)+ ,2 2
2023 新高考名师一模模拟卷(4)
计算得到答案.
注意事项:
1 3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详解】设点 A(x1,y1),B(x2,y2),C(x3,y3)
1
,焦点 F ,02
,x1+x2+x3=3× 2 = 2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1
第 I卷(选择题) 则 | FA | | FB | | FC |

x 1
x
1 1
2
x
3
3 =(x +x +x )+ =3.
2 2 2
1 2 3
2
一、单选题(共 40 分)
A { 1,1} 2 故选:C1.已知U R,集合 , B {x | x 9},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点睛】本题考查了抛物线相关线段长度,抓住重心的公式和抛物线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A. A B A B. A B C. A B A D.痧U A UB
4.某学校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的人数分别为 1600,1100,800,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答案】C
高三年级抽取一个学生样本测量学生的身高.如果在这个样本中,有高一年级学生 32人,且测得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分析】解不等式得 B,由集合的运算与关系对选项逐一判断,
高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分别为 160cm,165cm,170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详解】由 x2 9得 3 x 3, B ( 3,3), A B,
A.高三年级抽取的学生数为 32人
对于 A, A B B,故 A错误, 1
B.高二年级每个学生被抽取到的概率为
对于 B,C, A B A,故 B错误,C正确, 100
C.所有年级中,高一年级每个学生被抽取到的概率最大
对于 D,痧UB U A,故 D错误,
D.所有学生的平均身高估计要小于 165cm
故选:C
【答案】D
2.欧拉公式 eix cos x i sin x ( i为虚数本位)是瑞士数学家欧拉发明的,将指数的定义域扩大到复数集,建立了三
【分析】根据分层抽样的概念、分层抽样的概率、均值的概念判断.

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联系,被誉为“数学中的天桥”.根据欧拉公式可知, ie 3 表示的复数的模为 800【详解】根据分层抽样的定义,高三抽取的学生数为 32 16,A错;
1600

A B 1 C 1 D 3. . 2 . . 32 13 2 分层抽样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相等,均为 ,B错,C错;1600 50
【答案】C 1600
平均身高为 160
1100
165 800 170 163.9(cm),D正确.
3500 3500 3500
【分析】直接由题意可得 ie 3 =cos +isin ,再由复数模的计算公式得答案.3 3 故选:D.

【详解】由题意, ie 3 =cos +isin ,3 3 5.若函数 f x sinx sinx 3cosx 的图象向左平移 个单位,得到函数 g x 的图象,则下列关于 g x 叙述正确的12

∴ i

e 3 表示的复数的模为 cos
2 sin2 1.
3 3 是( )
故选 C. A. g x 的最小正周期为2
【点睛】本题以欧拉公式为背景,考查利用新定义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复数模的求法,属于基础题. 3
B. g x 在 , 内单调递增 2 2
3.设 F为抛物线 y2=2x的焦点,A,B,C为抛物线上三点,若 F为△ABC的重心,则 FA FB FC 的值为( )
C. g x 的图象关于 x 对称
A.1 B.2 C.3 D.4 12
,0
【答案】C D. g x 的图象关于 2 对称
【答案】C
第 1页 共 22页 ◎ 第 2页 共 22页
【分析】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化简 f x 为标准型,结合函数图象变换求得 g x a a b b a a 2 2 2,再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对每个选项 5 12 13 , 13 5 12 5 12 13 b 2
x x x
进行逐一分析,即可判断和选择. 令 x 2 t 0, f x 5 12 13 ,
1 g t 5t 2 12t 2 13t 2 则 25 5
t 144 12t 169 13t 169 13t 169 13t 0
【详解】 f x sinx sinx 3cosx 1 cos 2x 3 sin 2x sin 2x 1 ,
2 2 6 2
所以当 x 2时, f x 0,即5a 12a 13b 13a a b
1 1
将其图象向左平移 个单位得到 g x sin 2

x

sin

2x
的图象;
12 12 6 2 3

2 a b 2
2 故选:D.
对 A: g x 的最小正周期T ,故 A错误;
2
8.定义在 R 上的偶函数 f x 满足 f 2 x f 2 x ,且当 x [0,2 ]时,
x , 3 2x 2 , 10 对 B:当 时, ,此时 g x 不是单调函数,故 B错误; 2 2 3 3 3 2x 1,0 x 1

1 1 f (x) ,若关于 x的方程m ln | x | f x g 至少有 8个实数解,则实数 m的取值范围是( )对 C: sin
π
为函数最小值,故 x 是 g x 的对称轴,C正确; 2sin x 1,1 x 2
12 2 2 2 12 2
1 ,0 0, 1 1 , 1 3 1
对 D: g 0,故 ,0 不是 g x
A. B.的对称中心,D错误. ln 6 ln5 ln 6 ln5
2 2 2 2
1 ,0 0, 1 1 , 1 C. ln 6
D.ln5

故选:C. ln 6 ln5


【答案】B6.已知平面向量a,b , | a | 1,| b | 2,且 a b 1 .若 | c | 2,则 (a b) c的最大值为( )
【分析】根据条件可得出函数 f (x)是以 4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作出 y f (x), y m ln x的图象,根据函数为偶函数,
A. 2 5 B.10 C.2 D.5 原问题可转化为当 x 0时两函数图象至少有 4个交点,根据数形结合求解即可.
【答案】A 【详解】因为 f 2 x f 2 x ,且 f x 为偶函数

