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国开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日照市国开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1 08:57:27

文档简介

国开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
1.山东滕州岗上遗址(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属大汶口文化中期)新发现的墓葬中,最高等级的男性贵族墓葬普遍随葬一大一小两把玉钺(象征权力的瑞器),还有作为 “人殉”的人骨架。材料表明,当时(  )
A.玉器制造水平较高 B.阶级社会即将来临
C.墓葬规模大小不一 D.私有制已普遍存在
2.河南卫视春晚上的古典舞《唐宫夜宴》的大火,彰显了盛唐文化的繁荣,反映出大国文化的自信。从这支舞蹈中我们不难看出胡风的盛行。“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风盛行的现象主要反映(  )
A.文明交汇 B.国力强盛 C.交通便利 D.中外交融
3.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之患,让文臣做地方知州,主管地方军务、民政。此举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崇文抑武 C.增强地方实力 D.强化皇权
4.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也多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或夸张,其结构更是十分严谨。这一现象(  )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折射出当时纺织技术十分高超
C.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当时社会风尚发生了变革
5.1280年,忽必烈派专使探察黄河源头时说,“(河源之地)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这从侧面可印证元朝(  )
A.科技成就显著 B.军政大权集中 C.疆域空前辽阔 D.重视黄河治理
6.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繁琐”。这一规定(  )
A.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 B.旨在提升行政效率
C.密切了中央地方关系 D.提高了政务保密性
7.某一章程规定:“今后邻近各国来西藏的旅客和商人,或达赖喇嘛派往域外人员,须由该管主脑呈报驻藏大臣衙门签发路证,所有噶伦以下的首脑及办事人员以至活佛,皆是隶属关系,无论大小都得服从驻藏大臣。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收入及开支,驻藏大臣每年春秋两次进行审核。”材料主要表明(  )
A.清政府加强了对西北地区各民族的管理
B.边疆管理开始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倾向
C.明朝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清政府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对西藏的管辖权
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郑和下西洋(  )
记述 出处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铴(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两奉敕驾海舶人西洋封诸夷国……称为三宝太监。……踪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几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明史》
A.贡赐贸易不计成本 B.耗费巨大使国库空虚
C.奉皇帝命远航海外 D.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9.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这一做法(  )
A.断绝了中外的一切经济交往 B.有效维护了清朝的疆域版图
C.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D.提高了清朝政府的国际地位
10.下表所示为明朝内阁发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时期 内阁的作用
明成祖 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明世宗 夏言、严嵩为首辅时,“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
明神宗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A.政治地位的提升 B.成为事实的宰相
C.取得法定的地位 D.具有决策的权力
11.有学者指出,西方工业化主要是通过本国金融体系以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的,并非政府直接投入。而晚清洋务运动所需资金一部分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拨款,一部分来自以股份公司名义募集的资金,虽然打着股份公司的旗号,但其控制权都在“洋务派”手中。此学者旨在(  )
A.说明洋务运动无法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
B.比较近代中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差别
C.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有限
D.肯定近代西方在金融业方面的成功
12.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其历史背景是(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中国在中法战争中取胜
C.中国边疆渡过了危机 D.总理衙门设立增强了国防意识
13.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而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表明(  )
A.地方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B.清政府统治遭到动摇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义和团运动已经失败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帅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同时又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文件明确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速清朝统治结束 B.维护总统的核心地位
C.体现宪法绝对权威 D.防止袁世凯独断专权
15.下表是1913年—191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数据,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B.国家对外贸易政策调整
C.中国民族工业彻底摆脱了列强控制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16.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17.革命宣传标语独具时代特征,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不要拿枪打工农”、“打倒不良的土豪劣绅贫民才能生存”、“取消苛捐杂税”、“反对包办婚姻”、“少年先锋队是青年的武装组织”。这些标语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8.1934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失去了固定的版图——共产党人不得不暂时把建立人民政权的初心,带到了马背上。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左”倾错误导致军事受挫 B.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 D.遵义会议确立了新的路线
19.1927年,日本一面策划“满蒙”独立,一面出兵济南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日本内阁接着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先占东北、内外蒙古,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随后,首相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奏折中明确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扩张总战略蓝图。这一系列事件表明(  )
A.中国无法抵抗日军进攻 B.国民革命军北伐加快了日本侵华
C.日本侵华战争不可避免 D.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已经开始
20.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全国发出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这说明,当时(  )
A.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实现 B.中共全面抗战路线正式形成
C.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D.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21.谢晋元于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十八日写给兄长的家书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信中提到的“沪战”(  )
A.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C.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 D.使南线国民党精锐主力被消灭
