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童年的水墨画 精品教案(2课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童年的水墨画 精品教案(2课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2 07:23:01

文档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组诗”,背诵《溪边》。
3.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溪边、江上的画面。
4.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借助插图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重点】
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借助插图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溪边、江上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播放歌曲《童年》。
2.孩子们回忆童年的趣事,互相交流。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走进童年。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叫《童年的水墨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童年的水墨画)
预设1:这篇课文会写童年的什么内容呢?
预设2:为什么说是童年的水墨画呢?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聆听歌曲《童年》,直接导入单元主题,并且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随文识字
随文出示课文中含有生字和标注拼音的词语。
水墨(mò)画 染(rǎn)绿 碎(suì)
浪(làng)花 溅(jiàn) 斗笠(lì)
3.集中识字
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mò rǎn suì làng jiàn
墨 染 碎 浪 溅
预设:
我是通过组词“水墨画、墨水”来记住“墨”字的。
(2)“染”是前鼻音,我是通过组词“染色”来理解“染”字的。
(3)“碎”是平舌音,表示完整的东西破成零块。
(4)我是通过与形近字“娘、粮、狼”比较来记住“浪”字的。
(5)我是通过组词“水花四溅”来理解和记忆“溅”字的。
4.认读词串
(1)出示:扑腾、蘑菇、水葫芦
点拨:注意“腾、菇、芦”在这里都读轻声。
(2)出示:扇动、拨动、你拨我溅
①同学们,请你们读一读这几个词语,注意“扇”是多音字,在这里读第一声。
②同学们,请你们试着做一做这几个动作。
5.了解组诗
(1)认识组诗
提问: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的诗歌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之前学的课文都是一首诗,这一篇课文里有三首诗,而且每首诗都还有一个题目。
点拨:像这样同一诗题下面有几首小诗,我们称为“组诗”。
(2)发现地点
启发思考: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溪边》《江上》《林中》这三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题目都是地点,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
设计意图:《童年的水墨画》中的三首小诗是“组诗”,在初读课文后,带领学生认识“组诗”,通过发现三首小诗都是以地点来命名的特点,积累诗歌知识,培养观察与发现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自读《溪边》《江上》,思考:这两首小诗分别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探究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溪边》《江上》,品读诗歌优美的语言。
(2)展开想象,抓住关键词“染绿”,为《溪边》配插图。
(3)创设情境,抓住动作,演一演《江上》孩子在江中玩耍的情景。
(4)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指导朗读。
3.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交流反馈:《溪边》这首小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板书:溪边)
预设:垂柳飘动着,溪水碧绿,青山和人影倒映在水面上,孩子们在溪边开心地垂钓。
①指名读《溪边》。
②引导交流:诗人在《溪边》中写了哪些事物呢,请你找一找?
预设: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追问:同学们,如果让你为这首诗《溪边》配上一幅插图,你会怎么画呢?
预设:我会画垂柳、溪水、草地、鱼儿、人影,然后把这些事物都涂上绿色;再画上蜻蜓,可以涂上红色……
③启发思考:那为什么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1:上文提到溪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很平静,人影才能倒映在水面上。
预设2:我从“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小溪两边都是青翠的山,所以溪水很绿。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看起来也是绿的,所以才会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染”字把溪水写活了。
点拨:原来联系上下文,我们能够理解难读懂的句子。(板书:联系上下文)
④提问:《溪边》景色真不错,有这么多景物,听,还有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呢!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你能用“联系上下文”这个方法来理解这个问题吗?
预设: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是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⑤教师小结,指导朗读:
原来《溪边》为我们描绘了孩子们快乐垂钓的情景。(板书:垂钓)
让我们一起开心地来读一读这一首小诗。
(2)交流反馈:《江上》这首小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板书:江上)
预设:孩子们在水里开心地戏水,一会儿钻入水中,一会儿探出头来,不停地拨动浪花。
①指名读《江上》。
②引导交流:你从哪里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
预设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孩子们很可爱有趣,在水里拍手划水就像小鸭子一样。
预设2:“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孩子们激起了水花,互相泼水,充满了欢乐。
创设情境:孩子们拨动浪花,互相戏水,开心地玩耍,多欢乐呀!请你和同桌演一演这些动作。(同桌合作演)
指导朗读:这么欢乐的场景,让我们把这种心情送进诗歌中,一起来读一读吧!
③启发思考:“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这里的“水葫芦”是什么呢?“两排银牙”又是什么呢?