【分析】直接由数量积的定义 (a b) c | a b | | c | ,求出 | a b |即可求解. 所以 f (x 2) f (x 2) ,即 f (x) f (x 4),
a b c (a
b) c | a b | | c

| cos | a b | | c | | a | 2 | b | 2 2a b | c | 2 5 所以函数 f (x)【详解】设 , 夹角为 ,则 , 是以 4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作出 y f (x), y m ln x在同一坐标系的图象,如图,
当 a b,c 同向即 0时取等.
故选:A.
7.已知实数 a、b满足a log5 6 log
a a b
18 5 log25 9,5 12 13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 2 b B.b 2 a C.b a 2 D. a b 2
【答案】D
【分析】由对数的运算法则化简 a,再借用基本不等式可得 a的范围,再利用5a 12a 13b可得b的范围,在构造新
函数,借助放缩法可得 a,b的大小关系.
【详解】 因为方程m ln x f x 至少有 8个实数解,
a log5 6 log18 5 log25 9 log 6
1
5 log 3
2 log 6 1 log 3 1
52 5 5 log518 2 log 1 8
1
2 , 所以 y f (x), y m ln | x |图象至少有 8个交点,log518 log
5
518 log518 log5 18
第 3页 共 22页 ◎ 第 4页 共 22页
根据 y f (x), y m ln | x |的图象都为偶函数可知,图象在 y轴右侧至少有 4个交点, 综上,当 a 1时, f x 的最小值为 2,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1 , 2, ,故 A正确,B正确;
1
由图可知,当m 0时,只需m ln 5 1,即0 m ,
ln 5 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 y 3x 1与函数 y 2 x 4x 3 的图象,如下图
1
当m 0时,只需m ln 6 1,即 m 0,
ln 6
当m 0时,由图可知显然成立,
1 1
综上可知, m .
ln 6 ln 5
故选:B
【点睛】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值(取值范围)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直接求解方程得到方程的根,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根据图象可知,要使 f x 在 2, 4 上单调递增,则 a的取值范围是 , 2 或 4, ,故 C不正确;
(2)分离参数法: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的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根据上述图象可知, y 3x 1 0 y 2 x2有一个零点 , 4x 3 有两个零点 1和 3,
(3)数形结合法:先对解析式变形,进而构造两个函数,然后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利用数形结
3x 1, x a合的方法求解. 所以当a ,0 时,函数 f x 2 在 ,a 上没有零点,在 a, 上有两个零点 1和 3; 2 x 4x 3 , x a
3x 1, x a
二、多选题(共 20 分) 当a 0,1 时,函数 f x

2 在 ,a 上有一个零点 0,在 a, 上有两个零点 1和 3; 2 x 4x 3 , x a
3
x 1,x a
9.已知函数 f x x ( ) 3 1, x a2 x2 4x 3 , x a 当 a 1,3 时,函数 f x 2 在 ,a 上有一个零点 0,在 a, 上有一个零点 3; 2 x 4x 3 , x a
A.当 a 1时, f x 的最小值为 2 3x 1,x a
当 a 3, 时,函数 f x 2 在 ,a 上有一个零点 0,在 a, 没有零点;
2 x 4x 3 , x aB.当 a 1时,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1 , 2,
综上, f x 恰有两个零点,则 a的取值范围是 ,0 1,3f x 2, 4 a ,故 D正确.C.若 在 上单调递增,则 的取值范围是 , 2
故选:ABD.
D.若 f x 恰有两个零点,则 a的取值范围是 ,0 1,3
10.尽管目前人类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但科学家经过研究,已经对地震有所了解,例如,地震时释放的能量 E(单
【答案】ABD
位:焦耳)与地震里氏震级 M之间的关系为 lgE=4.8+1.5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析】根据分段函数单调性、最值、图象性质、零点逐项判断即可.
A.地震释放的能量为 1015.3焦耳时,地震里氏震级约为七级
x
3 1,x 1 x
【详解】解:当 a 1时, f x 2 ,则当 x 1时,函数 f x 3 1在 ,1 上单调递增,则
B.八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七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的 6.3倍
2 x 4x 3 , x 1 C.八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六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的 1000倍
f x 1,2 , D.记地震里氏震级为 n(n=1,2,···,9,10),地震释放的能量为 an,则数列{an}是等比数列
当 x 1时, f x 2 x 2 2 4x 3 2 x 2 2 ,则函数 f x 在 1,2 上单调递减,在 2, 上单调递增,所以 【答案】ACD
【分析】根据所给公式,结合指对互化原则,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即可得答案.
fmin x f 2 2,
第 5页 共 22页 ◎ 第 6页 共 22页
2
【详解】对于 A:当 E 1015.3 时,由题意得 lg1015.3 4.8 1.5M , 对于 A,若圆C关于直线 y kx对称,则直线过圆心,所以1 k ,得 k 1,又 k 1时, r 0,方程不能表示圆,
故 A是假命题;
解得M 7,即地震里氏震级约为七级,故 A正确;
C k ,1 r k 1 0
对于 B:八级地震即M 8时, lg E1 4.8 1.5 8 16.8 16.8
对于 B,对于圆C,圆心为 ,半径 ,则 k 1,
,解得 E1 10 ,
E1 10
16.8 d k ( 1) k 1 r
所以 101.5
当直线为 x= 1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
15.3 10 6.3,E 10
故存在直线 x= 1,使得与所有的圆相切,故 B是真命题;
所以八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七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的101.5 倍,故 B错误;
对于 C,当 k 1时,圆的方程为 x 1 2 y 1 2 4 ,圆心为C 1,1 ,半径 r 2
对于 C:六级地震即M 6时, lg E2 4.8 1.5 6 13.8,解得 E 1013.8

