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备课】2013-2014学年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章 生态系统(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榜备课】2013-2014学年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章 生态系统(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4-19 10:32:30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第六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概念: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2.成分
3.两大重要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无机物有机物生产者分解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的关系:取食被取食2.生物放大:
(1)含义:某些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_______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
(2)危害:对位于___________的物种造成灾难性影响。食物链食物链顶位三、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1.营养级:
(1)含义:指处于食物链_________上的_________的总和。
(2)特点: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_____、
数量和_____就越少。同一环节全部生物种类能量2.生态金字塔:
(1)含义: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_________。
(2)种类:___________、生物量金字塔和___________。
(3)特点。
①生态金字塔通常都是_________的正金字塔图形。
②_____金字塔和_______金字塔可能会有倒金字塔形。
③能量金字塔绝不会出现倒金字塔形。数量关系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下宽上窄数量生物量1.判断正误:
(1)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可以处于不同的食物链上。( )
(2)生态系统是由某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所构成。 ( )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构成,某种生物不能代表生物群落。√×(3)不同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于同一个营养级。( )
(4)一般情况下,食物网的复杂程度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就越低。 ( )
【分析】一般情况下,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呈正相关。
(5)分解者参与食物链的构成。 ( )
【分析】食物链是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2.问题思考:
(1)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吗?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提示:①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等自养型生物;②植物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属于消费者。
(2)为什么吃肉比吃素更容易在体内积累毒素?
提示:由于生物放大作用,自然环境中的某些有毒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而植物位于食物链的最前端,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少。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形成:2.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3.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警示钟】
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两点认识误区
(1)细菌≠分解者: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如寄生细菌是消费者,硝化细菌是生产者。
(2)消费者≠动物: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等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的腐生动物是分解者。【学而后思】
(1)为什么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提示: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等,能利用CO2合成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也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
(2)从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作用来看,哪种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中可以省略的?
提示:消费者。没有消费者的参与,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也能完成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典例训练1】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
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解题关键】根据箭头方向先确定分解者,再确定生产者,后确定消费者。
【解析】选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递给c,所以a是消费者。【变式备选1】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
A.仅限于绿色植物
B.仅限于自养型生物
C.全部植物及细菌和真菌
D.全部自养型生物及部分异养型生物
【解析】选B。生产者是指直接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成分,同化类型应为自养型,而自养型生物除光合自养型的植物及光合细菌外,还应包括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1)组成: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分解者无法与生产者、消费者形成捕食关系,因此食物链中无分解者。
(2)起止点: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任何停顿都不能算是完整的食物链。
(3)营养级的确定。
①每一条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都是生产者,沿食物链向后依次为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②同一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分析时要根据其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定。
(4)长度:一条食物链上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2.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变化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1)在某食物链(网)中,若生产者减少,所有消费者都减少。
(2)在某食物链(网)中,若捕食者减少,则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再趋向稳定。【警示钟】
食物网中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并不唯一
由于食物链的相互交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即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能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如一个草地生态系统中的蜘蛛和青蛙。【学而后思】
(1)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次级消费者吗?试分析营养级别和消费级别有什么联系?
提示:①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初级消费者。
②营养级别=消费级别+1。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中包含食物链中哪几个营养级?
提示:包含4个营养级,即绿色植物为第一营养级,蝉为第二营养级,螳螂为第三营养级,黄雀为第四营养级。【典例训练2】(2012·海南高考改编)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在最长的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属于第    营养级。
(2)丙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的消费者。
(2)食物网中不仅存在捕食关系,还可能存在竞争关系。【解析】(1)由图示可看出,该食物网中共有甲→乙→丙→戊、甲→乙→丁→丙→戊、甲→丙→戊、甲→乙→丁→戊4条食物链,在最长的食物链(甲→乙→丁→丙→戊)中,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
(2)由图示可看出,乙和丙都以甲为食,同时丙还会捕食乙,因此两者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答案:(1)4 五 (2)竞争和捕食【互动探究】(1)丙处于第几营养级?
提示:丙处于第二、三、四3个营养级。
(2)如果甲减少,对于戊的数量有何影响?
