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462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千年古刹隆兴寺天王殿前,古朴典雅的宁荣街和荣国府门前,铿锵雄浑的常山战鼓擂起,让人们瞬间穿越历史。
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常山战鼓队伍,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的村庄。常山战鼓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逢节庆,谁的鼓声更响,谁的鼓点更密,谁的花式更多,都是要拉开场子比试一番的。已经记不清诞生过几届“鼓王”了,只记得那彩旗猎猎、铁甲闪闪的场面越来越盛大。
七十岁的老艺人张书社带着东杨庄村的常山战鼓队 ① ,从村镇里的田埂街头、庙会庆典走上了各地甚至国际的大舞台。张书社他们相信:这声响还会传得更远、响得更亮哩!
常山战鼓响起来了,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那在风中摇曳的雉鸡翎, ② ;一面面龙凤小旗缠在高高的中幡竹竿上,猎猎生风。几十公斤的中幡在艺人们的身上上下翻飞。“托塔”“二踢脚”“孙猴背剑”“二郎担山”……代表着吉星高照的中幡,似乎有着不倒的魔力。高照,高照,高高地照耀着正定古城的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而在每一次成功飞跃、每一次向上托举的背后都要付出无数的汗水和勇气,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者们不知付出了多少,那是无数次的练习和 ③ ,历经了一次又一次无畏无惧地奋起……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肠道作为我们的“第二大脑”,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影响人类的健康。回想一下,当你吃到好吃的东西,是不是觉得很开心;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 ① 。 同时, 你的情绪也会影响肠道——紧张到拉肚子并不仅仅是一种夸张,而是真的会在生活中发 生的事情。
② ?关键就在于大脑和肠道之间的通路——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让我们无需思考就可以完成呼吸、吞咽和消化动作。该神经将我们的脑干 和消化器官连接起来,这些神经纤维最终嵌入到我们的消化器官的内层。这条“高速公路”让我们大脑和肠道可以“互相交流”。当肠道细菌分解食物颗粒时,它们会产生代谢物,迷走神经可以感知它们。反过来,这条神经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大脑,从而调节消化过程。但是压力会关闭迷走神经, 阻止其执行这些重要任务。 ③ ,它就不会释放出能缓解炎症的抗炎分子。这也就解释了之前提到的为什么压力大的时候我们会拉肚子。
4.下列句子中的“其”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话说得何其好哇!
B.《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经过权衡,最终说“吾其还也”,晋军就离开了郑国。
C.《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在类比“种树”与“官理”时说:“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D.中美贸易关系是互利共赢的关系,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本原因在其自身。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南柯子 · 怅望梅花驿
范成大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①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②远,题红片叶③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④。
【注】①杜若,一种香草。②缄素,古人用帛写信,因称书信为缄素;双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用双鱼指代书信。③题红片叶,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试,偶得一片红叶,上有诗云:“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娶得一宫女,恰是当年题红叶之人。此以“题红叶”表示书信。④“欲寄”二句见白居易“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下阕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起笔,两阕遥相呼应,如叹如诉,抒发离情别绪。
B.“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二句描摹男主人公遥望远方的情态,表现了他的惆怅之情。
C.下阕前两句中“远”“秋”二字点出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音讯断绝的愁绪,平添悲凉意味。
D.全词未用“思”字,却充满思念之情,既凸显了离愁主旨,又保持了词作朴实自然的特点。
7.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文本一:
海滩拾贝
