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通过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通过学习本课的2~6自然段,学生能够了解海底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使学生对科学及自然产生探索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窃、私”等11个生字,能够正确美观地书写“宁、官”等12个生字。
2.能分析课文内容,弄清句意与句与句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探索海底秘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和书写本节课中的生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总结全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海底的图片,学生欣赏感受大海的神秘。
2.师:深不可测的海底充满了神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海底一探究竟。
3.板书课题,齐读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大海的图片展示,使学生直观欣赏大海,感受大海的神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播放视频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主完成预习。课件出示预习任务: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圈出不认识的字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的词语,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意思。
①波涛澎湃 ②窃窃私语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预习的结果。
3.检查读课文,教师指生分段朗读课文。
4.课件出示生字,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窃窃私语 警报 肌肉 章鱼 差异
长达 细胞 煤矿 储量 金属
(1)指生认读,去拼音读,教师相机正音。
(2)介绍多音字:“参”和“差”
5.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解释加点词。
(1)“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课件出示波涛澎湃的图片,帮助学员理解词语意思)
波涛澎湃:形容波浪很大。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2)“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同桌两人根据词语意思来演一演)
窃窃私语:偷偷地或在背地里小声交谈。窃窃,声音低细的样子。
用窃窃私语造句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字词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扫清障碍。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及田字格。
宁 官 汪 参 攻 推
迅 速 退 轮 煤 铁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识字记字。
3.根据字形的结构特点,归类指导书写。
“宁”注意下方的“丁”字不要出头,横的长度要适中;注意不要写成“宇”。
“官”下边不要写成“吕”,“宀”宜宽,盖住其下,下部“竖”偏左,横间距均匀,注意笔顺。
“汪”书写要紧凑。右边的“王”的前两笔“横”要稍微往上“提”一点。
“攻”左边的“工”写的稍微小一些,“工”的最后一笔的“横”变成“提”,右边的“撇”和“捺”要尽量舒展。
“推”是左右结构,中间的“亻”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位置。
“煤”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火”的“捺”要写成“点”不要太大,与右边的“某”尽量紧凑。
“铁”书写时注意右边的“失”书写尽量舒展,两笔“横”不要太长,书写时稍微往右上方倾斜。
“迅”是半包围结构,“ ”书写时注意想右上方稍微倾斜,“辶”书写时注意笔画顺序要写正确。
“速”书写时注意“束”书写时要写的稍微细长一些,“横”不要太长,下面的“口”写的稍微“扁”一些。
“退”注意“艮”的最后一笔“点”写的要短,不要写成“捺”。
“参”上部小,中间“撇”、“捺”舒展,下部三“撇”依次渐长。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5.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讲评。
【设计意图】学生先自学,教师再针对易错字进行重点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按照什么方式创作这篇文章的?
(2)找出课文中心句。
(3)课文都写了海底的哪部分?
3.小组代表分享合作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1)总——分——总。
(2)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3)海底有各种奇妙的声音、各种动物;丰富的矿产。
4.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第一自然段的“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这句疑问句,结合最有一个自然段,使学生明白两个句子一问一答,是首尾呼应的关系。
课件出示答案:一问一答,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学课文,完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让学生对文章有概括性的了解。抓住这两段,就抓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与海底相关的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七、作业布置
1.巩固复习本节课中的生字。
2.搜集与海底相关知识。
2《海底世界》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的3~5自然段,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能分别找出两段的中心句,并能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作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课文的3~5自然段。
教学难点
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生朗读。
窃窃私语 警报 肌肉 章鱼 长达 细胞 储量 金属 危险 攻击 反推力
迅速 后退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熟练程度——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3.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学,看看海底究竟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新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海面波涛汹涌,海底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引导学生抓住“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来了解海底的特点)
2.课件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赏析。
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生动)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总结答案:
把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比喻成闪烁的星星,这些深水鱼为海底增加了几分奇异与神秘,衬托出海底世界的奇妙。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句子读一读: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
思考:这句话是否有些多余,可不可以删去呢?为什么?
联系上下文可以得知这句话是连接上下文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相机指导设问句:自问自答的句子就是设问句。)
过渡:海底都有哪些声音呢?
2.课件出示句子:
(1)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2)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3)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说说哪一句更好,教师相机指导省略号的作用。
省略号说明了海底不只有这四种声音,还有很多其他的声音。
3.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本段的中心句——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合作自学第4自然段。
2.自学完成后,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合作成果,教师相机指导并出示答案。
(1)这段写了什么?
(海底的动物)
(2)围绕哪句话写的?
(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3)介绍了哪些动物活动的特点?
(海参——肌肉伸缩;梭子鱼——穿梭前行;乌贼和章鱼——突然向前方喷水;贝类——巴在轮船底下)
3.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四)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除了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的海洋植物。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自然段的中心句。
2.课件出示答案: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
3.教师引疑:海底植物的差异大都体现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多种多样”“最小的”“最大的”这几个词语,体会海底植物色彩的多种多样,形态不同)
4.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讨论:海底的植物是什么颜色的?还可能有哪些颜色?
5.学生自由朗读,通过朗读展现海底植物的有趣和五彩缤纷。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文,从文中找出表现海底的矿产多的词语。(丰富)
2.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理清句子之间的联系,学会赏析句子,寻找各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三、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海底两万里》。
课件出示图片和主要内容: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书中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随“鹦鹉螺号”潜水艇艇长尼摩及两位同伴一起周游海底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世界名著《海底两万里》,拓展学生阅读面,增添学生对海底探索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几种小动物、几种植物和矿产资源。其实海底世界生物的种类还有很多很多,人类对海底还没有完全认识,就等着你们去挖掘、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海洋的相关资料,制作手抄报。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