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2 17:4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提取两幅图的相关信息。
右图展示了北约不断扩张的趋势。近来,乌克兰寻求加入北约。俄罗斯最为介意北约与乌克兰的关系,认为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将严重威胁俄罗斯的安全。俄乌冲突表面上看是俄乌利益之争,其根源却在于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构成严重威胁。
冷战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何谓冷战?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美苏争什么?
一、冷战兴起 角逐欧洲
争夺地缘优势控制权
地缘政治学: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美国具有的这种绝对优势,不仅使它有了一种“飘飘然的自我优势感”,而且认为“美国统治下的和平时代”已经到来了。在战争中以经受严峻考验而令盟国刮目相看的苏联,虽然在经济上逊于美国,但在军事和政治上亦十分强大……由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对外政策本来就有很大差异,因此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美苏面临的共同敌人消失,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之时……美苏关系逐渐从盟友转变成对手。
——摘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美苏为何冷战?
(1)二战后,美苏实力膨胀
(2)美苏国家利益的严重冲突,意识形态的对立
(3)二战结束后,美苏面临的共同敌人消失
冷战原因:
例题1:“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战时同盟解体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国家实力变化
A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地缘 政治
军事
冷战的主要表现
1947.3
杜鲁门主义
1955.5
华约
1949.4
北约
1949
民主德国
1949
联邦德国
1949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7
马歇尔计划
1947.9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冷战正式开始
两极格局形成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二、两极格局 针锋相对
两极格局有何特征?
不完全
不对称
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第一阶段(50年代中—60年代初):美攻苏守 缓和与对抗并存
60年代中—70年代末 何以形成苏攻美守的局面?
第二阶段(60年代中—70年代末):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苏攻美守
1985年“星球大战计划”防御系统
1989年苏联撤出阿富汗
1987年《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85年,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签署限制武器、裁军条约。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第三阶段(80年代中—90年代初):美国强硬 苏联全面收缩
“和平演变”战略
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跛脚的巨人
苏联模式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西方的和平演变攻势
80年代中后期 苏联为何在战略上全面收缩?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探究学习1:冷战的特征
材料一 核战争对大家都是危险的……肯尼迪总统宁愿做出某些让步以求达成谈判解决,也不愿利用当时的压倒性优势发动一场核战争。
——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
材料二 我们双方应当采取谨慎且节制的态度……赫鲁晓夫希望能够以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为交易筹码,换取美国从土耳其基地中撤离木星导弹。
——梅尔文·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
小组讨论
H-bomb 1亿吨TNT当量氢弹
探究学习1:冷战的特征
1.军备竞赛激烈(核竞赛)
2.避免大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4.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意识形态浓厚
3.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材料二 从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1989年,苏联军费开支为77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12.1%。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平均年度军费达3000多亿美元,占国民收入IO%左右……许多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描绘成间谍、特务,杀人犯。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材料一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比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股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的主要影响(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思想)
探究学习2:冷战的影响
1.积极:
(1)客观上遏制了美苏之间直接的军事冲突,保持了“世界和平”
(2)客观上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
2.消极:
(1)军事:局部冲突和战争频繁;军备竞赛激烈;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经济:国家经济负担沉重
(3)思想:意识形态对立严重,形成冷战思维
冷战思维
就是在二战后持续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中人们观察国际事务的特有的思想模式或认识框架,过分强调国家间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对立,以恃强凌弱为特征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例题2:在美国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苏联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古巴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 B.越南战争
C.科索沃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D
材料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五大力量将决定经济的未来。
——编者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根据材料,指出两极格局下崛起的主要力量。
主要力量:西欧(欧共体)、日本、中国
三、国际格局 新的变化
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匈牙利十月事件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两弹一星”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世界上主要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比重(%)
第三世界兴起: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开幕
1955年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标志
这些新崛起的力量,对两极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冲击了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出现
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
苏联解体后,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日前,美国领导人在波兰首都华沙发表演讲,冷战色彩浓厚。演讲大谈美西方在冷战中的“胜利”,极力渲染意识形态对抗,试图向世界展现美国与其盟友的所谓团结,以及“西方世界”经济制裁和军事部署的威慑力。有媒体指出,美国领导人几乎什么都谈到了,却唯独没有提到如何停火止战实现和平,这表明冷战虽然已结束30多年,但美国一些政客的冷战思维从未褪去。
——钟声《固守冷战思维破坏国际安全》载《人民日报》
3月27日拜登在波兰发表演讲
冷战已结束30多年,美国是否褪去了冷战思维?请说明理由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世界陷入新冷战的可能性逐渐增加,结合所学知识,你觉得中国应如何应对?
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1949年1月,经互会成立。
1949年4月,北约组织成立。
1955年5月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第三阶段(80年代中—90年代初):美国强硬 苏联全面收缩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1947年7月马歇尔计划开始。
第一阶段(50年代中—60年代初):美攻苏守 缓和与对抗并存
第二阶段(60年代中—70年代
末):苏攻美守

极化
趋势
1.1947年7月,美国《外交》杂志刊登了战略学家乔治·凯南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文中明确提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不会也不能减弱苏联推翻西方政府的决心,为此美国必须遏制苏联。该文章的发表
A.稳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 盟
B.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赢得了和平人士普遍支持
D.助推了美苏之间冷战对立
D
2.美国在杜鲁门政府的主持下,对全社会中各个领域、各种力量和资源实施全面深入地动员和统筹,开始确立一整套协调国内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以及意识形态和知识资源的体制。材料反映出( )
A.“冷战”是一种全方位的政策
B.冷战促使美国经济实力上升
C.美国希望全国人民对抗苏联
D.美苏争霸已经全面开始对抗
A
3.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
A.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多极化冲击美苏争霸格局
A
4.有学者认为,由第三世界所构成的“中间地带”,作为尚未被冷战体系所覆盖的区域,恰好构成了冷战体系自身的“薄弱环节”,从中蕴含着突破既有体系、创造新的秩序的可能性。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行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
5.在美苏争霸中,欧洲国家被迫与超级大国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为避免成为牺牲品,20世纪60年代的西欧( )
A.成立“北约”
B.加入“华约”
C.组建欧洲共同体
D.成立欧洲联盟
C
6.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B.二战客观上加速了科技的新发展
C.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D.科技的竞争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