2 ,
16.8 由于 P x, y 为圆C上任意一点,设 y 3x m,则式子可表示直线 y 3x m,此时m表示直线的纵截距,E 10 3
所以 1
E 1013.8
10 1000,
2 故当直线与圆相切时,可确定m的取值范围,
即八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六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的 1000倍,故 C正确; 3 1 m
lg a 于是圆心
C 1,1 到直线 y 3x m的距离 d r 2,解得m 3 3或m 5 3,
对于 D:由题意得 n 4.8 1.5n(n=1,2,···
2
,9,10), 12 3
a 104.8 1.5n所以 n ,所以 an 1 10
4.8 1.5(n 1) 106.3 1.5n
则 3 3 m 5 3,所以 y 3x的最大值为5 3,故 C为真命题;
a 106.3 1.5n
所以 n 1 4.8 1.5n 10
1.5 2 2
,即数列{an}是等比数列,故 D正确; 对于 D,圆的方程为 x 1 y 1 4 ,圆心为C 1,1 ,半径 r 2,an 10
如图,连接 AC,BC,
故选:ACD
11.已知圆 C: x2 y2 2kx 2y 2k 0,则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若圆C关于直线 y kx对称,则 k 1
B.存在直线与所有的圆都相切
C.当 k 1时, P x, y 为圆C上任意一点,则 y 3x的最大值为5 3
D.当 k 1时,直线 l : 2x y 2 0,M为直线 l上的动点,过点M 作圆C的切线MA,MB,切点为A,B,则 CM AB
最小值为 4
因为直线MA,MB与圆C相切,所以MA AC ,MB BC ,且可得 MA MB ,又 AC BC r 2,
【答案】BCD
MC S 1 1【分析】根据圆C关于直线 y kx对称,得 k得值,检验半径是否大于零,即可判断 A;根据直线与圆相切的充要条 所以MC AB,且 平分 AB,所以 MBCA CM AB 2S MAC 2 MA AC四边形 ,2 2
件判断 B;根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确定 y 3x 2 2的最值即可判断 C;根据直线与圆相切的切线长与切点弦关系可判 则 CM AB 2 MA AC 2 CM r2 2 4 CM 4,则 CM AB 最小值即 CM 的最小值,
断 D. 2 1 2
即圆心C 1,1 到直线 l : 2x+ y+ 2 = 0的距离 d CM 5min ,2 2
【详解】解:圆 C: x2 y2 2kx 2y 2k 0 2 2 2 2 1,整理得: x k y 1 k 1 ,
CM AB
所以圆心C k ,1 r k 所以 的最小值为 ,故 D为真命题.,半径 1 0 4,则 k 1
第 7页 共 22页 ◎ 第 8页 共 22页
故选:BCD. ∴ h1 h3 2h2 ,所以 h1, h2, h3成等差数列,故 D正确.
12.棱长为 a且体积为 V的正四面体 A BCD的底面 BCD内有一点 H,它到平面 ABC、ACD、ABD的距离分别为 h1, 故选:ACD.
h2, h3,E,F在 BC与 BD上,且 BE 2EC, BF 2FD,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若 a为定值,则 h1 h2 h3为定值 B.若 h1 h2 h2 2 2,则V 4 2
C.存在 H,使 h1,h2, h3成等比数列 D.若H EF,则 h1, h2, h3成等差数列
【答案】ACD
【分析】根据VA BCD VH ABC VH ABD VH ACD ,计算即可判断 A;
由 A求得 a,从而可求得正四面体的体积,即可判断 B;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当 H是中心时, h1 h2 h3,即可判断 C; 三、填空题(共 20 分)
1 2
根据 BE 2EC,BF 2FD,H EF,则 S△HCD S△BCD,从而可得 S S S 2S ,设 H到 BC, 13.(tan50°+tan60°)sin20°=___________.3 △HBC △HBD 3 △BCD △HCD
【答案】1
CD,DB的距离为 d1, d2,d 3,从而可得d1 d3 2d2 ,即可判断 D.
【分析】利用同角关系以及诱导公式、倍角公式作恒等变换求解即可.
2
2 3 6
【详解】解:正四面体 A BCD的高为 a2 a a , tan50 +tan60 sin20 = sin50

3 2 3 【详解】 + 3 sin20

cos50
由VA BCD VH ABC VH ABD VH ACD ,
sin50 + 3cos50 2sin 60 +50 sin20 2cos20 sin20
sin20
= =1
即 S 1 ABCh1 S ACDh
1 1 3 6
2 S h a
2 a cos50 cos50 cos50 BCD 3 ,3 3 3 3 4 3
= sin40

