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时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时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1 12:1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1.他们是古代印欧人的一支,“既不是马车的创造者也不是铁器的发明人,这两种技术最初都源自美索不达米亚,但是他们对已有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使之迅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他们”指的是( )
A.苏美尔人 B.赫梯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2.谭其骧先生指出:“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顾多可寻……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诸支流皆东南向,故河南人大都东南迁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材料说明( )
A.交通:影响人口迁徒的因素 B.集镇:古代交通发展的结果
C.战争:地域文化演变的推力 D.移民:江南地区开发的关键
3.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大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交流与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B.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
C.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
D.《荷马史诗》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4.南宋孝宗以后的每一次北方人口南迁都会引起大争论,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由于都城临安是北方新移民和东北移民的重要迁入地,所以每一次争论几乎都以临安为焦点。这一争论的实质是( )
A.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 B.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C.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对立 D.南北方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5.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这是因为( )
A.游牧民族军事优势逐渐丧失 B.游牧民族不擅长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C.农耕世界在技术、组织和文化上的优势 D.自然地理条件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不利
6.唐代人口迁移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B.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地位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D.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
7.印欧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并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形成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
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影响 B.加剧了印度被征服居民的不平等
C.对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D.导致西亚农耕文明遭受严重破坏
8.有些印欧人从未听说过美索不达米亚,但他们在遥远的迁徙过程中却使用了美索不达米亚发明的车轮和金属冶炼技术,这在从欧洲到印度甚至更远的地方,乃至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这反映出( )
A.美索不达米亚人最早发明冶金术 B.民族的迁徙促进了文明传播
C.车轮和冶金技术帮助印欧人扩张 D.金属冶炼技术由印度人传播
9.印欧人被看做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大迁徙中,持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畜牧业最早产生 B.经济发达物资储备丰富
C.铁器牛耕的发明和使用 D.驯化马、使用马拉战车
10.越南至今保有庆祝中国农历春节的习俗,越南民谣“肥肉腌荞红对联,蕃杆炮仗绿年粽”是对千余年来当地年俗的高度概括。1995年,越南政府明令禁止在除夕夜放炮仗的行为,此后每年除夕夜里,政府会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统一组织实施燃放礼花活动。这反映出( )
A.中华饮食文化对越南的吸引力 B.城市化冲击了传统风俗
C.中越两国节日文化的双向交融 D.越南对中华文化的扬弃
11.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D.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12.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据此可知( )
A.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
B.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
C.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
D.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
13.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间,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南下侵入印度河上游流域,并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印欧人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定居,并将小麦带入中国。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深刻影响了所到地区文明发展进程 B.对当地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消极影响
C.对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D.加剧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不平等性
14.古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且十分精确的太阳历,为古罗马指定作为今天公历重要基础的儒略历提供了重要参考;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被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上述材料实质上说明( )
A.阿拉伯文化的落后 B.地域文化的交流
C.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D.人类文明多样化
15.三星堆文化是分布在中国西南四川盆地内,大致在公元前1600至前1200年间的青铜文明。据研究,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圆眼直喙歧冠或无冠的鸟形饰,很有可能是从长江中游输入或仿制于长江中游的同类器。据此可知,此时期( )
A.长江中游是国家经济重心 B.可能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
C.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D.青铜器制造水平领先世界
16.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开始了一千多年的大迁徙,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国北方的匈奴也不断西迁。游牧民族不断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失败 B.生存压力 C.气候变暖 D.文化交流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们居住的地方通常有许多不同的民族,这些不同民族的人们各自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中生息繁衍,共同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亲属制度、社会组织、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的认同感和对故土家园深厚的感情。然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因受到外界压力而被迫改变居住地点或者出于谋求发展而主动改变居住地的现象十分常见,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多样的。
——摘编自于艳波《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迁徙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阐述有理有据)
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大约在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改进了冶铁技术,能够大量制造更为廉价而有效的武器。后来赫梯人锻造铁器的方法迅速传播开来,把这种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最后传遍了整个欧亚大陆。他们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组建了强大的军队,B项正确;苏美尔人不属于印欧人,排除A项;波斯人、雅利安人都不符合材料所述,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2.A
