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后习题(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后习题(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1 13:3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五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后习题--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古埃及哈特谢普苏特女王陵墓中有一幅壁画,描绘了大约公元前1450年女王船队满载了珠宝、工具等前往蓬特(今非洲索马里),后装满黄金、象牙等返回的情景。它表明古埃及( )
A.对外贸易历史十分悠久 B.海外贸易以农产品为主
C.在欧亚非从事中介贸易 D.成为地中海区域的霸主
2.印加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使用“萨帕·印卡”作为称衔,意思是“独一无二的君主”,他们在国内拥有无限权力,且被人们当作神一般来供养。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具有极权主义色彩 B.统一了南美宗教信仰 C.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
3.大津巴布韦遗址是非洲最大和最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遗址旁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这表明当时的大津巴布韦( )
A.农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水平 B.对外贸易较为发达
C.具有较高的经济、技术水平 D.是政治和经济中心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 )
A.岛的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 D.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5.从11世纪开始,南美印加部落逐渐兼并了附近的其他部落。他们从其征服地区学会了采石、加工和营造的工程技术。他们开山凿石,建造梯田,造就了先进的农业。1334年,印加帝国建立。印加帝国的崛起得益于( )
A.武力征服美洲 B.吸收各地文化
C.重视对外贸易 D.采取行省制度
6.在某一区域文化中,有一个神奇的事物——奇普。奇普常见的形式是将多根打结的绳子系在同一根横向绳索的下方,形成一组特定的排列(见如图)。奇普应来自( )
A.印加文明 B.玛雅文明 C.阿兹特克文明 D.古埃及文明
7.他们为了满足城市稠密人口对粮食的需要,在湖泊中建造了独特的“水上园地”,以扩大种植面积。岛城四面环水,市内河道纵横,景色富丽,殖民者为之倾倒,惊呼为“世界花园”。这里的“他们”是指( )
A.玛雅人 B.印加人 C.阿兹特克人 D.班图人
8.马里帝国的北方萨赫勒(干草原)地区的牧民从撒哈拉运来了食盐、皮革和牲畜,到南方萨瓦纳(西非稀树干草原区)等农业区换取谷物、纺织品和其他农产品。借此,撒哈拉、萨赫勒和萨瓦纳得以联系起来。这表明马里帝国( )
A.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B.经济重心位于北方的牧区
C.跨区域贸易取得较大发展 D.商人团体控制了国家命脉
9.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黄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署采石地点等。该遗址反映了( )
A.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中心 B.阿兹特克人国家丰富的宗教信仰
C.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地 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10.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一个长官,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管辖;以都城为中心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统一宗教信仰;利用战争广泛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这反映出印加帝国( )
A.利用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B.道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
C.国家治理能力领先世界水平 D.社会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11.阿兹特克帝国“三方联盟”指导向外扩张,但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贡,只划分了38个交税纳贡区,派遣收税官进行监督;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只是按时向“三方联盟”交税纳贡。这表明,“三方联盟”( )
A.是保障阿兹特克发展的军事联盟 B.促成阿兹特克建立了联邦制帝国
C.加强了阿兹特克帝国的政治联合 D.意味着阿兹特克是中央集权国家
12.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以“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但是,举世公认的中美洲玛雅文明并未掌握冶金术,南美洲印加文明尚未发现文字。由此可见( )
A.文明“三要素”说已完全失去参考的价值 B.中国在商代步入文明社会
C.文明内涵应凝聚世界各民族的多元价值 D.中南美洲文明是不存在的
13.对于“国家”的考古学标准,维尔·戈登·柴尔德提出的城市、金属和文字“三要素”说影响深远。但是,中美洲地区诸文明没有金属,南美印加文明没有文字。对此,合理的结论是( )
A.“三要素”说仅适用于亚欧地区 B.“三要素”说可以灵活运用
C.美洲一些文明尚未进入国家阶段 D.文明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
14.印加帝国每两省建立相互援助的对应关系。如某一省因干旱、冰雹、寒冻导致农作物减产,那么挂钩的省应马上拿出剩余产品,救济对方。当然,受灾省本身也有一些剩余产品,储藏在各省国库,受灾时,这些产品无疑要取出来应急。上述举措( )
A.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体现了救济手段多样化
15.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是小麦、粟的原产地 B.②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山羊
C.③地区是咖啡、玉米原产地 D.④地区最早栽培番茄和辣椒
二、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前三个单元编排和主要内容的初稿。现在要新增一课“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内容是“4一15世纪非洲出现的一系列国家,阿拉伯商人用印度、中国的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的玛雅、印加文明,在12一16世纪的鼎盛时期,这里的农业兴盛,培育了其他大陆没有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等,城市和交通建设比较完善”。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6世纪)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的文明产生和特点)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落)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5-15世纪)
第1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2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印度、日本等国情况)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15- 16世纪)
第1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和其他航路的开辟)
第2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人类第一次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的建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新增一课放入哪一单元作为第几课比较适合并阐述理由。(要求:明确说明新增一课作为第几单元的第几课:结合时间、内容和历史联系等方面综合阐述理由:观点正确,论述有据清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驯化物种时间、地点举隅
地区 单独 驯化物 最早可考的驯化时间
植物 动物
1.西南亚 小麦、豌豆、橄榄 绵羊、山羊 公元前8500年
2.中国 稻米、小米 猪、蚕 公元前7500年或更早
3.中美洲 玉米、豌豆、南瓜 火鸡 公元前3500年或更早
4.安第斯山脉和亚马孙地区 马铃薯、木薯 骆马、天竺鼠 公元前3500年或更早
5.美国东部 向日葵、藜菜 无 公元前2500年
6.萨赫勒(非洲中北部) 高粱、非洲米 珠鸡 公元前5000年或更早
7.热带西非 非洲山菜、油椰 无 公元前3000年或更早
8.埃塞俄比亚 咖啡、苔麸 无 ?
