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 祝福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能复述重点情节; 2.准确把握祥林嫂等人的形象特征; 3.理解鲁迅文章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人物形象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分析小说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和姓,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就没有名字。他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比如有姓无名的孔乙己,有名无姓的阿Q,无名无姓的祥林嫂。这些如祥林嫂一样的底层劳动妇女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祝福》,看看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是如何把一个善良的妇女逼上绝路的。 介绍作者 鲁迅(1881__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孔乙己》《故乡》。 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严重束缚着她们的身心,妇女解放问题成为鲁迅这一时期探索的主要问题。因此鲁迅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了《祝福》这篇小说。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是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正如他在《彷徨》前面的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整体感知 1.题目解读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年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祝福”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之内举行。 补充相关知识 (1)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夜祭送灶神升天奏事,称为“送灶”。灶神是玉帝派来人间至各家监察善恶之官,故于其“上天奏事”之日,家家户户均须以酒食祀之。 (2)四书:“四书”为儒家经典,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四书”。 (3)监生:监,音jiàn。监生是国子监生员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按照规定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4)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 长幼有序 夫妻有别 朋友有信 三从: 幼从父 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程朱理学:存天理 灭人欲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正音正字 钝dùn响 间jiàn或 惴zhuì 悚然sǒng 踌蹰chóu chú 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形骸hái 拗niù不过 沸反盈fèi天 新正zhēng 贺家墺ào 呜咽yè 桌帏wé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zhèng 咀嚼jǔ jué 4.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的序幕。写祝福景象、鲁四老爷以及祥林嫂的死。采用倒叙手法,以主人公的突然死亡作为开头,制造悬念,营造了整篇小说的悲剧气氛。 第二部分:故事的开端。写祥林嫂刚到鲁镇不久便被婆婆抓回去了,表现了祥林嫂的勤劳善良与不幸。 第三部分:故事的发展。写祥林嫂被迫改嫁。 第四部分:故事的高潮。写祥林嫂再到鲁镇。 第五部分:故事的尾声。写“祝福”的景象和“我”的感受。 辨别叙述视角 (1)类型及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作心理描写。但在叙述上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所想。 第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使物具有拟人化作用。(少见) 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 有限视角、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叙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身份、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 有限视角中可以是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是第二人称叙事。 全知视角: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来龙去脉,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特别是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一般是第三人称叙事。 五、深入探究 1.这篇小说在讲述故事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小说采用了倒叙。 (2)作用:①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②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文章几次写到“祝福”?对“祝福”景象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三次写到“祝福”。 (1)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妇女的地位和套在她们头上的枷锁依旧。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2)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在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祝福中得以充分展示。祥林嫂由“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到这点权利被剥夺。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3)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写“祝福”的景象。将祥林嫂的寂然惨死与富人们的欢乐祝福形成鲜明对比,加深悲剧气氛,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3.祥林嫂从26岁到40岁上下共经历了七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七件事,并结合重点句子分析这些事件对祥林嫂人生的影响。 明确: (1)逃至鲁镇。“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满足”一词写出了她对做工生活的满意。 (2)抓回婆家。“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从几个动词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婆家的蛮横和夫权族权的威慑,可以揣度她回到婆家的生活状况。 (3)再度出嫁。“我们见得多了……鲜血直流……”,可以看出夫权意识对她的巨大影响,她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4)夫死子丧。倾诉阿毛之死。阿毛之死令她痛彻肺腑,因此也失去了在婆家生存的资格,乃至被赶出婆家。 (5)重回鲁镇。鲁镇人的咀嚼赏鉴,让她感受到人性的冷漠,遭人唾弃。 (6)捐献门槛。柳妈的话对她打击巨大。 (7)死于祝福。“魂灵”之有无造成了她巨大的精神压力。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以及鲁镇上生活的人们(鲁四老爷,柳妈等)。
板书设计 序幕 悲惨死去 开端 初到鲁镇 祝福 发展 被迫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众神祝福
教学反思 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是学生绕不开的难点,需要学生不断揣摩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