1 3 1 3 1 3 2 =1;
所以 h1 h2 h3 a
3, cos50
3 4 3 4 3 4 12
6 故答案为:1.
所以 h1 h2 h3 a ,故 A正确;3 14.已知抛物线 y2 4x的焦点为 F,点 M是抛物线上异于顶点的一点,OM 2ON (点 O为坐标原点),过点 N作
由 A 6知 a 2 2,a 2 3 V 2 ,∴ a3 2 6 ,B不正确;
3 12
直线 OM的垂线与 x轴交于点 P,则 2 OP MF ___________.
当 H是中心时, h1 h2 h3,此时 h1, h2, h3成等比数列,故 C正确;
【答案】3
对于 D选项,因为 BE 2EC, BF 2FD,
y2 y2 y y y y 2 y2
1 【分析】设M 0 , y0 ,则N 0 0 0 0 0 0 , ,易得直线 NP的方程为 y x ,求得 P 2,0 ,结合抛物
若H EF,则 S△HCD S3 △BCD
, 4 8 2 2 4 8 8
则 S
2 线的定义即可求解.
△HBC S△HBD S△BCD 2S△HCD,3
y20
2
设 H到 BC,CD,DB的距离为 d1, d2,d ,∴d1 d3 2d2 , 【详解】依题意,设M , y
y y
3 0 ,由4 OM 2ON
,得 N为OM 的中点且 N 0 , 0 ,
8 2


又因为平面 ABC、平面 ACD、平面 ABD与平面 BCD所成角相等,
第 9页 共 22页 ◎ 第 10页 共 22页
k 4 y0 y0 y
2
0 【分析】 f x x 1
3 a 3 x 1 y x ,从而得到 f x 1 f x 1 ,故 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 x 1对称,求出则 OM y ,易得直线OM 的垂线 NP的方程为 .0 2 4 8
b 1, f x x 1 x2 2 x 2 a ,显然 x 1为函数的零点,故 x2 2x 2 a 0有两个根,由 0求出 a 3,得
y2 y2
令 y 0,得 x 0 2,故 P 0 2,0 ,
8 a 8 到 的最大值.
y2 【详解】 f x x3 3x2 ax a 2 x 1
3 a 3 x 1 3,则 f x 1 x a 3 x ,
由抛物线的定义易知 |MF | 0 1,
4
定义域为 R,且 f x 1 x 3 a 3 x x3 a 3 x f x 1
y2 y2


故 2 |OP | |MF | 2 0 0 2 1 3 .
8 4


故 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 x 1对称,故b 1,
故答案为:3
f x x 1 3 a 3 x 1 x 1 x2 2x 2 a ,f (x)
15.已知函数 f (x)
1 2
x (x>0),若
x ( f (x))2 a
的最大值为 ,则正实数 a=___________.
5 显然 x 1为函数的零点,故 x2 2x 2 a 0有两个根,
【答案】1
所以 4 4 a 2 0,解得: a 3,
【分析】依据题意列出关于 a的方程即可求得正实数 a的值.
3
f (x) 当 a 3时, f x x 1 ,有三个相等的零点,
t x 1 (x 0) t 2 2 =
t 1
【详解】令 ,则 ,则 ( f (x)) a t 2

x a t
a

t 故答案为:1,3.
令 y t
a
(a 0, t 2) 【点睛】思路点睛:函数的对称性,
t
a a 1 若 f x a f x b c,则函数
f x a b c
2, 关于
, 中心对称,
当0 a 4时, y t 在 上单调递增, y t 2+ a 2 2
t t 2
1 2 若 f x a f x b
a b
,则函数 f x 关于 x 对称.
0 f (x)a 2
2
则 t a 4,即 ( f (x))2 a的最大值为
t a 4
2
则 =
2
,解之得 a 1 .
a 4 5 四、解答题(共 70 分)
a
当 a 4时, t 2 a (当且仅当 t= a时等号成立) 17.(本题 10分)设 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 n项和,S7=49,a2+a8=18.t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0 1 a f (x) a
则 ,即 的最大值为
t a 2a ( f (x))2 a 2a (2)若 S3、a17、Sm成等比数列,求 S3m.t
a 2 25 【答案】(1)an=2n﹣1;(2)1089.
则 = ,解之得 a (舍)
2a 5 16 S7 7a4 49
综上,所求正实数 a 1 【分析】(1)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 d,由条件有 a a ,可求出d ,进而得出答案. 2 8 2a5 18
故答案为:1 n 1 2n 1
(2)由(1 S )知: n n2 ,由 S3、a17、Sm成等比数列,可以求出m,则可得出 S2 3m
的值.
16 3 2.已知函数 f x x 3x ax a 2 有三个零点,且 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 x b对称,则b __________;a的
【详解】(1)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 d,∵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 n项和,S7=49,a2+a8=18,
最大值为__________.
S7 7a4 49 a4 7
【答案】 1 3 ∴ a a 2a 18 a 9,解得:d=2. 2 8 5 5
第 11页 共 22页 ◎ 第 12页 共 22页
∴ an a4 n 4 d 2n 1
n 1 2n 1
(2)由(1)知: Sn n
2 .
2
∵ S3 ,a17 ,S
2
m成等比数列,∴ SmS a ,即 9m23 17 332,解得 m 11.
2
故 S3m S33 33 1089
【点睛】本题考查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前 n项的和,以及等比数列的性质,属于中档题.
18.(本题 12分)在 ABC中,角 A,B,C的对边分别为 a,b,c,且 2bcos A ccos A acosC.
(1)求 A的大小; (1)求证:AE⊥平面 PBC;
3
(2)若 AB AC ,b c 4,求 a的值. (2)试确定点 F的位置,使平面 AEF与平面 PCD所成的锐二面角为 30°.
2
【答案】(1)见解析(2)当点 F为 BC中点时,平面 AEF与平面 PCD所成的锐二面角为 30°
【答案】(1) A π
3
【分析】(1)证明 PA BC.AB BC,推出 BC 平面 PAB.得到 AE BC.证明 AE PB,得到 AE 平面 PBC.然
(2) a 7 后证明平面 AEF 平面 PBC.

