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时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时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1 12:1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1.古代中国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明清时期出现了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由内地人门向边疆迁移的反转,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高产作物的传入
2.《欧洲文明十五讲》中提到,中世纪日耳曼人南迁、西迁的同时,阿拉伯人、匈奴人也流入西欧,西班牙一度成为阿拉伯的西方重镇。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
A.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 B.已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
C.自给自足经济体制解体 D.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
3.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东欧平原的古印欧人,开始沿黑海西海岸西迁并南下,他们渡过了多瑙河,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改变了该地的区域文化,以下属于其文化成就的是( )
①《掷铁饼者》 ②《编年史》 ③《几何原本》 ④《荷马史诗》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4.东北地区作为清朝“龙兴之地”,清政府长期以封禁政策阻止汉族移民迁居,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这一变化是由于清政府( )
A.意图增加政府收入 B.加强边疆治理
C.希望缓解人口压力 D.防备外来侵略
5.自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大批华人移居南洋,同时也带去了汉字文化。虽然由官方派出的“遣唐使”时断时续,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却从未间断。这可以说明( )
A.宗藩体制下的中外关系 B.东亚文化圈的逐步形成
C.海上丝路助推经济发展 D.官方交往影响民间往来
6.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下列历史现象的出现与之相关的是( )
①波斯帝国的灭亡 ②中国北方形成民族大交融
③罗马帝国的建立 ④日耳曼人建立一系列王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整个欧亚大陆从此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这说明古印欧人的迁徙( )
A.推动了东亚区域文化的发展 B.促进了欧亚大陆共同市场形成
C.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 D.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
8.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记载,罗马帝国“行省的居民已习惯于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且乐于同他们往来,而事实上也有许多平民已经同士兵成了朋友并且结了婚,同时长期服役的士兵也爱他们所熟悉的旧营地,把它看成是他们自己的家乡了”。这一记载可以作为研究( )
A.“战争与地域文化演变”的文献史料
B.“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史料
C.“殖民活动与文化霸权”的口述史料
D.“人类迁徙和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
9.自秦汉开始,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宋元及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人口不断迁徙、流动,促进了我国民族的融合、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格局的变化。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 )
A.由边疆向内地迁徙 B.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迁徙
C.由北方向南方迁徙 D.由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迁徙
10.公元前2000年前后,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使用青铜武器,乘着马拉战车从小亚细亚等地来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岛文明。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统一了希腊和北非的文明 B.加速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消亡
C.促成了希腊化世界的诞生 D.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
11.古印欧人的大迁移对欧亚大陆产生重要影响。古印欧人大迁移( )
A.推动亚欧大陆中东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与发展
B.使印度进入以雅利安人为主要居民的新时期
C.推动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D.迫使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12.日耳曼人攻入罗马后,对罗马的城市、工商业、文化等采取“一概排斥”“付之一炬”的态度。与此同时,日耳曼人的入侵推翻了罗马的奴隶制,在西欧逐步确立了封建制。这反映出日耳曼人的迁徙( )
A.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 B.造成了先进文明中心的暂时倒退
C.导致古典文化在西欧的全面消失 D.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技术
13.下表是据《清实录》记载和清朝户部记录所做的民数(人口数)统计。此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段 起始数(万人) 增加至(万人) 年均增长率
乾隆六年至三十九年 14341 22103 10.2‰
乾隆四十年至五十九年 26456 31328 8.9‰
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十七年 31328 36169 8‰
A.社会矛盾缓和 B.赋税制度改革
C.对外贸易发达 D.农业经济繁荣
14.学者蓝琪认为,印欧人离开草原向外迁徙,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为印欧人的第一次大迁徙,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为第二次大迁徙,从公元前7世纪至5世纪为第三次大迁徙。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攻陷罗马城,属
A.印欧人的第一次大迁徙 B.印欧人的第二次大迁徙
C.印欧人的第三次大迁徙 D.日耳曼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正义战争
15.波斯人能征善战,曾经建立了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其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到爱琴海和色雷斯,北至亚美尼亚、南达尼罗河第一瀑布。历史上的波斯人主要源于
A.印欧人的早期迁徙的一支 B.蒙古人东征的一支
C.海上民族的一支 D.匈奴民族的一支
16.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体现该观点的史实是
A.蒙古三次西征引发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 B.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C.明清时期玉米从陆、海两渠道传入内地 D.1905年,张謇在江苏建立了南通博物苑
17.阅读材料,回到问题
材料 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是印欧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使得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印欧人的第二次大迁徙因公元3世纪起匈奴人的西进而引发。难民们冲破罗马帝国边境,并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全线崩溃。……占领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广袤领土,各自据地为王。
——蓝琪《印欧人种的第二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欧游牧民族的两次大迁徙的不同原因,并简要分析这两次大迁徙分别对亚欧政治版图带来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史称“五胡内迁”。“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不但各“胡”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从而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的现象。当时, 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 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
——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
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目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胡内迁”和日耳曼人迁徙共同的积极影响。
1.D
