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教材分析四、教法、学法分析五、教学过程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六、作业分析1、内容概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第二课题的内容。
2、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规定为:(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2)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认识溶液的酸碱度及其意义。
3、地位作用:中和反应既是对酸和碱化学性质的延续和深化,同时又引出了另一类化合物——盐,对后续盐的学习是一个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溶液的酸碱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正确认识溶液的酸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节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一、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如何鉴别酸或碱,学生已经熟悉,而且对酸、碱的有关物理、化学性质也有所了解,但对于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溶液的酸碱度怎么表示,溶液的酸碱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密切关系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没有思考过,需要教师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2、设计思想:针对学生学习本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设计从实验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及反应生成什么这一思路,详细分析中和反应及实质,在理解的基出上自然地引出中和反应的应用,进而学习溶液的酸碱度怎么表示和溶液的酸碱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学情分析1.知识目标:
(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
(2)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认识溶液的酸碱度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寻找身边物质测其pH,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测定一些液体的pH,学会区分身边一些物质的酸碱性强弱。
(4)通过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等的密切联系。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2)通过“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 的探究,学会区分身边一些物质的酸碱性强弱,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等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4.教学重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5.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1、教法教具:以“情境教学、科学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置步步深入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难点的处理是先采用复习已学知识点做铺垫,再结合生活情境的体验提出问题设疑,后经类比分析解决问题自然得出对概念的总结。教学重点的处理上采用反复的讲述,强化对概念的理解,然后再借助图片及生活实例的讲解,从而完成对中和反应和溶液酸碱度的教学。教法采用:情境启发、引导探究、讲练结合。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学法: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对比、阅读、总结归纳、巩固提高,在观察对比中开阔学生的思维,掌握一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在总结归纳中,提高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法、学法分析五、教学流程分析本节课共分为五个组成部分: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皮蛋吃起来有涩味,我们在吃皮蛋时蘸少量的食醋就能去除皮蛋的涩味。那么食醋中的醋酸和皮蛋中的碱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反应呢?引入学习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示:溶液的酸碱性我们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来指示,如果我们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上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盐酸(在点滴板上进行实验),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观察到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消失了,生成了其他物质。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请学生上讲台演示:①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②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 。③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对比获得新的知识,增强了求知欲。并借助酸碱指示剂帮助学生理解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即酸和碱发生了化学反应。
书写反应的方程式:?NaOH+HCl = NaCl+H2O并介绍给学生:像NaCl这样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物质,我们称之为盐。再举例:其实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学生仿写化学方程式)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比较归纳获得新的知识,并借助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微观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生成物是盐和水,最终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 中和反应的实质: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与碱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例如:氢氧化钙和盐酸Ca(OH)2+2HCl = CaCl2+2H2O
观察两个反应的共同点:都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把课堂教学引向实际生产生活,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化学课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 有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问:实验做完我们能把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吗?学生答:不能,会有污染。要处理为中性才可以。引出中和反应的应用。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酸碱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情境提出酸碱性强弱问题,便于学生接受。学生阅读后对酸碱性和酸碱度有初步认识,并根据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图找规律,形成初步结论,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设计意图:教师演示pH测定方法,学生再分组测定预先让学生自带的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溶液的pH,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化学知识。这样既充分开发了教材资源,又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观念,使学生的实验视野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学会主动挖掘周边有价值的实验对象。设计意图:学科教学的归纳小结,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它反应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内在联系,突出教学重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说它是艺术,是因为它体现了教师的创造精神。
设计意图:将课堂上的气氛带回家,起到“意犹未尽”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将化学带入生活,并指导学生要利用化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说课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