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洛一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测试一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洛阳市洛一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测试一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12 17:2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洛一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测试一生物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现有基因型为Aa的豌豆,已知含基因a的花粉存活率为25%,各种基因型的卵细胞受精能力相同,自然状态下其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所占比例是( )
A.9/16 B.1/4 C.3/8 D.1/2
2.如图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装置,乒乓球上标记的D、d代表基因。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两小桶中各随机抓取一个乒乓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此操作模拟了( )
①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等位基因的分离
③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已知红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如图图解,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亲本中红花个体都是杂合子 B.F1中白花个体是纯合子
C.白花是隐性性状 D.F1中的红花中1/2是杂合子
4.用豌豆甲(AABB)、乙(aabb)两品种杂交得F1,F1测交:当F1做父本时,后代AaBb:Aabb:aaBb:aabb=1:2:2:2;当F1做母本时,后代上述四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豌豆的测交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传粉
B. 测交后代有四种表型,说明F1能产生四种配子
C. 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受精
D. 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5.某植物花色由基因D(褐色)、d(白色)控制,D对d为完全显性。萼片形状由基因H(卷)、h(直)控制,H对h为完全显性。基因型为DdHh的个体自交,假设后代数量足够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子代中两相对性状均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B.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代的性状分离比可能为1:2:1、3:1
C.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5:3:3:1,说明基因型为DH的配子致死
D.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7:1:3:1,则致死配子的基因型不可能是dH
6.斑翅果蝇翅的黄色和白色、有斑点和无斑点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 A/a 、B/b 控制。用纯合的黄色 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 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让 F1 雌雄果蝇交配得 F2 ,F2 表现型比例为 7 ∶3 ∶ 1 ∶ 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斑翅果蝇翅的显性性状为黄色、有斑点
B. F2 出现 7 ∶3 ∶ 1 ∶ 1 的原因是基因型为 Ab 或 aB 的雌配子或者雄配子不育
C. 选 F1 中的果蝇进行测交,则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 1 ∶ 1 ∶ 1 ∶ 1
D. F2 的黄色有斑点果蝇基因型有 4 种
7.用豌豆甲(AABB)、乙(aabb)两品种杂交得F1, F1测交:当F1做父本时,后代AaBb:Aabb:aaBb:aabb = 1:2:2:2;当F1做母本时,后代上述四种基因型比例为1:1:l: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豌豆的测交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传粉
B.测交后代有四种表型,说明F1能产生四种配子
C. 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受精
D.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8.用小球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提供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可以使用①④或②⑤
B.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需要使用装置③
C.从②号袋中随机取出小球,模拟F1等位基因分离产生配子的过程
D.从②和④两个袋中各取一个小球记录字母组合,可得9种组合方式
9.某植物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基因型AA表现为红色,Aa为粉色,aa为白色),叶形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D、d共同控制(已知当B和D至少存在一个时叶形表现为心形叶,其他则为卵形叶),现有三对等位基因均杂合的植株以及其他的纯合植株,某兴趣小组猜测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下列有关实验和结果能证明该猜测的是( )
A.让三对等位基因均杂合的植株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45:15:3:1
B.让三对等位基因均杂合的植株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0:15:15:2:1:1
C.让三对等位基因均杂合的植株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1:1
D.让三对等位基因均杂合的植株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10.某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所处时期为前期Ⅱ
B.①与②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Ⅰ,③与④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Ⅱ
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卵细胞的2倍
D.a和e同时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16
11.下列有关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选取蝗虫作实验材料,是因为蝗虫染色体数目相对较少,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
B.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动态过程
C.用显微镜观察到蝗虫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及排列在赤道板的方式均不同
D.观察到某些细胞有染色体联会现象,这些细胞是雄性蝗虫的初级精母细胞
12.下列关于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数目加倍一次减半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两次,数目加倍两次减半两次
B.有丝分裂着丝点一分为二时细胞中核DNA数是正常体细胞中的两倍,减数分裂着丝点一分为二时细胞中核DNA数和正常体细胞相同
C.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D.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均分,细胞质遗传物质随机分配
13.水稻稻瘟病抗病和感病是一对相对性状(用M/m表示),晚熟和早熟是一对相对性状(用N/n表示)。现用纯种抗病早熟水稻与感病晚熟水稻杂交,F1全部是抗病晚熟水稻。F1自交后,F2表现型种类及数目如表所示。请据此推断F1,中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是( )