预设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是特指,这里指在钻入水中嬉戏的孩子们。
教师点拨:同学们,看看书上的插图,其实它也在提示我们,我们借助插图也能读懂这个“水葫芦”的意思。(板书:借助插图)
预设2:我想到我们平时开心时,笑起来会露出牙齿,这里“两排银牙”是说孩子们露出水面很开心,笑的时候露出了牙齿。
教师点拨:瞧,多会学习的孩子,还想到了自己平时的生活。联系生活经验也能帮助我们理解难读懂的词语呢。(板书:结合生活经验)
④教师小结:
原来《江上》为我们描绘了孩子们尽情戏水的情景。(板书:戏水)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小诗。
(3)回顾理解难读懂诗句的方法。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两幅童年生活的画面,一起感受了童年生活的快乐,请你回忆一下,刚刚我们在遇到一些比较难读懂的诗句时,是怎么来理解的呢?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预设: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学习《溪边》和《江上》时,从整体感知出发,以“作画”激发学生兴趣,为理解语言搭桥,实现赏画面——品语言——悟情感的目标,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学习诗歌后让学生自主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难读懂诗句的意思,也是对知识的巩固与习得的检验。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你是否关注了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墨 染 竿 腾 碎 拨 浪 葫 爽 蘑 菇
点拨:
(1)“墨、染、竿、葫、蘑、菇”是上下结构的字。“墨”上长下短,“染”上下等长,“竿、葫、蘑、菇”上短下长。墨:“黑”的四点底要均匀铺开,“土”写得扁平一些。染:“九”的撇上不加点,下半部分“木”横要长,撇捺要舒展。竿:竖在竖中线上。葫、蘑、菇:下半部分写得紧凑一些。
(2)“腾、碎、拨、浪”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腾:右半部分撇和捺要舒展,“马”从中心点起笔。碎:右半部分两个“人”将捺变为点,悬针竖长伸,稳定中心。拨:右半部分是“发”。浪:右半部分的捺写舒展。
(3)“爽”是独体字,结构对称。注意笔顺: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竖撇、捺,先写左边两个撇点,再写右边两个撇点,最后写竖撇和捺。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
点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生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是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去到了溪边和江上,看到了孩子们垂钓和戏水的画面。第三首小诗《林中》又为我们描绘了什么画面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水墨画 垂柳 钓竿 扑腾 扇动 戏耍 拨动
浪花 葫芦 松树 清爽 松针 蘑菇
2.课后作业:背诵《溪边》。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垂钓 联系上下文
江上 戏水 借助插图
结合生活经验
2《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林中的画面。
2.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重点】
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林中的画面。
【教学难点】
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回顾旧知
教师引导: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溪边》和《江上》,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溪边》垂柳飘动着,溪水碧绿,青山和人影倒映在水面上,孩子们在溪边开心地垂钓。
预设2:《江上》孩子们在水里开心地戏水,一会儿钻入水中,一会儿探出头来,不停地拨动浪花。(板书:溪边 垂钓 江上 戏水)
2.引出《林中》
雨后来到林中,你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林中》这首小诗吧!(板书:林中)
设计意图:对上节课学习的诗歌进行回顾,提升了学生想象画面的能力,实现学习活动的有效整合。
二、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1)自读《林中》,思考:这首小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探究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林中》,品读诗歌优美的语言。
(2)展开想象,抓住关键词“欢叫”,想象雨后林中的画面。
(3)结合图片理解“斗笠”的意思,体会采蘑菇的快乐。
(4)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指导朗读。
3.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引导思考:来到林中,你发现孩子们在干什么呢?
预设:采蘑菇。(板书:采蘑菇)
(2)引导阅读:在林中又会看到怎样的景物?会有怎样的乐趣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学生齐读诗歌)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3)感受快乐,想象“欢叫”画面。
引导:听你们朗读,老师也感受到了欢快,那孩子们的快乐藏在哪里呢?请你去诗歌中找一找。
预设:从“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这句话我发现孩子们在欢叫,很开心。
引导想象:孩子们为什么欢叫?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预设:雨后,孩子们来松林里采蘑菇,一个小朋友发现了蘑菇,非常惊喜,忍不住快乐地大喊了一声,赶紧和同伴分享这个好消息。
(4)理解两个“斗笠”,发现相似之处。
出示: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教师提问:读一读这两句诗,有两个“斗笠”,这两个“斗笠”意思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斗笠是指戴在头上的帽子,小蘑菇戴斗笠是在指蘑菇;一个个斗笠指戴着斗笠的孩子。
②出示蘑菇和戴着斗笠的孩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相似之处。
预设1:蘑菇远远望去和斗笠长得很像。
预设2:孩子戴着斗笠,蹲在地上,远远望去也很像小蘑菇。
(5)感受量词的用法及效果。
出示:一串串 一顶 一朵朵 一声 一个个
提示: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是量词。
教师点拨:诗歌中用了很多量词,读上去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6)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
①教师提问:读读这两句诗,请你找找其中的叠词。
出示: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预设:叠词有“清清爽爽”和“明明亮亮”。
②比较“清爽”与“清清爽爽”:同学们,读读这两个词,你喜欢哪一个?
预设:我喜欢“清清爽爽”,因为读上去有节奏感,更有韵味,让我想到了雨后的松树。而“清爽”读上去就稍弱一些。
③引导用同样方法比较“明亮”与“明明亮亮”。
预设:“明明亮亮”更朗朗上口,给人明亮的感觉。
教师点拨:诗歌中用了叠词后就更有节奏感,更有诗歌的韵味了。
(7)教师小结,指导朗读。
①教师引导:通过三首小诗的学习,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歌?
预设: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借助插图。
(板书:结合生活经验 联系上下文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
②让我们一起开心地来读一读这一首诗。
设计意图:学习第三首诗《林中》时,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诗中之事,再感悟诗中之情,通过朗读积累语言,同时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突出语文要素的学习。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走进《童年的水墨画》,看到了孩子们在溪边垂钓、在江上戏水、在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充满了乐趣。还学会了运用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借助插图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收获可真不少呢!
四、拓展延伸
1.诗歌仿写
《童年的水墨画》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欢乐场景,同学们,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快乐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预设:公园里、沙滩上、院子里……
(1)明确要求:请你也当当小诗人,写写你的童年。
(2)学生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学生交流反馈:
沙滩
一粒粒金黄的小沙子,
躺在地上,
像一块金色的小毯子,
谁在小毯子上愉快地奔跑?
没错,就是那调皮的小脚丫。
2.小结:瞧,原来留心生活,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童年的小诗人!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同学们课外还可以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仿写,感受诗歌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调动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培养仿写的写作能力,在诗歌创作中进一步促进情感感悟。
五、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童年的水墨画》。
2.课后作业:课外查找并阅读其他描写童年的儿童诗,品读诗歌语言。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垂钓 联系上下文
江上 戏水 借助插图
林中 采蘑菇 结合生活经验
想象画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