【详解】依据材料“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可以看出北民南迁的途径基本是沿着运河以及河流走向进行迁移,可见交通对人口迁徙的作用影响较大,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战争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徙的途径,未涉及对江南经济开发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依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大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C项正确; 拜占庭文化起源于东罗马帝国时期,排除A项;波斯帝国并未侵占东南亚地区,排除B项;《荷马史诗》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成就,波斯未能征服希腊,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由题干材料“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可知这一争论实质是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A项正确;材料是人口南迁对文化的影响不是经济重心对文化的影响,逻辑错误,排除B项;材料还涉及“北方新移民”,这部分人不一定是草原文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冲突不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可知,游牧民族生产力相对落后,因此在征服农耕民族后往往又被其先进文明所征服,C项正确;游牧民族军事优势并未丧失,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游牧民族的国家治理,排除B项;游牧民族征服了农耕世界,因此不存在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利,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得出宋代对人民的结束更放松,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排除A项;材料与地位的提高无关,也不能有效缓和矛盾,排除B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形成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印欧人迁移对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印度被征服居民的社会不平等,排除B项;据“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可知,其对希腊文化有一定影响,但并非最深远影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印欧人迁徙对迁入地区文明的影响,材料没有反映D项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依据材料“但他们在遥远的迁徙过程中却使用了美索不达米亚发明的车轮和金属冶炼技术……”,可以看出民族迁徙的过程中,促进了文明的传播,B项正确;“最早发明”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迁徙带来的文明传播,未涉及扩张,排除C项;“金属冶炼技术由印度人传播”,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印欧人最早驯化了马,并使用马拉战车,提升了其战斗力,因此能够进行大迁徙,D项正确;原始农业畜牧业最早产生在西亚等地区,排除A项;经济发达物资储备丰富不是印欧人的特点,排除B项;铁器最早是西亚发明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越南政府庆祝春节以及禁止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体现了其对于中华文化的扬弃,D项正确;禁止燃放烟花与饮食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化和传统风俗的关系,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双向”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可知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本民族的文明传播到欧亚地区,促使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C项正确;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排除A项;近代以后欧洲文化优势地位才逐步确立,排除B项;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周人被迫南下东迁,并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可见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B项正确;周朝并非印欧人建立,排除A项;周与商都是农耕文明,排除C项;华夏文明在印欧人的迁徙前就已经起源,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而非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雅利安人南下侵入印度……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吐火罗人……将小麦带入中国”可知,材料反映印欧人的迁移对中国和印度产生了重要影响,A项正确;“消极影响”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最为深远”表述绝对,排除C项;吐火罗人属于自然迁移不属于征服,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古埃及人的太阳历为古罗马儒略历提供了重要参考,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帝国被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等,实质上说明古代地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的落后,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后,全球化时代才逐步到来,排除C项;人类文明多样化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在中国西南四川盆地内的三星堆文化,“很有可能是从长江中游输入或仿制于长江中游的同类器”,说明当时可能存在跨区域文化交流,B项正确;三星堆文化文物造型与长江中游相似,不能说明长江中游是国家经济重心,排除A项;三星堆文化文物造型与长江中游相似,说明中国内部存在跨区域文化交流,并非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不能得出青铜器制造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据材料“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开始了一千多年的大迁徙,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国北方的匈奴也不断西迁。”并结合所学可知,游牧民族不断迁移的原因是逐水草而居,生存的需要,B项正确;游牧民族不断迁移是其民族的特点,而不是战争失败,排除A项;游牧民族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而不是气候变暖,排除C项;文化交流是游牧民族迁移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7.(1)两种情形: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陆上丝绸之路沿途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经济重心的南移;航海技术的进步;统治者对海上贸易的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答出4点即可)
【详解】情形:根据材料“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可知,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根据材料“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可知,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原因:根据材料“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可知,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根据材料“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可知,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根据材料“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可知,陆上丝绸之路沿途受气候、地形限制;根据材料“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可知,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至非洲东海岸”可知,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统治者对海上贸易的支持;根据材料“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8.示例:论题:中国古代民族迁徙因素具有复杂性。
阐述:古代民族的迁徙,从总体上来看,一种是举族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徙;另一种是一个的一部分由原居住地迁移到另一个地区。不论是举族迁徙还是部分迁徙,都有其一定的原因。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往往会引起游牧民族一部分的迁徙。物质环境的变别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民族迁徙的重要原因。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期,衣食无着、濒于死亡边缘的被迫扶老携幼向无灾或少灾地区迁徙。战乱往往是大规模民族迁徙的直接原因。两晋之际永嘉之流民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流民南迁和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的流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力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总之,民族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复杂的,但是民族迁徙的却推动了文化和经济的交融,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详解】本题为论述类题型。根据题型特点,首先,通过阅读材料,提炼材料中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论题,如:中国古代民族迁徙因素具有复杂性。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论题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如:古代民族的迁徙,从总体上来看,一种是举族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徙;另一种是一个的一部分由原居住地迁移到另一个地区。不论是举族迁徙还是部分迁徙,都有其一定的原因。以游物为主的少数民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往往会引起游牧民族一部分的迁徙。物质环境的变别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民族迁徙的重要原因。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期,衣食无着、濒于死亡边缘的被迫扶老携幼向无灾或少灾地区迁徙。战乱往往是大规模民族迁徙的直接原因。两晋之际永嘉之流民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流民南迁和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的流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力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最后,对论题进行总结,再次说明论题的正确性,如:总之,民族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复杂的,但是民族迁徙的却推动了文化和经济的交融,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此类题目,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试题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