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一、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防卫功能
1.构成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_________第一道防线
体内非特异性反应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第三道防线体表屏障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2.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物理屏障血浆蛋白黏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浆蛋白二、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1.免疫应答:
(1)含义:人体___________针对___________发生的特异性反应。
(2)种类:_________和_________。第三道防线特定病原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3)淋巴细胞:胸腺细胞免疫2.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
(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①成分:_______。
②分布:人体所有细胞的_______上。
③特点:具有___________。糖蛋白细胞膜个体特异性(2)识别过程:抗原—MHC复合体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上相应的受体3.细胞免疫:
(1)作用:直接对抗_____________的细胞和癌细胞,此外也对
抗_________的异体细胞。
(2)过程:被病原体感染移植器官辅助性T淋巴细胞蛋白质细胞毒性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MHC复合体活化的辅助性4.体液免疫:
(1)抗体。
①产生的细胞:__________。
②化学成分:_______。
③特点: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_______________。
④功能:对抗细胞外的_____________。
a.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_________的能力。
b.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
c.使一些抗原_____而被_________吞噬。效应B细胞蛋白质与一种抗原匹配病原体与毒素寄主细胞凝聚巨噬细胞(2)体液免疫过程: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致敏B淋巴细胞效应B细胞抗体巨噬细胞5.免疫接种:
(1)概念:以诱发机体_________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
的方法。
(2)疫苗种类:_____________、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
_____________。
(3)人工免疫方式。
①主动免疫:注射或口服_____使机体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如接种牛痘。
②被动免疫: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_____________而获得免疫力,如接种抗破伤风抗体。免疫应答灭活的微生物减毒的微生物疫苗抗体(抗血清)1.判断正误:
(1)巨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T淋巴细胞既可参与体液免疫,又可参与细胞免疫。 ( )
(2)B淋巴细胞与抗原结合后就开始克隆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
和记忆B细胞。 ( )
【分析】B淋巴细胞与抗原结合后,在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的刺激下,开始克隆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3)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来自淋巴干细胞,它们分化、成
熟场所也相同。 ( )
【分析】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来自淋巴干细胞,T淋巴细胞
在胸腺中成熟,B淋巴细胞在腔上囊和骨髓中成熟。
(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相互独立,互不相关。 ( )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特异性免疫。
(5)注射免疫针剂可在人体不发病的情况下获得免疫力。( )××√2.问题思考:
(1)人体表面的角质层属于哪一防线?皮肤受伤后形成的脓液的成分是什么?
提示:角质层由死细胞组成,属于第一道防线;脓液是由死亡白细胞、坏死组织、坏死细胞、死细菌和活的白细胞结合形成的黄色黏稠液体。
(2)器官移植后为什么要长期服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药物?
提示:器官移植能引起机体内的细胞免疫反应,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攻击移植器官,导致细胞坏死,所以要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以抑制排斥反应的发生。一、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1.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油脂腺分泌的油脂。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其分化形成的巨噬细胞)。(3)第三道防线:即人体特异性免疫。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警示钟】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认识误区
(1)不能认为巨噬细胞只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虽然巨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但它同时也参与了特异性免疫。
(2)不能认为唾液、泪液、胃液中均具有杀菌物质,就属于第二道防线,实际上由于它们分泌到内环境外,故属于第一道防线。【学而后思】
(1)T淋巴细胞缺陷的小鼠,对特异性免疫有何影响?