(2)分别以 AB,AD,AP的方向为 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A xyz,设正方形 ABCD
【分析】(1)利用正弦定理,结合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对已知等式进行化简可得 cos A值,又由 A (0, π),可求 A.
的边长为 2,求出为平面 AEF 的法向量,平面 PCD的法向量,利用空间向量的数量积求解即可.
(2)利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可得bc的积,进而由余弦定理即可求解.
【详解】解:(1)∵PA⊥平面 ABCD,BC 平面 ABCD
【详解】(1)(1) 2bcos A ccos A acosC,
∴PA⊥BC
2sin Bcos A sinC cos A sin AcosC,可得 2sin B cos A sin(A C) sin B,
∵ABCD为正方形
sin B 0, cos A
1
,又 A (0, π), A π .
2 3 ∴AB⊥BC

(2) AB AC
3
, | AB || AC | cos A
3
, bc cos A bc cos
π 3
, bc 3 . 又 PA∩AB=A,PA,AB 平面 PAB
2 2 3 2
∴BC⊥平面 PAB
又由b c 4,根据余弦定理得: a2 b2 c2 2bc cosA (b c )2 2bc bc 16 9 7.
∴AE 平面 PAB
a 7. ∴AE⊥BC
19.(本题 12分)如图,在四棱锥 P-ABCD中,底面 ABCD为正方形,PA⊥平面 ABCD,PA=AB,E为线段 PB的中 ∵PA=AB,E为线段 PB的中点
点,F为线段 BC上的动点. ∴AE⊥PB
又 PB∩BC=B,PB,BC 平面 PBC
∴AE⊥平面 PBC
(2)以 A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A-xyz,
第 13页 共 22页 ◎ 第 14页 共 22页
x2 0
令 y2=1,则
z2 1

∴m 0,1,1
∵平面 AEF与平面 PCD所成的锐二面角为 30°,

m n 2
cos30 3∴ ,
m n 2 2 2 4 2
解得λ=1,
∴当点 F为 BC中点时,平面 AEF与平面 PCD所成的锐二面角为 30°
【点睛】本题考查空间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的垂直的证明,二面角等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的逻辑推
设正方形 ABCD的边长为 2,则 A(0,0,0),B(2,0,0),C(2,2,0),D(0,2,0)P(0,0,2)E(1,0,
理能力,化归与转化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直观想象、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
1)
uuur 20.(本题 12分)甲、乙两名学生进行“趣味投篮比赛”,制定比赛规则如下:每轮比赛中甲、乙两人各投一球,两人
∴ AE (1,0,1), PC (2, 2, 2),PD (0,2, 2)
都投中或者都未投中则均记 0分;一人投中而另一人未投中,则投中的记 1分,未投中的记 1分设每轮比赛中甲投
设 F(2,λ,0)(0≤λ≤2), 2 1
中的概率为 3 ,乙投中的概率为 2 ,甲、乙两人投篮相互独立,且每轮比赛互不影响.
∴ AF (2, ,0)
(1)经过 1轮比赛,记甲的得分为 X ,求 X 的分布列和期望;

设平面 AEF的一个法向量为 n x1, y1, z1 (2)经过 3轮比赛,用 Pn n 1, 2,3 表示第 n轮比赛后甲累计得分低于乙累计得分的概率,研究发现点 (n,Pn ) n 1, 2,3

n ·

A E 0 均在函数 f (x) m(s tx )的图象上,求实数 m,s,t的值.
n·AF 0
【答案】(1)答案见解析
x1 z1 0

2x1 y1 0 (2)m
1 1
, s 1, t
5 6
x
令 y 11=2,则
z1 【分析】(1)由题意得 X 的可能取值为 1,0,1,求出对应的概率,求出 X 的分布列及期望即可;

∴ n ( , 2, ) (2)结合题意求出 P1,P x2 ,P3,将点 (n,Pn ) n 1, 2,3 代入 f (x) m(s t )即可求出 m,s,t的值.