提示:甲是生产者,其减少后戊的数量会减少。【变式备选2】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解析】选D。该生态系统中杂草和水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固定有机物的生产者;鸭可以捕食害虫以控制害虫的数量;杂草和水稻会竞争稻田中的养料和生存空间;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等各种生物不能组成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结构类题目
【案例】下图为某水池中的一个食物网,请分析回答:(1)这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填具体生物名称)所固定的太阳能。
(2)在这个食物网中,轮虫与鲫鱼的关系是     ,黑鱼属于第     营养级。
(3)上图没有表示出来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水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几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      。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成分是      。【审题——抓准信息·快速推断】【答题——规范答案·警示失误】
(1)6 绿藻和水草
错答:第二空答“生产者”。
错因:审题不仔细,漏掉“填具体生物名称”的要求。
(2)竞争和捕食 三、四
错答:第一空答“捕食”,第二空答“三”。
错因:片面理解食物链的概念,错误地认为食物链只反映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实际上还能反映竞争关系;错误地认为“生物所属营养级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同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4)O2 分解者(微生物)1.(基础理论辨析题)下列说法属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的描述的是(  );属于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描述的是(  )
A.空气、阳光、水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B.草原中的牛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
D.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E.在食物网中,不同生物可以同时占据多个营养级、多个消费级【解析】选A、C、D;B、E。生态系统组成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两大部分,空气、阳光、水等属于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在食物网中,不同生物可以同时占据多个营养级、多个消费级。2.森林中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它们共同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解析】选C。本题中既包括苔藓、藻类等自养生物,又包括白蚁、蠕虫、蜘蛛、鼠等动物,还包括朽木、阳光、温度、水分、土壤、空气、分解者等。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3.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
A.海带、梨树、酵母菌 B.水绵、洋葱、蘑菇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苹果树、白菜、洋葱
【解析】选D。生产者是自养型的生物,如苹果树、白菜、洋葱等,酵母菌、蘑菇、乳酸菌都是异养型的生物。4.在“草→兔→狐→狼”这条食物链中,属于第一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的生物分别是 (  )
A.狼和兔 B.兔和狼
C.草和狐 D.草和兔
【解析】选C。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生态学上常用营养级来表示,同一营养级是指处在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食物链中每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生产者是食物链的开端,它总是处于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各类草食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各类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则本题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草,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狐。5.(2013·杭州高二检测)下图为长期停留在太空站的太空人获得所需物质的模式图。其中生物X和Y分别表示 (  )
A.生产者、消费者 B.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生产者 D.消费者、分解者【解析】选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为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而太空人产生的废物要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处理掉。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  )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解析】选C。食物网的成因是一种生物可能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所以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食物链的环节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7.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关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    ,共有    条食物链。
(2)从该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草属于      ,狼属于     。
(3)图中的昆虫和鹿之间是      关系,而猫头鹰和蛇
是      关系。
(4)草原施用DDT农药后,害虫得到有效控制,发现猫头鹰和狼体内也含有较多DDT,这种现象称为            。【解析】(1)该图示表示的是由多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草→鼠分别到狼和猫头鹰有3条食物链,草→兔→狼有1条食物链,草→鹿到狼有1条食物链,草→昆虫到猫头鹰有2条食物链,共7条食物链。
(2)草是自养型的生物,属于生产者;狼是间接以草为食的生物,属于消费者。
(3)图中昆虫和鹿均以草为食,所以两者为竞争关系。猫头鹰以蛇为食,同时两者都以鼠为食,所以两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4)化学杀虫剂如DDT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答案:(1)食物网 7
(2)生产者 消费者
(3)竞争 捕食和竞争
(4)生物放大课件58张PPT。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含义: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_____→植物→植食动
物→肉食动物→_____________的方向流动。太阳顶位肉食动物2.过程图解:生产者呼吸作用3.过程分析:太阳能光合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热能有机物4.流动特点:
(1)_________、不可逆的;
(2)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____,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单方向的10%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过程:分解者2.特点:
(1)周而复始、_________。
(2)参与循环的物质_________,可以_________。往复循环数量恒定重复利用3.碳的全球循环:
(1)基本路线图解:二氧化碳植物动物(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特点:有明显的_____变化和_____
变化。
(3)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使碳在生态系统
中的含量,都能通过_______的自我调节机制得到调整,并恢
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4)碳循环平衡失调。
①原因:人类因_________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从而
严重干扰了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_____________的平衡,致
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_。
②影响:产生温室效应。昼夜季节碳循环能源消费二氧化碳交换持续增加1.判断正误:
(1)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可循环的。 ( )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不可循环。×(2)能量沿食物链在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10%左
右。 ( )
(3)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太阳能、电能、
风能等。 ( )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只有太阳能。电能、风能等属于机械能,不能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的。
 ( )
【分析】生态系统中除绿色植物外,光合细菌等也是生产者,所以能量流动主要是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的。√××2.问题思考:
(1)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循环的,但是为什么农民还要不断地向农田施肥?
