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从本课的内容编排上来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三者内容上联系紧密,时序性较强。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做的艰辛努力,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内容,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来看,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最终失败了。但它却对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给后人提供了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知识层面上:在八年级上册的第8、9、10三课中,对本课内容有详细讲解。学生可能也看过《走向共和》等多部影片,已经知道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史实。情感层面上:高一上学期分科压力较小,大部分学生有学习历史的兴趣。思维逻辑层面:高一学生处于抽象逻辑阶段,可以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 史料实证: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进一步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历史解释:认识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与局限性,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的必然过程。 家国情怀: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革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讲授法、材料研析法,情境创设法、问答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采用复习导入法,以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民探索的的脚步从未停止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欲救中国,路在何方?”梦想人人都有,为国为家时光回溯,孙中山的中国梦,同时“寻梦”作为本课的主线,贯穿全课。 以梦想为主线,时光回溯到孙中山的梦并思考“救国之路”是什么。 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帮助学生梳理时空背景,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梦始:现实与梦想 1.引入概念,辛亥革命的定义,广义……狭义……2.以图片《时局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提问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样的现状。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材料孙中山哪种救国思想。讲述孙中山的态度转变,各阶层面对民族危机的的反应。 2.清末新政的内容,清政府选择“改良之路”,但教育改革产生了一批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而预备立宪中的“皇族内阁”使得一些立宪派失望,转而支持革命。根本原因在于新的经济方式、新的文化观念不可能维护旧的体制。改革触及了清王朝的根本利益,难以深入,而民众思想不断进步,要求民主政治,最终清末新政没能延续清王朝的寿命,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3.资产阶级经过立宪派经过皇族内阁事件后的态度转变。 1.思考“改良”和“革命”哪条道路更好? 2.理解清末新政的作用。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 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3.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态度转变 。 创设情景,是学生产生思考,进而引出改良与革命各自的优缺点。 加深学生对清末新政的理解,强化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通过一些列的阶级探索使学生明白,革命是历史必然。
二、筑梦:为梦想而奋斗 1.孙中山的革命目的,为梦想而奋斗,革命党的发展、三民主义的意义和局限性。 2、革命运动高涨,最终中国走上了“革命之路” 总结归纳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具备的条件) 3.学生任务一;阅读材料,自主完成时间轴,梳理辛亥革命爆发全过程。 教师带领.讲授武昌起义 (讲授)由保路运动中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引起湖北防务空虚,引出此举武昌起义提供有利时机。再加之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新军中宣传革命思想,最终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提问)阅读材料,革命的力量中有哪些合力?他们的加入对革命有什么影响? .讲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地位。 .由“排满复仇”“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进步,民族和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中华民国成立后带来的一些变化。 1.理解三民主义的意义和局限性 1.阅读材料,并思考,旧官僚和立宪派的加入对革命有什么影响。 听老师讲授,学思结合,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1.运用材料研析法和问答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强化史料证实、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三、梦碎:革命果实被窃取 由于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孙中山为了捍卫共和,,孙中山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但均以失败告终 了解孙中山为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 体会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知道和平完成政权更迭的意义。强化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四、评梦:功过成败论辛亥 长期以来,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存在三种观点:(1)成功 (2)失败(3)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请说出你认同的观点,并自选卡片材料加以论述。(史论结合)以小组形式完成。 任务指引: 1.以简洁语言概括资料卡的内容 2.将资料卡分为“胜利”组和“失败”组 根据卡片自选内容进行论述 提示:提出观点---史论结合论述观点--进行总结。 通过完成小组活动,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成败的评价标准等 通过小组活动,加强学生史料结合能力,强化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师生互动,探究互研,引导学生大下巴微博图,讨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小结 【纵横观察】 横向上,20世纪初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运动,辛亥革命客观上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冲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纵向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探索在失败中前行,积蓄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革命之路,仍在继续”。 【小结】 从“梦”的四个方面进行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以及意义。 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进行结尾,指出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 听老师讲授,强化时空观念,将辛亥革命置于当时世界历史中观察,并纵向梳理近代以来中华人民的探索历程。 1.将辛亥革命与世界历史形势结合,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脉络相串联,强化时空观念。 2.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结局,并为下一课的内容做铺垫。
教学反思 由于这节课,以稳妥为主,采取了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按“梦”顺序来整合教材讲授。整体基于时空观念进行教学设计,梳理了清末以来至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探究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不足之处,在本课中时间把控不好,提前完成了课堂,学生活动谈论时间过少,提问学生人数较少,结论引导不突出;改进方法,课堂设计时间多预留,对学生讨论加强小组发言,注重学生的材料分析结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