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13 09:2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如图所示为破坏臭氧层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紫外辐射为过程Ⅰ断裂化学键提供能量
B.过程Ⅰ可表示为:
C.过程Ⅲ中是吸热过程
D.中的氯原子是破坏臭氧层的催化剂
2.下列反应或现象的离子方程式解释正确的是
A.过量铁粉与稀硝酸反应:
B.用饱和溶液处理水垢中的:
C.向溶液中滴加6mol/L的,溶液橙色加深:
D.电解水溶液:
3.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若2min后的物质的量增加了2.4 mol,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B.
C. D.
4.下列有关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加入待装液
B.移液管用蒸馏水洗涤后,加入待装液
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接触了锥形瓶内壁
D.滴定到锥形瓶内液体颜色发生变化,马上停止滴定
5.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NH4Cl溶于D2O的离子方程式:NH+D2O NH3·D2O+H+
B.100mL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03NA
C.0.1molSO2与足量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得到SO3分子的数目为0.1NA
D.水凝结成冰的过程中,其焓变和熵变分别为ΔH<0,ΔS<0
6.已知某二元酸H2MO4在水中电离分以下两步:H2MO4 H++HMO4-,HMO4- H++MO42-。常温下向20 mL0.1mol/L NaHMO4溶液中滴入cmol/LNaOH溶液,溶液温度与滴入NaOH溶液体积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氢氧化钠溶液pH=12
B.图象中F点对应的溶液中c(OH-)>c(HMO4-)
C.滴入NaOH溶液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一直增大
D.图象中G点对应的溶液中c(Na+)=c(HMO4-)+2c(MO42-)
7.已知氧化性: Cl2>Fe3+>I2>S, 在强酸性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 K+、I-、Cl- B.Na+、I-、、Fe3+
C.Na+、Ca2+、、 D.Ba2+、Na+、、 Cl-
8.一定温度下,在三个容积均为1.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CH3OH(g)+CO(g)CH3COOH(g) 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容器编号 温度/K 物质的起始浓度/mol·L-1 物质的平衡浓度/mol·L-1
c(CH3OH) c(CO) c(CH3COOH) c(CH3COOH)
I 530 0.50 0.50 0 0.40
II 530 0.20 0.20 0.40
III 510 0 0 0.50
A.达平衡时,容器I与容器II中的总压强之比为3:4
B.达平衡时,容器II中比容器I中的小
C.达平衡时,容器III中的正反应速率比容器I中的小
D.达平衡时,容器I中CH3OH转化率与容器III中CH3COOH转化率之和大于1
9.在AgCl、CaCO3、Fe(OH)3、Mg(OH)2这些物质中,溶解度不随pH变化的是
A.AgCl B.CaCO3 C.Fe(OH)3 D.Mg(OH)2
10.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11.2L 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标准状况下,2NA个H2分子所占有的体积约是44.8L
C.2.4g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2NA
D.2g氢气中含有原子数为NA
11.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微粒的关系正确的是
A.时,的氯化铵溶液中:
B.时,的氯化铵溶液中:
C.将的醋酸溶液稀释后,恢复至原温度,pH和均增大
D.向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aOH形成的溶液中:
1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当X、Y选用不同材料时,可将电解原理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下列法中正确的是
A.氯碱工业中,Y可为铁棒,加酚酞溶液,X附近首先变红
B.铜的精炼中,X是纯铜,Y是粗铜,Z是CuSO4溶液
C.海水提镁中,X、Y均为石墨,Z为MgCl2溶液
D.电镀工业中,X是镀层金属,Y是待镀金属
13.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能引起由c向b的变化
B.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
C.该温度下,加入可能引起由b向a的变化
D.该温度下,稀释溶液可能引起由c向d的变化
14.某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可使有毒气体CO、N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4CO(g)+2NO2(g)4CO2(g)+N2(g) ΔH= 1200 kJ mol 1,从而转化为无毒气体。温度不同(T2>T1)、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图示变化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1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溶液变浑浊 酸性:碳酸>苯酚
B 向(NH4)2S2O8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Mn(NO3)2溶液和1滴AgNO3溶液(作催化剂),微热,溶液变紫红色 氧化性: >