9.新几内亚 甘蔗、香蕉 无 公元前7000年
采借其他地区始祖作物之后在当地发展出的驯化物
10.西欧 罌粟、燕麦 无 公元前6000—前3500年
11.印度河流域 芝麻、茄子 印度牛 公元前7000年
12.埃及 西克莫无花果、油莎草 虎、猫 公元前6000年
(注:表中的问号代表该区域的农业发展可能也受其他地区的影响,或该地区已发展出农业,但不确定那里的作物种类)——整理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食物生产”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描绘了大约公元前1450年女王船队满载了珠宝、工具等前往蓬特(今非洲索马里),后装满黄金、象牙等返回的情景”可知,材料表明古埃及在约公元前1450年前往今非洲索马里进行贸易,说明古埃及对外贸易的时间较早,即对外贸易历史悠久,A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约公元前1450年时期古埃及女王载满珠宝、工具等前往非洲进行贸易,没有强调对外贸易以农产品为主,排除B项;材料内容只能说明古埃及对外贸易的时间较早,即历史悠久,没有体现古埃及从事中介贸易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埃及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没有强调古埃及成为地中海霸主,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依据材料“独一无二的君主”,“他们在国内拥有无限权力,且被人们当作神一般来供养”,可以看出印加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有着极权主义的色彩,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南美的宗教信仰状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印加帝国的极权色彩,并不能得出阶级矛盾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印加帝国的管理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津巴布韦遗址是非洲最大和最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遗址旁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这表明当时的大津巴布韦具有较高的经济、技术水平,C项正确;“农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水平”只符合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外贸易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据材料“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可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来解决人口增长导致造成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B项正确;阿兹特克人改造了岛屿,因此岛屿的众多,导致“浮动园地”出现的更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A项;C项是“浮动园地”出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人口增加才能推动“浮动园地”建造,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从11世纪开始,南美印加部落逐渐兼并了附近的其他部落。他们从其征服地区学会了采石、加工和营造的工程技术。他们开山凿石,建造梯田,造就了先进的农业。1334年,印加帝国建立”可知,印加帝国吸收其他部落文化,创造了灿烂的文明,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印加帝国的征服,排除A项;材料强调印加部落开山凿石和农业的发展,不属于对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印加帝国的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可知“奇普”是印加人用来结绳记事的一种方式,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要求,排除BC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建造了独特的‘水上园地’”可知,这是阿兹特克人的农业成就,C项正确;阿兹特克人创造了“水上园地”,与玛雅人、印加人和班图人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马里帝国北方萨赫勒(干草原)地区的牧民从撒哈拉运来了食盐、皮革和牲畜,到南方萨瓦纳(西非稀树干草原区)等农业区换取谷物、纺织品和其他农产品,不同区域之间环境不同,需求也不同,由此形成了物品的交换,贸易发展,跨区域贸易得到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说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只说明了区域的不同,排除A项;经济重心位于北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商人团体对于经济命脉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考查中古时期的美洲文明。根据材料“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署、采石地点等”,这是通过马丘比丘遗址对印第安人的建筑规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可知反映了印第安人高超的建城艺术,C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马丘比丘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阿兹特克的宗教区,并不能反映其宗教信仰丰富,排除B项;材料没有印加文明与玛雅文明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一个长官,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管辖;以都城为中心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可得出帝国的治理和建设发展的信息,反映了国家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文明发展水平较高,D项正确;浮动园地是美洲阿兹特克文明,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出道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出国家治理能力领先世界水平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考查美洲文明。材料指出,“‘三方联盟’指导向外扩张”“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员”,只是“派遣收税官进行监督”,“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要求他们按时“交税纳贡”,以满足阿兹特克帝国的军事扩张,A项正确。