F2表现型 抗病晚熟 抗病早熟 感病晚熟 感病早熟
F2数量(株) 5144 2358 2354 144
A. B. C. D.
14.芦花鸡为ZW型性别决定,人类为XY型性别决定,则伴Z染色体或伴X染色体上的纯合致死基因对于性别的影响是( )
A.芦花鸡中雄、雌性别比例下降,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下降
B.芦花鸡中雄、雌性别比例上升,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下降
C.芦花鸡中雄、雌性别比例下降,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上升
D.芦花鸡中雄、雌性别比例上升,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上升
15.某对相对性状受一对复等位基因(A、a1、a2)控制。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在生物种群中有M种基因型;若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有N种基因型,那么M和N分别为( )
A.3和6 B.3和9 C.5和8 D.6和9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玉米是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其籽粒的饱满与凹陷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若干饱满玉米籽粒和凹陷玉米籽粒为实验材料验证分离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B.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若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C.两种玉米杂交,若F1表现为两种性状且分离比为3:1,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D.两种玉米杂交,若F1表现为两种性状且分离比为1:1,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17.某长翅和残翅昆虫相互杂交,F1出现长翅和残翅,F1长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2: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昆虫翅形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长翅昆虫显性纯合致死
C.F2中长翅昆虫全为杂合子
D.F1长翅昆虫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
18.“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即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了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反转得到的公鸡,其性染色体组成为ZW
B. Z和W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总与性别相联系,且部分基因无显隐之分
C. 若WW会胚胎致死,性反转得到的公鸡与普通母鸡交配,子代雌:雄=1:2
D. 该现象说明性别也是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影响的
19.果蝇的刚毛与截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粗眼与细眼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D、d和F、f控制,其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现让多只粗眼刚毛雄果蝇与多只细眼刚毛雌果蝇(雄果蝇基因型可能不同,雌果蝇的基因型相同)随机交配,F1全为细眼,其中雄性全为刚毛,雌性中刚毛:截毛=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d位于性染色体上,且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B.亲本中雄果蝇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ffXDYD:ffXdYD=1:2
C.F1中存在这样两只果蝇,它们的杂交后代中雄性全为刚毛,雌性全为截毛
D.让F1中细眼刚毛雄果蝇与细眼截毛雌果蝇随机交配,后代中纯合子占1/4
20.关于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生物(不发生变异)自交后代产生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的概率为1/8
B.乙图中黑方框表示男性患者,由此推断该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丙图所示的一对夫妇,如产生的后代是一男孩,该男孩是患者的概率为1/4
D.丁图细胞可表示二倍体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8分)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呈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棕色。现提供以下4种纯合亲本。
亲本 性状
甲 非糯性 抗病 花粉粒长形
乙 非糯性 不抗病 花粉粒圆形
丙 糯性 抗病 花粉粒圆形
丁 糯性 不抗病 花粉粒长形
(1)若采用花粉粒形状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亲本甲与亲本__________杂交。
(2)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杂交时选择的亲本组合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将杂交所得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统计花粉粒的数目,预期花粉粒的类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
22.(10分)如图1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雌性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3表示该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图4表示某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上述图中仅显示部分常染色体。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图1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细胞有______。
(2)若仅考虑图中显示的染色体数,则图1中细胞B和细胞E所示染色体上含有的DNA数依次是______个、______,细胞E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图2中的______(填序号)阶段。
(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暂时加倍处在图2中的______(填序号)阶段。该雌性个体的某个细胞正处于图2中⑥阶段时,该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
(4)图3中的细胞Ⅱ的名称为______,在细胞Ⅱ到细胞Ⅳ进行的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有______条。
(5)图4对应于图3中的细胞______(选填“①”“②”或“③”),细胞Ⅳ的基因组成是______。