(1)在艺术摄影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无边无际的海滩上,一个人俯身在捡拾贝壳:天上漂浮着云彩,远处激溅着浪花……这样的画面引人走进一个哲理和诗情水乳交融的境界。
(2)凡有海滩的地方,就有贝壳。尤其一些著名的海滩,那种贝壳丰富的情形,不是一般的小海滩可以比拟的。像海南岛三亚附近渔村一带海滩,你走到上面去,可以发现每一步都有贝壳,而且构造千奇百怪,真可以说是“鬼斧神工”。据到过西沙群岛的人说,那边的情形就更可观了。要找到特别美丽、离奇的贝壳就得到特别荒僻的小岛去。
(3)令人目迷五色的各种贝壳,有大得像一颗椰子、一顶帽子、一枝喇叭的,也有一些小得像颗珍珠,可以让女孩子串起来做项链的。它们有形形色色的状貌,人们也就给起了一些五花八门的名字:像伞的叫做“伞贝”,像钟的叫做“钟螺”,像骷髅的叫做“骨贝”,还有鹅掌贝、鸭脚贝、冬菇贝等等。有些贝壳,只从它们的名字就可以想见它们令人惊艳的容貌,像锦身贝、凤凰贝、初雪贝等。还有一些贝壳、被人叫做“波斯贝”、“高丽贝”,使人想见古代各国船舶往来,外国商人拿出新奇的贝壳来,人们围观啧啧赞美的情景。种类无比丰富的贝壳,使人不禁想起了一切瓷器的精品。你细细看海滩上的贝壳,它们有像白陶的,有像幼瓷的,有的像上了釉,有的颜色复杂,竟像是“窑变”的产品。历史家们考据出来:地球上的各个区域,一般都曾采用贝壳做过流通手段,当铜和金还在地下酣睡的时候,这些海滩小动物建造的小房子就已经信用卓著地成为人们的良币了。在殷墟里面,和牛骨龟甲混在一起的,也还有贝币:说明三千五百年前这些奇妙的小东西已经普遍被人们用作交易媒介了。直到今天,我们的文字里,许许多多和价值有关的字,像财、赏、赐、贵、贱等等,都还留个“贝”字在里头。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观念,好像千万代的人类之间,也还有一脉相通之处似的。自然,贝壳不容易损坏,不容易伪造,几千年前的贝币,我们今天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不是还很完好么?至于那么一种小玩意儿,似乎直到今天聪明的人类也还未能制造出一枚赝品来。
(4)不仅是初到海滩的人,渔民和在沿海区域的一切居民,实际上也都是爱贝壳的。从这一点看来,可以说爱美的心理原很普遍。初到海滩的人兴高采烈地捡着贝壳,渔民和他们的孩子看到你那一种发痴的模样儿,也许抿着嘴善意地嘲笑着。但其实他们何曾不捡贝壳呢?只是一般平凡的贝壳,他们不放在眼里罢了。他们所捡的贝壳都是像躲了上等采釉的珍品,例如那种“眼球贝”,四围一圈宝蓝色或墨绿色,中心雪白的地方有许多美丽的斑点。他们中有些人还把贝壳做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这种做法历史悠久。
(5)即便不去思考贝壳在人类生活上的价值,也没有找到什么珍奇的品种,我觉得,单是在海滩僻身拾贝这回事,本身就使人踏入一种饶有意味的境界。试想,海水受月亮的作用,每天涨潮二次,在高潮钱和低潮线之间有这么一片海滩,熙熙攘攘地生长着各种小生物,不怕干燥的贝壳一直爬到高潮线,害怕干燥的就盘桓在低潮线,这两线之间,生物的类别何止千种万种!湖水来了,石头上的牡蛎、眼壶、海滩里的蛤贝,纷纷伸手忙碌地扑食着浮游生物,潮水退了,它们就各各忙着闭壳和躲藏。这看似平静的一片海滩,原来整天在演着生存的竞争。这看似很少变化的一片海滩,其实岩石正在旅行,动物正在生死,正在进化退化。人对万事万物的矛盾、复杂、联系、变化的辩证规律认识不足时,常常招致许多的不幸。而一个人在海滩漫步,东捡一个花螺、西拾一块雪贝,却是很容易从中领会这种事物之间复杂、变化的道理的。因此,我说,一个人在海滩走着走着,多多地看和想,那情调很像走进一个哲理和诗的境界。
(6)当你拾着贝壳,在那辽阔的海滩上留下两行转眼消灭脚印时,我想每个肯多惩一想的人都会感到个人的渺小,但看着那由亿万的沙粒积成的沙滩和亿万的水滴汇成的海洋,你又会感到渺小和伟大原又是极其辩证地统一着的。没有无数的渺小,就没有伟大。离开了集体,伟大又一化而为渺小。那个从落地的苹果悟出万有引力的牛顿常到海滩去的,他在临终的床上说过这样的话:“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却以为我是在未知的真理的大海前面,在海滩上拾一些光滑的石块或者美丽的贝壳就引以为乐的小孩……”这一段话是很感人的。人到海滩去常常可以纯真地变成小孩,感悟骄傲的可笑和自卑的无聊,把这历史常常馈赠给我们每个人的讨厌的礼物,像抛掉一块破瓦片似的抛到海里去。
(7)我抚弄着从海滩上拾回来的贝壳,常常想起的就是这么一些事物……
(有删改)
文本二:
尼泊尔有句谚语:无论怎么样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烤饼的锅。作为哲学语言看,任何人的才能,都要受他的时代的培养和限制;作为文学格言看,一个作者所写的作品,不管他怎么样花尽心力,都得受他的思想、生活知识、语言技巧水平的限制。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
一篇好的作品如果能使人产生强烈共鸣的话,那实际也不过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一个作品,几十万字也好,几百字也好,也总有他的核,这就是他的思想,如果没有思想这个主心骨,那这个作品也就变得松松垮垮不知所云了。
有了思想的线,还必须有生活的珍珠。占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对一个散文作者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对一个道理,发挥起来,才能够有丰富的材料加以体现。选材、对于写好一篇散文是十分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授好吃,但是,有些人写起文章来,却忘记这个道理。作者应去选择尖端状态,突出的,具有较大意义的事物,加以发挥,给人以强烈感,新鲜感。
