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的画面。
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述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
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的画面。
2.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述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提问导入:学了本单元的课文,大家对“读文章,想画面”有了哪些阅读体验和收获?
预设1: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情景之美。读《观潮》“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时,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预设2:读《走月亮》“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时,我仿佛听到夜虫欢唱、夜鸟拍打翅膀、水花起落的声音;闻到水果的甜香。
预设3:读《现代诗二首》“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时,我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想象着鸟儿驮着夕阳归巢,夕阳染红芦苇的美景;想象蓝天下,花牛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活动,不知不觉就读懂了这两首诗。
预设4:读《繁星》“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时,我仿佛看到了繁星满天的景象,感受到星星温柔的光芒,就像母亲给予的温暖一样。
过渡:看来大家对“读文章,想画面”都有了真切的阅读感受,我们来读读“交流平台”, 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总结方法。
同学一:我能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如读《观潮》,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样子。
预设1:读《观潮》的时候我也和这个同学一样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的样子。(板书:见其形)
同学二:我还能想象文章中描写的声音。如读《走月亮》,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预设2:读《走月亮》,想着自己曾经听过的溪流声和在草地里听到过的虫鸣声,就能像这个同学一样,读着文字,耳边仿佛就听到了声音。(板书:听其声)
同学三:读文章,我还能“闻”到味道……
预设3:说到闻到味道,读《走月亮》中描写果园的那段话时,我仿佛闻到了水果的香味。(板书:闻其味)
引导:除了看、听、闻,你们读文章的时候还能感觉到什么呢?
预设:还能品尝到味道,有时书上描写到食物味道的时候,我也好像品尝到了;还能体会触觉,比如读到大熊猫毛茸茸的,我想起我们家的狗,摸上去也是毛茸茸的,就能体会触摸到大熊猫的毛茸茸的感觉。(板书:尝其味 触其感)
小结:读文章时,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想象画面,能帮助我们理解文意,也是一种享受阅读的好方法。
3.练习:读下面的文段,你想象到了哪些画面呢?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选自朱自清的《春》
预设:我仿佛感觉到春风轻柔地拂过脸颊。
预设:春风吹拂下,我仿佛闻到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淡淡的花香。
预设:我仿佛看到鸟儿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牧童骑在牛背上。
预设:我仿佛听到鸟儿唧唧喳喳的叫声、牧童在牛背上吹出的笛声。
设计意图: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学生自己读这八个词语,把词语读正确。教师指名朗读,纠正读音。提示带拼音的字的读音,尤其是“悄”(qiǎo) 的读音。
luó xuān lóng chè xiāo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qiǎo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2.学生再读词语,说说两排词语的异同。
预设:
同:都是形容声音的四字词语。
异:第一排词语形容声音大,描写宏大场面;第二排词语形容声音小甚至没有声音,描写安静场合。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小组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什么?读这些词语时,你想象到怎么样的画面?
(1)词语意思。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锣鼓喧天: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表示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
(2)想象画面。
点拨:读到xxx这个词语,我想到了……
预设1:读到“响彻云霄”这个词语,我仿佛看到了“神舟飞船”发射升空的场景,随着倒计时结束,只听一声巨响,火箭直入云霄!人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预设2:上面的一组词语突出的是声音大,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节日里大街上的景象,我想这样描绘:元宵节到了,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有舞狮子的,扭秧歌的,猜灯谜的,歌舞声震耳欲聋。烟花腾空飞起,精彩绽放,人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预设3:读到“鸦雀无声”这个词语,我想到了一次期末考试。监考老师端坐在讲台上,同学们奋笔疾书,教室里一片安静,只听得到自己“咚咚咚”的心跳声和“沙沙沙”的写字声。
预设4:下面的一组词语正好相反,描写的是很安静,甚至没有声音的场面。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静寂的月夜,我觉得可以这样描绘:太阳落下了,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悄无声息地升起来了,星星在低声细语地交谈着。空旷的原野鸦雀无声,偶尔传来一两声响动,想必是蛐蛐在窃窃私语。
小结:读词语时,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画面会更立体,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
4.你还知道其他形容声音的词语吗?读这些词语时,你想象到怎么样的画面?
预设:
①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读到“声如洪钟”这个词语,我想到了一次演讲比赛。参赛选手们站在演讲台上激情四射地讲述自己准备好的内容,赛场上回荡着他们高昂的声音。
②掌声雷动:指鼓掌的声音像打雷一样震动全场。
读到“掌声雷动”这个词语,我想到了一次运动会上我获得了长跑比赛的冠军时,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鼓掌,全场沸腾的画面。
③絮絮低语:连续不断地低声说话。
读到“絮絮低语”这个词语,我想到一个周一的早上,课代表收作业时我突然发现作业找不到了。我一边翻找着书包,一边不停地小声嘀咕:“作业能去哪儿呢?我写完了啊!”