提示:T淋巴细胞缺陷的小鼠,不能产生细胞免疫,也不能产生白细胞介素-2刺激B淋巴细胞克隆分化,体液免疫被削弱。
(2)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容易被病菌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典例训练1】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
(1)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 (至少答出两个)。下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表示免疫分子。(2)以下不属于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是 。
A.抗体 B.汗液 C.口腔黏膜 D.胃酸
(3)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第三道防线与第一、二道防线之间有什么关系?【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第一道防线的组成;
(2)明确第一、第二道防线与第三道防线之间的关系。【解析】(1)免疫器官指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主要包括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2)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指皮肤、黏膜。汗液、胃酸属于皮肤、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一道防线。
(3)细胞①为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
(4)第三道防线是建立在第一、第二道防线的基础上的,同时第三道防线增强了第二道防线的免疫作用。答案:(1)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至少答出两个)
(2)A (3)非特异性
(4)第三道防线是建立在第一、第二道防线的基础上的,同时第三道防线增强了第二道防线的免疫作用。【变式备选1】(2013·宁波高二检测)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巨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抗体抵抗天花病毒、溶菌酶杀死细菌属于特异性免疫
D.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白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解析】选C。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通过皮肤、黏膜、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吞噬细胞等构成第一、二道防线,有效地抵御了进入机体的各种病原体或其他有害、异体物质,对机体起到重要保护作用。但是,对一些致病能力强的抗原,还有赖于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免疫作用予以消灭。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比较
1.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不同:
(1)起主要作用的细胞不同:
(2)作用对象不同:(3)作用方式不同。
①抗体三种作用结果:
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寄主细胞的能力
体液免疫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
使一些抗原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
②细胞免疫的两种作用方式。
a.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克隆分化。
b.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并消灭之。2.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联系:
二者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
(1)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2)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学而后思】
(1)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会分化出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B细胞。
(2)根据免疫的结果如何区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提示: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免疫引起两种物质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等,则为体液免疫。【典例训练2】下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
B.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
C.图中d为抗体,且能分布到血液或内环境中起作用
D.若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只经过细胞免疫就可以杀死病毒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图中的“激活的B淋巴细胞”,说明该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解析】选D。a为B淋巴细胞,b为记忆B细胞,c为效应B细胞,d为抗体;该过程是体液免疫,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会被记忆B细胞识别,记忆B细胞大量克隆分化出效应B细胞;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组织液及细胞外分泌液中;流感病毒侵入人体会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二者共同作用杀死流感病毒。【互动探究】
(1)参与d合成和运输的细胞器有哪些?
提示: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
(2)人体免疫过程中c细胞的来源有哪些?
提示: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分化。【方法规律】几种免疫细胞功能的总结
(1)B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巨噬细胞虽然也能识别抗原,但不具备特异性,而效应B细胞则不能识别抗原。
(2)同一生物体内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不同,但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因为它们来自同一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变式备选2】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种抗原只能与一种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
B.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多种蛋白质共同作用于抗原
C.记忆B细胞能够产生大量抗体
D.细菌外毒素进入人体,需要有特异性抗毒素与它结合,才能使它丧失毒性【解析】选D。一种抗原只能与一种特定的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作用于靶细胞,多种蛋白质不能直接作用于抗原,其作用是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克隆分化;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细菌外毒素进入人体,人体产生特异性抗毒素与它结合,能使它丧失毒性。有关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分析类题目
【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大多数病毒进入人体内经过 细胞的摄取和处理,使抗原决定簇暴露于抗原的表面,并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分泌 。
(2)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不易患病,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种病毒含有 (填“1种”或“2种”)核酸。【审题——抓准信息·快速推断】【答题——规范答案·警示失误】
(1)巨噬 白细胞介素-2
错答:第二空答成“抗体”。
错因:混淆辅助性T细胞与效应B细胞的功能,错误地认为“辅助性T细胞产生抗体”。
(2)当记忆细胞受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刺激后,迅速克隆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清除病毒