设平面 PCD的一个法向量为m x , y ,z 【详解】(1) X 的可能取值为 1,0,1,2 2 2
P(X 1) 1 2 1 1 P(X 0) 2 1 1 2 则 ; 1
1 1 2 1 1 ; P(X 1) 1 ,
m·PC 3 0
2 6 3 2 3 2 2 3 2 3

m ·PD 0 X 的分布列为:
x2 y2 z2 0 X 1 0 1

y2 z2 0
1 1 1
P
6 2 3
第 15页 共 22页 ◎ 第 16页 共 22页
PM
线 AC,BD分别交直线 x=m于 P,Q两点.求证: MQ 为定值.
E(X ) 1 1 0 1 1 1 1 .
6 2 3 6
2 2
1 【答案】(1) x y 2 0 x y;P 1
;(2 14) ;(3)证明见解析.
(2)由(1)知 1 ,6 12 4 2
【分析】(1)把点 A(0,2) B(-3,-1)代入椭圆方程即可求出椭圆方程;直线 AB的方程可以利用点斜式或两点式求解;
经过两轮比赛,甲累计得分低于乙累计得分有两种情况:
(2)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化简为函数最值问题求解;
一是甲两轮得分都为 1;二是两轮中甲有一轮得 0分,另一轮得 1分,
(3)首先利用直线 AB的方程求出m 2,再分别利用 AC,BD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方程组得出P,Q坐标,即可
2
则 P 1 C1 1 1 72 6 2

2 6 36 化简得到.
0 4
经过三轮比赛,甲累计得分低于乙累计得分有四种情况: 2 2 1 2 2
【详解】(1)把 A(0,2) B(-3,-1) x y两点坐标代入 2 2 1
a b
得: ,
三轮中甲得分都为 1;三轮中甲有两轮得 1分,另一轮得 0分; a b 9 1
2 2 1 a b
三轮中甲有一轮得 1分,另两轮得 0分;三轮中甲有两轮得 1分,另一轮得 1分, 2 2
即a 2 3,b 2
x y
,即椭圆方程为: 1.
1 3 2 2 2
12 4
P 则 C2 1 1 1 1 C1 C2 1 1 433 6 3 3 3
, 2 1
6 2 6 2 6 3 216 kAB 1,所以直线 AB的方程为: x y 2 0 .0 3
1 7 43
由题意,点 1, , 2, , x6 36
3, 均在函数 f (x) m(s t )的图象上, 2
216 (2)设T (x, y),则点 T到 N(1,0)的距离 d (x 1)2 y 2 (x 1)2 4(1 x 2 ) x 2 2x 5 ,
12 3
1
m s t ①6 x 3 2 9 3 14 因为 2 3 x 2 3,所以当 时,d 有最小值,且 d 2 5 ,
2 7 2
min
则 m s t
3 4 2 2
② ,
36
43 所以动点 T到 N(1,0)
14
的最短距离为: .
m s t3 ③ 2 216
(3)如图,
②-①得m t 1 t 2 ④,36
③-②得m t2 t3 1 ⑤,216
t 1⑤÷④得 ⑥,
6
1
将⑥代入④得m ⑦,
5
将⑥⑦代入①得 s 1,
综上,m
1 1
, s 1, t .
5 6
21 ( 12 ) x
2 y2
. 本题 分 已知椭圆 2 2 1(a>b>0)经过 A(0,2) B(-3,-1)两点.a b
(1)求直线 AB和椭圆的方程; 因为直线 AB的方程为: x y 2 0,
(2)求椭圆上的动点 T到 N(1,0)的最短距离; 取 y 0得,m 2,
(3)直线 AB与 x轴交于点 M(m,0),过点 M作不垂直于坐标轴且与 AB不重合的直线 l与椭圆交于 C,D两点,直
第 17页 共 22页 ◎ 第 18页 共 22页
设直线 AB的方程为: y k(x 2)(k 1,k 0),C(x1, y1), D(x2 , y2 ), 若 x 0, ,则 f ' x 0, f x 单调递增;
y k (x 2) 1
当0 a 时,若 x , ln 2a ,则 f ' x 0, f x 单调递增,
联立方程组: x2 y2 得: (1 3k 2)x2 12k 2x 12k 2 12 0 , 2
1 12 4
若 x ln 2a ,0 ,则 f ' x 0, f x 单调递减,
12k 2 12k 2 12
所以 x1 x2 2 , x x ,1 3k 1 2 1 3k 2
若 x 0, ,则 f ' x 0, f x 单调递增;
记直线 AC的方程为: y 2
y1 2 x (2 2k)(x 2)
x ,令 x 2
P( 2, 1得: ),
1 x1 1
当 a 时, f ' x 0, f x 在 R上单调递增;
y2 1
记直线 BD的方程为: y 1 x
(k 1)(x2 2) 2
x 3 ,令 x 2得:
Q( 2, )
x 3 ,2 2 1
当 a 时,若 x ,0 ,则 f ' x 0, f x 单调递增,
(2 2k)(x1 2) 2
PM yP x1 2(x1 2)(x 2 3) 若 x 0, ln 2a ,则 f ' x 0, f x
QM y (k 1)(x 2)
单调递减,

