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被动运输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4.1被动运输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12 17:3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被动运输——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2017课标版《生物学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内容要求有: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为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脉络,本节课程打破教材章节界限,选取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几个知识节点,将多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建立联系,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特点、实例、判定依据等多角度进行比较辨析,认识到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质输入输出以及细胞代谢相联系等生命观念,并在实际问题情景中进行应用。虽然微课内容是节点讲解,但教学过程仍然注重回归教材,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完成本节内容的构建。
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具体实例,对扩散现象和渗透作用有了基本认知。本节内容在高中阶段反复出现,学生对基础知识并不陌生,只是在概念细节上有所混淆。通过完成课前预习作业,学生能较为轻松的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和特点,通过视频、动画、图例引导学生在观察归纳、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具体判定方法及影响因素,可有效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及教学目标
细胞膜成分、结构与运输物质的功能相适应。(生命观念)
归纳总结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并对物质出入细胞方式进行推理和判断。(科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阐明各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
了解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对应的曲线图。
教学难点
说出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
建立不同因素对物质跨膜运输影响的数学模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有趣的生物课堂,美丽的鲜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束光,它能让我们的心情变得轻松愉悦,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特别的鲜花吧,这是高冷的蓝色玫瑰,温柔的彩色玫瑰,以及色彩斑斓的满天星,这么特别的颜色,可是他们却不是自然生长的呢,那它们是这么制作出来的呢?原来它们是靠燃料浸染而来的,那么染料是这么进入细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展示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氧气分子进入肺泡细胞的方式,(展示动画),你们发现它的运输特点了吗?(提问)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氧气分子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向低浓度一侧,在运输过程中并没有借助任何运载工具,它非常轻松地就进入了细胞,和它拥有一样的运输方式的还有二氧化碳运出肺泡细胞,像这种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我们叫做自由扩散,比方说球往低处走,举例:气体类,水,乙醇,脂质类,影响因素就只取决于膜内浓度差。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自由扩散的曲线,怎么来构建这个曲线呢?(提问,学生思考)运输速率随着横坐标浓度差的增加在不断增强,它们是成正比的关系。
展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动画图,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运输方式有什么特点呢?(提问,学生思考)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也是从高浓度一侧进入低浓度一侧,与自由扩散不同的是,它的运输需要借助一种分布在膜上的运载工具,我们把这个运载工具称为运载体,像这种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的运输方式我们把它称为协助扩散。比方说板车载货下坡,比如常见的例子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展示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构建影响因素和运输速率的相关曲线。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这种顺浓度梯度的扩散方式我们把它称之为被动运输。
提问:所有的物质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跨膜运输的吗?
展示主动运输的动画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个小分子物质正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向高浓度一侧,它需要借助载体蛋白,除此之外,还需要消耗能量,我们把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的运输方式叫做主动运输,比如钾离子进入红细胞,葡萄糖,氨基酸等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我们发现,葡萄糖在进入不用细胞的时候是不同的运输方式,由此可见,同一种物质进出不同细胞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运输方式。那么主动运输的意义是什么呢?它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总结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让学生构建影响因素和运输速率的关系曲线图。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三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啦,你,学会了吗?谢谢观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型为高一新课,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合作探究学习,结合教师补充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课堂中的问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深入理解本节重难点内容,主动建构新知识。经过课堂讲解,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将各种物质运输方式和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程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一、本节课应进一步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二、在突破重难点内容时,应关注生物学名词概念的名称,注重科学原理和跨学科融合,从语义角度解释辨析,并结合比喻等方法,在解释概念原理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帮助学生快速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