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1 07:1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杜甫《登高》如何担得起“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zhǔ
bìn
明代胡应麟《诗薮》: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精光万丈,系旷代之作。
杜甫《登高》与如此高的赞誉是否相称?
七律的写作
一是要确立主题。
二是要明确用韵。
三是要落实平仄。
四是要安排对仗。
五是要合理布局。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zhǔ
bìn
仄起
平收
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读懂诗歌情感内容的基本方法:
一、读标题
二、看作者
三、联背景
四、析意象
五、感意境
六、抓情语
一、读标题
1.感怀身世
登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思亲怀乡
3.怀古伤今
4.言志抒情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金陵怀古》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临必到高处,到高处则视野广阔、一览无遗,胸襟为之开阔,无所阻碍,一种浩然之气顿时从中喷涌而出,从而获得某种期待的生命意义,正所谓“荡胸生层云”,可借此暂时从世间琐事中挣脱,无复辗转腾挪于其间。
故而登临初是兴致盎然的。但伫立高处,人迹少至,在获得一份宁静的同时,也易将登临者的思绪拉入对自己生活、生命的思考之中。原因在于,登上高处,看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无穷,联系自身,极易产生自我的渺小之感:登上高处,也极易感受到周围物体的细微的变化,于是感受到时间的邈远和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逝,常常让人思古人、追来者,发出生命短暂的慨叹。所以,登临的结果往往是愁思满怀。
一、读书和漫游(35岁以前)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时二十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知作者
二、困居长安 10年(35至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之职。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3年(45至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10年(48至58岁)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中原未得平安报,
醉里眉攒万国愁
——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
杜甫
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千古诗圣,心系苍生,胸怀天下。
三、联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zhǔ
bìn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四、析意象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
凄清的猿啸
孤零冷落的小洲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1、意象
3、画面
2、意境
雄浑高远
肃杀凄凉
寒江秋景图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啸”、“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悲凉
猿啸——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飞鸟——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落木——落叶飘零
人生的晚年,生命的晚秋
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高远、雄浑、悲壮
苍凉、高远
雄浑、悲壮
五、感意境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六、抓情语
三重秋意:
时令之秋
人生之秋
国运之秋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六、抓情语
时令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
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不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永恒的江水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壮志难酬。
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九层悲思
万里:秋之深,悲之广
悲秋:时之凄惨
作客:羁旅之愁
常:长久漂泊、流浪
百年:年华老去
多病:衰疾之躯
台:登高,人生渺小
独:无亲朋,孤独
言外之意(万里):离京之远,报国无门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六、抓情语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罗大经(宋)《鹤林玉露》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
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
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
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
疾病,八可悲。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
“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穷亦忧天下,达亦忧天下,继承圣人孔子之志。
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恨”与“新”、“停”如何理解?
思考:
恨:(极度)遗憾。过分愁苦,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新:诗人因肺炎刚刚戒酒。
停:因贫病交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zhǔ
bìn




登 高
写 景
抒 情
首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江水洲渚
颔联
仰观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颈联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情感
内容(意妙)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手法
结构精妙:章法布局之严谨
起承转合,和谐美感
宏观微观结合
俯仰结合,视角层次之美
对仗严整,承接自然(交互承接)
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
比兴
象征
衬托
暗喻
对仗(邻句对、句中对)
语言特色
用词洗练,言简义丰
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改为“落叶”好不好?
为什么?
诗忌俗字,说到“叶”,常使人感觉到绿意和生机,想到枝繁叶茂。
用木来化用叶,古已有之。屈原曾在《九歌》中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而单一的“木”字,使人想到叶落尽后光秃秃的树干,更给人一种秋天的萧条感觉。
相比落叶萧萧,显然落木萧萧更加沉重,这也符合诗人的意境。
“萧萧”改为“纷纷”好不好,为什么?
纷纷:叶落之态。
萧萧:叶落之声。声色结合,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更直观的视听感受。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深广沉厚,抒情手法含蓄蕴藉。“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抒情的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抑扬顿挫、转折跌宕。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