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陆续发现了一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和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展示了人类稻作农业起源之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面貌。稻作农业的发展( )
A.改变了人类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B.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C.推动农业与手工业、畜牧业的分离 D.国家雏形已经形成
2.随着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这反映出( )
①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②采集和渔猎促进社会分工
③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④阶级和国家是历史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下列关于土地所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古巴比伦土地完全由王室和贵族占有 B.商周时期,土地集中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
C.古希腊城邦土地平均分配 D.阿兹特克人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4.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及其北部,发展起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这反映了( )
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了农业进步 B.当时中国北方农耕文明较南方发达
C.人类的生产纯粹依赖自然资源 D.中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明显
5.大约1万年前,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原产地
A.小麦、大麦 B.玉米 C.甘薯 D.水稻
6.远古人类的生活的食物来源( )
A.种植大麦 B.种植粟 C.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D.种植水稻
7.公元前9000年,在今天的伊拉克北部地区,人们已开始种植麦类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等;中国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等。这反映出( )
A.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B.原始人类大都定居生活
C.人们食物种类丰富 D.欧洲农业相对较为落后
8.《礼记·月令》记载了先秦时期对于官吏收获渔产的具体规定,季夏时节才能让渔师收取蛟、鼍、龟、鼋;又说孟冬之时命令渔师、水虞收取水泉池泽的贡献;仲冬之时命渔师开始打鱼。这些规定( )
A.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 B.有利于提高渔业生产力
C.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D.旨在与民争夺川泽资源
9.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这样写道: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农业家庭式劳作( )
①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农业家庭式劳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③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是农业家庭劳作方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的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下表是有关石器时代的考古信息。这反映了早期中国( )
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 距今约9000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猪骨、酒类和丝类残留物
河南驻马店西平谢老庄遗址 距今约9000年的水井和完整汲水器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距今约4000多年的天文观象台
A.以农为本的文明特质 B.敬天保民的文化基因
C.重视灌溉的先进观念 D.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1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12.哈萨克斯坦拜尕兹遗址(公元前2200年左右)中制作面包的原料是黍和小麦,黍是一种最早被中国北部先民驯化的农作物,小麦原产于西南亚的新月沃地。这一现象说明( )
A.先秦时期已开辟丝绸之路 B.中亚地区此时成为商贸中心
C.黍和小麦已成为主要作物 D.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由来已久
13.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这次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 )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②人类开始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③人类的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得到发展④人类完全摆脱自然资源束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战国时期秦国人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以上工程( )
A.都是水利枢纽工程 B.变水害为水利
C.孕育古代大河文明 D.民间自发修建
15.现代研究发现,大约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如在2万年之前的猛码象骸骨堆遗迹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很多犬类啃咬的痕迹。考古学家据此推测人类在当时已经驯化了犬类,并让其辅助自己狩猎。由此可知,早期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环境 B.获取食物 C.祭祀神灵 D.发展农业
16.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大麦和小麦传入希腊后,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罗马也以谷物为主;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等。这段叙述表明了新航路开辟前( )
A.古代不同地区的生产食物情况 B.农作物没有洲际间的交流
C.粮食作物在各大洲间相互传播 D.农耕起源于西亚和中美洲
17.
印第安人在南美安第斯山脉发现野生马铃薯,开创了人类驯化与食用马铃薯的先河。凭借马铃薯的给养,南美印第安人进入农耕社会,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缔造了显赫的印加帝国。
马铃薯来到欧洲之后,提高了所播种地区的食物供应能力,打破土地原有供养人口的极限,实现人口倍增,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将更多的劳动者从种植业中解放出来,促使人们转入乡村制造业,支撑英国跨越劳动力限制的门槛,引发最初的英国工业革命。
马铃薯约在明朝万历年间进入中国,传入后的400年里,中国人口从不足1亿增长到4.3亿。
马铃薯传入美国后,很快就成了美国人的主要食物。随着科学技术在马铃薯食品加工中的运用,薯条、薯片加工业兴起。20世纪50年代,美国现代快餐业步入高速发展轨道,随着一些快餐集团海外市场的拓展,油炸薯条、薯片迅速成为流行食物,风靡全球,影响至深。
21世纪以来,中国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千公顷左右,遍布各个省、市、区。马铃薯的传入传播,对中国土地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生态和谐持续、国民饮食营养的丰富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秀丽 陈萌山《马铃薯发展历程的回溯与展望》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马铃薯的驯化与传播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材料一 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与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材料二 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四分之一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橄榄油、葡萄酒等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城邦饮食方面的不同点。