要点:只要回答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再次进入机体时,能迅速分泌大量抗体”即可。
(3)1种1.(基础理论辨析题)下列细胞中参与细胞免疫的有( );参与体液免疫的有( )
A.巨噬细胞 B.辅助性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记忆细胞
E.效应B细胞 F.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解析】选A、B、D、F;A、B、C、D、E。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病原体经巨噬细胞处理,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刺激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克隆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巨噬细胞处理抗原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刺激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2.当人患了病毒性感冒,说明感冒病毒已突破了人体的几道防线 ( )
A.一道 B.两道 C.三道 D.四道
【解析】选B。当人患了病毒性感冒并表现出相应症状时,说明感冒病毒已突破了人体的两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就会发挥作用。3.(2013·四川高考)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
A.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
C.浆细胞(效应B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淋巴)细胞增殖(克隆)分化形成记忆细胞【解析】选C。病毒侵入人体后,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并分解抗原分子,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刺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同时激活相应的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产生多种蛋白质促使细胞毒性T细胞克隆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促进B淋巴细胞克隆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4.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是 ( )
A.都能产生抗体
B.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都能产生效应B细胞
D.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解析】选D。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中起作用的主要免疫细胞是T细胞,其在胸腺中成熟,受到抗原刺激后可以克隆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体液免疫中起作用的主要免疫细胞是B细胞,其在骨髓和腔上囊中成熟,受到抗原刺激后可以克隆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并分泌抗体,也可以产生记忆细胞。5.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和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 、 、 。人体的胰岛细胞中 (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 细胞在白细胞介素-2的作用下克隆分化形成的 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 细胞可以快速克隆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 (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3)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
A.致敏B淋巴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B细胞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解析】(1)蛋白质的合成中核糖体将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内质网对合成的多肽进行加工,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浓缩、转运并分泌到细胞外;人体细胞中所有的体细胞都是通过受精卵有丝分裂获得的,因此胰岛细胞中也含有该基因。
(2)体液免疫中,抗原经过巨噬细胞的处理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将分泌白细胞介素-2作用于B细胞,B细胞接受刺激克隆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杀灭抗原;当机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记忆B细胞迅速克隆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的量大而且迅速。(3)当病原体侵入细胞后,依靠细胞免疫参与免疫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并与含有该病原体的靶细胞接触,导致其裂解。
答案:(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2)B 效应B 记忆B 特异性
(3)D课件40张PPT。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一、过敏反应(变态反应)和免疫系统功能减退
1.过敏反应的过程:
致敏原:能引发_________的物质,如花粉、青霉素、蜂毒等
过敏反应:对某种物质产生强烈_________的现象,分_______
和_______过敏反应免疫应答速发型迟发型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B淋巴细胞HIV异物二、艾滋病
1.艾滋病:英文缩写AIDS,全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
感染HIV引起的。
2.传播途径:
(1)性接触。
(2)血液传播:通过输血、_________或共用注射器针头而传播。
(3)母婴传播:感染了HIV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或_____将病毒
传给婴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血液制品哺乳3.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辅助性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DNA4.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1)危害:_________严重衰退;易_______且无法控制;往往身
体消瘦,也可能出现痴呆;预期寿命_________年。
(2)预防措施:洁身自爱;输血严格检查,严格消毒;_____毒品;
避免_________,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免疫功能被感染只有1~3远离母婴传播1.判断正误:
(1)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反应,人体一旦接触致敏原就能引起过
敏反应。 ( )
【分析】人体第一次接触致敏原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当第二次接触同一致敏原时会引起过敏反应。×(2)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的成分是一样的。( )
(3)HIV只侵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 ( )
【分析】HIV可侵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脑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4)蚊虫可以传播HIV。 ( )
【分析】HIV不能通过昆虫传播。
(5)感染HIV后人体会迅速发病。 ( )
【分析】感染HIV以后,一般要经过8~10年的潜伏期。√×××2.问题思考:
(1)病人注射青霉素前,都要进行皮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检测病人是否对青霉素过敏。
(2)艾滋病患者免疫能力极低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HIV数量增加导致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一、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的比较及过敏反应机理
1.抗体的比较:2.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学而后思】
(1)致敏原是抗原吗?