【详解】根据材料“出现了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由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的反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为明清时期,人口迁移与当时的人地矛盾有关,另外高产作物的传入,也使人们能够够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生产,D项正确;自然环境在这一时期没有较大的变化,排除A项;区域分工不会影响人口迁移,且区域分工早已出现,排除B项;明清时期人口政策没有较大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反映出当时西欧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开放的全球视野”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体制变化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当时西欧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并未体现西欧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东欧平原的古印欧人,开始沿黑海西海岸西迁并南下,他们渡过了多瑙河,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改变了该地的区域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有传世的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刻家米隆于约公元前450年雕刻的青铜雕塑,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两者都受到了古印欧文化的影响,故①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编年史》是古罗马的作品,③与题意不符,《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但没有受到古印欧人的影响,④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加强对中国北方地区的侵略,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放“龙兴之地”,允许汉民移居东北,主要是为了加强边防安全,防备外来侵略,D项正确;汉族迁居“龙兴之地”是移民实边,并非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清政府加强边疆治理与允许汉族移居“龙兴之地”不符,排除B项;晚清政府开放“龙兴之地”,并非希望借此缓解人口和资源压力,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大批华人移居南洋,同时也带去了汉字文化”“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却从未间断”,并结合所学知识,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中国化佛教(汉传佛教),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综合以上内容可知造成材料现象的原因是“东亚文化圈的逐步形成”,B项正确;日本列岛不是中国宗藩体制的成员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问题,排除C项;材料提到虽然官方交往时断时续,但民间交往及人口迁移从未间断,可知官方交往只是影响民间交往的因素之一,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在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欧洲,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的衰落,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西罗马帝国灭亡,②④正确,选择D项;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帝国灭亡,排除①,排除AB项;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排除③,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整个欧亚大陆从此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可知,古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推动了欧亚大陆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强调古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欧亚大陆共同市场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可反映出该材料是由历史学家记录下来的,属于文献史料,A项正确;题干中的是是历史记载,没有实物史料,排除B项;不符合口述史料的含义,排除C项;历史记载不是一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人口迁徙有两个特点:一是少数民族内迁,从游牧地区迁入农耕地区;二是中原人民因战乱影响生产生活被迫迁往政局相对稳定的江南地区。两者人口流动的趋势都是自北向南迁徙,C项正确;A项是少数民族内迁的路线,排除;B、D两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10.D
【详解】依据材料“来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岛文明”可知,印欧人的迁徙有利于印欧文明接受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文明,这就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印欧文明与希腊文明的交融,而非统一希腊和北非的文明,排除A项;“消亡”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希腊化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330年到公元前3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欧人的大迁移实现了人口流动,从而推动了文明区的交融与扩展,A项正确;BC项都是在印欧人迁徙之后,排除;D项与匈奴西迁有关,排除。故选B项。
12.B
【详解】材料体现了日耳曼人攻入罗马后,对罗马的城市、工商业、文化等采取“一概排斥”“付之一炬”的态度,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使罗马文明被毁,造成了先进文明中心的暂时倒退,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日耳曼人的迁徙造成了先进文明中心的暂时倒退,没有体现其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排除A项;导致古典文化在西欧的全面消失,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日耳曼人的迁徙造成了先进文明中心的暂时倒退,没有体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清朝乾隆六年至嘉庆十七年期间人口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在此基础上,乾嘉时期农耕技术进一步发展,土地大量开垦,农业经济繁荣,使得这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乾嘉年间,由于政治腐败严重、土地兼并频繁等问题,社会矛盾加剧而不是缓和,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的乾嘉时期,赋税制度方面并没有影响较大的改革,清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改革主要出现在康熙、雍正时期,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考查印欧人的民族迁徙和日耳曼人的征服,抓住两个时间很关键,一是材料中三次印欧人迁徙时间的界定;另一个就是日耳曼人攻陷罗马城的时间。日耳曼人攻陷罗马城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符合第三次大迁徙时间,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考查波斯人的渊源。结合所学,印欧人的早期迁徙中,有一支崛起于伊朗高原,后来建立了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故A项正确;蒙古人东征的方向是日本,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海上民族 指青铜时代末期左右,特别是公元前13世纪入侵安纳托利亚东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和埃及的任何侵略性的航海者集团。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匈奴是汉族对古代生活于蒙古大草原一带的游牧民族的通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材料“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强调的是社会集团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彼此进步发展,其中蒙古三次西征引发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的说法符合这一特征,A正确;BD属于社会集团内部成就,与材料无关,排除;玉米传入内地与材料无关,C排除。故选A。
17.(1)原因:第一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稳定;自然灾害的发生等。第二次:匈奴人的西进。
(2)影响:第一次大迁徙导致了众多古文明的出现。如希腊文明中的迈锡尼文明和荷马时代、西亚的赫梯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等;第二次大迁徙主要导致了一些新的国家的先后崛起。
【详解】(1)原因:第一次:从生活习惯看,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迁徙原因看,印欧人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稳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灾害的发生等。第二次:根据材料“印欧人的第二次大迁徙因公元3世纪起匈奴人的西进而引发。难民们冲破罗马帝国边境,并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全线崩溃”可知,匈奴人的西进。
(2)影响:根据材料“这次大迁徙使得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可知,第一次大迁徙导致了众多古文明的出现。如希腊文明中的迈锡尼文明和荷马时代、西亚的赫梯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等;根据材料“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全线崩溃。……占领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广袤领土,各自据地为王。”可知,第二次大迁徙主要导致了一些新的国家的先后崛起。
18.(1)表现:五胡内迁;“北人”南迁;“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原因: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 增补劳动力,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八王之乱;灾荒连年;政权争斗,相互倾扎。
(2)特点: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影响:产生了民族融合;推动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史称‘五胡内迁’”得出五胡内迁;根据材料一“‘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得出“北人”南迁;根据材料一“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得出“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原因:根据材料一“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得出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 增补劳动力,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灾荒连年;根据材料一“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得出政权争斗,相互倾扎。
(2)特点:根据材料二“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得出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根据材料二“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得出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影响: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从产生了民族融合;推动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