C 将石蜡油蒸气通过炽热的碎瓷片分解,得到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分解产物中含乙烯
D 取5 mL 0.1 mol·L-1FeCl3溶液,滴加5滴0.1 mol·L-1KI溶液,振荡,再加入5 mL CCl4,振荡,静置,取上层液体,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显血红色。 KI和FeCl3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共50分)
16.完成下列问题
(1)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重大课题。为解决目前燃料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缓解能源危机,有专家提出利用太阳能促使燃料循环使用的构想,其原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过程Ⅰ发生的反应为反应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过程中能量的主要转化形式为_______;
②上述转化过程中,△H1+△H2_______0(填“>”“<”或“=”)。
(2)以NH3、CO2为原料生产尿素[CO(NH2)2]的反应历程与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以NH3、CO2为原料生产尿素[CO(NH2)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从图像分析该反应分两步进行,则决定生产尿素的总反应速率的步骤是第_______步反应(填“一”或“二”)。
(3)已知:N2H4(g)+O2(g)=N2(g)+2H2O(g) △H=-544 kJ/mol的部分键能数据如下表所示:
化学键 N-N O=O N≡N
键能(kJ/mol) 193 497 946
①物质的稳定性O2(g)_______N2(g)(填“>”“<”或“=”);
②若H2O(l)=H2O(g) △H=+44 kJ/mol,则N2H4(g)的燃烧热为_______;
③已知:N2(g)+2O2(g)=2NO2(g) △H=+68 kJ/mol,则N2H4(g)和NO2(g)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7.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利用电化学装置实现CH4和CO2两种分子的耦合转化来达到减碳的目的,其原理如图所示:
电极A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2)含的废水毒性较大,某工厂废水中含5.0×10-3mol/L的。为了使废水的排放达标,进行如下处理:
若处理后的废水中c(Cr3+)=3.0×10-6mol/L,则废水中c(Fe3+)=_______mol/L。Ksp[Fe(OH)3]=4.0×10-38;Ksp[Cr(OH)3]=6.0×10-31)
(3)现用蓄电池Fe+NiO2+2H2OFe(OH)2+Ni(OH)2为电源,制取少量高铁酸钾(K2FeO4)。反应装置如图所示:
①电解时,石墨电极连接的a极上放电的物质为_______(填“Fe”或“NiO2”)。
②写出电解池中铁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
③当消耗掉0.1molNiO2时,生成高铁酸钾_______g。(已知:M(K2FeO4)=198g/mol)
18.含碳化合物种类繁多。回答下列问题:
(1)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将等物质的量的CO(g)和H2O(g)混合,采用适当的催化剂进行反应CO(g)+H2O(g)CO2(g)+H2(g),已知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6,则平衡时体系中H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__%。
(2)在催化剂Ru催化下,CO2与H2反应可生成CH4,反应方程式为CO2(g)+4H2(g)CH4(g)+2H2O(g)。已知H2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若温度从300℃升至400℃,重新达到平衡,则v正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v逆_______,平衡常数K________,转化率α________;若在相同温度时,上述反应在不同起始浓度下分别达到平衡,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如下表:
c(CO2)/mol/L c(H2)/mol/L c(CH4)/mol/L c(H2O)/mol/L
平衡I a b c d
平衡II m n x y
则a、b、c、d与m、n、x、y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
(3)已知相关物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
物质 电离平衡常数K
H2CO3 Ka1=4.3×10-7,Ka2=5.6×10-11
H2C2O4 Ka1=5.9×10-2,Ka2=6.4×10-5
①0.1 mol·L-1的Na2CO3溶液的pH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0.1 mol·L-1的Na2C2O4溶液的pH。
②若将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和碳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顺序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c(H+)>c(HC2O4-)>c(HCO3-)>c(CO32-) b.c(HCO3-)>c(HC2O4-)>c(C2O42-)>c(CO32-)
c.c(H+)>c(HC2O4-)>c(CO32-)>c(C2O42-) d.c(H2CO3)>c(HCO3-)>c(HC2O4-)>c(CO32-)
19.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开发和应用的广阔前景,工业上一般可采用如下反应来合成甲醇(在刚性容器中进行):2H2(g)+CO(g)СН3ОН(g)。
(1)下表所列数据是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
