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涉江采芙蓉
高一上必修课本 P.140
诗歌鉴赏6步走
1
知人论世
3
读懂情旨
2
读懂内容
4
描述意象、画面、意境
6
赏手法效果
5
析景情关系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东汉末年文人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所作,也不是有机构成的诗集。这19首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则是文人模仿民歌所作,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1 知人论世 《新课程》学案P.227
萧统:梁昭明太子。
《文选》: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
地位: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文心雕龙》誉为“五言之冠冕”。
清陈祚明《采菽堂诗话》:“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无名诗人
特点:
平浅直白的文字展深情
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郁积的痛苦
内容上,多表现夫妻、朋友之间的别离之情或士人的失意之感,感情深沉曲折,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从中可以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逐渐没落的时代面貌。
1 知人论世 《新课程》学案P.227
为什么《古诗十九首》中这么多别离与失意呢?
“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
内容上,多表现夫妻、朋友之间的别离之情或士人的失意之感,感情深沉曲折,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从中可以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逐渐没落的时代面貌。
1 知人论世 《新课程》学案P.227
为什么《古诗十九首》中这么多别离与失意呢?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妇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羁旅:长久在他乡作客。
行役: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
2 读懂内容
涉江采芙蓉
作者:佚名(汉代)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课本P.140 《新课程》学案P.227
一读:字音、形、义
渡水
低湿之地
赠送
?
?
表结果
wèi
huán
?为什么用还顾不用环顾?
浩浩什么意思?
2 读懂内容
涉江采芙蓉
作者:佚名(汉代)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课本P.140 《新课程》学案P.227
一读:字音、形、义
渡水
低湿之地
赠送
?
?
表结果
wèi
huán
还顾:回头看
环顾:向四周看。
漫浩浩=漫漫浩浩
无边无际,形容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
1、此句言:在其眼前的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隔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回乡均难成行
2、时空的广大苍茫,反衬人的渺小无助,无能无力
2 读懂内容
涉江采芙蓉
作者:佚名(汉代)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课本P.140 《新课程》学案P.227
二读,读懂省略(主语),身临其境
渡水
低湿之地
赠送
?
?
表结果
wèi
huán
1、采芙蓉的是谁?
2、所思者是谁?
3、写诗者的身份是谁?
2 读懂内容
课本P.140 《新课程》学案P.227
二读,读懂省略(主语),身临其境
1、采芙蓉的是谁?
思妇
芙蓉,谐音双关:夫容
莲子:怜子
2、所思者是谁?
游子、征夫、劳人
2 读懂内容
课本P.140 《新课程》学案P.227
二读,读懂省略(主语),身临其境
3、写诗者的身份是谁?
1)思妇
妇采莲,思夫(实写)
夫在途,思妇(虚写)
妇感慨:同心而离居,我只能忧伤地思念你直至终老。
2)征夫
妇采莲,思夫(虚写)
夫在途,思妇(实写)
夫感慨:同心而离居,难道我们只能忧伤地互相思念直至终老?/难道你(美人)只能忧伤等我到终老?
你认为哪一种表达更好?
3 读懂情旨
课本P.140 《新课程》学案P.227
三读,找中心句和诗眼
涉江采芙蓉
作者:佚名(汉代)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 读懂情旨
课本P.140 《新课程》学案P.227
三读,找中心句和诗眼
涉江采芙蓉
作者:佚名(汉代)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 描述意象、画面、意境
课本P.140 《新课程》学案P.227
意象 画面 意境
4 描述意象、画面、意境
课本P.140 《新课程》学案P.227
意象 画面 意境
芙蓉 兰草 芳草
远道
长路
游子行役图
女子采莲图
孤独、苍茫
美好、欢乐
5 析情景关系
课本P.140 《新课程》学案P.227
景色 画面 意境 情 关系
芙蓉 兰草 芳草
远道
长路
游子行役图
女子采莲图
孤独、苍茫
美好、欢乐
忧伤
忧伤
5 析情景关系
课本P.140 《新课程》学案P.227
景色 画面 意境 情 关系
芙蓉 兰草 芳草
远道
长路
游子行役图
女子采莲图
孤独、苍茫
美好、欢乐
忧伤
忧伤
乐景反衬哀情,
倍增其哀
哀景衬哀情
6 赏手法效果
课本P.140 《新课程》学案P.227
手法 效果
写景
写人
叙事
抒情
6 赏手法效果
课本P.140 《新课程》学案P.227
手法 效果
写景
含蓄委婉
直白强烈 朴实真挚
写人
比兴、借物喻人
使人物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叙事
抒情
以少胜多、真切凝炼
虚实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白描
内涵丰富、给读者想象空间
思考
参看:《新课程》学案P.227
如何完整鉴赏一首诗歌?
思考
参看:《新课程》学案P.227
如何完整鉴赏一首诗歌?
1、总论点:《涉江采芙蓉》是游子思乡之作。
2、扣文本:内容描述(含景、人、事手法)
3、细致分析每句特色(内容+小情旨+手法效果)
作业
参看:《新课程》学案P.227
选取一首《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诗歌,写鉴赏文章,不少于400字,要求原创。
古诗十九首--最受学生欢迎5首
涉江采芙蓉
作者:佚名(汉代)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材料6;《新课程》学案P.227
古诗十九首--最受学生欢迎5首
迢迢牵牛星
作者:佚名(汉代)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zhuó
zhù
mòmò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宋代〕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材料10;《新课程》学案P.230
古诗十九首--最受学生欢迎5首
明月何皎皎
作者:佚名(汉代)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擢zhuó 杼zhù
脉脉:mòmò
材料19
古诗十九首--最受学生欢迎5首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遗:wèi
材料19
古诗十九首--最受学生欢迎5首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牖:yǒu
材料2
纤纤:xiān xiān
古诗十九首--最受学生欢迎5首
迢迢牵牛星
作者:佚名(汉代)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zhuó
zhù
mòmò
材料10;《新课程》学案P.230
诗歌中的意象该怎样鉴别呢
诗歌离不开意象,诗人一般是通过客观景物来寄寓自己的情感。然而,自然界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是没有情感的,当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这便产生 了意象。因此“意”即主观情志,“象”即客观景物。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的有机融合就是意象。意象的创设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它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 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所寄寓的情感存在着个性,同一国度同一民族对客观事物所寄寓的情感又存在着共性。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 统的诗歌意象 。
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诗歌意象
一. 以荷花比喻不同流合污或出淤泥而不染。
如: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2. 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以折柳(杨柳)、《杨柳枝》、《关山月》借指惜别或离愁别续 。
如: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三.以春草比喻离别的愁绪。
如:1.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四. 以冰雪、比喻品格高洁、冰清玉洁。
如: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应念领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五. 以蝉比喻品行高洁。
如: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六.以松比喻坚韧挺拔的精神。
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花时。(陈毅《松》)
七. 以竹子比喻高风亮节。
如:无人赏高节,独自抱贞心。(刘孝先《竹》)
八. 以梅比喻凌寒傲雪的精神。
如: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九. 以菊花比喻迎风斗雪的傲骨。
如: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