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设计
——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
科目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课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
解读学生 学情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标要求: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所以高中一年级学生对关于一战的原因、过程、影响等知识是相对熟悉的,但是对战后国际秩序了解并不多。高中阶段的要求就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解读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立意:揭示帝国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大战的极端残酷对人类的影响,一节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的影响,将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建立有机联系。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第二子目“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子目:“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围绕一战的背景、战争基本过程及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战胜国对战后世界作出的安排。第一子目是本课重点,第二子目,相比初中内容,教材新增:一战的极端残酷性、华工的参战。第三子目也是重点,主要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以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解读文本材料、分析地图,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通过表格填写,自主梳理、了解一战过程。 3.通过对一战中华工的材料及图片的补充、分析,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贡献、中国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处境”进一步理解巴黎和会的实质及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的特点。 4.通过对俄乌战争、部分中国网民的表现的分析,学会理性看待战争。
教学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战争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巴黎和会的实质及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的特点
解读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读法、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史料研读、史料实证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在20世纪初的欧洲,各强国都处在一种狂热的求战状态下,“在一九一四年……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当时,很多国家都在为这场战争做宣传,这是一句只有9个字的口号: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或者说是“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学们看我的标题: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三个问号说明我对这种说法抱有怀疑的态度!既然怀疑,就要求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告诉了我们方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其基本路径就是:质疑——求证(史料实证)——认识(结论),所以本节课,我们实证两个问题:1“一战”爆发真的是为了终结所有战争吗?2.“一战”真的终结了所有战争吗? 以问题导入,“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激起学生对这个问题探讨的兴趣。用史料实证的史学研究方法,构建本课学习模式。
学习任务一:追本溯源——他们到底为何而战? 质疑1: “一战”爆发真的是为了终结所有战争吗?
史料实证 史料1:美西战争——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史料2:英国和德国在 东非和西南非、英国和法国在暹罗和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相继发生了冲突。 ——《全球通史》 论据一: 国家英德法美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1.34.61.98.1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3241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1425
上述表格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的什么问题? 论据二: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对世界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论据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 、理解局部冲突背后的实质,引出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归纳观点,运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加深理解一战爆发的根源是经济因素。 学法指导:表格类材料如何全面的获取信息
认识/结论 梳理上述论据,得出新的结论/认识(质疑:“一战”爆发真的是为了终结所有战争吗?) 阐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什么、性质、呼应质疑的题目,点题) 提升解答历史考试中的小论文题目的能力
学习任务二:战争终结战争?——终无了局 质疑2 “一战”真的终结了所有战争吗?
史料实证 时间战线与交战双方西线东线南线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第一阶段(1914年)第二阶段(1915-1916年)第三阶段(1917-1918年)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根据表格内容说明一战特点:论据一: 西线战场陌生客:一战中的华工(历史纵横P85) 一战中法国损失136.5万青壮年劳动力,法国一共才4000万人口,可以说整整一代人死光了。英国整整失去了一代——50万名30岁以下的男子在大战中身亡,其中尤以上层阶级损失最重。1914年从军的牛津、剑桥学生,25岁以下者半数不幸为国捐躯。因为战争中伤亡惨重,到1916年之时,协约国后方生产劳动力严重匮乏,而战争还不知道何时结束,这让协约国方面深感压力。可以说,此时能否获得新的人力资源成为协约国对同盟国战争胜负与否的关键。如何解决?英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考虑从国外招募工人。正是在这一情况下,法国公使康悌提出要招募华工到法做工。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梁世诒随即提出派遣华工支援协约国的构想:“明守中立,暗示参加,以工代兵”。据统计,到达欧洲的14万华工,其中有9.6万人被分配给英军,3.7万人由法军支配,1万人被“借给”美国赴欧远征军,华工们到前线后,除承担挖战壕、运弹药、埋尸体、修路架桥等危险工作外,很多人还被迫投入战斗,他们“以铲代枪”,为协约国赢得一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这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师: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目的是要收回外国人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特权等,然而,目的有没有达到呢? 请思考,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 靠凡尔赛体系来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以中国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处境、并结合列宁说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什么该体系存在什么问题? 论据二: 根据课本85—86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理解“凡——华体系”的实质 论据三: 预习、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 通过对“一战概况表”分析,指导学生学会查找特点类题目的角度、术语 补充“一战中的华工”来龙去脉,让学生与中国史结合理解,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合法性、进一步理解巴黎和会的强权政治色彩 简单讲解“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一步理解列强强权政治、极致的利己主义,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二战埋下祸根。
认识/结论 梳理上述论据,得出新的结论/认识(质疑:“一战”真的终结了所有战争吗?) 阐述为:综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 (给人类带来什么、战后国际秩序为什么不能带来和平、隐藏危机,结合质疑主题,点题) 提升解答历史考试中的小论文题目的能力
学习任务三:止战之殇——我们该如何看待战争? 出示图片 2022年2月24日,莫斯科时间清晨5点50分,克里姆林宫无预警释出紧急直播——俄国总统普京,在全世界面前,正式宣布向乌克兰政府宣战。伴随着俄乌局势的进一步发展,部分网友们的评论方向发生了变化,变得并不太关注最新的局势,有的甚至开始秀下限,更关心乌克兰美女的“未来”。有的言论表达得更直白,认为“乌克兰打仗,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男性将会伤亡惨重,那么就会剩下许多女性。”除了“俄乌战争持久化,乌克兰美女来中国”等不良言论外,还有不少网友借“俄乌冲突”的流量玩更多梗,并宣扬对立的言论。 引发了乌克兰人的反感,甚至出现大规模排华事件,也被别有用心的媒体放大,成为攻击中国的武器。 作为一名青春学子,我们该如何看待战争? 通过对“俄乌战争”发生后中国部分网民的言论引发的争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明确战争是残酷的,我们真的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对战争应该有敬畏之心、对深处战争中的平民抱有同情心 。 国际风云变幻无常,而国家的态度就是我们的态度。
小结 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在“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这样一个自欺欺人的目的下,有15亿人因为这9个字被蒙骗、士兵们以结束战争为目的奔赴前线、抛洒热血。迄今为止,这场战争仍是历史上最无意义的屠杀。人类应该尊重不同的文明、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让和平永驻人间的法宝。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