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一节 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辩证统一的生物界
自然界中有花、草、树、木等植物,有虫、鱼、鸟、兽等动物,有伞状的蘑菇等真菌,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色彩缤纷、生机盎然。但是,在形形色色的生物背后,生物界在模式上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请思考:
1.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从进化角度分析产生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主题一 生物体既相似又相异
1.物种和生殖隔离
(1)物种是_________的基本单位,同种个体之间能_________
并产生___________的后代。
(2)生殖隔离: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_________,或者在交配
后不能产生___________的后代。生物分类互相交配有生育能力互相交配有生育能力2.物种相异性
(1)物种之间存在_________。
(2)200万种以上的物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
面都有各自的特点。生殖隔离结构、功能、行为、生活方式3.物种统一性从分子水平上分析: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之间存在统一
性,如所有生物只用一套基本的遗传密码从细胞水平分析:真菌、动植物之间的细胞结构相似从器官结构分析: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从个体水平分析: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在结构和功能上
具有统一性 【判一判】
(1)东北虎与华南虎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 )
【分析】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两者是同一物
种的两个亚种。
(2)马和驴杂交能产生骡子,说明马和驴是同一个物种。( )
【分析】马和驴产生的骡子没有生育能力,不能产生后代,所
以马和驴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两者不是同一物种。××1.分析物种的组成和形成特点
自然界中有许多的物种,每一个物种又可能包含许多的种群。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确定不同类群的生物是否是同一物种?
提示:看不同类群的生物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有,则是不同物种;若没有,则是同一物种。
(2)不同类群生物之间若存在性状差异就一定会发展成不同的物种吗?
提示:不一定。性状的差异必须达到产生生殖隔离的程度才能形成不同的物种。2.探究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原因
形形色色的生物界中有许许多多的生物,体现了生物界的多样性,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生物细胞多样性与同一生物不同细胞多样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两者是否相同?
提示:前者是遗传物质(DNA或基因)的不同,后者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从分子水平和进化角度分析生物多样性的成因。
提示:①从分子水平看,DNA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②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界的统一性
(1)生物界的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生命特点,如代谢、遗传、变异、进化、环境适应性等。
(2)生物界的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①物质基础:a.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是由相同类型的分子组成的,在分子层次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b.遗传信息的表达方式基本相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②结构基础:除病毒以外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其细胞结构也基本相同。
(3)所有生物在进化上具有共同的祖先。【典题训练】(2012·温州高二检测)下列观点符合生物统一性的是( )
A.动物、植物、真菌等生物在结构、功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有特点
B.人类和大猿的脑容量相差较大,人能直立行走,能用工具制造工具
C.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和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和功能各不相同
D.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
【解题指南】不同生物之间都具有差异性和统一性,体现统一性的内容必须描述其相似的特征。【解析】选D。动物、植物、真菌等生物在结构、功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有特点,说明了差异性,A项错误;人类和大猿的脑容量相差较大,人能直立行走,能用工具制造工具,说明了差异性,B项错误;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和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和功能各不相同,说明了差异性,C项错误;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说明了统一性,D项正确。【变式训练】下列可以成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具有统一性的证据的是( )
A.两者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B.都由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
C.都有线粒体,都能进行需氧呼吸
D.细胞中都有细胞壁结构
【解析】选B。真核生物具有细胞核、线粒体,而原核生物的核为拟核,无线粒体,因此,都不能作为二者统一性的依据。蛋白质和核酸是真、原核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统一性的证据。真核细胞有的具有细胞壁(如植物细胞),有的不具有细胞壁(如动物细胞),原核细胞多数具有细胞壁。主题二 进化论对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解释
1.特创论观点
(1)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是由_____分别创造的;
(2)它们是天生完美的,一经创造出来_____再发生改变;
(3)不同物种之间_____亲缘关系。上帝不会没有2.进化论观点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物种在_________等因素的作用下能
演变为另一个物种。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环境中,
可以发生___________来适应各自的环境;