23.(12分)杜洛克猪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型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毛色 红毛 棕毛 白毛
基因型 A_B_ A_bb、aaB_ aabb
(1)棕毛猪的基因型有_____种。
(2)已知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红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
①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是_____和_____。
②F1测交,后代表型为_____,对应比例为_____。
③F2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棕毛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种(不考虑正反交),分别是_____。
④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F2中棕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
(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I、i,I基因对A和B基因的表达都有抑制作用,i基因不抑制,如I_A_B_表现为白毛。基因型为liAaBb的个体雌雄交配,子代中红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
24.(12分)高等植物N叶片叶缘有波状齿与锯齿、叶形有条形和剑形,其中一种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另一种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B、b,C,c)控制,三对基因均独立遗传。现有一波状齿条形叶植株与一锯齿剑形叶植株杂交,F1的统计结果:波状齿条形叶:锯齿条形叶=1:1,取F1中波状齿条形叶植株自交,F2的统计结果:波状齿条形叶:波状齿剑形叶:锯齿条形叶:锯齿剑形叶=30:2:15:1。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叶形的基因有________对,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2)F2中波状齿植株自交,每棵植株的F3均出现了锯齿植株。请解释出现该遗传现象最可能的原因(在下侧方框内,用遗传图解作答)。
(3)若让F2植株自交,再把F3中锯齿剑形叶植株各自隔离种植并自交,自交后代能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
(4)检测(3)实验中F3中条形叶植株的基因型,发现有的植株测交后代中条形叶:剑形叶=3:1,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25.(13分)某雌雄同株的二倍体植物的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和粉红色,受A/a、B/b 两对基因控制,其花色控制途径如图所示。植株茎的高度由C/c基因控制。下表是某小组用8株植株所做的4组杂交实验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组合 F1的表现型及比例
甲 红花×红花 紫花 红花 粉红花 白花
3/16 6/16 3/16 4/16
乙 高茎×高茎 高茎 矮茎
3/4 1/4
丙 紫花高茎×白花矮茎 全为红花高茎
丁 粉红花高茎×紫花高茎 全为红花高茎
(1)针对花色基因的遗传而言,该植物种群中,开粉红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粉红花形成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只考虑植株茎的高度,让乙组杂交子代中的全部高茎植株自交产生子二代,子二代中的全部高茎植株自交,则子三代中纯合高茎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的情况下,该小组提出的假说之一是:A/a基因与C/c基因可能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b基因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小组最多还能提出 种合理的假说。从表中选择植株做亲本,设计一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假说的正确性(不考虑变异)。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说正确;否则,假说错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自交繁殖后代,根据题干信息,基因型为A的豌豆产生的卵细胞为1/2A、1/2a,而精子的种类和比例为4/5A、1/5a,该个体自交,子一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4:5:1,其中Aa占1/2。
2.答案:D
解析:①实验中只有一对基因,不可能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①错误;
②由于甲、乙中都有D、d,所以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个乒乓球,只能获得D或中的一个,说明等位基因的分离,②正确;
③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是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配对,所以随机抓取一个乒乓球没有体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③错误;
④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个乒乓球,不同字母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④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D
解析:A、由于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因此,亲本中红花个体都是杂合子,A正确;
B、F1中白花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是纯合子,B正确;
C、红花与红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说明白花是隐性性状,C正确;
D、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亲本红花的基因型均为Aa,则F1中的红花的基因型为AA、Aa,二者的比例为1∶2,可见红花中2/3是杂合子,D错误。
故选D。
4.答案:D
解析:A、豌豆的测交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传粉,A正确; B、测交后代有四种表型,说明F1产生四种配子,B正确; C、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受精,故当F1作父本时,后代AaBb:Aabb:aaBb:aabb=1:2:2:2,C正确; D、由分析可知: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D。
5.答案:B
解析:由题干信息不能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当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子代中两相对性状均可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A错误。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D和H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d和h连锁,则子代的性状分离比可能为3:1;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D和h连锁,d和H连锁,则子代的性状分离比可能为1:2:1,B正确。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5:3:3:1,说明基因型为DH的某性别的配子致死,C错误。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7:1:3:1,则某种性别的配子致死,致死配子的基因型可能是Dh,也可能是dH,D错误。
