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琵琶行
白居易
一、读标题
《琵琶行并序》
1、《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都是歌行体。
2、“并”是“和”的意思,并序的意思就是和“诗歌”和“序言”放在一起。
二、看作者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享年75岁)
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中唐伟大诗人,被后人誉为“诗魔”。他和元稹积极倡导“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白诗以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而著称,长篇叙事抒情诗________、________彰显其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
乐天
香山居士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
《长恨歌》
初唐--玄武门之变(626)以前。
盛唐--玄武门之变以后到安史之乱以前。
中唐--安史之乱(755-763)以后到黄巢之乱以前。
晚唐--黄巢之乱(875-884)以后。
近亲之子,生于乱世
白居易
活跃在隋唐的很多大户人家都是胡人,白居易的远祖也不是汉人,是西域龟兹族,他妈妈是他姑姑家的女儿,他妈是他爸的外甥女,他应该喊他妈妈表姐。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生,一岁。六七月时,即默识“之”、“无”二字,时父季庚四十四岁,母陈氏十八岁。
这年,刘禹锡、崔群(唐朝中后期宰相)、李绅生。韩愈五岁。杜甫前二年卒,年五十九。李白前十年卒,年六十二。
这一年,回纥使者擅自出鸿胪寺,掠人子女。幽州(河北辽宁一带)军乱,杀节度使朱希彩,立朱泚[cǐ]。
举家流离
白居易
白居易父亲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官,但又都是小官,经常因官移家,生活多流离。祖籍在陕西韩城,曾祖白温迁居于华洲下邽(今属陕西渭南),祖父在河南做官,又将家搬到河南郑州新郑,白居易就生在新郑。783年左右,父亲白季庚在徐州任职,将家迁至江苏徐州符离,后因河南兵乱,白居易又到吴越一带避难,在江南淹留(当时其父亲在浙江衢州任衢州别驾),随后又往返于符离和襄阳(父任襄阳别驾)之间,“十五六,始知有进士……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试”,直到后来白居易在宣州乡试获解入京,又将家搬回陕西下邽……
政治动荡
白居易
白居易生在代宗执政时期,中间又经历了德宗李适(779~805年在位)、顺宗李诵(805到806年在位)、宪宗李纯(806~820年在位)、穆宗李恒(820~824年在位)、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7位帝王当权。
王朝主要矛盾:王权削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庶族官僚和士族官僚集团的矛盾
人生赢家
白居易
一生官运亨通,官至二品(翰林学士,副部长级别、宰相候选人)。
退休后,在洛阳别墅里整天开Party,夜夜笙歌;
去世后,唐玄宗写诗悼念: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去世)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三、联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唐宪宗元和十年,朝中重臣李师道等与拥兵割据的吴元济勾结,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一向不满白居易的权贵诬陷他“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元和十年,予yú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pén浦pǔ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zhēng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chāng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gǔ人妇。遂命酒,
贬谪
第二年
名作状,在晚上
金属相击发出的声音
曾经
技艺高超的乐师
托身、嫁
商人
小序
815,白43岁
向
原来
元和十年
元和,是唐宪宗李纯(肃-代-德-顺-宪)的年号。
唐宪宗在位期间(805-820)改革弊政,平定藩镇,唐朝出现短暂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15年前的805,发生了永贞革新(打击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二王八司马”为主的政治新人主推,包括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8人,改革持续100多天,8人革新失败后均被贬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唐顺宗做了二十几年的太子,终于等到他即位的时候,本想着能大展身手,开展永贞革新拯救晚唐将倾的大厦,但最后被迫禅位。
元和十年
808-846年,牛李党争。影响李商隐(恩师是牛党,岳父是李党,背牛投李,终身受贬抑)。白居易持中立、调和的骑墙态度,因而能够独善其身。
“牛党”,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代表进士出身的官僚集团;“李党”,以李德裕为首,北朝以来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
分歧焦点:
1、选拔官僚的途径。牛党多为庶族出生,主张科举取士;李党多为没落的门阀世族,主张通过门荫取士。
2、对待藩镇的态度。牛党则主张姑息迁就;李党主张对不听朝廷命令的藩镇用兵,以加强唐朝中央的地位。
影响: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使(之)快弹数曲。曲罢悯 mǐn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xǐ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zhé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忧郁
状语后置句
京官被贬为地方官
宁静安适
此
这
晚上
刚刚、才
一共
创作
畅快
于是
晚上
被感动
被贬谪
1、序言和诗歌的关系:
A.归纳概括全诗的内容;
B.与诗文的内容形成照应关系。
2、这篇序言写了哪些内容?