提示:是。致敏原能够引起体液免疫。
(2)有人接触了某些花粉而引起皮肤荨麻疹,试分析他在第一次接触该花粉时会不会出现这种症状。
提示:不会。该症状是过敏反应引起的,只有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致敏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所以他在第一次接触该花粉时不会出现相应症状。【典例训练1】(2013·重庆高考)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点:
(1)过敏反应是第二次接触同一致敏原才引起的反应。
(2)浆细胞(效应B细胞)的生理作用。【解析】选B。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致敏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项错误;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浆细胞(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是由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变式备选1】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和过敏反应中的抗体的区别表现在 ( )
①作用的机理和方式 ②分布位置
③作用的结果 ④化学本质
⑤所产生的细胞 ⑥作用对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解析】选C。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和过敏反应中的抗体都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化学本质都是球蛋白,它们的作用机理和方式也相同,都是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引起免疫反应。它们的区别在于分布位置、作用对象和作用结果不同。二、艾滋病病毒(HIV)
1.遗传物质:RNA。
2.信息表达:
此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翻译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核糖体。3.艾滋病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的过程:4.艾滋病的致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形成互补的DNA并整合到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DNA中,从而复制出新的HIV,导致辅助性T淋巴细胞被破坏,从而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严重衰退。【学而后思】
(1)艾滋病病毒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侵入机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哪些?
提示:寄生。侵入机体后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艾滋病疫苗为何不易研制?
提示:HIV是RNA病毒,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易变异,导致HIV变异类型多。【典例训练2】西班牙科学家表示,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艾滋病疫苗MVA—B,该疫苗以天花疫苗为主体,添加了没有复制能力的HIV基因,它能够降低HIV对人体的危害。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MVA—B作为抗体可消灭入侵的HIV
B.疫苗中的HIV基因有助于人体免疫系统对HIV的识别
C.HIV只侵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因此艾滋病患者仍然保持完整的体液免疫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HIV在人体内大量繁殖,使细胞裂解而死亡【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MVA—B的功能——疫苗;
(2)艾滋病病人的真正死因。
【解析】选B。MVA—B疫苗以天花疫苗为主体,并添加了没有复制能力的HIV基因,属于抗原,而不是作为抗体消灭HIV。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不仅参与细胞免疫,还参与体液免疫,辅助性T淋巴细胞遭破坏,体液免疫就不能保持完整。HIV本身不会引起患者死亡。【方法规律】HIV与免疫功能减退的关系总结
(1)AIDS是HIV侵入人体后,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破坏的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
(2)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破坏免疫系统,导致人体抵抗力过低,从而死于感染的其他疾病。【变式备选2】(2013·全国卷)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HIV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
【解析】选D。HIV是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大量增殖,A错误;HIV不含有核糖体,B错误;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C错误;HIV通过体液传播,所以在患者的血液中能够检出HIV,D正确。1.(基础理论辨析题)下列叙述中属于描述过敏反应的是( );属于描述免疫缺乏病的是( )
A.免疫过强引起的疾病
B.先天性缺乏B淋巴细胞
C.由致敏原引起的
D.有迟发型和速发型
E.感染HIV引起的疾病
F.破坏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解析】选A、C、D;B、E、F。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由致敏原引起,有两种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先天性缺乏B淋巴细胞,导致先天性免疫缺乏病。HIV侵染T淋巴细胞,破坏人体的第三道防线。2.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解析】选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致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免疫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过敏反应主要与B细胞有关。3.人体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不同是 ( )
A.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并分布于血液中
B.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并分布于细胞表面
C.由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作用于抗原
D.由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作用于靶细胞
【解析】选B。过敏反应也产生抗体,但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而不是分布于血液中。4.能够使人产生病理反应的是 ( )
A.血清中的抗体
B.皮肤细胞上的抗体
C.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
D.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解析】选B。体液免疫中抗体的作用是清除抗原,而皮肤细胞上吸附的抗体不是清除致敏原,而是与致敏原作用发生过敏反应。病理反应应该是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反应,血清中的抗体清除抗原是一种免疫反应;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是能够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克隆分化的物质;皮肤细胞上的抗体是致敏原进入体内后形成并吸附的,当机体再次受相同致敏原刺激时,可产生湿疹、麻疹等病理反应。5.下列关于艾滋病病原体、传播途径及其危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病原体是HIV,可通过与病毒携带者握手、共用餐具和被褥等方式感染
B.它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B淋巴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C.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营寄生生活的无细胞结构、无独立代谢能力的病毒