提示: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在生物圈内进行。农田是一个较小的生态系统,不断有粮食输出,所以要不断施加肥料。
(2)温室效应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气候问题之一,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你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哪些?
提示: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2.生态系统各成分能量的来源及去向:3.能量流动单向性及逐级递减的原因:
(1)单向性的原因:食物链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如肉食动物以植食动物为食,而植食动物不能反过来以肉食动物为食。
(2)逐级递减的原因。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掉大部分的能量,并以热能形式散失,无法重复利用。
②各营养级生物中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③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直接传给分解者。【警示钟】
摄入量≠同化量
  消费者以上一营养级生物为食,摄入的食物中的能量并没有完全传递到该营养级。食物中的有机物有一部分被消化吸收,进入摄食者体内,这部分能量称为被同化的能量,传递到了消费者所在的营养级。还有一部分有机物不能被消化吸收,而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部分有机物没有流入该营养级,而是传给了分解者。【学而后思】
(1)为什么生态系统必须不停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能量?
提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失,因此生态系统必须不停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能量。
(2)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且传递效率在10%左右,那么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当达到第五至第六营养级时,传递到该营养级的能量就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典例训练1】(2013·杭州高二检测)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 250 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10%左右
【解题关键】明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个体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分析如下:甲的同化量的去向有三个,即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所以甲的总能量为175+200+875=
1 250 J/(cm2·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所以由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20/200×100%=10%;每个营养级只有约10%的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其他的大部分能量用于呼吸作用和流向分解者;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不是指个体之间的传递,而是指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变式备选1】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及其中对秸秆进一步利用的流程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在有机物中的太阳能
B.图中有5条食物链
C.秸秆利用后的废渣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CO2和矿质元素,均可被农作物利用
D.建立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解析】选B。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即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图中只有3条食物链,即水稻→牛,水稻→鼠→蛇,水稻→昆虫→蛙→蛇;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CO2和矿质元素均可被农作物利用;人类可以通过调整能量流动,使其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警示钟】
物质循环的方向认识误区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只有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循环的。
(2)在生物群落内部,物质循环是单向的,只能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再到更高一级的消费者。【学而后思】
(1)在生物群落内部,物质也是循环流动的吗?试阐述原因。
提示:不是。生物群落内部物质沿食物链流动,营养关系不可逆转。即因为捕食关系决定了生物群落内部物质只能单向流动。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吗?并说明原因。
提示:不是。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二者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典例训练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Ⅳ为大气,①~④代表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Ⅰ→Ⅲ→Ⅱ是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
B.①③④的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并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C.碳元素沿图示箭头循环时,能量也随着循环流动
D.在这个生态系统中Ⅱ所含有的能量最多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在碳循环示意图中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为双向箭头,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为单向箭头指向无机环境;
(2)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为单向箭头指向分解者;
(3)明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解析】选B。图中的Ⅰ、Ⅱ、Ⅲ分别对应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为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均通过分解有机物的形式维持生命活动,并释放出CO2;碳元素是循环流动的,而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在该生态系统中Ⅰ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Ⅰ含有的能量最多。【互动探究】
(1)物质在Ⅰ、Ⅱ、Ⅲ中是循环流动的吗?
提示:不是。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流动,在生物群落内部是单向流动的。
(2)作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联系纽带的是图中的哪类生物?
提示:Ⅰ生产者。【变式备选2】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状态模式图。这种元素是按箭头方向运动的。然而,图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箭头。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缺的箭头是     。
(2)这是      元素的循环。
(3)A、B、C、D各是什么生物?