温度 250℃ 300℃ 350℃
K 2.041 0.270 0.012
①该反应的焓变△H_______(填“<”“>”或“=”)0,要使该反应自发进行,反应温度不宜_______(填“过高”或“过低”)。
②要提高CO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升温 b.加入催化剂 c.增加CO的浓度 d.加入H2 e.恒容加入惰性气体 f.分离出甲醇
(2)在容积为1 L的恒容容器中,分别研究在230℃、250℃和270℃三种温度下合成甲醇的规律。如图所示是上述三种温度下H2和CO的起始组成比(起始时CO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与CO平衡转化率的关系,则曲线z对应的温度是_______℃;该温度下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_______。曲线上a、b、c三点对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K3,则K1、K2、K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
1.C
【详解】A.过程Ⅰ断裂化学键得到氯原子,需要吸收能量,从图中可知,该能量由紫外辐射提供,A正确;
B.据图示可知,过程Ⅰ是CFCl3断裂化学键生成CFCl2和Cl的过程,可表示为:,B正确;
C.过程Ⅲ中形成化学键,是放热过程,C错误;
D.据图中过程Ⅱ和过程Ⅲ所示可知,氯原子使O3分解,一氧化氯在紫外辐射作用下生成氯原子,氯原子起到催化作用,故中的氯原子是破坏臭氧层的催化剂,D正确;
故选C。
2.C
【详解】A.过量铁粉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亚铁、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Fe+2NO+8H+=3Fe2++2NO↑+4H2O,A错误;
B.用Na2CO3溶液处理水垢中的不溶物CaSO4,硫酸钙转化为更难溶的碳酸钙沉淀,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aSO4+CO=CaCO3+SO,B错误;
C.向K2Cr2O7溶液中滴加6mol/L的H2SO4,溶液橙色加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Cr2O(橙色)+H2O 2CrO(黄色)+2H+,逆向移动,所以溶液橙色加深,C正确;
D.电解MgCl2水溶液生成氢氧化镁、氢气和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Cl-+2H2OMg(OH)2+Cl2↑+H2↑,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根据各物质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A、C、D错误,B正确,故选B。
4.C
【详解】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先用待装液润洗2~3次,再加入待装液,故A错误;
B.移液管用蒸馏水洗涤后,先用待装液润洗2~3次,再加入待装液,故B错误;
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接触了锥形瓶内壁,可使残余在滴定管尖嘴部分的液体进入锥形瓶,故C正确;
D.滴定到锥形瓶内液体颜色发生变化,且半分钟内颜色无变化,停止滴定,故D错误;
选C。
5.D
【详解】A.NH4Cl溶于D2O的离子方程式:NH+ D2O NH3·DHO + D+,A错误;
B.因为水中也含有氧原子,100mL 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大于0.03NA,B错误;
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故0.1mol SO2与足量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得到SO3分子的数目小于0.1NA,C错误;
D.同一物质固态能量小于液态,液体的熵大于固态,所以水凝结成冰的过程为放热、熵减的过程,即ΔH<0,ΔS<0,D正确;
故答案为:D。
6.B
【分析】根据图象可知,NaHMO4与NaOH发生反应是放热反应,当温度达到最高,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F点温度最高,此时消耗NaOH的体积为20mL,计算出氢氧化钠的浓度,然后根据影响水电离的因素、“三大守恒”进行分析。
【详解】A.根据图象分析可知,F点温度最高,说明此时两物质恰好完全反应,NaHMO4+ NaOH = Na2MO4+H2O,20×10-3L×0.1mol L-1=20×10-3L×c(NaOH),推出c(NaOH)=0.1mol/L,c(H+)===10-13mol/L,则pH=13,故A错误;
B.F点溶质为Na2MO4,溶液中质子守恒为c(OH-)=c(H+)+c(HMO4-)+2c(H2MO4),所以c(OH-)>c(HMO4-),故B正确;
C.根据题意,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溶质Na2MO4,属于强碱弱酸盐,即溶质为Na2MO4时,水解程度最大,E到F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增大,F到G过程中,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抑制水的电离,因此滴加氢氧化钠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先变大,后变小,故C错误;
D.由A选项推出c(NaOH)=0.1mol/L,G点加入40mL等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后溶质为等浓度的NaOH和Na2MO4,Na+的浓度最大,MO42 部分水解,溶液显碱性,则c(OH )>c(H+),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2c(MO42 )+c(HMO4-)+c(OH ),则c(Na+)<c(HMO4-)+2c(MO42-),故D错误;
答案选B。
7.A
【详解】强酸性溶液中含有大量H+,
A.H+、Na+、 K+、I-、Cl-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能够大量共存,故A选;
B.Fe3+与I-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Fe2+,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选;