(2)一个物种_____发展出多个物种,一种类型_____发展出多
种类型;
(3)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_________物种发展而来;
(4)整个生物界有一个_____由来,生物界既存在巨大的多样
性,又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的_______。自然选择不同的变化可以可以一个祖先共同统一性1.比较特创论和进化论的异同
结合有关特创论和进化论的内容,分析特创论和进化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提示:争论的焦点是生物之间是否有亲缘关系以及生物是否会发生性状改变。
①特创论观点:形形色色的生物是天生完美的,一经创造出来就不会再发生改变,不同物种之间没有亲缘关系;
②进化论观点:生物之间都具有亲缘关系且生物的性状是会发生改变的。2.尝试用进化论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原因
地球上现有生物200多万种,体现出生物界的多样性,在多样性的生物界内,许多生物还受统一的模式支配。请思考下列问题:
(1)试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提示: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漫长的进化。同一物种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化来适应各自的环境,性状发生改变后,就可能发展出多个物种,最终就可以进化产生足够多的生物种类。(2)分析生物界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因为它们都有共同的由来,又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分别发展进化形成多个适应各自环境的物种。比较特创论与进化论的异同【典题训练】1937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气候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的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对这一事实作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解题指南】明确本题的解答必须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只会让适应环境的个体存活,让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死亡,而不会诱发个体向适应环境的方向定向变异。
【解析】选C。三叶草产量提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环境淘汰,耐寒的个体适应环境,通过遗传,群体的耐寒性提高。【误区警示】生物不能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定向变异
(1)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环境对生物的变异无定向诱导作用,只是在生物发生了不定向的变异之后,环境对其进行了选择。课件28张PPT。第二节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一)艰难前行的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对整个生物进化的研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但当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后,许多人不能理解和接受。据说有位漂亮的贵妇曾经反诘达尔文:“像我这样的女人也是由又脏又丑的猴子进化来的吗?”达尔文微笑着说:“不,尊贵的女士,您是由一只漂亮的猴子进化来的”。请思考:
1.生物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应用进化论能解释所有生物学现象吗? 主题一 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1.进化性变化的前提条件
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存在_______的变异。
2.选择的类型
(1)人工选择:
①概念:人们根据_____的需要,在普遍存在变异的_________
中挑选出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并让它们_________。可遗传自己家养生物保留后代②过程:把某些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挑选出来,让它们保留后
代,把其他变异个体_______不让其_________。
③结果:经过连续数代的选择,人类所需要的_____被保存下
来,微小变异因此_____成为_________,从而培育出符合要求
的_______。
(2)自然选择:
①概念:_________以某种方式选择用以_________的过程。淘汰掉传留后代变异积累显著变异新品种环境条件繁殖后代②原因:
a.自然界中的生物个体之间普遍存在_____。
b.如果某些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___________,使具有不同
性状的个体之间在_______和_______上出现了差异。
③结果:经过长期的选择,_________被保存下来,产生出新
的___________。
3.进化的动力和机制
达尔文认为_________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变异存活和繁殖存活率繁殖率有利变异类型或物种自然选择【想一想】人工选择培育出的来亨鸡、苏丹鸡、丝毛鸡等新品种变异类型的出现,是在人工选择之前还是在人工选择的作用下产生的?
提示:变异发生在选择之前。变异是不定向的,在选择之前就产生多种变异类型,选择的作用只是从已有个体中进行挑选,不会诱发产生新的变异类型。1.分析环境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一般地说,干旱条件下培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干旱地区种植;湿地条件培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湿地种植。结合材料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环境在育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干旱条件下,具有耐旱性的作物能够适应环境而存活下来,缺乏耐旱性的植物因为缺水,不能存活而被淘汰;湿地条件下相似;由此可见,环境条件具有选择作用。(2)环境引起的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
的变化是否都可以遗传给后代?
提示:不一定;环境的变化如果没有造
成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思路分析】环境引起生物性状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环境变化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化通常是遗传物质的变化进而导致生物性状变化的结果;但也可能是单纯的性状改变,遗传物质并未改变;
(2)意义:若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则可能遗传给下一代;若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则性状不能遗传。2.分析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生存斗争对生物体都是不利的吗?
