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1 08:3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课时作业--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2.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3.“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4.下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这种人口构成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 B.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C.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D.葡西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
5.《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6.1888年,一位热衷于殖民主义的访客在德国首相俾斯麦面前摊开一大张非洲地图,指着地图说明当地的资源有多么丰富。俾斯麦表示:“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意在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 B.当务之急是实现统一
C.殖民野心受限于地缘政治 D.要在非洲拓展殖民地
7.下面的示意图从总体上看,主要揭示了( )
A.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8.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9.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10.从1545年到1800年,美洲出产了13.3万吨白银,其中大约75%输出到了欧洲。在白银生产、运输和贸易的刺激下,西班牙拉丁美洲殖民地形成了以白银产地为中心的“白银经济圈”。白银矿业生产区对食品、粗纺织品和驮畜等的需求,刺激了周围城镇及乡村经济的相应发展。“白银经济圈”的形成主要表明,西属拉丁美洲
A.形成了依附性经济 B.近代化开始起步
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主导了白银贸易
11.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经过激烈讨价还价,达成协议: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领土,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分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这次会议
A.彻底解决了列强在非洲的矛盾 B.开启了帝国主义殖民掠夺非洲的历史
C.大大加速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 D.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2.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3.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统治下,阿尔及利亚的农业开始朝着宗主国所需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葡萄和蔬菜成为最主要的两项农作物。所产葡萄被销往法国,制成葡萄酒后再销往世界。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
A.促使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加快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C.使其卷入资本主义全球体系 D.造成其经济呈单一畸形发展
14.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15.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表中信息表明( )年代
地区 1699—1701 1772—1774 1804—1806 1834—1836 1854—1856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 13.3 46.9 46.4 34.7 28.1
非洲、近东、亚洲、大洋洲和拉美 3.1 8.1 16.3 29.0 43.0
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C.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 D.亚非拉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袭击到来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摘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1)概括指出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扩张的空间演进特征,并结合欧洲经济发展说明成因。
(2)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以来欧洲殖民侵略对非洲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1913年”“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20初出现的亚洲觉醒运动(土耳其、波斯等)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东欧一些落后国家以及底层民众也面临帝国主义的压迫,A项正确;波斯(伊朗)是“立宪”革命,而非“共和”,排除B项;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D;A、C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项排除。
3.D
【详解】据题意可知,非洲人手中的象牙到了欧洲人手中,说明欧洲对非洲进行了殖民掠夺;欧洲人手中的《圣经》到了非洲人手中,说明欧洲对非洲进行了宗教传播,非洲人接受了基督教,由此可知体现了经济的冲突与文化的融合,D项正确,排除A项;欧洲人对非洲进行了殖民掠夺,二者在经济上存在冲突,排除BC项。故选D项。
4.C
【详解】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中,土著印第安人占比小于非洲奴隶、欧洲人和混血种人,这说明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对当地土著进行屠杀,造成劳动力减少,为弥补劳动力不足而开展黑奴贸易,C项正确;此时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非洲奴隶是被贩卖去美洲的,不是主动移入,排除A项;题干强调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造成殖民地人口构成的变化,并未强调葡西两国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
6.C
【详解】根据材料中“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可以看出德国想进行殖民扩张,但是受到了俄国和法国在地理位置上的压制,可以看出殖民野心受限于其地缘政治,C项符合题干的意思,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德国的殖民野心受限与其地缘政治,而不是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排除A项;德国统一于1871年,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依据图示“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可知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依据“资本主义扩张”、“殖民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可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二者共同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D项正确。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图示信息无法看出,排除A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仅仅反映部分图片信息,图片还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信息,排除B项;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不能完整反映图示信息,图片还包括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在此进行了疯狂地掠夺,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加剧了美洲殖民地和欧洲的差距,故“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故本题选A项。B项错误,应该是美洲和欧洲;C项错在“阻碍”,应该是黄金和白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向西航行,发现了新大陆,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发现美洲新大陆
9.D
【详解】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亚非拉美许多地区成为其原料产地,因而生产单一经济作物,形成单一经济,D项正确;全球商品流通只是其形成条件而非根源,排除A项;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排除B项;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与该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材料“从1545年到1800年,美洲出产了13.3万吨白银,其中大约75%输出到了欧洲”“西班牙拉丁美洲殖民地形成了以白银产地为中心的‘白银经济圈’”体现的是美洲的白银主要流向了欧洲,形成了依附于欧洲的殖民经济,A项正确;材料与拉丁美洲的近代化无关,B项排除;殖民地经济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项排除;欧洲殖民者主导了当时的白银贸易,D项排除。
11.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柏林会议,在此次会议上,西方列强划分了在非洲中部的势力范围,确定了在非洲拓展殖民地的共同准则,从此掀起瓜分非洲的高潮,C项正确;“彻底解决”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项中的“开启”说法错误,排除B项;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已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试题分析:题中材料主要表述了从1650年到1750年之间,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得到了普及,从贵族发展到社会各阶级。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茶叶进入到英国市场,茶叶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所以本题选C。A项与饮茶的普及没有必然联系。B项《航海条例》是英国在17世纪中期针对荷兰提出的,是英国殖民扩张的表现,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
13.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30年代,阿尔及利亚的农业开始朝着宗主国所需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于法国的殖民统治,这造成了阿尔及利亚经济呈单一畸形发展,D项正确;法国的殖民统治不利于阿尔及利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A、B项;材料未体现阿尔及利亚被卷入资本主义全球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非洲殖民地主要生产工农业原料,制造业和初级加工业等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究其原因,这是欧洲殖民者对非洲推行单一性的经济政策所导致,故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排除;D项的说法局限于表象,并非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
【点睛】
15.D
【详解】表格数据表明,英国在亚非拉地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增长,说明亚非拉地区日益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D项正确;材料只有英国一个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信息,没有其他国家的对比,不能得出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排除A项;英国在亚非拉地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增长,无法说明亚非拉地区工业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不能说明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
16.(1)路径:美洲——欧洲——欧美之外;转折: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海外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
(2)途径:殖民掠夺、屠戮(种族灭绝);不平等贸易;命运:成为黑奴;命运悲惨
【详解】(1)“传播路径”,依据材料一信息“‘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美洲——欧洲——欧美之外。“重大转折”,依据所学知识从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等角度分析。
(2)“重要途径”,根据所学知识从殖民掠夺、屠戮、黑奴贸易、不平等贸易等角度分析。“命运”,依据材料二信息“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得出:成为黑奴、命运悲惨等。
17.(1)特征:最初是在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后来侵略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
成因:①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势力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沿海建立了少量殖民地。
②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扩大了对非洲的侵略。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2)①从给非洲带来灾难的角度作答。如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是非洲长期贫穷落后甚至混乱的重要根源之一等。
②从非洲人民反抗压迫的角度作答。如二战后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逐渐崩溃;非洲独立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力量等。
【详解】(1)特征:从图上信息可以看出,图一主要在沿海地区,且到图二、图三便不断扩展,最终在图三把非洲瓜分完毕。
成因:可根据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影响、两次工业革命开展的影响角度概括。
(2)根据所学可从正反两面概括。一方面从给非洲带来灾难的角度作答。另一方面从非洲人民反抗压迫的角度作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