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纸的发明 示范教案(2课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纸的发明 示范教案(2课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1 22:54:09

文档简介

《纸的发明》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纸的发明》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课文开门见山,第一自然段直接点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第二自然段简述了几千年前由于没有纸,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从西汉时期的“用麻来造纸”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来造纸,极大地降低了纸的价格,满足了多数人的需要。第五自然段介绍了造纸术的传播路径,说明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回应了开头。
课文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简要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文中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例如“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这些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强调了把字刻在竹片、木片上或写在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来造纸的缺点,层层深入地记述了人们不断改进记录文字材料的过程。此外,课文对数字的运用十分严谨,比如“两千多前”“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因为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所以课文使用了约数。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难点
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精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纸的发明》的生字,老师考考大家,还记得这些字的读音吗?先自由朗读一下,一会儿我找同学回答。开火车读,举手补充,师领读。
伟大 贡献 创造 记录 一册
阅读 携带 保存 蚕茧 制作
粗糙 大约 蔡伦 积累 经验
改进 传承 欧洲 促进 社会
造纸术 学富五车 阿拉伯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又简单的生字复习导入,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感觉,各类朗读方法的使用,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保证学习效果。
讲授新课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出示第一自然段: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学生朗读后举手答,师明确: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
师提问:谁知道贡献是什么意思?举手答。
师明确:贡献:对国家、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出示课件)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纸出现前中国有哪些书写材料?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指名说,师依次出示材料图片及不足之处。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自由读第3、4自然段,思考:
最初的纸是什么样的?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的过程是怎样的?为什么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下来了?(课件出示第3、4自然段)
举手答,师出示麻纸图片及不足。出示横线说明造纸术的过程。
能否把“改进”换成“创造”?生讨论后举手答。
师明确:“改进”是指通过改变某些做法,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而“创造”是指从前没有的,是从无到有的。造纸术的发明不是蔡伦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不断累积的结果。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指名答。
师明确: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4.学习第五自然段。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出示第5自然段。
指名答,师明确:造纸术传到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出示传播图。
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觉?生齐答。出示自豪。
请大家带着这份自豪感再读一下课文,读完后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
面的图表。
举手答后师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逐段讲解,使学生感觉条理清晰,相机插入对词语的解释,便于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最后引出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
课堂练习
古人看书需要用车拉,可以用学富五车这个成语来形容。原因是当时的书用竹片、木片制作,很笨重,后来蔡伦发明了纸,这种纸可以用物美价廉这个成语形容。
课堂小结
蔡伦发明造纸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强调热爱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自豪感。
五、作业布置
搜集我国古代科技领域的相关成就,和同学们交流。
六、板书设计
纸的发明
龟甲和兽骨、青铜器:用刀刻较费力
竹片和木片:笨重不方便
帛:价钱太贵
麻纸:比较粗糙
造纸过程:剪碎、切断、浸在、捣烂、捞出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2《纸的发明》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纸的发明》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课文开门见山,第一自然段直接点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第二自然段简述了几千年前由于没有纸,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从西汉时期的“用麻来造纸”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来造纸,极大地降低了纸的价格,满足了多数人的需要。第五自然段介绍了造纸术的传播路径,说明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回应了开头。
课文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简要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文中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例如:“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这些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强调了把字刻在竹片、木片上或写在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来造纸的缺点,层层深入地记述了人们不断改进记录文字的材料的过程。此外,课文对数字的运用十分严谨,比如“两千多前”“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因为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所以课文使用了约数。
教学目标
1.认识“创、存”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累、鲜、切、便”,会写“伟、录”等11个字,会写“伟大”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明确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读准多音字。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现在学习每天都要用到书本,你有没有想象过,如果没有纸,世界会怎么样呢?在古代没有纸的时候,人们是在哪里写字的呢?老师告诉你,纸是中国人发明的,然后传到全世界的,你们骄傲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纸的发明》。
【设计意图】通过对每天都要用的纸提出几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进而让他们更快速地进入上课状态,保证学习效果。
字词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熟悉的字请看拼音。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3)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认读生字(课件出示)。
chuàng cún pǔ zhì cài lún
创 存 普 制 蔡 伦
lěi qiē pián xiǎn ōu zhōu shè
累 切 便 鲜 欧 洲 社
(2)学习多音字。
累 lěi 积累; 日积月累 长年累月
lèi 疲劳,操劳; 劳累
léi 接连成串; 果实累累
鲜 xiān 新鲜、鲜明; 海鲜 鲜艳
xiǎn 少见、少有; 鲜为人知
切 qiē 切断 切菜
qiè 一切 切身
便 pián 便宜 大腹便便
biàn 便利 方便
(3)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wěi lù bǎo cún yuē
伟 录 保 存 约
yàn lāo ā ōu zhōu shè
验 捞 阿 欧 洲 社
自由读,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先口头组词,师以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生字书写。
(1)指导写字:
师范写,依次提示“伟、录、保、存、约、验、捞、阿、欧、洲、社”的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两横不是一样长。
出示生字:录:注意下半部分不要写成“水”。
出示生字: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出示生字:存:首横不宜长,撇要舒展,“子”中横略向外伸展。
出示生字:约: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出示生字:验:“马”作为部首时,最后一笔为提。
出示生字:捞:注意右边下面是“力”。
出示生字:阿: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不要写成“卩”。
出示生字:欧:注意右边为“欠”,不要写成“攵”。
出示生字:洲:注意不要忘记“氵”,右边为竖撇,竖、竖,间距均匀,中间的竖稍短。
出示生字:社:注意左边为“礻”,不要写成“衤”。
(2)老师范写后,学生在练习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由学生评价,注意多从正面评价。
【设计意图】生字书写,借助动画感受字的行笔顺序及位置,直观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配合老师讲解,让学生更清晰地进行记忆,以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4.课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词语。
wěi dà jì lù bǎo cún
伟 大 记 录 保 存
dà yuē jīng yàn lāo chū ā lā bó ōu zhōu shè huì
大 约 经 验 捞出 阿 拉 伯 欧 洲 社 会
(2)比一比,组词语。
保(保护)验(经验)欧(欧洲)社(社会)
堡(城堡)检(检查)鸥(海鸥)杜(杜绝)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主要对本课的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进行采集,刚刚学过的知识立刻进行强化,会让学生掌握得更牢固。
5.语境解词。
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记录:把所见所闻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
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知识链接:战国时有个思想家叫惠施,人称他博学多才、学富五车。原来,他旅行时也爱学习,随车装着爱看的书。其实这些书是一捆一捆的竹简和木牍,一共装了5辆车,“学富五车”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初读感知
过渡:字词我们都学过了,下面这些字词宝宝又回到课文中啦,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吧。
出示朗读要求:
1.按自然段点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正音。
2.开火车读,互相评价,注意多从正面评价。
3.带着问题读课文:《纸的发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想想每个部分的意思。
(1)讨论交流:《纸的发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每部分大意为:
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没有纸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不方便。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纸的发明经过。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造纸术的传播路径及对全世界的影响。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基本掌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借助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感觉更简单,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
课文讲述了纸的发明过程,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简单易懂的总结,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认识,便于进行后期的学习。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第1题。
2.掌握生字组词后继续预习课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