A.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B.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C.点明写作动机。
D.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第一部分——
琵琶女出场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琵琶曲述琵琶情
江中听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歌女生涯
寂寞处境
邀见琵琶女
琵琶女演奏
听众反应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浔xún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í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jìn月。
环境烘托,萧瑟落寞
互文
直抒胸臆表明离别之悲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一、琵琶女出场
人物、地点、时间、事件
与后文“终岁不闻丝竹声”呼应,为琵琶女出场做铺垫
进一步环境烘托,使“忽闻水上琵琶声”有空谷足音之感
侧面描写
赏读诗歌
请你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出发,赏析诗歌的第一段。
此段是全诗的引子,“浔阳”两句,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枫叶荻花秋瑟瑟”和“别是茫茫江浸月”写景,渲染着一种悲凉的气氛,“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渲染出送别的悲凉、凄惨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
一系列动词,极简练地交待邀请琵琶女相见的经过。表现诗人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同时形象地描绘出琵琶女矛盾、复杂的心理和羞涩、矜持的情态。
赏读诗歌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品读动词,体味人物心理与情态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动词,千呼万唤的过程
矜持之态,(天涯沦落之恨)的难言之痛
琵琶女矛盾复杂的心情
一、琵琶女出场
作者急切欣喜的心情
琵琶女羞涩矜持的情态
低声询问
转轴zhóu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yì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二、琵琶曲述琵琶情
序曲
倾诉悲情
校弦试音,技艺高超、
情感丰沛
随意
声音低沉
视觉、听觉、行为描写
心理描写、叠词
借代、叠词
夸张
二、琵琶曲述琵琶情
轻拢慢捻niǎn抹mo4复挑tiǎo,
初为《霓裳nícháng》后《六幺yāo》。
此曲的音乐,据《碧鸡漫志》引唐郑嵎《津阳门诗注》的记载,其“散序”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宫之后依据他对女几山的神奇想象写成的。《霓裳羽衣曲》中,既有本国的创作曲调,又有外来音乐的改编曲调。而外来音乐则取自印度的佛曲,用它来表现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霓裳羽衣曲》对于外来音乐的吸取,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新奇的感觉,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神幻莫测的境界,在艺术上是有独创性的。
《 六幺》又名《 绿腰》、《录要》、《 乐世》,是唐代有名的 大曲之一,《 教坊记》载有此曲。
弹奏
行为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 jiàn 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yè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忧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粗重急促
轻细柔和
婉转流利
低沉抑郁
圆润清脆
比喻、通感
以声喻声
以形写声
声中有情
生动形象
化抽象为具体,闻其声,见其形,激发读者想象和联想
叠词
增强韵律
嘈嘈切切错杂弹
手法、效果
留白,余韵无穷
刷色
叠词、夸张、比喻、对比
叠词、比喻
顶真
心理描写
比喻、通感
银瓶乍破水浆jiāng迸bèng
铁骑jì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bó
激越高亢
气势雄壮,乐声高潮
凄厉而止
荡气回肠
东船西舫fǎng悄qiǎo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描写,烘托,蕴含无尽的回味空间
二、琵琶曲述琵琶情
突然冲出
比喻
行为描写、比喻
赏读诗歌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一想诗人怎样分层次描写琵琶曲的。
演奏琵琶曲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
(序曲)
(总写)
(第一乐段)
(过渡)
(第二乐段)
(曲终)
(余韵)
赏读诗歌
对琵琶曲的分层描绘
序曲
转、拨、掩抑、思、诉
开始
大弦—嘈嘈—急雨
小弦—切切—私语
错杂弹、落玉盘
间关—滑
幽咽—难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收拨、划
一声、裂帛
秋月白
过渡
发展
高潮
尾声
《霓裳》《六幺》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婉转凝咽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尖利
戛然而止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悄无言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余音绕梁
(此时无声胜有声)
赏读诗歌
对琵琶曲的多角度描绘
典型境界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cháng起敛liǎn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há má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fáng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xiāo不知数shù。
钿diàn头银篦 bì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欲说还休
三江中听诉身世苦
纵横交错的样子
衬托
渲染
言行
肖像
侧面
行为
寓情于景
杜秋娘
杜秋娘(约791-?),《资治通鉴》称杜仲阳,后世多称为“杜秋娘”,出生江苏镇江。虽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出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词作曲,江南女子的秀丽与文采她身上尽数体现,作为歌妓曾风靡了江南一带。
15岁时成了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妾侍,元和二年(807年),李錡造反失败后,杜秋被纳入宫中,后受到唐宪宗宠幸。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赐归故乡。杜牧经过金陵时,看见她又穷又老的景况,作了《杜秋娘诗》,其序简述了杜秋娘的身世。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在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典型。