④声若蚊蝇:指说话声音像蚊子苍蝇飞时发出的声音一样小,一样细微。形容声音很小。
读到“声若蚊蝇”这个词语,我想到了一次考试成绩下发后的场景。我那次没有考好,妈妈问我成绩时,我心虚地小声说着,怕妈妈批评我。
设计意图:根据词语想象画面,通过交流的方式巩固想象画面的方法。拓展形容声音的词语进行积累,同时巩固想象画面的方法,达到深入理解词语的效果。
(二)第二题
1.学生读左、右两部分的词语,说说有什么发现。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
预设:左边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右边加点词语都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第一行是表示时间短的词语,第二行比第一行时间略长。
2.教师示范用右边的一两个词语,描述左边的一个事物。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点燃了烟花。忽然“砰”的一声,一束烟花飞上了天。紧接着,“啪”的一声,天空中顿时开出了一朵五颜六色的花。
3.点拨:用这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述事物,要突出事物和与其相关的事物在短时间内情态、行为等的变化,可以通过看、听、闻等多角度描绘。
4.以“风”为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引导:风吹过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为了让画面更生动形象,用上“霎时”“顿时”等表示时间很短的词。
预设:起风了!顿时,寂静的果园热闹起来了!树枝在风中摇摆,叶子“沙沙沙”唱起歌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果香弥漫在空中。一会儿工夫,一群小朋友被吸引着从远处跑来。
5.学生自主选择左边的一个事物,把想象到的画面和同桌交流,然后写下来。
点拨:我选择的事物是xx,加点词语是xx,我想这样描述……
6.自己想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绘它,再写下来。
预设:云朵、大海……
①天空中的云朵真是千变万化。这会儿还像一团香甜的棉花糖,霎时就变成了一只跃出水面的海豚,过了一会儿,海豚变成了一艘大海轮,航行在无边的大海上。
②风平浪静的大海犹如一块硕大无比的镜子,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在海风的呼啸声中,汹涌的海浪向海岸袭来。过了一会儿,大海再次沉睡。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写出画面感。同时进行拓展练习,巩固想象画面感的方法,学以致用。
三、布置作业
1.阅读一篇写景文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预习古诗《鹿柴》。
1《语文园地一》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
2.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教学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教学过程】
一、书写提示
1.导入: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能写一手好字,就是人生的第一张名片。
2.引导:观察教材中的书写范例,结合右边的书写提示,想一想把一段话写美观的要点有哪些?
预设:
(1)字的大小基本一致。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3.教师示范书写,强调书写要点。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书写前教师提示:正确握笔,坐姿端正,保持“三个一”(眼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距离, 手指握笔处离笔尖一寸,胸口离桌子边缘一拳)。
4.展示评价:在巡视中找出“狂草”“蝌蚪文”“外星文”等几种不规范的书写进行展示 评价。
5.小结: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设计意图:整行书写时,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引导学生养成提笔练字的良好习惯。
二、日积月累
(一)《鹿柴》
导入:唐朝有位诗人,因擅长写山水诗而著名。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赞誉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谁呢?他就是王维。
1.知人论世。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代表作品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写作背景: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wǎng)川别业。辋川有胜景二十处,鹿柴是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2.听读古诗,借助拼音,读通古诗。
zhài
鹿柴
wéi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fǎn tái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结合插图和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注释
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但:却。
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2)诗歌大意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4.再次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幽静。
引导:诗歌在你面前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1:空旷的山谷里,我仿佛听到有人在说话。
预设2:我仿佛看到夕阳返照进深林里,又照在青苔上。
5.熟读至背诵。
过渡:同学们,王维写过很多“诗中有画”的名篇,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欣赏他的另一篇佳作——《竹里馆》吧!
(二)《竹里馆》
1.写作背景:《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来抒发寂寞的情怀。
2.听读古诗,借助拼音,读通古诗。
竹里馆
【唐】王维
huáng xiào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结合插图和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2)诗歌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4.再次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清幽宁静和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引导:诗歌在你面前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1:我仿佛看到诗人一个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听到他弹奏的琴声、发出的长啸声。
预设2:我仿佛看到皎洁的月光照耀在诗人身上,他很享受这种独处的时光。
5.熟读至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鹿柴》。
2.熟读《竹里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