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质量评估(含2013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质量评估(含2013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4-18 14:5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质量评估(七)
第七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3·德州模拟)“□□□□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处最合适的应是 (  )
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3·烟台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材料反思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3.某学者把苏联(俄)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斯大林模式”确立
4.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新经济政策
5.(2013·临沂模拟)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
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
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6.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  )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7.卡通画家David Low在20世纪30年代访问苏联时,曾画了一幅漫画:一名集体农场女工,“心不在焉地在给一头奶牛挤奶”。这说明当时苏联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拙劣性
B.新经济政策的急于求成
C.计划经济体制的粗糙性
D.赫鲁晓夫改革的速成性
8.(2013·天津模拟)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时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维尔斯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  )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B.西方经济建设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C.苏联和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
D.从苏联建设中看到计划经济的力量
9.(2013·玉溪高一检测)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这样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 (  )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来源:Z§xx§k.Com]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10.(2013·大连模拟)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集体农庄进行改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种措施都 (  )
A.是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一定程度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D.具有领先世界的特殊地位
11.(2013·衡水模拟)赫鲁晓夫农业改革与新经济政策措施的共同点是 (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B.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
C.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
D.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12.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的主要表现是 (  )
A.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
B.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匹敌水平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D.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1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  )
A.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B.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
C.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D.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14.一位苏联领导人说:“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描写的是 (  )[来源:学科网ZXXK]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是 (  )
A.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来源:学科网ZXXK]
C.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D.外国势力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7分,第17题23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学者已经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在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而现在外延增长的因素已经枯竭。因此,必须把转向集约化发展道路提上日程,必须依靠行政命令转向经济杠杆调控经济,必须重视已经开始的新科技革命等。当这些问题被提到苏共代表大会上时,只是讨论了一番,实际上,一切依然如故,毫无结果。
——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
关于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论述
材料二 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64.5%,农业生产减少了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五千多倍。
——大型专题历史文献片《居安思危:
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苏共代表大会上对经济学者的积极建议,仅仅表现为“讨论了一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20世纪末经济再次困难的原因是什么。(9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为3 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新经济政策“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6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中国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3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结合材料“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可知该政策为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源:学|科|网]
2.【解析】选A。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题干中可知,苏俄迫切需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是社会经济恢复的根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经济危机,进而引发政治危机。
3.【解析】选B。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失误。“追随理想的实验”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共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面对现实的实验”指符合苏联实际,逐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指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斯大林经济模式。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题干材料中“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可知苏俄这一时期在列宁的领导下实行新经济政策,A、B、C均排斥资本主义,不符合题干所述。
5.【解析】选D。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A、B、C不符合史实。
6.【解析】选C。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7.【解析】选C。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A、B、D均不是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而且评价不恰当。
8.【解析】选D。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作家从苏联的建设中感受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规律方法】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适应苏联战争与革命胜利初期的需要,有效地调动了苏联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发展;使苏联免受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苏联抓住时机,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
【变式备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材料强调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有效集中全国物力
B.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C.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D.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来源:Zxxk.Com]
【解析】选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和所学知识,命题指的是苏联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高积累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9.【解析】选C。苏联通过牺牲农业、轻工业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过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10.【解析】选C。赫鲁晓夫改革集体农庄和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针对原有农业生产关系的弊端进行的改革,所以促进了本国农业的发展。A、B说法错误;D与史实不符。
11.【解析】选C。赫鲁晓夫改革的一项内容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向国家交纳固定的粮食税,余粮归个人所有。
12.【解析】选D。勃列日涅夫改革没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过高估计社会实际发展水平、阻碍改革进程,又推行霸权主义、与美国军备竞赛,加重经济负担,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表现,B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积极成果,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现。
13.【解析】选B。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在原有“斯大林模式”下的改革,没有创立一种新的工业化模式。
14.【解析】选D。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注意材料的意思是把苏联像剥卷心菜一样给剥光,即指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使苏联解体。
15.【解析】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苏联不得不进行改革。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题结合苏联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总结。第(2)题结合苏联解体的影响来概括。
答案:(1)说明苏共领导层未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20世纪末的经济困难主要是苏联解体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停滞。
17.【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识。第(1)题考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水平依然低下,这是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第(2)题第一问利用关键信息:“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说明苏联农、重、轻比例失衡,人民生活水平低等问题;第二问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问题。第(3)题结合关键信息:“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这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阶段性、经济发展迅速等特征。第(4)题从国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改革速度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1)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与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问题: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从效果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从进程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
(4)改革一定要从国情出发,要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循序渐进。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