6.答案:C
解析:A、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说明黄色有斑点为显性,A正确;
B、据分析可知,F2出现7∶3∶1∶1的原因是或者雌配子Ab,或者雌配子aB,或者雄配子Ab,或者雄配子aB其中一种不育导致的,B正确;
C、假定雌配子Ab不育导致出现7:3:1:1,F1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雄配子为AB:Ab:aB:ab=1:1:1:1,雌配子AB:aB:ab=1:1:1,选F1中的果蝇进行测交时,如果F1做父本,可后代比例为1:1:1:1,如果F1做母本,后代比例为能为1:1:1,C错误;
D、假定雌配子Ab不育导致出现7:3:1:1,F1能产生的雌配子为AB、aB、ab,产生的雄配子为AB、Ab、aB、ab,后代中AAbb基因型不存在,因此F2的黄色有斑点果蝇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D正确。
故选C。
7.答案:D
解析:豌豆的测交实际是杂交过程,故该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传粉;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可推测亲本的配子类型,故测交后代有四种表型,说明F1产生四种配子;根据分析可知,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受精,故当F1做父本时,后代AaBb:Aabb:aaBb:aabb=1:2:2:2;豌豆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选D。
8.答案:C
解析:杂合子产生的雌雄配子中均为D:d=1:1,所以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每个袋中的两种不同的小球数量要相等,而①中D的数量多于d的数量,所以不能用①④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A项错误。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时,需将等位基因装在同一个袋中,非等位基因装在不同的袋中,所以不能使用装置③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项错误。②中B:b=1:1,从②号袋中随机取出小球,可模拟F1等位基因分离产生配子的过程,C项正确。从②和④两个袋中各取一个小球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可得BD、Bd、bD、bd共4种组合方式, 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基因型为bbdd时该植物表现为卵形叶,其余均为心形叶。让三对等位基因均杂合的植株自交,即AaBbDd自交,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分开考虑两对性状,花色性状为红色:粉色:白色1:2:1,叶形性状为心形叶:卵形叶=15:1,则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5:1)(1:2:1)=15:30:15:1:2:1,A错误、B正确;让三对等位基因均杂合的植株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即AaBbDd×aabbdd,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分开考虑两对性状的性状分离比,花色性状为粉色:白色=1:1,叶形性状为心形叶:卵形叶=3:1,则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3:1:1,C、D错误。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由题图可知,该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且处于联会时期,因此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所处时期为前期Ⅰ,A项错误;①与②,③与④都是同源染色体,它们的分离都发生在后期Ⅰ,B项错误;该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卵细胞的2倍,核DNA分子数是卵细胞的4倍,C项错误;①与③进入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概率是1/2×1/2=1/4,a和e从同一次级卵母细胞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是1/2×1/2=1/4,因此a和e同时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是1/4×1/4=1/16,D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A、选取蝗虫作实验材料,是因为蝗虫染色体数目相对较少(雄性体细胞23条,雌性体细胞24条),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A正确;
B、实验过程中,我们所用的装片是永久装片,且细胞已死亡,不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B错误;
C、蝗虫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较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减半,且排列方式不太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两两相互配对整体地排布在赤道板两侧,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每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整体地排布在赤道板上,C正确;
D、染色体联会现象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此时的细胞应为初级精母细胞,D正确;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数目加倍一次减半两次,A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此时细胞中核DNA数是正常体细胞中的两倍,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此时细胞中核DNA数和正常体细胞相同,B正确;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不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C错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随机分配,D错误。
13.答案:B
解析:根据分析,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不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F1抗病晚熟水稻自交产生的F2中,感病早熟(mmnn)比例很小,说明F1中mn型配子应该是交叉互换形成的,说明M和N不能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且等位基因应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结合选项可判断F1中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是。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鸟类的ZW型性别决定:ZZ是雄性,ZW是雌性;人类的XY型性别决定,XX是雌性,XY是雄性。遗传的隐性致死基因(伴Z或伴X染色体),在有一个致病基因的情况下,ZW死亡, ZZ不死亡,XX不死亡,XY死亡,所以鸟类中雄、雌性别比例上升,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下降。