22.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之初,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日本军政界并未引起强烈反响。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政府日益重视《论持久战》的前瞻性与预言性,评价也从刻意贬低趋向相对客观。这反映了(  )
A.日本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 B.国际社会忽视持久抗战
C.中共对抗战战略的准确判断 D.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
23.中共中央在某次会议上提出:“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此次会议(  )
A.提出了工作重心必须乡村转移到城市 B.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政治基础
C.正式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4.内战期间,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法币,引发恶性通货膨胀。1948年,国民政府又使用各种手段强制推行“金圆券”法令,命令国统区人民必须在1948年9月30日前将所持黄金和白银全部兑换成金圆券,过期不交者一律强制没收。这些措施(  )
A.解决了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B.维持了战争的庞大军费开支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抑制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
25.图1和图2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的变化。据此推知,中国共产党当时致力于(  )
A.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
B.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
D.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制度建设
二、非选择题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少年时为人做雇工,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胜、广皆为屯长(戍边军中的领队)”。刘邦,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项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世代为楚将,陈胜、吴广起义后,和他的叔叔项梁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阅读“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胜和吴广在身份上与刘邦、项羽有什么不同?(3分)项梁和项羽为何会响应陈胜、吴广起义?(2分)
(2)材料二中李斯建议焚烧除秦之外六国之书的目的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末农民战争在地域上的特点。(2分)结合材料一、二提供的视角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3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大量文书直接送达给皇帝处理的原因是什么?(2分)之后的明成祖是如何解决皇帝政务繁忙问题的?(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中枢秘书机构是由哪一个皇帝设立的?(1分)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指出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一个发展趋势?(3分)
28.(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荜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胡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共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6分)
29.(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与现代化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过程。它们都起源于资本,形成于资本主义时代。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出现之前,全球化、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就是资本主义化。但是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之后,全球化、现代化与资本主义重合的历史就被打破了。全球化出现新的历史转向,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而是出现了一球两制的局面。资本主义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一种形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另一种选择。
……为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强国道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在屈辱中探索,在悲愤中奋起。他们或著书立说,开启人民心智;或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业救国;或搞洋务运动,保全皇权统治;或改良、革命,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国家等。他们不懈追求,前赴后继。这些探索和斗争,每次都对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每一次都失败了。
——王文凯《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夯实了政党根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全面铺开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小康社会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编自于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道路的变化(4分),概括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失败的原因。(4分)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9分)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A C B D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D A D B A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A C B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2分)(1)不同:陈胜、吴广是农民,刘邦是基层官吏,项羽是旧贵族。(3分)
原因:项梁和项羽是楚国旧贵族,对秦怀有仇恨。(2分)
(2)目的:消灭六国文化,钳制思想,巩固统一。(2分)
(3)特点:农民战争主要集中在原六国统治区域,原秦统治区域未发生反秦起义。(2分)
原因:秦灭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强行兼并和统一六国文化,激起了六国民众和贵族的强烈不满,导致关东地区反秦起义爆发。(3分)
27.【答案】(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直接领导六部。(2分)
解决:明成祖设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2分)
(2)职能: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负责承命拟旨;传达皇帝谕旨。(4分)
皇帝:雍正。(1分)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3分)
28【答案】(14分)(1)原因:辛亥革命后政治乱象的刺激;孙中山多次革命实践失败的教训;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孙中山个人的不断反思、探索和与时俱进。(3分,答出三点即可)
(2)相同之处:都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失败缘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从中汲取理论养分。(2分)
意义:有利于两党达成政治共识,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有利于树立持久抗战的理念;有利于整合抗战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4分,答出三点即可)
29.【答案】(17分)(1)(8分)
变化:现代化道路由单一的西方化、资本主义现代化到出现另一种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
原因:一是将西方的经济技术与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相结合;二是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
(2)(9分)
意义:是马克思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找到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的“唯一性”,创造了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任答三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