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上山遗址陆续出土了“栽培水稻”和“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可以得出稻作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从采集到种植、从迁徙不定到定居的转变,即改变了人类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A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人类定居生活开始于稻作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稻作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与手工业、畜牧业的分离,排除C项;国家雏形形成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导致私有制产生,反映出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发展,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形成了国家,说明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阶级和国家是历史的产物,说法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采集和渔猎对社会分工的影响,说法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商周时期,土地集中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B项正确;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所以“古巴比伦土地完全由王室和贵族占有”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所以“古希腊城邦土地平均分配”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所以“阿兹特克人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的说法与史实不符,且阿兹特克人没有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分,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等区域受各自独特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D项正确;早期国家出现,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南北方农耕文明进行对比,排除B项;“纯粹依赖”的说法过于绝对,当时已经出现生产工具,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A项正确; 玉米、甘薯原产于美洲,排除BC项;水稻原产于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远古人类的生活的食物来源是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C项正确;ABD是原始农业产生时期的农作物,不符合材料的时间,排除AB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亚地区种植小麦、大麦,中国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等,体现了不同地区拥有各具特色的文明,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原始人类大都定居生活,排除B项;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食物种类单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农业发展的情况,得不出欧洲农业相对较为落后,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所学可知,先秦时期官员按照时令对渔业生产进行管理,体现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渔业生产技术,不能说提高了渔业生产力,排除B项;川泽资源属于国家,不需要与民争夺,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②正确。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式家庭劳作,是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④正确。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促进了家庭劳作方式的产生,③正确。家庭式劳作有利于保障小农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①正确。D项正确;ABC项不符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材料中的考古发现“人工栽培稻遗存、猪骨、酒类和丝类残留物”“水井和完整汲水器”“天文观象台”都与农业有关,这反映了早期中国以农为本的文明特质,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敬天保民,排除B项;材料只有河南驻马店西平谢老庄遗址体现了灌溉,排除C项;材料三处遗址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不能反映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C项正确;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B项;畜牧水平的提升能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材料反映了公元前2200年前,中亚地区在制作面包时,已经用上了原产于中国的黍和原产于西南亚的小麦,这说明了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由来已久,D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中亚和西亚之间的交流,不能说明中亚是商贸中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作物交流,无法说明当时的主要作物品种,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为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人类完全摆脱自然资源束缚说法太绝对,说法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人针对尼罗河泛滥问题,修建一系列渠道,把河水引向不及的地区,推动农业发展,成都平原经常遭受水旱灾害,秦国人修建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不是水利枢纽工程,排除A项;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及文明,长江和黄河孕育了古中国文明,排除C项;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学家据此推测人类在当时已经驯化了犬类,并让其辅助自己狩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为了更好的捕猎,获得食物,驯化了野生动物,以帮助其更好的捕食,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发展农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材料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希腊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古罗马以谷物为主,古代中国主要种植粟、麦和稻,美洲主要种植玉米和甘薯,这直接表明了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生产食物情况,A项正确;大麦和小麦传播到希腊,属于洲际间的物种交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古代世界各大洲间粮食作物生产相对独立,传播交流很少,排除C项;材料涉及到了西亚、非洲、欧洲、中国和美洲很多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不能片面认为农耕起源于西亚和中美洲,排除D项。故选A项。
17.提取信息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人类驯化与食用马铃薯开始于美洲的印第安人;马铃薯提高了所播种地区的食物供应能力,促进了人口增长;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引发最初的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人民的食物结构;促进了马铃薯相关工业的兴起;中国广泛播种马铃薯,促进了中国土地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生态和谐、国民饮食营养丰富。
【详解】根据“印第安人在南美安第斯山脉发现野生马铃薯,开创了人类驯化与食用马铃薯的先河”得出人类驯化与食用马铃薯开始于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根据“提高了所播种地区的食物供应能力,打破土地原有供养人口的极限,实现人口倍增”得出马铃薯提高了所播种地区的食物供应能力,促进了人口增长;根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引发最初的英国工业革命”得出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引发最初的英国工业革命;根据“马铃薯传入美国后,很快就成了美国人的主要食物”得出改变了人民的食物结构;根据“随着科学技术在马铃薯食品加工中的运用,薯条、薯片加工业兴起”得出促进了马铃薯相关工业的兴起;根据“对中国土地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生态和谐持续、国民饮食营养的丰富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出中国广泛播种马铃薯,促进了中国土地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生态和谐、国民饮食营养丰富。
18.不同:中国饮食以粮食等素食为主;古希腊副食种类比较丰富。原因:中国自然环境适合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粮食多。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自然环境不适合农耕,粮食不能自给,适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详解】不同:根据“最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得出中国饮食以粮食等素食为主;根据“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得出古希腊副食种类比较丰富。原因:根据“田畴相接,庄稼丰茂”得出中国自然环境适合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粮食多。根据“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四分之一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橄榄油、葡萄酒等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结合所学得出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自然环境不适合农耕,粮食不能自给,适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