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2 17:3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猜旗帜 说历史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材料一 80 年代工人的处境
……像工厂本身一样,罚款也是多种多样的;像罚款的理由一样,罚款的数目也只凭厂主的意旨或由工厂管理当局任意决定,他们从不公布罚款的任何账目。……罚款的理由实在是太多了,以致每个工人都很可能被课处巨额违约罚金。
例如:有些工人因某种缘故到办事处,但没有单独地,而是几个人一同走进办事处,就被罚款一卢布,重犯者除支付上述违约罚金,甚至还被开除出厂。不仅如此,第 135 号工厂迄今似乎还把工人当作农奴看待。……
……1881 年 6 月 3 日的布告,说“为避免病虫滋生”,凡工人任意携带糖果、面包或其他什物进入织布坊者处以罚款。
1881 年 3 月 4 日的布告:凡在卧室任意浣濯内衣,或在院内井旁盥洗者处以罚款,重犯者罚金递加。
1880年5月 14 日的布告:凡用铅笔粉笔或其他东西涂画染坊或横布坊墙壁者处以罚款。
1881 年12 月 8 日的罚款布告:“凡工人子弟吵架或殴斗者处以罚款,初犯课收三卢布。”……
根据各种不同理由而罚款和扣款所积累的线,统统归厂主经管,无人监督,在某些工厂里这笔积金数字非常庞大,竟达数千卢布……
……还有一百家工厂,即大多数工厂……没有定期支付工资,全由厂主的意旨和腰包来决定。这里的惯例只在所讲“算账”,即结算厂主和工人之间的债款时才在一年内支付几次工资;然而“算账”的期间并不一定支付工资……
——来源:来源:《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商务印书馆,1964 年,第 140-141页。
材料二 工人阶级的对策(周宽的课件)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继承

发展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俄国
31%
国家 1881——1885年 1896——1900年 1913年
俄国 3.4 5.0 5.3
美国 28.6 30.1 35.8
英国 26.6 19.5 14.0
德国 13.9 16.6 15.7
法国 8.6 7.1 6.4
俄、美、英、德、法的工业产值在世界中的份额(%)
——资料来源:(俄)A·H·雅科夫列夫主编:《20世纪初的俄国》,第172页
郑涛课件
周宽课件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小结】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
(1)客观:
①经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存在大量封建残余,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
②政治:沙皇专制制度下,社会矛盾尖锐,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
③导火线: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加速革命到来。
(2)主观:
①阶级:无产阶级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
②组织:布尔什维克党成熟。
③思想:有成熟革命理论一列宁主义。
④群众:牢固的工农联盟。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政权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月革命倒沙皇
一、十月革命 2.过程
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的复函
当各帝国主义政府正从东西南北伸出贪婪的魔掌, 想一手击破俄国革命并剥夺俄国工农从史无前例的革命所获得的东西的时候; 当外国银行家所扶植的北京政府准备同这伙强盗勾结在一起的时候,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 俄国劳动阶级就向他们的中国兄弟呼吁, 号召他们共同进行斗争。因为我们的胜利就是你们的胜利,如果我们遭受毁灭你们也要遭受毁灭。
——来源:孙剑晨译《同孙中山交换的外交信件》, 《史学译丛》1 9 5 8 年第 3期
周宽课件
一、十月革命 3.意义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社会主义生产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二)新经济政策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沙俄
苏俄
苏联
▲苏联地图(1940年)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社会主义工业化
指令性计划经济
利用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积累工业化资金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
集体农庄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片面重视重工业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史辰工作室课件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三)苏联模式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三)苏联模式
材料 我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拥有怎样的物质条件呢? 为了帮助你们弄淸这点,我现在把共产党在使我国做好积极防御方面所做的准备工作,简略地报告一下。 如果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 1940 年的材料来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 1913 年的材料比较一下,我们便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 1913 年,我国生产了 422 万吨生铁,423 万吨钢,2900 万吨煤,900 万吨石油,2160 万吨商品谷物,74 万 吨籽棉。 这就是我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所拥有的物质条件。 这就是旧俄可以用来进行战争的经济基础。
至于说到 1940 年,那么,我国在这一年里生产了 1500 万吨生铁,即几乎等 于 1913 年的 4 倍;1830 万吨钢,即等于 1913 年的 4.5 倍;16600 万吨煤,即等 于 1913 年的 5.5 倍;3100 万吨石油,即等于 1913 年的 3.5 倍;3830 万吨商品 谷物,即比 1913 年多 1700 万吨;270 万吨籽棉,即等于 1913 年的 3.5 倍。 这就是我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拥有的物质条件。 这就是苏联可以用来进行战争的经济基础。
——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 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1946 年 2 月 9 日
1903年
1905年
1917年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列宁主义形成
1905年
俄国革命
3月
4月
7月
11月
1918年
1922年
1924年
1953年
二月
革命
七月流血事件
《四月提纲》
十月
革命
苏联
成立
列宁
逝世
斯大林
逝世
俄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新经济政策
(1921-1925)
斯大林模式(1925-1953)
苏联
苏俄
课堂小结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1936年12月22日),前苏联作家,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开始工作,1919年加入共青团,参加苏联国内战争。1920年秋天在战斗中负重伤,23岁时全身瘫痪,24岁时双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的毅力惊人,他口述由妻子整理在1933年写成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假如你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农村的一个农民朋友,比奥斯特洛夫斯基大十岁,在1934年你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给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一封信,在祝贺他新书出版的同时,介绍了自己所在农村的变化情况。(紧扣俄国当时政治或者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观点明确,逻辑清晰,300字左右)
课后作业
(郑涛课件)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
16-19世纪初
科学社会主义
创立
19世纪中期
十月革命胜利
社会主义实践
20世纪初
苏联模式逐步形成
20世纪30年代
新中国成立探索和实践
20世纪中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世纪晚期
课堂延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