D.人体由于对艾滋病病原体无免疫力,所以很容易被感染而发病,并最终死亡【解析】选C。艾滋病有三种传播方式: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握手、共用餐具等方式不会传播艾滋病。HIV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其他疾病而死亡,并非人体对HIV无免疫力。HIV是RNA病毒,无细胞结构,无独立代谢能力,营寄生生活,离开宿主不能存活。6.艾滋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导致艾滋病的HIV是一种RNA病毒,它攻击人类的辅助性T细胞,导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使患者死于广泛感染。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A.细胞免疫能力下降
B.体液免疫能力下降
C.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均下降
D.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影响不大【解析】选C。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致敏B淋巴细胞的克隆分化,所以艾滋病病毒攻击人类辅助性T细胞后,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7.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乏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如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1)HIV最初侵入人体的时期(A阶段)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染后的B阶段,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IV侵入人体后,其表面的衣壳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辅助性T细胞在人体免疫过程中具有____________ 等作用,所以艾滋病患者如不进行治疗,感染HIV后大约能生
存_______年。(5)我国已经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任重而道远。我国自主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经顺利完成Ⅰ期临床试验,且达到国际同类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病毒本身缺乏繁殖所需的原料、能量和酶,将病毒置于细胞外,该病毒不能繁殖
B.在我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性传播,注射艾滋病疫苗后还有可能感染该病
C.HIV进入人体后,攻击人的辅助性T细胞,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
D.注射艾滋病疫苗后,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解析】本题考查艾滋病的致病机理、防治措施、免疫学的有关知识。侵入人体的病毒或注射的疫苗都可以作为抗原,引发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使抗原减少。当人体不能全部清除HIV时,HIV大量繁殖起来,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受损,最后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患者死于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综合感染;注射疫苗后发生免疫反应的过程中淋巴细胞会迅速克隆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因此细胞周期变短。答案:(1)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2)辅助性T细胞被破坏,浓度降低,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3)抗原
(4)识别抗原,分泌白细胞介素-2 9
(5)D课件17张PPT。阶段复习课
第三章答案:A:过敏反应 B:免疫接种 C:第二道防线 D:特异性免疫 E:体液免疫一、免疫细胞
1.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2.胸腺与骨髓在免疫上的功能:
(1)切除胸腺——T淋巴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2)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
(3)若两者都遭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并未恢复。3.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特别提醒】
(1)记忆细胞寿命长,若发现同样的抗原入侵时,可以快速克隆分化,预防接种的原理就在于此。
(2)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中DNA(基因)相同但mRNA和蛋白质不同,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强化训练】
1.(2013·瑞安高二检测)巨噬细胞不参与 ( )
A.非特异性免疫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合成并分泌抗体
【解析】选D。巨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2.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和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a、b、c三类细胞才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淋巴细胞直接分化形成
C.①和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解析】选C。由题图信息可推出,a、b、c、d分别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效应B细胞,其中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除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外,记忆细胞也能识别抗原。记忆B细胞再次接受同一种抗原刺激后,也能分化成产生抗体的效应B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别由淋巴干细胞在骨髓(和腔上囊)和胸腺中分化、发育而成,暂时处于不增殖状态,在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继续克隆分化。c、d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的,两者的DNA相同,其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二、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的关系
1.记忆细胞能克隆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寿命长,对抗原敏感,能记住入侵抗原的特点,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的能力,如天花、麻疹等的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2.二次免疫反应是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做出反应,克隆分化产生新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很快消灭抗原的过程。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快,也比初次免疫反应强。在体液免疫过程中通过下图可以看出初次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的浓度变化。【强化训练】
3.下图表示人患某病毒性疾病时,感染和免疫发生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下列对免疫发生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初次感染病毒后,白细胞介素-2在使疾病痊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初次感染病毒后,机体只是通过细胞免疫使疾病痊愈
C.二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记忆细胞被激活,产生了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结果
D.二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选B。从图中各曲线变化可以看出,初次感染病毒后,机体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产生免疫反应的,但体液免疫(通过抗体的曲线变化分析)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