故选:B。
15.答案:D
解析:某对相对性状受一对复等位基因(A、a1、a2)控制。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在生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1、Aa2、a1a1、a2a2、a1a2,有6种基因型,即M=6;若仅位于X染色体上,雌性中的基因型由6种,XAXA、XAXa1、XAXa2、Xa1Xa1、Xa2Xa2、Xa1Xa2,雄性中的基因型有3种XAY、Xa1Y、Xa2Y,则共有9种基因型,即N=9,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6.答案:ABD
解析:A、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A正确; B、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B正确; C、让籽粒饱满的玉米和籽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都表现一种性状,则用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C错误; D、让籽粒饱满的玉米和籽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表现两种性状,且表现为1: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D正确。故选:ABD。
17.答案:BCD
解析:A、该昆虫翅形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但出现显性纯合致死,A错误;
B、由于性状分离比为2:1,说明长翅昆虫显性纯合致死,B正确;
C、长翅昆虫显性纯合致死,所以F2中长翅昆虫全为杂合子,C正确;
D、F1长翅昆虫为杂合子,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D正确。
故选BCD。
18.答案:ABD
解析:A、性反转现象可能是某种环境因素使性腺出现反转的缘故,因此性反转得到的公鸡性染色体组成仍然为ZW,A正确;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即伴性遗传,且W的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无等位基因的说法,也无显隐之分,B正确; C、性反转的公鸡(ZW)和普通母鸡(ZW)交配,子代中WW致死,因此ZW(雌):ZZ(雄)=2:1,C错误; D、性别和其他性状类似,也是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影响的,D正确。
故选:ABD。
19.答案:ABC
解析:亲本分别为粗眼、细眼,F1全为细眼,说明细眼(F)对粗眼(f)为显性;亲本均为刚毛,子代出现截毛,说明刚毛(D)对截毛(d)为显性。F1中眼型的表现与性别无关,而刚毛与截毛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结合题干信息“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可知,控制果蝇眼型的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刚毛与截毛的基因(D、d)位于性染色体上。等位基因D、d位于性染色体上有两种可能情况,即仅位于X染色体上或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若等位基因Dd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雄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XDY),子代雌果蝇的表现型比例也不会出现2:1,故等位基因D、d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A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若要子代雄果蝇均为刚毛,雌果蝇出现截毛,则亲本雄果蝇和雌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ffX-YD和FFXDXd,再根据子代雌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ffXDYD:ffXdYD=1:2,B正确。亲本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1中果蝇的基因型包括:FfXDYD、FfXdYD、FfXDXD、FfXDXd、FfXdXd,若FfXdYD与FfXdXd杂交,则后代中雄性均为刚毛,雌性均为截毛,C正确。F1中细眼刚毛雄蝇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FfXDYD、1/2 FfXdYD,细眼截毛雌蝇的基因型为FfXdXd,二者随机交配,子代出现纯合子的概率=(1/2)×(1/4)=1/8,D错误。
20.答案:BD
解析:甲图中A、a基因和D、d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不发生变异,后代出现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的概率为1/4,A项错误。正常的双亲生了患病的儿子,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患者都为男性,最可能为伴染色体遗传病,B项正确。丙图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根据图示夫妇的基因型,他们生一个男孩,该男孩的基因型为XAY或XaY,是患者的概率为1/2,C项错误。丁图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可表示二倍体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项正确。
21.答案:(1)乙或丙
(2)甲×丙;乙×丁;圆形蓝色:圆形棕色:长形蓝色:长形棕色=1∶1∶1∶1
解析:(1)由题意知,非糯性花粉(B)遇碘液呈蓝色,糯性花粉(b)遇碘液呈棕色,含有D的花粉粒长形,含有d的花粉粒呈圆形,因此用花粉验证分离定律,杂交后代应该含有B和b基因或D和d基因,故选择的杂交组合是甲和乙或者是甲和丙。
(2)如果应用花粉鉴定法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则杂交后代应该同时含有B、b和D、d基因,采用的杂交组合应该是甲和丙或乙和丁,按照自由组合定律,BbDd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BD:Bd:bD:bd=1:1:1:1,分别表现为长形蓝色、圆形蓝色、长形棕色、圆形棕色。
22.(1)答案:ABD
解析: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图1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B和D。
(2)答案:8;4;②
解析:图1中细胞B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细胞E含有2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其中细胞E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对应图2中的阶段②。
(3)答案:③⑥;AAaaBBbb
解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会使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包括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别对应图2中的阶段③⑥。题干中该个体基因型为AaBb,图2中⑥阶段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基因数目加倍,基因型为AAaaBBbb。
