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
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4课。
从单元结构看,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包括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上承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下启“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其所包含的内容既是前一阶段民族民主运动的结果,又是下阶段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变量。
从本课内容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教材第一子目“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对应课标的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亚非拉民族独立,第二、三子目探讨了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第一子目是后两个子目的基础和前提。
(二)教学目标
1.对“非殖民化”进行概念教学,掌握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含义。
2.利用地图与表格,在时空观念下梳理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史实,认识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3.用多元史观认识殖民主义,理清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
4.通过对影像、文献、图表等多种类型史料的分析获取有效信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辨证地分析和评价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5.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解决亚非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发展的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方案,既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拓展国际视野,也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前途和命运的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兴国家的独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难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出路。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以及本教材第13课和16课的学习,对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民主运动与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有一定的史实了解,但对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独立后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缺乏深入了解,也对未来的发展道路认识不够清晰。本课内容的时空跨度非常大,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各具特色,学生对整体的把握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时需要补充一定的史料,丰富新兴国家从独立到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探寻历史发展的内在线索。
(二)教法
情境创设、史论结合、问题探究
(三)学法
史料阅读与分析、图表制作、合作讨论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播放《为了可爱的中国》坦赞铁路片段,启发学生思考:坦赞两国为何如此迫切修建坦赞铁路?中国在国内最困难的时候,为什么愿意援建一个被世界银行和英美苏都拒绝的项目?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纪录片坦赞铁路片段导入,让学生在了解修建坦赞铁路相关史实基础上,感受刚独立的新兴国家寻求发展的迫切和艰难,以及中国为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关系所做的牺牲与贡献。既能激发学习热情,又为本课的立意埋下伏笔。
学习新课:
第一篇 独立之路——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亚非拉民族的独立
材料一 节选自李春放《世界历史》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一,“非殖民化”含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一: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并在地图上找到对应国家。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通过“非殖民化”概念的辨析,掌握殖民体系瓦解的内涵。该子目内容时空跨度大,故对教材重新整合,以学生活动的方式,结合地图完成表格。在时空观念指引下梳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史实并认识其特点,突出教学重点。
过渡设计:西方殖民大国苦心经营了几百年的世界殖民体系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土崩瓦解了,这是什么原因所致呢?引入下一环节——探索原因
2.新兴民族国家独立的原因
材料二 节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二判断英国承认印度独立是被迫还是自愿 英国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材料三 节选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四 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三、四分析二战后殖民帝国迅速瓦解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史料进行自主探究,从殖民地和殖民国家的角度全面地认识殖民主义解体的原因。由印度独立的个案到殖民体系瓦解的一般,体现了归纳的思维方法。从材料三引入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说”,认识到殖民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双重作用,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同时进行多元史观教学(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拓展学生视野。
过渡设计:亚非拉的独立,是否意味殖民主义的彻底消失?
材料五 节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问题设计:材料五是否表明阿尔及利亚实现了真正的独立?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阅读与自主探究,深化对“非殖民化”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政治独立并不意味着彻底铲除了殖民主义残余,进而引入“新殖民主义”概念,为分析新兴国家建设所遇到的问题做铺垫。提升了学生的辨证分析、历史解释等素养。
过渡设计:打破殖民枷锁,发展民族经济。20世界50年代起,新兴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的浪潮,先后出现了像“亚洲四小龙”、“石油繁荣”“美洲豹智利”等经济奇迹。引入第二篇
第二篇 发展之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1.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材料六 表格2 发展中国家各地区出口总额百分比表格
表格3 拉美、东亚出口商品构成数据表
问题设计:(1)根据表2概括东亚地区及拉美的出口贸易状况。
(2)根据表3,你认为拉美和东亚哪个经济转型更成功?说说理由。
材料七 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比较
问题设计:分析东亚模式比拉美模式较为成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历史解释的能力,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成就。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引入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探索,加深学生对发展道路的认识。从成就到发展模式的探讨,从具体史实到抽象概念的深化,从现象到原因的追溯,提升了学科思维能力,突破教学重点。
过渡设计:虽然二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存在较多复杂的问题,影响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材料八 发展中国家发展困境表现的图片及漫画
学生活动二设计: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说说发展中国家所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漫画设计活动二,激发学生兴趣进行互动,整合了比较枯燥的理论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突出教学重点。同时激发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过渡到下一篇。
第三篇 未来之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出路
材料九 节选自王最、王平等《普世原则与特殊道路:亚非现代化困境》
学生活动三设计:亚非拉现代化建设困境重重、形势严峻,结合材料九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是否能为这些问题提供可参考借鉴的发展方案 请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三的情境创设,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历史的社会功用。引入一带一路,阐述理念——“合作、共赢、结伴、大家庭、百花园”。
视频播放: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中关于亚吉铁路的片段
设计意图:从理念到实践,播放被誉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亚吉铁路修建视频,首尾呼应。利用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体现中国“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与智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构建新兴国家发展的未来,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教师讲授,师生共同学习习总书记讲话,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认识。
活动延伸:联系现实,举例说说当前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哪些贡献或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主动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引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推特,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为正义发声,体现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激发民族自豪感,提升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家国情怀和立德树人。
四、板书设计:
五、说课反思
本课以国家之路为主线,分为独立、发展和未来之路展开。在教学设计时,以坦赞铁路导入和亚吉铁路结尾,以“路”为主线,由具体的铁路到抽象的国家之路,首尾呼应,篇章结构紧凑,思路明晰。运用多种类型的史料,渗透历史核心素养,师生互动,以活动探究等方式,体现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在导入部分,想利用本地热点——宣芜机场的启用引入“路”之主题,但考虑到导入的时间限制,未能完成。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授时,可以设计课前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查阅中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疫情、环境等问题所做的努力,在课堂上分类展示,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和主题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