Q 2 x 1(x 2 2)
x2 3
若 x ln 2a , ,则 f ' x 0, f x 单调递增;
2 2
2x x 4(x x ) 12 2x 2
12k 12 12k
2 4 12 2x
(2)若选择条件①:
1 2 1 2 1 1 3k 1 3k
2 1
x1x2 2x1 12k
2 12
2x 1 e
2
1 3k 2 1 由于 a ,故1 2a e
2 ,则b 2a 1, f 0 b 1 0,
2 2
12k 2 12 2(1 3k 2)x
1 b
12k 2 12 2(1 3k 2
1
)x1 而 f
b b
1 e
a b b 0,
a

a


PM
故 QM 为定值,定值为 1. 而函数在区间
, 0 上单调递增,故函数在区间 , 0 上有一个零点.
2f ln 2a 2a ln 2a 1 a ln 2a b22.(本题 12分)已知函数 f (x) (x 1)ex ax2 b.
2
(1)讨论 f (x)的单调性; 2a ln 2a 1 a ln 2a 2a
(2)从下面两个条件中选一个,证明: f (x)只有一个零点 2 2a ln 2a a ln 2a
1 a e
2
① ,b 2a;
2 2 a ln 2a 2 ln 2a ,
②0
1
a ,b 2a.
2 1 e2
由于 a ,1 2a e2 ,故 a ln 2a 2 ln 2a 0 ,
【答案】(1)答案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2 2
【分析】(1)首先求得导函数的解析式,然后分类讨论确定函数的单调性即可; 结合函数的单调性可知函数在区间 0, 上没有零点.
(2)由题意结合(1)中函数的单调性和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即可证得题中的结论.
综上可得,题中的结论成立.
【详解】(1) x由函数的解析式可得: f ' x x e 2a , 若选择条件②:
当 a 0时,若 x ,0 ,则 f ' x 0, f x 1单调递减, 由于0 a ,故 2a 1,则 f 0 b 1 2a 1 0,
2
第 19页 共 22页 ◎ 第 20页 共 22页
当b 0 2时,e 4,4a 2, f 2 e2 4a b 0,
而函数在区间 0, 上单调递增,故函数在区间 0, 上有一个零点.
当b 0 x x时,构造函数H x e x 1,则H x e 1,
当 x ,0 时,H x 0,H x 单调递减,
当 x 0, 时,H x 0,H x 单调递增,
注意到H 0 0,故H x 0恒成立,从而有: ex x 1,此时:
f x x 1 ex ax2 b x 1 x 1 ax2 b 1 a x2 b 1 ,
当 x 1 b 时, 1 a x2 b 1 0,
1 a
x 1 b取 0 1,则 f x0 0,1 a

即: f 0 0, f 1 b 1 0,
1 a
而函数在区间 0, 上单调递增,故函数在区间 0, 上有一个零点.
f ln 2a 2a ln 2a
2
1 a ln 2a b
2a ln 2a 1 a ln 2a
2
2a
2
2a ln 2a a ln 2a
a ln 2a 2 ln 2a ,
1
由于0 a ,0 2a 1,故 a ln 2a 2 ln 2a 0 ,2
结合函数的单调性可知函数在区间 , 0 上没有零点.
综上可得,题中的结论成立.
【点睛】导数是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最有效的工具,而函数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历届高考
中,对导数的应用的考查都非常突出,对导数的应用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往
往与解析几何、微积分相联系.(2)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判断单调性;已知单调性,求参数.(3)利用导数求
函数的最值(极值),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4)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第 21页 共 22页 ◎ 第 22页 共 22页保密★启用前
A. 2 5 B.10 C.2 D.5
2023 新高考名师一模模拟卷(4)
7 a a b.已知实数 a、b满足a log5 6 log18 5 log25 9,5 12 13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A.a 2 b B.b 2 a C.b a 2 D. a b 2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卷(选择题) 8.定义在 R 上的偶函数 f x 满足 f 2 x f 2 x ,且当 x [0,2 ]时,
一、单选题(共 40 分)
2x 1,0 x 1
1.已知U R,集合 A { 1,1}, B {x | x2 9},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f (x) ,若关于 x的方程m ln | x | f x 至少有 8个实数解,则实数 m的取值范围是( )
2sin
π x 1,1 x 2
2
A. A B A B. A B C. A B A D.痧U A UB
1 ,0 1 1 1 A. 0, B. ,
2.欧拉公式 eix cos x i sin x ( i为虚数本位)是瑞士数学家欧拉发明的,将指数的定义域扩大到复数集,建立了三 ln 6 ln5 ln 6 ln5
1
C. ,0
0, 1 1D. ,
1
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联系,被誉为“数学中的天桥”.根据欧拉公式可知, ie 3 表示的复数的模为 ln 6

ln5 ln 6 ln5
1 3 二、多选题(共 20 分)A. B. 2 C.1 D.3 2 x 3 1,x a
2 FA FB FC 9.已知函数
f x ( )
3.设 F为抛物线 y =2x的焦点,A,B,C为抛物线上三点,若 F为△ABC的重心,则 的值为( ) 2 x2 4x 3 , x a
A.1 B.2 C.3 D.4 A.当 a 1时, f x 的最小值为 2
4.某学校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的人数分别为 1600,1100,800,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B.当 a 1时,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1 , 2,
高三年级抽取一个学生样本测量学生的身高.如果在这个样本中,有高一年级学生 32人,且测得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f x 2, 4 a , 2
高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分别为 160cm,165cm,170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若 在 上单调递增,则 的取值范围是
A.高三年级抽取的学生数为 32人 D.若 f x 恰有两个零点,则 a的取值范围是 ,0 1,3
1
B.高二年级每个学生被抽取到的概率为
100 10.尽管目前人类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但科学家经过研究,已经对地震有所了解,例如,地震时释放的能量 E(单
C.所有年级中,高一年级每个学生被抽取到的概率最大 位:焦耳)与地震里氏震级 M之间的关系为 lgE=4.8+1.5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所有学生的平均身高估计要小于 165cm A.地震释放的能量为 1015.3焦耳时,地震里氏震级约为七级
5.若函数 f x sinx sinx 3cosx 的图象向左平移 个单位,得到函数 g x 的图象,则下列关于 g x 叙述正确的 B.八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七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的 6.3倍12
C.八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六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的 1000倍
是( )
D.记地震里氏震级为 n(n=1,2,···,9,10),地震释放的能量为 an,则数列{an}是等比数列
A. g x 的最小正周期为2
11.已知圆 C: x2 y2 2kx 2y 2k 0,则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B. g x 在 ,
3
内单调递增 2 2 A.若圆C关于直线 y kx对称,则 k 1