提示:不是;生存斗争对失败(死亡)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整个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它推动着生物的进化。
(2)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繁殖产生的大量变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②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使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保留下来,并不断积累,从而产生新的类型、新的物种。辨析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异同选择因素自然环境人选择对象自然界中生物家养生物选择目的生物的环境适应性满足人的需要选择手段生存斗争人工挑选进化速度十分缓慢较快选择结果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产生人类需要的新品种【典题训练】下列有关应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面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病菌对抗菌素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解题指南】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环境对生物的变异无定向诱导作用。
【解析】选D。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原理可知,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病菌中有少量个体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本身就存在着能够抵抗某种抗菌素的可遗传变异,当人们使用抗菌素后,抗菌素对病菌起到了选择作用,这种选择不能称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应是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的)。绝大多数没有抗药性的个体死亡,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遗传给后代,使后代亦具有了抗药特性。【变式训练】家鸡起源于原鸡,家鸡的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年产卵量仅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逐渐增多,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
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产卵量变多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发生定向变异【解析】选B。最初原鸡的产卵量有高低之分,是不定向的变异,家鸡产卵量高为有利变异,是人类对原鸡的不定向变异进行定向人工选择的结果。主题二 种群的变异性与基因频率的平衡与变化
1.基本概念基因型总个体数染色体上全部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所有等位基因总数2.遗传平衡定律
在一个大的_________的种群里,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在
没有迁移、_____、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___________。
3.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
_____、基因迁移、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选择。随机交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突变不发生变化突变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判一判】
(1)生物通过变异产生新的基因,这里的变异包括染色体变
异。( )
【分析】能产生新基因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不能
产生新基因。
(2)自然状态下的种群通常不处于遗传平衡状态。( )
【分析】自然状态下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中的种群的基因频率迟早是要发生变化的,即种群的进化是必
然的,但在较理想的自然状态下可以将某些种群近似看作遗传
平衡种群。×√1.分析种群变异性的特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对种群遗传组成的影响一样吗?试分析原因。
提示:两者都对种群遗传组成产生影响,但影响角度不一样。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丰富基因库,改变基因频率,从而影响种群的遗传组成;而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只能增加基因型的种类,以此来影响种群的遗传组成。2.探究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若一个种群中含有A和a一对等位基因,根据下列条件,计
算种群的基因频率。
①若已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数目分别为a1、
a2、a3,如何计算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
提示:A的基因频率= ×100%
= ×100%。
②若已知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1、P2、P3,如何计
算A的基因频率?
提示: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
=P1+1/2P2。③若已知基因型为XBXB、XBXb、XbXb、XBY和XbY的个体数分别为
a1、a2、a3、a4、a5,试求XB的基因频率。
提示:XB的基因频率= ×100%=
×100%。
(2)在遗传平衡的条件下,若p代表A的基因
频率,q代表a的基因频率,则AA、Aa、aa的
基因型频率分别是多少?
提示:因为p+q=1,则(p+q)2=p2+2pq+q2=1,
AA的基因型频率=p×p=p2,aa的基因型频率=q×q=q2,则Aa的
基因型频率=2pq。【精讲点拨】应用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1)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可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和均为1;
(2)基因组成为AA或aa的个体,其形成方式只有一种,即含相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相互结合,则AA或aa的概率均为两种基因频率的乘积;
(3)基因组成为Aa的个体,其形成方式有两种:一是含A的雌配子与含a的雄配子结合,概率为pq;二是含A的雄配子与含a的雌配子结合,概率也为pq;则Aa的总概率为2pq。计算基因频率的三种方法
(1)根据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某基因频率=(纯合子个数×2+杂合子个数)÷(总个数×2);
(2)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3)伴X遗传的基因频率计算:与非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计算的不同点在于女性含有2个X,男性只含有一个X,Y染色体上无相关的等位基因;例如Xb的基因频率=Xb/(XB+Xb)=(2XbXb+XBXb+XbY)/(2XX+XY)。【典题训练】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解析】选C。种群中,A基因频率=16%+1/2×(1-16%-36%)
=40%,a基因频率为6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随机交配
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
16%AA 16%AA,48%Aa 48%(1/4AA∶1/2Aa∶1/4aa)即
12%AA∶24%Aa∶12%aa。因此自交产生后代中AA频率=16%+
12%=28%,A基因频率=28%+1/2×24%=40%,因此自交后基
因型频率增大,基因频率不变。自交自交课件26张PPT。第二节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二)以假乱真的枯叶蝶
某日夜晚,某宾馆闯入一位“不速之客”,它看起来是“一片枯叶”,值班工作人员准备将其“清理”时,意外地发现这是一只不同寻常的飞蝶,叫枯叶蝶。这只飞蝶从前翅顶角至后翅臀角有连贯的、明显的深褐色纵线纹,纵纹两侧有几条斜线纹,极似叶脉。
请思考:
1.这种枯叶蝶与色彩艳丽的其他蝶类在躲避天敌时谁更有利?2.试分析枯叶蝶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主题一 自然选择导致适应
1.适应
是生物特有的一种现象,生命的_____和_____、行为、
_________有助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延续。
2.实例
在工业区森林中,树干和岩石呈现深暗颜色。灰色与黑色的桦
尺蠖蛾_________出现差异,_____蛾子逐渐取代了_____蛾
子。结构功能生活方式存活概率黑色灰色3.原因
4.意义
是一种_______进化,是由_________造成的。
5.自然选择的作用
不仅能保留_____变异,淘汰_____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
累起来。自然
选择 与___________的
等位基因频率 与_____________的
等位基因频率 逐代上升 逐代下降,
直到消失控制 环境相适应环境不相适应适应性自然选择有利不利【判一判】
(1)雪兔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
【分析】白色性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非环境促使生物产生
的适应性的定向变异。
(2)自然选择是导致生物适应的唯一因素。( )
【分析】自然选择可以定向的选择适应环境的生物体性状,是
导致生物适应性的唯一因素。×√1.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体的个体还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提示:自然选择作用于具有特定性状的个体,但是同一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交配产生后代的方式进行基因交流,因此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2.为何现存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生物适应是永恒的吗?
