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时作业--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2.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3.建立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在他看来,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不把俄国移到另一种比先前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据此分析,列宁关注的重心在于( )
A.“布尔什维克速度” B.推行“新经济体制”
C.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 D.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
A.“结伴不结盟” B.“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5.一战前,德国按速决战思想制定了作战计划,提出“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下列项中,导致该“作战计划”破产的因素有
①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②俄军出人意料地攻大东普鲁士
③英国很快参战 ④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
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
7.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8.如图是发表于1941年12月29日的漫画《活力少年》,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画家将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框,用漫画的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大西洋宪章》翌日发表
B.《联合国家宣言》即将签署
C.《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草签
D.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拟定完成
9.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认识历史。下列示意图呈现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国际联盟内部隐藏的矛盾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D.冷战形势下的对抗和冲突
10.一战结束后,美国认为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完全胜利彻底破坏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均势。英国在战后遏制日本方面与美国日趋一致,并希望在愈演愈烈的海军竞赛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妥协。由此可知,英美推动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意图是
A.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B.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
C.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定 D.制裁日本的侵略行径
11.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12.下表所示为1913年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殖民地情况及其工业品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分析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国家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沙俄
殖民地面积(km2) 30 3350 290 1060 1740
工业品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 32% 13.6% 14.8% 6.1% 8.2%
A.欧洲各国工业化基本完成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C.世界被大国瓜分完毕 D.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13.“自1900年,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地……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可能把帝国推向民主共和的局面,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这反映了德国发动一战主要是由于
A.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B.国内民主势力强大
C.法西斯势力的上台 D.报复萨拉热窝暗杀
14.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离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指:
A.引发了十月革命 B.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走向瓦解 B.促进了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动摇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D.推动了世界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反战和平运动兴起于19世纪,在美国、英国、法国相继成立了反战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有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如“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的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领导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支持民族自决和人民独立,爱因斯坦、宋庆龄等被选为名誉主席团成员。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同盟。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的抗战。
——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
(1)根据材料,概述反战和平运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和平运动掀起高潮的原因及作用。
1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
参考答案:
1.C
【详解】由材料“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可知,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央政府的指令并未完全得到地方政府的推行,而是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故选C;材料只是提及了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变通,没有提及这一做法施行后的效果,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国家层面取消了自由贸易,故自由贸易不可能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粮食税完全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做法发生于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
2.B
【详解】从表格中拖拉机数量和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正在开展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不平稳看不出,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二者的关系,排除D。
3.C
【详解】列宁认为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即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实现现代化大生产,由此可知,列宁关注的重心就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列宁并未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关注技术,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到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排除B项;列宁认为当时俄国的经济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即重工业并不发达,而“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面对德国不断强大的海军力量,英国感受到了来自德国的压力,因此抛弃之前和日本、法国的恩怨矛盾,与之结盟,以对抗日益强大的德国,这体现了英国在外交方面坚持“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原则,D项正确;英国与日本和法国结盟,排除A项;集体安全政策又称集体安全保障。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与材料中英国的政策变化不符,排除B项;英国的外交针对的是德国,这显然不符合“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及所学知识可得,德国的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俄军出人意料地攻打东普鲁士,英国很快参战,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出现的,不能称之为期计划破产的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6.D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而美国强调各个危机国家和地区先行“自救”,通过健全各国内部的经济体制达到保持世界经济的长期稳定,这说明英美在如何协作对付危机的问题上都站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利己主义盛行,从而导致了会议的失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英美的观点都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要求;B选项错误,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召开参加该会议已经表明他们有协作应对危机的意愿,两者只是协作应对危机的思路不同;C选项错误,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A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时期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即使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在短时间壮大起来,也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所以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是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武装起义首先在彼得格勒取得胜利,然后才扩展到其他地区,在此之前工人武装并未控制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农民的支持和士兵的要求是完成这一转变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不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内部因素,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B
【详解】由材料信息“1941年12月29日”“用漫画的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可知,该组织和安全机制即将诞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故B符合题意;《大西洋宪章》于1941年8月14日发表,故A不符合题意;《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于1943年10月30日签署,故C不符合题意;1941年10月1日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拟定完成,故D不符合题意。
9.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逐渐形成德意奥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其中英德矛盾是最主要矛盾,这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A项正确;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解散于1946年4月,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39年9月,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冷战开始于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B
【详解】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崛起直接冲击了美国和英国在这一区域的利益,因此英美两国为了遏制日本,召开华盛顿会议,意在重建战后国际秩序,尤其是亚太地区的秩序,B项正确;美国在政治方面尚不具备称霸实力,而且华盛顿会议主要针对日本,排除A项;华盛顿会议意在确立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秩序,不是为了世界和平,排除C项;华盛顿会议并非制裁日本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试题分析:一战初期,日本参战,其主要目的是趁机占领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趁英国、法国忙于战争之机,加大对他们殖民地的经济渗透,扩充自己的实力。材料中日本的声明和演说只是为了其掩盖参战意图。所以本题选B。C、D项是日本方面为了掩盖参战意图的说法,所以排除。A项只是对表象的描述,没有看到历史事件的实质。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2.B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美国的工业制造能力最强,但是其殖民地面积很小;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帝国和工业国,工业生产能力与德国接近,但是占有殖民地的面积最大;法俄两国工业生产能力排名靠后,但是殖民地广阔。这说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项正确;材料时间是1913年,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工业发展迅速,但不能说明各国工业化基本完成,排除A项;“瓜分完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一战前,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地”可知德国发动一战的目的实际上在于对外扩张,抢夺更多的殖民地,即要求重新瓜分世界,A项正确;德国是国内民主党势力强大,而非民主势力强大,排除B项;法西斯势力上台是在二战前夕,排除C项;报复萨拉热窝暗杀不是德国发动一战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4.B
【详解】根据“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可得出材料主要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一战对欧洲的影响,反映的是对印度和殖民地的影响,因此引发了十月革命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和平主义的思潮,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以外的世界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
15.D
【详解】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直接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推动了世界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直接促进了革命”,未涉及殖民体系瓦解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思想意识领域的觉醒,而是强调“战争直接促进了革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格局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6.(1)扩展到全球,成立众多反战组织;与反帝、支持民族独立结合;转向反法西斯;采取直接反战行动。
(2)原因:一战的惨痛教训,法西斯对外侵略的威胁,反战和平组织的推动。作用:广泛传播和平反战呼声;动员人们与法西斯势力进行斗争。
【详解】(1)根据“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可知扩展到全球;根据“反帝大联盟成立”、“由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可知成立了众多反战组织;根据“支持民族自决和人民独立”、“与国际反法西斯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同盟”可知与反帝、支持民族独立相结合,转向反法西斯。根据“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的抗战”可知采取直接反战行动。
(2)原因: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可知与一战的惨痛教训有关;根据“与国际反法西斯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同盟”可知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威胁;根据“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可知由反战和平组织的推动等。作用: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战和平运动掀起高潮起到了传播和平反战呼声,动员人们与法西斯势力进行斗争的作用。
17.(1)争执:法国提出大叙利亚计划,遭到英国反对;法国不惜以武力威胁。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
(2)被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没有根本解决列强之间矛盾;暴露了美国意图领导世界的野心;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详解】(1)争执:根据“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可知争执的内容是英国反对法国提出的大叙利亚计划,法国甚至提出以武力相威胁。实质:根据英法争执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国争执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殖民地。
(2)根据“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可知威尔逊提出的委任统治将大叙利亚计划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同时美国提出的“委任统治”实际上也暴露了美国妄图领导世界的野心,所谓“委任统治”不过是殖民统治的另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