“三方联盟”没有促成阿兹特克建立联邦制帝国,“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排除B项;分析材料可知,“三方联盟”只是一个保障阿兹特克发展的军事联盟,而不是政治联盟,排除C项;“三方联盟”“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员”“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因而阿兹特克是中央集权国家不是从“三方联盟”体现出来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从材料中举世公认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可知,所谓文明“三要素”,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要兼顾其它古老文明的特点,文明内涵应凝聚各民族的多元价值,C项正确;文明“三要素”说法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商代的信息,且该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中南美洲文明是存在的,且是举世公认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于“国家”的考古学标准有城市、金属和文字,而美洲某些地区未能满足这三要素,这说明美洲一些文明尚未进入国家阶段,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三要素”说仅适用于亚欧地区,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三要素”说可以灵活运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文明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每两省即建立相互援助的对应关系,平时均储藏剩余产品,灾荒时用于自救和援助,有利于稳定印加帝国的社会秩序,C项正确;相互援助的两省,储藏的剩余产品用以自救和救济,不能直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储藏剩余产品用以自救和救济,不能说明古代印加扶贫制度完善,排除B项;相互援助的两省要自助和援助,不能说明印加帝国救济手段多样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④是美洲所在地,这里最早栽培番茄和辣椒等农作物,D项正确;①地区是中国,是粟的原产地,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地区,排除A项;②为地中海地区,而骆马是美洲最早驯化的,排除B项;③是非洲地区,而玉米原产地在美洲,排除C项。故选D项。
16.示例一作为第一单元第2课。
从历史分期年代上看,“古代非洲和美洲”都属于世界古代史的分期范畴。从新增一课的内容上看,主要讲述了非洲历史上出现的一系列早期国家,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的古代玛雅和印加文明,都是人类文明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之前,印第安文明独立发展并达到较高程度。从历史联系上看,第一单元
第1课的主题之一是人类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多元特点,但第1课主要讲述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6世纪四大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的文明产生和特点。把“古代非洲和美洲”安排在第2课中,既可以从时间上承接上一课,还可以进一步强调人类文明产生的多元特点,同时也有利于揭示人类早期文明的共同特点以及影响文明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因此,从时间、内容和历史联系来看,把新增的“古代非洲和美洲”作为第一单元第2课比较适合。
示例二将“古代非洲和美洲”放入第二单元第3课。
初稿的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叙述了5—15世纪的历史,空间范围涉及欧洲和亚洲,每一课具体介绍了西欧、俄罗斯、阿拉伯帝国、印度、日本等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情况。新增的“古代非洲和美洲”的时间段是4—16世纪,与第二单元的历史时段基本吻合。内容介绍的是非洲、美洲地区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也符合第二单元的内容。将“古代非洲和美洲”放入第二单元第3课,整个第二单元就可以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区域,更全面地呈现中古时期的世界历史,体现出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对人类历史发展都作出了独特贡献,也更能体现单元的主题。所以,将“古代非洲和美洲”放入第二单元第3课较为恰当。
示例三作为第三单元第1课。
从时间上看,“古代非洲和美洲”的时间段是4—16世纪,与自15世纪开始的“走向整体的世界”相衔接,自然顺畅。从内容上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主要内容是新航路的开辟及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这两个主要内容都离不开非洲和美洲,特别是美洲。非洲己被纳入世界贸易循环,美洲农业的兴盛,城市和交通建设,以及具有其他大陆没有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等,都可以被视为世界开始连成整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从历史联系上看,欧洲航海探险家在寻找新大陆的过程中,多次抵达非洲,深入非洲内地,展开殖民活动和贸易,这就为发现美洲后形成的三角贸易圈奠定了基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和其他航路的开辟,进一步把欧洲与非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连成一体。在此基础上,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总之,把“古代非洲和美洲”一课作为“走向整体的世界”的背景,放在第三单元第1课是适合的。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指出将新增一课放入哪一单元作为第几课比较适合并阐述理由,观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从历史年代先后、历史联系方面看,应该作为第一单元第2课;其次,结合相关史实,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6世纪四大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的文明产生和特点,把“古代非洲和美洲”安排在第2课中,既可以从时间上承接上一课,还可以进一步强调人类文明产生的多元特点,同时也有利于揭示人类早期文明的共同特点以及影响文明间差异的主要因素。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17.示例一:食物生产兴起的时间和模式存在地理差异。
农牧业主要起源于西亚、中国和中美洲。已经发展出农牧业的地区,农牧业出现的时间相距甚远,如东亚比美国东部早几千年。各地获取食物生产手段的过程不同,有些地区的人驯化当地的动植物,自行发展出农牧业,大部分地区则由农牧业的原生地引进农作物、牲口和农牧技术。如西欧是在西南亚的作物和牲畜传播过来后驯化出本地作物的。各地区驯化的植物、动物品种也各不相同。
总之,因为地理或生态屏障、人口密度、气候差异等因素可能对食物生产的进度与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了各地区食物生产兴起的差异性。
示例二:食物生产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类早期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增加了粮食供应,生活方式向定居过渡。
总之,通过驯化野生动植物而发展出的原始农业,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
其他论题:食物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食物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物种交流(引进)促进食物生产的扩展等也可。
【详解】依据材料“西南亚……小麦、豌豆、橄榄,绵羊、山羊”,“中国……稻米、小米,猪、蚕”,“中美洲”,“安第斯山脉和亚马孙地区”,“美国东部”,“萨赫勒(非洲中北部)”,得出论题食物生产兴起的时间和模式存在地理差异。列举农牧业在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同情况,不同特点,进行论述,得出结论因为地理或生态屏障、人口密度、气候差异等因素可能对食物生产的进度与方式产生影响。也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