提示:因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凡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生存而被保留下来,即适者生存;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了,即不适者被淘汰;适应是相对的,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不是永恒的。因为环境永远在变,适应环境的性状也相应的在改变,而由于遗传的世代连续性,生物的性状是相对稳定的。【思路分析】自然选择的世代连续性和相对变化性
(1)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定向的生物变异只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生活的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自然选择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世代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都表现为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2)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样是必然的,经过一定时间的变化后,原有的性状可能就不再适应变化后的环境,适应环境的生物体的优良性状需要重新进行选择。【典题训练】如图所示,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
C.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适应的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解题指南】明确个体之间本来就存在性状上的差异,自然选择不能诱导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但可通过选择使生物体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定向进化。【解析】选D。不同个体之间产生不同变异,使得个体之间存在许多差异,A项正确;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B项正确;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环境适应性性状的个体较易通过生存斗争存活下来,C项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性状的环境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使生物体向更加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的结果,而非向着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D项错误。【变式训练】用自然选择导致适应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解析】选C。长颈鹿的长颈是生物变异产生的性状,并非其努力吃树叶牵拉的结果,A项错误;北极熊的白色是不定向变异后,定向选择的结果,B项错误;野兔与鹰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项正确;抗药性的产生不是农药诱导的结果,农药仅仅起了选择作用,D项错误。主题二 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形成
1.异地的物种形成
(1)起因:一个初始种群,因_________因素(例如地理障碍)而
分隔成两个种群,由于它们所处的_________不同,自然选择
所_____的和_____的_______不同,两个种群的_________出现
差异。
(2)经过:因两个种群彼此处于隔离状态而不能进行_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间的_________积累,最后达到种群间完
全的_________。环境隔离环境条件保留淘汰基因型遗传组成基因交流遗传差异生殖隔离(3)过程图示:
(4)结果:产生了能够_____新环境的_______。适应新物种2.同地的物种形成
(1)人工条件下:用_________处理植株的分生组织,形成多倍
体。
(2)自然条件下:二倍体植物在异常情况下形成的雌雄二倍体
配子融合后形成___________能发育为成熟植株,并借助
_________来繁殖。
(3)结论:形成的新的四倍体植物相对于二倍体亲本,是一个
新的_____。秋水仙素四倍体合子自花授粉物种1.分析异地物种形成过程
(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异地物种形成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大量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自然选择在异地物种形成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自然选择淘汰了不利变异,使有利变异逐渐积累,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2.分析同地物种的形成过程
结合三倍体植物的形成过程分析下列问题:
(1)引起同地物种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引起同地物种形成的主要是环境因素,如低温、秋水仙素等。
(2)如何判断同地物种的形成?
提示:两个物种之间出现生殖隔离。辨析异地与同地物种形成的异同 【典题训练】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障碍,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障碍,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题指南】明确地理障碍与生殖隔离在物种形成中作用的异同。物种形成一般要经过地理障碍,但地理障碍不一定导致物种形成;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所有物种的形成必然以产生生殖隔离为前提。【解析】选B。a通过地理障碍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b和d有地理障碍,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了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障碍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错。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 【规律方法】辨析地理障碍与生殖隔离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