C.H+与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选;
D.Ba2+与之间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选;
综上所述,答案为A。
8.C
【详解】A.根据CH3OH(g)+CO(g)CH3COOH(g)可知,容器II中的起始量为相同条件容器I中的1.2倍,相当于增大压强的结果,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容器I中平衡时浓度之和为0.4+0.1+0.1=0.6(mol/L),因此达平衡时,容器II中平衡时浓度之和小于0.6mol/L×1.2=0.72mol/L,容器I与容器II中的总压强之比大于0.6:0.72=5:6>3:4,A错误;
B.根据CH3OH(g)+CO(g)CH3COOH(g)可知,容器II中的起始量为相同条件容器I中的1.2倍,相当于增大压强的结果,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增大,达平衡时,容器II中比容器I中的大,B错误;
C.根据CH3OH(g)+CO(g)CH3COOH(g)可知,容器I中起始量与容器Ⅲ等效,但容器Ⅲ中的温度低,温度越低,反应速率越慢,因此达平衡时,容器Ⅲ中的正反应速率比容器I中的小,C正确;
D.根据CH3OH(g)+CO(g)CH3COOH(g)可知,容器I中起始量与容器Ⅲ等效,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CH3COOH的转化率减小,因此达平衡时,容器I中CH3OH转化率与容器III中CH3COOH转化率之和小于1,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容器I与容器Ⅲ中的平衡状态虽然并不是等效的,但可利用等效平衡的思想进行对比分析,若容器Ⅲ中的温度也为530 C,则两者平衡等效,容器I中CH3OH转化率与容器III中CH3COOH转化率之和就应等于1,但容器Ⅲ中温度较530 C低,CH3COOH的转化率减小,故平衡时,容器I中CH3OH转化率与容器III中CH3COOH转化率之和小于1。
9.A
【详解】CaCO3、Fe(OH)3、Mg(OH)2三种物质中均存在溶解平衡;碳酸根离子能够与氢离子反应,促进了碳酸钙的溶解,CaCO3的溶解度随pH变化;在酸性环境下,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促进了Fe(OH)3、Mg(OH)2的溶解,溶解度增大,溶解度随pH变化;AgCl也存在溶解平衡,但不受氢离子的影响,溶解度不随pH变化;
故选A。
10.B
【分析】根据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几个公式,简单计算判断。
【详解】A项:非标准状况,不能用标准状况时的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常温常压下11.2L N2含有的分子数小于0.5mol,A项错误;
B项:标准状况下,2NA个(2mol)H2分子所占有的体积约是44.8L,B项正确;
C项:2.4g(0.1mol)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电子0.2mol(0.2NA),C项错误;
D. 2g氢气(H2)中含有H原子数为2NA ,D项错误。
本题选B。
【点睛】应用22.4L/mol,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气体物质、标准状况。镁含有的电子数和镁在反应中失电子数不同。
11.D
【详解】A.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部分水解,溶液显示酸性,则,根据电荷守恒可得,则正确的离子浓度大小为:,故A错误;
B.时,的氯化铵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由水的离子积可知,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为,故B错误;
C.将的醋酸溶液稀释后,恢复至原温度,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则溶液的pH增大,由于温度不变,则水的离子积不变,故C错误;
D.向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因为、不水解,则,水解显酸性,所以,则离子浓度由大到小为:,故D正确;
故选D。
12.D
【详解】A.氯碱工业中,Y是阴极可为铁棒,向溶液中加酚酞溶液,由于阴极上H+得到电子变为H2逸出,使附近溶液中c(OH-)浓度增大,因此Y电极附近首先变红色,A错误;
B.在铜的精炼中,阳极X是粗铜,阴极Y是纯铜,Z是CuSO4溶液,B错误;
C.在海水提镁中,X、Y均为石墨,电解质Z为熔融MgCl2,C错误;
D.在电镀工业中,阳极X是镀层金属,阴极Y是待镀金属,电解质溶液是含有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电解质溶液,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3.C
【详解】A.图中曲线为一定温度下的离子积常数曲线,升高温度,c(H+)和c(OH-)均增大,水的离子积常数增大,所以升高温度将不在曲线上,不可能由c变到b,故A错误;
B.根据离子积常数可知,该温度下Kw=c(H+) c(OH )=1×10 7×1×10 7=1×10 14,故B错误;
C.该温度下,加入,电离出氢离子使溶液呈酸性性,氢离子浓度增大而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但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则可能引起由b向a的变化,故C正确;
D.该温度下,离子积常数不变,稀释溶液,只能在这条曲线上,不能造成由c向d的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4.D
【详解】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平衡逆向移动,故A正确;
B.该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O2体积分数增大,画一条与y轴相平的平行线,压强相同,从下到上,温度降低,平衡正向移动,CO2体积分数增大,故B正确;
C.根据先拐先平衡数字大,得出T2>T1,从下到上,温度降低,平衡正向移动,NO2转化率增大,故C正确;