A.    ;B.    ;C.    ;D.    。
(4)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如下特点:
①        ;②          。(5)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有      。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从同化方式看应属于      ,从异化方式看应属于      。
A.寄生细菌 B.腐生细菌 C.真菌  D.硝化细菌
E.自养型  F.异养型  G.需氧型 H.厌氧型
(6)写出①~⑥所示过程的名称:
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这是碳元素循环状态的模式图,因为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生物A可以利用CO2生成有机物,同时产生O2,可以判定A为绿色植物;生物C直接以植食动物为食,应为肉食动物。生物B可将动物的遗体与排泄物和植物的残枝败叶分解,把含碳的有机物分解成CO2释放到大气中,故B应为腐生细菌、真菌等分解者。A为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图中缺少了从A到CO2的箭头。图示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地出现,循环地流动。分解者不能制造有机物,而是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得养料,故从同化方式上看,它们属于异养型;从异化方式上看,它们中既有需氧型的,也有厌氧型的。CO2可以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物,可知①为光合作用。C、D都可以通过呼吸产生CO2,故②和③都是呼吸作用过程,C以D为食可知④为捕食关系。分解者B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中含碳有机物转变为CO2释放到大气中,⑤应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煤和石油可以通过燃烧生成CO2,故⑥过程为燃烧。答案:(1)由A到CO2的箭头 (2)碳
(3)绿色植物 腐生细菌、真菌等 肉食动物
植食动物
(4)①全球性 ②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循环地流动
(5)B、C F G、H
(6)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捕食 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燃烧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类题目
【案例】请回答下列Ⅰ、Ⅱ两题。
Ⅰ.下图是一个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表示具体的能量数值,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的食物链中,能量由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
级的效率是    (用图中的标号表示),③和④分别属于
    和    (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2)在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除图中所示的能量外,还将有三部分能量,它们分别是     、_____________和未被利用的。Ⅱ.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题——抓准信息·快速推断】【答题——规范答案·警示失误】
Ⅰ.(1)②/①×100% 草 狼
错答:第二空答“兔”。
错因:不能准确把握“同化量”的含义,错误地将粪便中的能量当作该生物同化的能量,事实上,粪便中的能量并未转化为该生物的组成部分,未被该生物利用,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2)呼吸作用所消耗的 被分解者利用的
Ⅱ.(1)呼吸作用
(2)能量流动只能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1.(基础理论辨析题)下列属于物质循环特点的是(  );属于能量流动特点的是(  )
A.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B.往复循环,重复利用
C.沿食物链与食物网流动
D.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循环
E.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
F.范围具有全球性【解析】选B、D、E、F;A、C。能量流动沿食物链与食物网流动,具有单向性与逐级递减的特性。物质循环是以化学元素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循环流动,具有全球性。2.(2013·绍兴高二检测)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解析】选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图中A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表示呼吸作用,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也可能为原核生物,故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能进行A过程将CO2转化成有机物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3.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若虎鲸增加
1 kg体重,要消耗浮游植物的量为 (  )
A.1 kg  B.10 kg  C.125 kg  D.1 000 kg
【解析】选D。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约是10%,所以虎鲸增加1 kg体重,消耗海豹的质量为10 kg,依次类推,消耗浮游植物的量为1 000 kg。4.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解析】选D。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化学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反复出现、循环流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不可能递减。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
的 (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解析】选C。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绿色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在各种生物体内通过呼吸作用最终将有机物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返还无机环境。6.下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
B.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
C.该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群落
D.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食物链无关【解析】选A。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由图
可知,该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分别属
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其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2 491/36 629)
×100%≈6.8%、(200/2 491)×100%≈8.03%,故A项正确;种群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食肉动物有多种,而不是一个物种,故B项错误;群落包括某一区域的全部生物,该水生生态系统除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外,还包括一些细菌、真菌等分解者,故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故D项错误。7.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圆圈”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1)③为       ,①为        。
(2)6为        ,7为        。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            实现的。
(4)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
        。【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④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首先通过①绿色植物(生产者)的6光合作用,被合成有机物进入①植物体内,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到各级消费者体内,再从各级消费者流到分解者体内,分解者通过呼吸分解有机物,把CO2释放到大气中。
答案:(1)分解者 生产者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生产者课件34张PPT。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一、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
1.初级生产量: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_________或所固定的能量。单位:g/(m2·a)或J/(m2·a),a代表年。
(2)生产过程的化学反应式:
6CO2+12H2O C6H12O6+___+6H2O有机物质6O2(3)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是被___________
(R)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净初级
生产量(NP)。
(4)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及呼吸消耗量的关系:
总初级生产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GP=NP+R
R:植物呼吸消耗量   (呼吸)
NP:净初级生产量    (光合-呼吸)
GP:总初级生产量 (光合)植物的呼吸净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量(5)不同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不同:地球各地的净初级生
产量随___________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海洋年净初级生产
量只有陆地的一半。温度和雨量2.次级生产量:
(1)概念:___________(异养生物)利用初级生产量而生产出
新的_________。单位:g/(m2·a)或J/(m2·a)次级生产者有机物质(2)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次级生产量来源于_______,是_________通过消化、吸收、
转化成自身_________储存的能量。生产者异养生物有机物质二、生物量
1.定义:_________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单位:g/m2或J/m2
2.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的关系:
NP=GP-R净生产量减少不变1.判断正误:
(1)总初级生产量是净初级生产量和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之和。
 ( )
(2)次级生产量的产生不需要以初级生产量为基础。 ( )
【分析】次级生产量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没有初级生产量就没有次级生产量。√×(3)消费者从生产者那里摄取的全部有机物质的能量就是次级生产量。 ( )
【分析】次级生产量是异养生物通过消化、吸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质储存的能量,不包括摄取的有机物质中不可利用的能量或异养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
(4)生物量和净生产量之间成正比关系。 ( )×√2.问题思考:
(1)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变化过程,你认为生态系统的成熟度与生物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会随生态系统的成熟而增加。
(2)净初级生产量大的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就一定大吗?