“沉吟”两句是过渡。“自信”以后二十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分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控诉。
阅读第三段,感受琵琶女的形象
赏读诗歌
对比手法写琵琶女的形象
诗歌的第三部分:通过琵琶女自诉身世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门庭若市
年轻貌美
昔日欢笑
独守空船
今日辛酸
年长色衰
手法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huán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同病相怜颇具共鸣
生活凄凉心情郁闷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忽然,一下子
离开
推辞
替
嘈杂刺耳
借代
意象连缀,列锦
虚实结合
白居易与湘灵
“娉婷十五胜天仙”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邻女》)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夜雨》)。冬至时亦是思潮起伏:“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冬至夜怀湘灵》)偶然看到美人所贻的那面铜镜,更是不能自已: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感镜》
白居易与湘灵
白居易被贬江州,途中居然偶遇了湘灵父女,两人相对如梦,其时白居易四十四岁,结婚七年,湘灵四十岁,仍然未婚。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
即今欢乐事,放浪又成空。”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逢旧》
53岁,再回符离时,湘灵终身未嫁,进入庙堂。
64岁,最后一次回符离,物是人非,他触景生情,写下:
《汴河路有感》
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
绕身新眷属,举目旧乡关。
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见山。
啼襟与愁鬓,此日两成斑。
白居易与湘灵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学画鸦儿犹未就。眉尖已作伤春皱。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 ——苏轼 蝶恋花(佳人)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弱者永远无法进入爱情的王国,因为那是一个严酷、吝啬的国度,女人只会对意志坚强的男人俯首称臣,因为只有这样的男人才能带给她们安全感,她们渴望那种安全感,以面对生活的挑战。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眼睛都不眨一下地听他说完。然后,他透过窗子看了看航海罗盘上那一整圈刻度表,又望了望清晰的地平线,望了望十二月万里无云的天空和可以永远航行下去的一望无际的水面,说:
“我们走,一直走,一直走,重回黄金港!”
费尔明娜·达萨浑身一震,因为她听出了昔日那个被圣神恩典照亮的声音。她看了看船长:他是他们命运的主宰者。但船长没有看她,他被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那灵感的巨大力量震慑住了。
“您此话当真?”他问他道。
“从我出生起,”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说,“就没说过一件不当真的事。”
船长看了看费尔明娜·达萨,在她睫毛上看到初霜的闪光。然后,他又看了看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看到的是他那不可战胜的决心和勇敢无畏的爱。这份迟来的顿悟使他吓了一跳,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见鬼,那您认为我们这样来来回回的究竟走到什么时候?”他问。
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
“一生一世。”他说。
阅读第四部分,梳理诗人的情感层次。
赏读诗歌
开头就写出了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感到自己和琵琶女有着共同的命运,因而发出天涯沦落、同病相怜的感慨。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主要写迁谪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的原因。
最后,用“如听仙乐耳暂明”来赞扬琵琶女,并提出“莫辞更坐弹一曲”的请求,引出结尾段。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被贬江洲 病卧浔阳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幽愁暗恨
赏读诗歌
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地僻无乐 寂寞无聊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以前
泪
主要写诗人重闻琵琶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
“感我此言良久立”,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却坐促弦弦转急”,是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流露。
最后,用设问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的余地。
赏读诗歌
阅读第五段,欣赏琵琶女的第三次弹奏。
《琵琶行》白居易
江头夜送客
月夜弹琵琶
月夜听琵琶
乐女话身世之苦
诗人述迁谪之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
诗人
线
明
线
暗
开篇置景
营造氛围
结篇点题
抒发感情
引出
引出
双线结构
巧妙构思
“同是天涯沦落人”
(产生共鸣)
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详写;正面为主,辅以侧面)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艺术特点
用语言表现音乐形象,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为使语言能表现音乐形象,诗人使用了摹写弹奏动作、巧用比喻、体会弹奏感情、运用和谐的韵律等多种手段,通过联想从视觉听觉、韵律变化等方面,帮助读者在无声的文字之中,体味动人的“情声”。
艺术特点
音乐形象描写真切动人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艺术手法写声音
一:大量运用比喻。(划线处)
二:叠词传神。(椭圆处)
三:叙议结合,曲中含情。(方框处)
四:正面、侧面结合。
艺术特点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本诗歌前后有五处风物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凄凉愁惨
“别时茫茫江浸月”
离愁别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
寂静 ,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艺术特点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左迁,降级。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9.孝廉:汉代选拔各级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是能尽孝道,做事正直。
文学常识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词语集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