D.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O转化率降低,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5.B
【详解】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溶液变浑浊,可能是挥发出的HCl和苯酚钠反应,应先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再通入所以苯酚钠溶液中,所以该实验不能说明酸性:碳酸>苯酚,故A错误;
B.向(NH4)2S2O8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Mn(NO3)2溶液,溶液变紫红色,说明生成了,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作氧化剂,是氧化产物,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知氧化性:>,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不饱和烃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由现象可以知道,分解产物含烯烃,不一定为乙烯,故C错误;
D. 滴加5滴0.1 mol·L-1KI溶液,20滴约为1mL,氯化铁有剩余,则取出来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显血红色,不能说明KI和FeCl3反应有一定的限度,故D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6.(1) 吸热 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
(2) 2NH3(g)+CO2(g)=CO(NH2)2 (s)+H2O(g) △H=Ea1-Ea2+Ea3-Ea4 二
(3) < -632 kJ/mol 2N2H4(g)+2NO2(g)=3N2(g)+4H2O(g) △H=-1156 kJ/mol
【详解】(1)①在过程Ⅰ发生的反应2H2O=2H2+O2的反应吸热反应;
反应过程中在太阳能量作用下H2O分解变为H2、O2,因此其主要转化形式为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由盖斯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定律可知,△H1=-△H2,所以△H1+△H2=0;
(2)①根据反应热等于反应物活化能与生成物活化能的差,结合盖斯定律可知以NH3、CO2为原料生产尿素[CO(NH2)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H3(g)+CO2(g)=CO(NH2)2 (s)+H2O(g),△H=Ea1-Ea2+Ea3-Ea4;
②对于多步反应,对总化学反应速率其决定作用的步骤是活化能大的步骤,根据图示可知第二步反应的活化能比较大,因此从图像分析该反应分两步进行,则决定生产尿素的总反应速率的步骤是第二步反应;
(3)①物质含有的能量越低,物质的稳定性就越强。物质分子中键能越大,断裂其需吸收的能量就越多,则该物质的能量就越低,其稳定性就越强。由于键能:O=O<N≡N,物质含有的能量:O=O>N≡N,所以物质的稳定性:O2(g)<N2(g);
②已知N2H4(g)+O2(g)=N2(g)+2H2O(g) △H=-544 kJ/mol,若H2O(l)=H2O(g) △H=+44 kJ/mol,则1 mol N2H4(g)反应产生1 mol N2(g)和2 mol液体水放出热量Q=544 kJ+2×44 kJ=632 kJ,由于燃烧热是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故N2H4(g)的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g)+O2(g)=N2(g)+2H2O(l) △H=-632 kJ/mol,其燃烧热为-632 kJ/mol;
③已知:(i)N2(g)+2O2(g)=2NO2(g) △H=+68 kJ/mol,结合(ii) N2H4(g)+O2(g)=N2(g)+2H2O(g) △H=-544 kJ/mol,则根据盖斯定律,将(ii) ×2-(1),整理可得N2H4(g)和NO2(g)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2H4(g)+2NO2(g)=3 N2(g)+4H2O(g) △H=-1156 kJ/mol。
17.(1)CO2+2e-=CO+O2-
(2)2.0×10—13
(3) Fe Fe-6e-+8OH-=+4H2O 6.6
【分析】由图可知,通入二氧化碳的电极二氧化碳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为阴极,电极B为阳极,以此解题。
(1)
电极A上CO2得到电子被还原产生CO,所以A电极为阴极,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O2+2e-=CO+O2-;
(2)
处理后的废水中存在:,代入数值,得到,解得c(Fe3+)=2.0×10-13mol·L-1;
(3)
①该装置可以通过电解制取高铁酸钾,所以铁电极要被氧化,所以铁电极为阳极,则b为蓄电池的正极,a为蓄电池的负极,蓄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a极上放电的物质为Fe;
②铁电极上Fe失电子被氧化,碱性环境中生成高铁酸根,电极反应式为Fe-6e-+8OH-=+4H2O;
③蓄电池中放电时NiO2转化为Ni(OH)2化合价降低2价,所以消耗掉0.1 mol NiO2时,转移0.2mol电子,再结合铁电极的电极反应可知生成mol高铁酸钾,质量为=6.6g。
18. 40 增大 增大 减小 减小 大于 a
【分析】(1)假设反应开始时CO(g)和H2O(g)为1 mol,反应达到平衡时产生H2的物质的量为x,根据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16计算x的值,再计算H2的平衡含量;
(2)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利用温度升高,H2的含量增大判断反应的热效应,再分析温度对平衡常数及物质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平衡常数的定义式书写平衡常数,利用同一温度下的平衡常数相同计算;
(3)根据盐的水解规律分析、比较。
