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共四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共四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1 21:30:26

文档简介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第三单元教学。《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话动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做准备。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的第三阶段,即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古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示”明确提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对如何开展活动作了具体的指导。教材中的插图和泡泡提示了了解传统节日的途径,即可以看看日历,间问长辈,查查资料等。“活动提示”还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共同商定准备了解哪些传统节日,通过哪些方式记录了解到的内容。教材提供了一个表格作为记录的样例,启发学生可以从节日名称、过节时间、节日的习俗等方面收集资料。
《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是对活动开展的过程指导,提示学生适时交流第一阶段的活动情况,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商量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泡泡中的“爷爷给我讲了乞巧节的传说”“我收集了元宵节的灯谜”是举例介绍可以收集哪些资料;泡泡中的“我们小组打算制作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还需要补充一些图片”是展示方式举例,并提示学生根据展示的需要可能还要有针对性地收集更多的资料。
本单元课文学习结束后,教材安排对前一阶段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展示活动有两项任务,第一项是个人学习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里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从而促进他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第二项成果展示重在集体合作,教材中的4个泡泡列举了一些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可以通过做月饼、写春联、诵读古诗、讲述包粽子的方法等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最后对展示交流提出了要求,展示成果时本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最后还要评一评哪个小组活动开展得好。
教材这样安排,旨在通过为期两周左右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人际交往等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结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重点
1.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难点
1.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自单元导语始,对综合性学习的各阶段提前准备资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同学们,咱们这个单元和原来学习过的单元有些不太一样,我们从目录可以看到,这个单元在课文后没有口语交际和习作部分,而是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出示目录图。
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个栏目,细心的同学肯定也发现了,在《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题后边都多了一个活动提示。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的不同之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学生介绍了本单元的主要结构,进而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
二、讲授新课
1.明确传统节日。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看一下第一个活动提示。出示图片。
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三首》后老师给你们留的作业吗?出示作业,学生读要求。
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举手答。
你们找到的节日可真多呀!咱们的《古诗三首》就已经告诉大家三个传统节日了,分别是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除了这三个节日外,我们还有好多其他的节日,但并不是所有的节日都是中华传统节日。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你们知不知道哪些是传统节日,哪些是其他节日,它们的日期是哪天?指名说,依次出示课件。
元旦 1月1日(公历) ×
春节 正月初一(农历) √
元宵节 正月十五(农历) √
妇女节 3月8日(公历) ×
劳动节 5月1日(公历) ×
端午节 五月初五(农历) √
儿童节 6月1日(公历) ×
中秋节 八月十五(农历) √
重阳节 九月初九(农历) √
通过以上节日的日期你发现了什么?指名答。
同学们真聪明,我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是农历的日期,公历日期的节日一般都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出示日历。日历上有两种日期:公历日期和农历日期,我国古代人民采用的是农历纪年法,而世界通用的节日则是用公历,看农历是区分传统节日一个好办法。但是有一个节日需要特别注意,在二年级我们学习《传统节日》时也提到过,清明节的日期是公历4月5号前后,但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果。
2.指导分组。
相信同学们课下已经收集了部分节日的资料,每位同学得到的资料有的差不多,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如果能组成学习小组,相信大家搜集到的资料就会更丰富更全面了,分工合作完成得会更快哦!
因为本次活动大部分需要在校外完成,所以我们结组时可以选择住得比较近的同学结为一组,其他暂未找到小组的同学也不要着急,可以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拿到学校后再与其他同学交流就可以啦。学生自由结组。
3.小组讨论。
学习小组我们都分好了,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传统节日,怎么了解,用什么方式记录?讨论后举手答。
师明确
了解方式
询问长辈
图书馆
看影视片
民俗展览馆
收集制作实物
三、布置作业
1.小组确定所要调查的传统节日及时间安排。
2.分工搜集资料。
3.确定记录方式。
4.总结节日习俗。
四、板书设计
中华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公历、农历
学习小组
节日习俗
2《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第三单元教学。《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话动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做准备。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的第三阶段,即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古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示”明确提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对如何开展活动作了具体的指导。教材中的插图和泡泡提示了了解传统节日的途径,即可以看看日历,间问长辈,查查资料等。“活动提示”还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共同商定准备了解哪些传统节日,通过哪些方式记录了解到的内容。教材提供了一个表格作为记录的样例,启发学生可以从节日名称、过节时间、节日的习俗等方面收集资料。
《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是对活动开展的过程指导,提示学生适时交流第一阶段的活动情况,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商量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泡泡中的“爷爷给我讲了乞巧节的传说”“我收集了元宵节的灯谜”是举例介绍可以收集哪些资料;泡泡中的“我们小组打算制作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还需要补充一些图片”是展示方式举例,并提示学生根据展示的需要可能还要有针对性地收集更多的资料。