提示:不一定。海洋的年净初级生产量只有陆地的一半,其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的次级生产量的三倍多,原因是海洋中植食动物对藻类的利用效率是陆地动物对植物利用效率的五倍。一、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之间的关系
1.净初级生产量(NP)比较:
(1)陆地生态系统: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苔原。
(2)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和藻床>河口>大陆架>开阔大洋。
(3)陆地>海洋。2.初级生产量与次级生产量的关系:
3.影响初级生产量的因素有:光、温度、水、二氧化碳、矿质营养等。【警示钟】
对初级生产量的特点的两点认识误区
(1)不能认为初级生产量是可有可无的:初级生产量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总来源,没有初级生产量就没有消费者和分解者,也就没有生态系统。
(2)不能认为初级生产量在所有生态系统中是相同的:初级生产量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差别很大,主要与光照、温度、水、二氧化碳和矿质营养等因素有关。【学而后思】
(1)初级生产量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固定能量的场所是什么?
提示:初级生产量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光能,固定场所是叶绿体。
(2)初级生产量在形成过程中能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提示:能量变化过程: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典例训练1】下列有关初级生产量和净生产量之间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为初级生产量
B.净初级生产量加上呼吸消耗量等于总初级生产量
C.海洋的次级生产量大于陆地
D.陆地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海洋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突破口:陆地的净初级生产量大于海洋,次级生产量小于海洋。【解析】选D。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海洋年净初级生产量(NP)只有陆地的一半,但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次级生产量的三倍多。总初级生产量等于净初级生产量加上呼吸消耗量。二、生物量和新陈代谢类型
1.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2.净初级生产量与生物量的关系:【警示钟】
(1)生产量≠生物量:生产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有机物质生产量,生物量是指在某一时刻前积累的有机物量。
(2)同化类型≠异化类型:同化类型包括自养和异养两种,异化类型包括需氧和厌氧两种。【学而后思】
(1)生态系统生物量减少会对生态系统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由复杂向简单发展。
(2)在生物量与生态系统净生产量之间的关系中,哪两种细胞器起主要作用?