【详解】(1) 假设反应开始时CO(g)和H2O(g)为1 mol,反应达到平衡时产生H2的物质的量为x,根据反应CO(g)+H2O(g)CO2(g)+H2(g)中物质转化关系可知平衡时n(CO)=n(H2O)=(1-x) mol,n(CO2)=n(H2)=x mol,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所以根据平衡常数的含义可得K==16,解得x=0.8 mol,所以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为:×100%=40%;
(2)对于反应CO2(g)+4H2(g)CH4(g)+2H2O(g),已知H2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说明升高温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若温度从300℃升至400℃,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所以重新达到平衡时v正增大,v逆增大,平衡逆向移动,使平衡常数K减小,反应物的转化率α减小。若在相同温度时,上述反应在不同起始浓度下分别达到平衡,根据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可知平衡I的化学平衡常数K1=,平衡II的化学平衡常数K2=,由于是该反应同一温度下的平衡常数,所以K1= K2,所以;
(3)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2:H2C2O4>H2CO3,Na2CO3、Na2C2O4都是强碱弱酸盐,水解使溶液显碱性,由盐的水解规律: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弱越水解,可知水解程度Na2CO3>Na2C2O4,所以两种溶液的pH:Na2CO3>Na2C2O4;
②碳酸H2CO3:Ka1=4.3×10-7,Ka2=5.6×10-11,草酸H2C2O4:Ka1=5.9×10-2,Ka2=6.4×10-5,酸性:H2C2O4>H2CO3,根据酸电离平衡常数越大,该酸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越大,溶液中H+是两种酸电离产生,则H+浓度最大,由于酸电离分步进行,电离平衡常数减小,则该酸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也逐渐减小,酸溶液中主要以酸分子存在,分子浓度大于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酸性强,则电离程度大,所以c(H2CO3)>c(H2C2O4),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得到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c(H+)>c(HC2O4-)>c(HCO3-)>c(C2O42-)>c(CO32-),故合理选项是a。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影响因素及其应用、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应用。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是本题解答的关键,在应用电离平衡常数比较离子浓度大小时,要结合电离平衡常数越大,该酸的酸性越强,其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越大,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电离平衡常数K1>>K2>>K3,酸越弱,该酸形成的盐越容易发生水解反应,结合物料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分析判断。
19.(1) < 过高 df
(2) 270 0.25 K1<K2<K3
【详解】(1)①对于反应2H2(g)+CO(g)СН3ОН(g),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逆反应为吸热反应,则该反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H<0;
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H<0,△S<0,要使该反应自发进行,△G<0,由于△G=△H-T△S<0,则要使该反应自发进行,反应温度不宜过高;
②a.升温会使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CO的转化率减小,a不符合题意;
b.加入催化剂,化学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b不符合题意;
c.增加CO的浓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但平衡移动消耗量远小于CO投入量的增加,导致CO的转化率反而减小,c不符合题意;
d.恒容充入H2,化学平衡正向移动,CO的转化率增大,d符合题意;
e.恒压充入惰性气体,容器的体积增大,相当于体系的压强减小,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逆反应方向移动,从而导致CO的转化率减小,e不符合题意;
f.分离出甲醇,即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使CO的转化率增大,f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df;
(2)根据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CO的转化率越小,由于CO的转化率:x>y>z,所以曲线表示的温度:x表示230℃;y表示的是250℃;z表示的270℃;
在270℃时,a点时,在反应开始时CO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则n(H2)=1.5 mol,容器的容积是1 L,由于平衡时CO的转化率是50%,则根据物质反应2H2(g)+CO(g)СН3ОН(g)转化关系可知平衡时c(CO)=0.5 mol/L,c(H2)=0.5 mol/L,c(СН3ОН)=0.5 mol/L,所以该温度下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其它外界条件无关。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化学平衡常数减小,由于温度:a>b>c,所以化学平衡常数:K1<K2<K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