本单元课文学习结束后,教材安排对前一阶段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展示活动有两项任务,第一项是个人学习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里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从而促进他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第二项成果展示重在集体合作,教材中的4个泡泡列举了一些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可以通过做月饼、写春联、诵读古诗、讲述包粽子的方法等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最后对展示交流提出了要求,展示成果时本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最后还要评一评哪个小组活动开展得好。
教材这样安排,旨在通过为期两周左右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人际交往等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结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重点
1.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难点
1.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自单元导语始,对综合性学习的各阶段提前准备资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同学们,上次咱们的综合性学习给大家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出示作业)
下面请大家准备好你搜集到的资料,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请按小组成员就座,方便展开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导入让学生快速地拿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根据小组排座位,方便学生沟通交流的同时,让学生对本节课感觉新奇有趣,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讲授新课
1.资料交流。
(1)请组长先把你们确定好的传统节日名称书写下来,然后以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相对应的节日习俗资料和组员进行讨论,组长可以把组员的资料汇总一下,选择有代表性的资料简单记录下来。开始讨论,师巡堂了解指导。
(2)大家讨论得很热闹,老师看到大家都找了很多的资料,有的小组记了很多内容呢。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举手答。
(3)大家说得非常好,看来你们课下就做了很多努力。下面老师以课本上的表格为例向大家展示几组同学搜集的情况。出示表格。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在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还要挂艾蒿。在我们刚刚学过的第九课的节日中,春节你们知道是什么时间吗?人们在春节时有什么风俗习惯呢?指名答春节、清明节、重阳节日期及习俗。
2.展示方式。
通过刚刚的交流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日期及风俗,但展示方式不是只有简单的表格哦。我看到有的同学还带了过节时候图片,给大家欣赏一下。出示图片。
除了图表格、图片,还可以以什么方式作展示呢?指名答,师出示手抄报图片。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好多的展示方式,下面,请小组讨论适合你们组的展示方式吧。学生交流讨论,师巡堂指导
通过刚刚的小组交流,大部分小组都确定了将要展示传统节日的方式,有的小组想用节日照片,有的小组想做节日手抄报,有的小组想把元宵节做的花灯展示给大家,还有的同学想给大家讲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但要注意,如果你现在准备的资料或物品还有不足,那就请尽快补充完整吧。
三、布置作业
1.小组讨论确定展示方式。
2.小组协作完成材料补充。
3.完成后张贴于班级展示栏。
4.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四、板书设计
中华传统节日
展示方式
补充材料
张贴
习作
2《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第三单元教学。《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话动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做准备。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的第三阶段,即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古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示”明确提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对如何开展活动作了具体的指导。教材中的插图和泡泡提示了了解传统节日的途径,即可以看看日历,间问长辈,查查资料等。“活动提示”还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共同商定准备了解哪些传统节日,通过哪些方式记录了解到的内容。教材提供了一个表格作为记录的样例,启发学生可以从节日名称、过节时间、节日的习俗等方面收集资料。
《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是对活动开展的过程指导,提示学生适时交流第一阶段的活动情况,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商量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泡泡中的“爷爷给我讲了乞巧节的传说”“我收集了元宵节的灯谜”是举例介绍可以收集哪些资料;泡泡中的“我们小组打算制作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还需要补充一些图片”是展示方式举例,并提示学生根据展示的需要可能还要有针对性地收集更多的资料。
本单元课文学习结束后,教材安排对前一阶段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展示活动有两项任务,第一项是个人学习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里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从而促进他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第二项成果展示重在集体合作,教材中的4个泡泡列举了一些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可以通过做月饼、写春联、诵读古诗、讲述包粽子的方法等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最后对展示交流提出了要求,展示成果时本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最后还要评一评哪个小组活动开展得好。
教材这样安排,旨在通过为期两周左右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人际交往等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结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重点
1.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难点
1.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自单元导语始,对综合性学习的各阶段提前准备资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一定有很多收获。大家肯定迫不及待地想把你收集到的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等资料以多种方式分享给大家。今天我们先来分享过节的过程。
【设计意图】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讨论补充,学生们对传统节日了解较深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及分享的积极性,以此导入能够更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
1.组内分享习作。
请大家在小组内朗读自己书写的有关过节的习作。
2.组内习作评价。
请大家根据评价标准来给组内的习作打分,然后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出示个人习作展示互评表:
内容 评价标准
过节的过程 能写清楚一家人一起过节的过程 ☆☆☆
节日的习俗 能写清楚过节的习俗 ☆☆☆
印象深刻的事 所写的事与过节联系紧密 ☆☆☆
3.全班交流。
请各小组推选一名成员代表小组参加全班交流。
4.习作投票。
请大家投票选出优秀作品,请把你喜欢的作品题目写下来投入咱们的投票箱。大家投票得票最多的作品,会被放到咱们的习作展示墙上。
三、习作赏析
听了大家这么精彩的习作,老师感觉你们肯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老师给你们点一个大大地赞。老师这里也有一篇小朋友的习作,也想分享给大家。
春节
春节,是人们心目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我们老家,关于春节的讲究就不少。
每年过年我家都热闹非凡,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那天,全家人都到齐了,我早早起了床,帮助爸爸妈妈和姐姐贴对联,挂福字。挂福字就有讲究,福字要倒着挂,这样表示“福到了”。
妈妈这时会为我们做上一桌子的大餐,每年都比往年更丰富。年年妈妈都会做鱼,因为表示“年年有余”;饭桌上不只要有鱼还要有猪蹄,猪蹄表示“有抓头”;过年包的饺子里,还要放一枚硬币,吃到这个硬币饺子的人,来年一切事都会顺顺利利的,我们都抢着吃呢。
吃饭之前一定要先放一阵鞭炮,相传这样能够驱除“年兽”,来年保安全。到了晚上睡觉时,灯也不能关,这样来年能够光明无阻。半夜12点前后每家每户都又燃起了鞭炮,因为12点后为新年,放鞭炮是喜庆新年,这个时间放鞭炮表示万象更新,大吉大利,也代表着辞旧迎新之意。
这就是我家的春节,怎么样,热闹非凡吧!
