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课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0 22:03: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五课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B.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C.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2.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立春以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比喻)
D.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拟人)
3.下列句子加横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最美新娘”李成环的事迹可歌可泣,她被兰州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
C.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这种寻章摘句的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D.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4.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割麦插禾 消声匿迹 内陆 孕育
B.北雁南飞 冰雪融化 抽青 物侯
C.花香鸟语 籁籁落下 山脚 海棠
D.衰草连天 草长鹰飞 农彦 灵敏
5.《大自然的语言》的4到5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B.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C.物候观测比气象仪器复杂灵敏。
D.北京的物候记录很详细。
6.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7.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B.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 , 大兴西甜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百年风雨回眸,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 , ; ”。 B.、 、 , 。” C.、 , ; 。” D.。 、 , ”。
二、综合性学习
9.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A.“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B.“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了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只比北京早10天。”(《大自然的语言》)
(2)【搜集资料】“云是天气的招牌”,请你写出不少于2个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3)【应对气候】小华看了气候变暖的报道,忧虑地说:“这样下去可不得了,但我们普通群众也无能为力啊!”其实,作为普通群众,同样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你准备怎样劝说小华呢?
三、语言表达
10.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要求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示例: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_____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交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1.对第①②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 B.物候规律 C.四季变化 D.气候变化
12.对第④⑤的两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物候记录很详细。
B.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C.物候观测比气象仪器复杂灵敏。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13.对第⑥~⑩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摹状貌 B.举例子 C.作比较 D.列数字
14.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 ~ 段说明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B.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印象。各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C.本文说明语言生动、其雅、准确。第②段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根据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我们可以得知: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每到春季,生长在泰山顶上的槐花飘香的时候,山脚下的槐花基本还是花骨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辨析能力。“物候学”不需要加引号。故B项不正确。
2.C
【详解】C.“布谷鸟开始唱歌”一句,将布谷鸟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本句并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3.C
【详解】试题分析: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C中“寻章摘句” 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与前面的积累语言、深入理解不符合,固选C。
4.D
【详解】A. 消—销;
B. 侯—候;
C. 籟—簌;
D. 鹰—莺,彦—谚;
故选D。
5.B
【详解】4、5段说明的是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故选B。
6.B
【详解】试题分析:B“后者”是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前者”是指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7.D
【详解】【分析】“年年如是”的意思是“每年都像这样”。本句意在强调“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点评】考生首先要理解成语的含义,包括原意、引申义及比喻用法,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技巧性,即结合题目表达的各种特点,通过比较成语的准确含义、感彩、特殊用法、使用范围、搭配特点、语法功能、语句的逻辑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筛选甄别。
8.C
【详解】第一处:“草木荣枯”与“候鸟去来”是并列关系,应用“顿号”;
第二处:是句中一般性的停顿,应用“逗号”;
第三处:“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与“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是两个并列的分句,用“分号”;
第四处:这是完整的引用,“句号”放在“引号内”;
故选C。
9.(1)A句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海拔(地势高下)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3)小华,只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我们普通群众同样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出力。比如出门多骑自行车,少开摩托车;随手关灯、关电视;夏天少开空调;家里栽养绿色植物;购物多用竹制或环保菜篮、少用塑料购物袋等等,我们一起努力吧。
10. 大自然的气味语言: 碧绿的西瓜地里,一缕清新的瓜香从土地向前来采瓜的农人袭来,让人感受到夏天的丰盈与收获。
11.A 12.B 13.A 14.D
【解析】1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的判断。结合第②段第一句话“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可知,第①②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
B.不正确,物候规律是通过物候现象表现出来的,指的是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
C.不正确,第①段是通过描写四季典型的自然现象的不同,来说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并不是从每一个角度出发,来写四季的不同;第②段介绍了僾劳动人民利用自然现象的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也没有体现四季变化;
D.不正确,第①②段并没有写气候的变化;
故选A。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④段句子“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可知第⑤段是第④段的补充。说明的内容正是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故选B。
1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
A.有误,文段内容没有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故选A。
14.本题考查内容和语言分析。
D.有误,结合第⑨段句子“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可知,应该是泰山脚下的槐花比泰山顶上的槐花开的更早。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