提示:叶绿体和线粒体。【典例训练2】下图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分析正确的是 (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左右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动物【解题关键】明确在低温环境中,变温动物呼吸代谢消耗量小,恒温动物呼吸代谢消耗量大。
【解析】选C。A项,④/③的含义是有机物积累量/同化量,在同化量相同的条件下,由于恒温动物要维持自身的体温,所以其体内有机物的积累要少于变温动物。B项中,③/①表示同化量/获取量,而不是能量传递效率。C项中,③/②表示同化量/摄入量,圈养动物一般要求在短时间内长大,如养猪,因此,一般需提高③/②的值。D项中,食草动物由于食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纤维素绝大部分不能被同化,即食肉动物的③/②值要高于食草动物。【变式备选】下列有关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
A.当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量小于呼吸作用消耗量时,生物量呈增加趋势
B.当净初级生产量大于零时,生物量增加
C.当净初级生产量等于零时,生物量不变
D.当净初级生产量小于零时,生物量减少
【解析】选A。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故当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量小于呼吸作用消耗量时,生物量呈下降趋势。有关分析生产量变化类题目
【案例】下图表示夏季的宁波东钱湖净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与水深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中随水深增加,净初级生产量下降,可能原因是光强度减弱
B.若该生态系统长期处于C点所示的状态,则可处于稳定状态
C.净初级生产量用于植物的生长繁殖,A处的植物长势最好
D.在自然状态下,一般净初级生产量高则次级生产量也高【审题——抓准信息·快速推断】【答题——规范答案·警示失误】
正确答案:选B。
错选:A
错因:分析问题不深入,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错误地认为水深增加,水压增大、水温降低,植物生命活动减弱,故净初级生产量降低。
错选:C
错因:不理解“净初级生产量”的意义,错误地认为净初级生产量是用于消费者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误认为该部分能量与植物长势无关。事实上,净初级生产量是光合作用总量减去植物的呼吸量,剩余部分用于植物生长、发育、繁殖,这部分能量直接影响植物的长势。1.(基础理论辨析题)下列说法属于生产量的是(  );属于生物量的是(  )
A.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B.次级生产者(异养生物)利用初级生产量而生产出新的有机物质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D.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出的有机物质所储存的能量【解析】选B、C、D;A。生产量包括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属于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者(异养生物)利用初级生产量而生产出新的有机物质属于次级生产量。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属于生物量。2.在一次生态系统调查中,生物爱好者们发现某苔原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小于0,这表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  )
A.增加 B.先减少,后增加
C.减少 D.保持不变
【解析】选C。生态系统中,如果净生产量小于0,则表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在减少。3.初级生产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这部分能量 (  )
A.将全部进入下一营养级
B.包括净初级生产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不属于初级生产量
D.净初级生产量包括初级生产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解析】选B。初级生产量包括净初级生产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只有部分能量进入下一营养级。4.下列关于新陈代谢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B.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属于同化作用
C.异化作用是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的过程
D.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过程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
【解析】选C。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是形成有机物和储存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两个过程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5.下列关于次级生产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次级生产量不包括植物性有机物质
B.产生次级生产量的生物都是消费者
C.次级生产量的产生依赖于异养生物的消化、吸收
D.只有净初级生产量才能用于生产次级生产量
【解析】选B。次级生产量是异养生物利用初级生产量而生产出的新的有机物质,不包括植物性有机物质,初级生产量要通过异养生物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自身有机物并储存能量,转化为次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的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课件41张PPT。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一、稳态及其调节方式
1.稳态的含义:生态系统内部的_________彼此相互协调,
_________的现象。
2.原因:生态系统的_________。所有成分保持稳定自我调节3.调节方式:_________。
(1)含义:当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
会引起_________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
过来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两种反馈调节方式:_______和_______。反馈调节某一成分其他成分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正反馈负反馈二、生态系统发展的特点及人类活动对稳态的影响
1.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物种结构功能2.发展局限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_____的,
当_________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功能本身就会受到_____。
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人类活动除了要讲究
_________和_________外,还必须特别注意_________和
_________,以便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_______的稳定。限度外来干扰损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生态后果生物圈1.判断正误:
(1)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靠负反馈调节。 ( )
(2)人类活动只会对生态系统的稳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不可
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稳态。 ( )
【分析】在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后,人类活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时,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
遭到破坏。 ( )
【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超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4)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少有着密切关系。
 ( )×√2.问题思考:
(1)水华和赤潮都会产生严重的水体污染,试分析水华和赤潮体现了哪种调节方式。
提示:体现了正反馈调节。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试探讨结构稳定指的是什么。
提示:结构稳定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稳定,即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一、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
1.稳态的表现:
(1)结构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种类和数量方面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
2.稳态的特点——相对性:
(1)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会呈小范围的波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相对平衡。
(2)当外来干扰过强时稳态就会失去平衡,甚至导致系统崩溃。3.稳态的维持: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调节来实现的,其反馈调节形式如下: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2)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反之,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警示钟】
生物种类多≠自我调节能力强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是由营养结构决定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营养结构复杂与否和多种因素有关,生产者越多、生物种类越多、生物关系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学而后思】
(1)某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紫金矿业污水泄漏使福建上杭棉花滩库区的水产养殖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事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一定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丧失。【典例训练1】(2013·宁波高二检测)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反馈调节是其调节机制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越弱
【解题关键】明确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复杂程度与其稳定性成正比关系。【解析】选D。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就越强。【变式备选1】某山区砍伐了一定量的树木,但并没有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根本原因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森林中剩余的树能进行光合作用
C.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D.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解析】选A。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砍伐的树木是相对有限的,所以生态系统仍保持原有的稳态。二、设计生态瓶应注意的问题【警示钟】
生态瓶制作的两点注意事项
(1)非生物因素极易影响生态瓶中的生物,因此要注意生态瓶中水温不能过高。
(2)观察稳定性可以以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等为观察指标。【学而后思】
(1)生态瓶为什么必须是透明的?