【设计意图】通过习作例文引起学生的兴趣,与自己的习作进行对比,让学生有参考标准,以利于后期进行习作修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小组交流评价了关于传统节日的习作,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对我国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得到了很多收获,回家后把你了解到的传统节日介绍给你的父母吧。
五、布置作业
1.把你修改后的习作工整地抄写到作文本上。
2.把你了解到的传统节日介绍给你的父母。
六、板书设计
中华传统节日
过节过程
习作
分享评价
全班交流
2《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第三单元教学。《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话动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做准备。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的第三阶段,即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古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示”明确提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对如何开展活动作了具体的指导。教材中的插图和泡泡提示了了解传统节日的途径,即可以看看日历,间问长辈,查查资料等。“活动提示”还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共同商定准备了解哪些传统节日,通过哪些方式记录了解到的内容。教材提供了一个表格作为记录的样例,启发学生可以从节日名称、过节时间、节日的习俗等方面收集资料。
《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是对活动开展的过程指导,提示学生适时交流第一阶段的活动情况,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商量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泡泡中的“爷爷给我讲了乞巧节的传说”“我收集了元宵节的灯谜”是举例介绍可以收集哪些资料;泡泡中的“我们小组打算制作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还需要补充一些图片”是展示方式举例,并提示学生根据展示的需要可能还要有针对性地收集更多的资料。
本单元课文学习结束后,教材安排对前一阶段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展示活动有两项任务,第一项是个人学习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里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从而促进他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第二项成果展示重在集体合作,教材中的4个泡泡列举了一些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可以通过做月饼、写春联、诵读古诗、讲述包粽子的方法等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最后对展示交流提出了要求,展示成果时本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最后还要评一评哪个小组活动开展得好。
教材这样安排,旨在通过为期两周左右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人际交往等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结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重点
1.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难点
1.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自单元导语始,对综合性学习的各阶段提前准备资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几个星期的准备,我们对传统节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了解,相信大家都做了充足的准备,我看到有的同学都跃跃欲试了,今天我们来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最终成果。
【设计意图】经过几周的协作交流,以及上节课的材料补充提示,学生们对传统节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成果展示进行了更充分的准备,以此导入更能提起学生的表现欲,进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讲授新课
1.小组展示。
请各组长上台抽取你们的展示序号,组员把你们的材料准备好,做好展示准备。
2.互动评价。
请大家根据评价标准来给各小组打分,排在后面的小组也可以趁此机会完善你的展示。
出示个人习作展示互评表:
内容 评价标准
参与度 小组成员人人参与活动,相互合作。 ☆☆☆
自信心 小组成员展示时态度大方,充满自信。 ☆☆☆
形式 形式多样,有创意。 ☆☆☆
质量 内容丰富,介绍清楚。 ☆☆☆
3.展示投票。
请大家投票选出优秀小组,请把你喜欢的小组名称写下来投入咱们的投票箱。大家投票得票最多的作品,会被放到咱们的习作展示墙上。
三、展示赏析
每个小组的展示都很精彩,大家都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能力,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同时你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体现,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因为有些展示内容无法直接放到展示墙上,老师把一些小组的展内容放到了大屏幕上,我们再欣赏一下吧。
出示剪纸图。
这些美丽的窗花有的是同学们的巧手亲自剪出来的,有的是父母帮助完成的,美不美?
出示春联图。
这些春联是我们过年每家每户都要张贴的,可惜现在会写毛笔字的人少了。
出示粽子图。
有的同学带来了包好的粽子,还把包粽子的过程完整地描写了下来,端午节时大家可以试试哦!
【设计意图】通过节日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过节最开心的就是孩子啦!以此激励学生亲自动手,让传统节日的身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以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四、课堂总结
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是我国传统节日的灵魂;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保护传统节日,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
现在,我国非常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的政策。我国的好多传统节日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大家在节日里与家人共度这些传统节日的时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也一定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了,最终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五、布置作业
把你们小组最受欢迎的作品以实物、图片等合适的形式展示到我们班的展示墙上吧!
六、板书设计
中华传统节日
小组展示
互动评价
展示赏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