C. g x 的图象关于 x 对称
12 B.存在直线与所有的圆都相切
g x D. 的图象关于 ,0 2 对称 C.当 k 1时, P x, y 为圆C上任意一点,则 y 3x的最大值为 5 3
6 a,b , | a

| 1,| b | 2 a

.已知平面向量 ,且 b 1 .若 | c | 2,则 (a b) c的最大值为( ) D.当 k 1时,直线 l : 2x y 2 0,M为直线 l上的动点,过点M 作圆C的切线MA,MB,切点为A,B,则 CM AB
第 1页 共 8页 ◎ 第 2页 共 8页
最小值为 4
12.棱长为 a且体积为 V的正四面体 A BCD的底面 BCD内有一点 H,它到平面 ABC、ACD、ABD的距离分别为 h1,
h2, h3,E,F在 BC与 BD上,且 BE 2EC, BF 2FD,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若 a为定值,则 h1 h2 h3为定值 B.若 h1 h2 h2 2 2,则V 4 2
C.存在 H,使 h1,h2, h3成等比数列 D.若H EF,则 h1, h2, h3成等差数列
第 II 卷(非选择题)
18.(本题 12分)在 ABC中,角 A,B,C的对边分别为 a,b,c,且 2bcos A ccos A acosC.
三、填空题(共 20 分)
(1)求 A的大小;
13.(tan50°+tan60°)sin20°=___________.

2
3
(2)若 AB AC ,b c 4,求 a的值.
14.已知抛物线 y 4x的焦点为 F,点 M是抛物线上异于顶点的一点,OM 2ON (点 O为坐标原点),过点 N作 2
直线 OM的垂线与 x轴交于点 P,则 2 OP MF ___________.
1 f (x) 2
15.已知函数 f (x) x (x>0),若 ( f (x))2 a的最大值为 ,则正实数 a=___________.x 5
16.已知函数 f x x 3 3x 2 ax a 2 有三个零点,且 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 x b对称,则b __________;a的
最大值为__________.
四、解答题(共 70 分)
17.(本题 10分)设 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 n项和,S7=49,a2+a8=18.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若 S3、a17、Sm成等比数列,求 S3m.
第 3页 共 8页 ◎ 第 4页 共 8页
19.(本题 12分)如图,在四棱锥 P-ABCD中,底面 ABCD为正方形,PA⊥平面 ABCD,PA=AB,E为线段 PB的中 20.(本题 12分)甲、乙两名学生进行“趣味投篮比赛”,制定比赛规则如下:每轮比赛中甲、乙两人各投一球,两人
点,F为线段 BC上的动点. 都投中或者都未投中则均记 0分;一人投中而另一人未投中,则投中的记 1分,未投中的记 1分设每轮比赛中甲投
2 1
中的概率为 3 ,乙投中的概率为 2 ,甲、乙两人投篮相互独立,且每轮比赛互不影响.
(1)经过 1轮比赛,记甲的得分为 X ,求 X 的分布列和期望;
(2)经过 3轮比赛,用 Pn n 1, 2,3 表示第 n轮比赛后甲累计得分低于乙累计得分的概率,研究发现点 (n,Pn ) n 1, 2,3
均在函数 f (x) m(s tx )的图象上,求实数 m,s,t的值.
(1)求证:AE⊥平面 PBC;
(2)试确定点 F的位置,使平面 AEF与平面 PCD所成的锐二面角为 30°.
第 5页 共 8页 ◎ 第 6页 共 8页
2 2
21 ( x y. 本题 12分)已知椭圆 2 2 1(a>b>0)经过 A(0,2) B(-3,-1)两点. 22.(本题 12分)已知函数 f (x) (x 1)e
x ax2 b.
a b
(1)求直线 AB和椭圆的方程; (1)讨论 f (x)的单调性;
(2)求椭圆上的动点 T到 N(1,0)的最短距离; (2)从下面两个条件中选一个,证明: f (x)只有一个零点
2
(3)直线 AB与 x轴交于点 M(m,0),过点 M作不垂直于坐标轴且与 AB不重合的直线 l与椭圆交于 C,D两点,直 1① a e ,b 2a;
2 2
PM 1
线 AC,BD分别交直线 x=m于 P,Q两点.求证: 0 a ,b 2aMQ 为定值. ② .2
第 7页 共 8页 ◎ 第 8页 共 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