(4)答案:次级卵母细胞;2或4
解析:图3中的Ⅱ是①初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而且它的子细胞Ⅳ是卵细胞,所以细胞Ⅱ的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在细胞Ⅱ到细胞Ⅳ进行的分裂过程,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染色体的数目分别为2、2、4,所以此过程中每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有2或4条。
(5)答案:②;aB
解析:图4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无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图,由于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因此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可对应图3中的细胞②。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第一极体的基因组成为AAbb,则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因此细胞Ⅳ的基因组成是aB。
23.答案:(1)4
(2)①AAbb;aaBB;②红毛、棕毛、白毛;1:2:1;③4;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④1/3;1/9
(3)9/64;49/64
解析:(1)由题表可知,棕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bb、aaB_,因此棕毛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4种。
(2)①由两头纯合棕毛猪杂交,F1均为红毛猪,红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B_,可推知两头纯合棕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②F1测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根据表格可知后代表型及对应比例为红毛棕毛:白毛=1:2:1。③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F2的基因型有:A_B_、A_bb、aaB_、aabb,其中纯合子有AABB、AAbb、aaBB、aabb,能产生棕毛猪(A_bb、aaB_)的基因型组合有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4种。④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棕毛猪A_bb、 aaB_所占比例为6/16,其中纯合子为AAbb、aaBB,所占比例为2/16,故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6,即1/3;F2的棕毛个体中各基因型及比例为1/6AAbb、2/6Aabb、1/6aaBB、2/6aaBb,棕毛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白毛个体(aabb)的杂交组合及概率为: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1/3×1/3×1/4+1/3×1/3×1/4+1/3×1/3×12×1/2×2=1/9。
(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的I基因对A和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只要有I基因,不管有没有A或B基因都表现为白色,基因型为IiAaBb的个体雌雄交配,后代中红毛个体的基因型为iiA_B_。把Ii和AaBb分开来分析,Ii×Ii后代有3/4I_和1/4ii,AaBb×AaBb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故子代中红毛个体(iiA_B_)的比例为1/4×9/16=9/64,棕毛个体(iiA_bb、iiaaB_)所占比例为1/4×6/16=6/64,白毛个体所占比例为1-9/64-6/64=49/64。
24.答案:(1)两;F1条形叶F2条形叶:剑形叶=15:1,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自由组合现象(9:3:3:1)的变式
(2)如图所示。
(3)0
(4)BbCc
解析:(1)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信息可知,F2中条形叶:剑形叶=15:1,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自由组合现象(9:3:3:1)的变式,因此叶形这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2)根据题干信息可判断波状齿由A基因控制,锯齿由a基因控制,且AA纯合致死,详见答案。
(3)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锯齿、剑形叶这两个性状均为隐性性状,因此锯齿剑形叶植株自交不可能发生性状分离。
(4)由题意可知条形叶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B_C_、B_cc、bbC_,若某条形叶植株与基因型为bbcc剑形叶植株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3:1(1:1:1:1的变式),则该条形叶植株的基因型应为BbCc。
25.(1)AABB、AaBB在A基因所编码的酶的作用下,白色物质转化为紫色色素,B基因对紫色色素具有明显的淡化作用,从而使植株花色表现为粉红色( 2)7/10
(3)2 用丙组F1自交,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F2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高茎∶红花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3∶6∶3∶4(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据图可知,该植物种群中,开粉红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其形成机制是在A基因所编码的酶的作用下,白色物质转化为紫色色素,BB基因对紫色色素具有明显的淡化作用,从而使植株花色表现为粉红色。
(2)乙组杂交子代中的全部高茎植株CC占1/3,Cc占2/3,自交产生的子二代中,C_占5/6,其中CC占3/5,Cc占2/5,故高茎自交子三代中,纯合高茎植株占3/5+(2/5)×(1/4)=7/10。
(3)据表中甲组信息可知,A/a与B/b独立遗传,三对基因的位置关系有3种可能、A/a、B/b 及C/c可能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或A/a基因与C/c基因可能在同一对同染色体上,而B/b基因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③B/b基因与C/c基因可能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A/a基因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根据丙组杂交信息可知,亲代和子代的基因型为紫花高茎(AAbbCC)×白花矮茎(aaB-Bcc),F1为 AaBbCc,根据丙组F1自交结果,可判定假说是否正确。若F2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高茎∶红花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3∶6∶3∶4,则假说正确;若F2表现型及比例未出现上述结果,则不符合假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