提示:透明保证能充分接受光照,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
(2)生态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留有一定的空间,原因是什么?
提示:使生态瓶储备一定量的空气。【典例训练2】很多同学都曾尝试制作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列举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  )
A.瓶内各种生物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需氧呼吸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解题关键】明确设计生态瓶必须保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善,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选C。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具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大成分,且应保证各种生物合理的数量以及正常的营养关系,A、B正确;同时还应源源不断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保障其能量需求,D正确;生态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将其封闭,而生物需氧呼吸所需的O2应由生产者提供,C错误。【变式备选2】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长期存活,必须提供 (  )
A.氧气 B.水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
【解析】选D。封闭的生态系统内有生产者(可产生氧气、有机物)、消费者、分解者(分解残留的有机物),所以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需提供足够的太阳能。有关生态系统稳态的分析类题目
【案例】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种群数量与植物种群数量之间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兔子种群和植物种群数量的这种调节属于__________调节,它是生态系统      的基础。
(2)这种调节对生态系统的意义是          。
(3)若把兔子种群全部消灭,植物种群数量会      。【审题——抓准信息·快速推断】【答题——规范答案·警示失误】
(1)负反馈 自我调节
错答:第一空答“正反馈”或“反馈”
错因:对“负反馈”“正反馈”和“反馈”的含义不明确,理解模糊。反馈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有利于生态系统恢复初始状态,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生态系统更加偏离初始状态,使生态系统打破原来的稳定状态。(2)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错答:大量增加
错因:不理解生态系统稳定的调节是一个动态过程,忽略了兔子灭绝后,随着植物数量的增加,植物间的竞争也在加剧,同时其他食草动物的数量也增加,导致草的数量减少。1.(基础理论辨析题)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稳态的是(  );属于人类活动对稳态影响的是(  )
A.反馈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B.人类活动不能超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人类活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忽视生态效益
D.正反馈调节一般维持时间较短,对生态系统往往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E.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解析】选A、D、E;B、C。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调节方式,其中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正反馈调节一般维持时间较短,对生态系统往往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2.生态系统维持其稳态是靠反馈调节实现的。下列关于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B.正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C.负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D.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中负反馈调节起主要作用【解析】选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基础,其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而正反馈的结果与负反馈相反,是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在维持生态系统稳态方面,负反馈起着主要作用。3.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
A.天然落叶林   B.天然常绿林
C.人工纯种林 D.人工混交林
【解析】选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关联度、相互作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4.关于生态系统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其成分和内部的营养结构并不是不变的
B.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可以消除外界各种因素变化带来的干扰
C.稳态的维持需要生态系统具有较完整和稳定的营养结构
D.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解析】选B。生态系统处于稳态,并不是指生物个体数目多,而是指具有完整和稳定的营养结构,其成分和营养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外来干扰,但有一定限度,当外来干扰过强时会使生态系统的稳态受到破坏。5.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松毛虫繁殖力强    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解析】选C。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人工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易受松毛虫危害。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限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某营养级生物种类增加时,一定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解析】选C。某营养级生物种类增加时,可能会破坏原来生态系统的稳态,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7.(2013·杭州高二检测)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应该包括      和  。
(2)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      ;该生态系统的         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结果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除生产者、消费者外,生态系统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2)图A显示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3)图B显示鱼类的死亡加重了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导致更多的鱼类死亡,进而使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4)图A显示的是负反馈调节,图B显示的是正反馈调节。答案:(1)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
(2)乙→甲→丙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生物种类减少,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4)不同。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课件7张PPT。阶段复习课
第六章 答案:A:分解者 B:能源 C:生物群落 D:食物网 E:生态金字塔 F:能量金字塔G:物质循环 H:负反馈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难点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参考图示:【强化训练】
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
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
D.W1=D1+D2
【解析】选A。由图可知,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W1=A1+B1+C1+D1;D1=A2+B2+C2+D2;由于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所以W1>D1+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