中文学技巧,是有广泛内涵的,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语言的运用。一切文学都是语言的艺术,散文对于语言的要求还要更高一些。掌握文学语言是很重要的事情,懂得粗犷和细致互相结合,意笔和工笔的交错运用,节骨眼上的精心刻画,关键之处的感情奔注,都是重要的。再回到那个譬喻上,有了线,有了珍珠,还必须有一双巧手把它们穿起来,这才成其为珍品。
(节选自秦牧《散文创作谈》)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海滩拾贯的画面开头,充满诗情画意,既照应标题,又自然引出下文,带读者走进情理交融的境界。
B.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贝壳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这其实也验证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
C.第⑤段描写海水涨退时牡蛎、藤壶等海边小生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这片海滩以勃勃的生机。
D.文章结尾,作者引用牛顿临终说过的话,意在赞美这位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探求真理的精神。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引用尼泊尔谚语,接下来从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加以阐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观点。
B.“尖端状态”的“事物”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典型材料,“笋”和“菜”是秦牧对其形象的比喻。
C.工笔即细描,注重精雕细刻,曹雪芹对王熙凤出场时服饰、姿容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即为工笔。
D.秦牧以形象的语言阐述了他的散文创作主张,让我们明白了写好散文需多方面提高素养的道理。
3.文本一第(3)段,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贝壳的状貌、名字等内容,对此你如何理解 (6分)
4.文本二指出,写文章要“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6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
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
伏遇英宗皇帝,资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爰诏下臣,俾之编集。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先帝仍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以内臣为承受①,眷遇之荣,近臣莫及。不幸书未进御,先帝违弃群臣。陛下绍膺大统,钦承先志,宠以冠序,锡之嘉名,每开经筵,常令进读。臣虽顽愚,荷两朝知待如此其厚,陨身丧元,未足报塞,苟智力所及,岂敢有遗!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前后六任,仍听以书局自随,给之禄秩,不责职业。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豪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岁月淹久,其间抵牾,不敢自保,罪负之重,固无所逃。臣光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元丰七年十一月进呈
(节选自司马光《进书表》)
朕②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垂鉴于后世者也。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序 御制)
【注】①承受,联络官。②朕,文中为宋神宗自称。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B.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C.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D.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常不自揆”与“皇览揆余初度兮”(屈原《离骚》)两句中的“揆”字含义不同。
B.经筵,文中指宋神宗听讲经籍之地。古代经筵讲官常由朝廷大臣等官员充任或兼任。
C.顿首,即磕头。古代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旧时常用于书信、表奏中的首尾。
D.御制,指皇帝创作或制作。御,封建社会与皇帝有关的,如,御赐、御前、告御状。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认为,尽管自己对历代史书情有独钟,但若没有两代皇上全力支持,仅凭一己之力,《资治通鉴》是无法编成的。
B.司马光认为,即使作为没有公务的文人学士,阅读前史尚且不能遍及,更何况日理万机的君王,哪有空闲去全部浏览。
C.虽然司马光竭尽心志编撰《资治通鉴》,但其中仍有许多前后抵触、矛盾之处,文章将司马光诚惶诚恐的心态表露无疑。
D.《资治通鉴》一书卷帙浩繁,历时多年编成。共有三百多卷,从治平年间始撰,至元丰年间完成,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爰诏下臣,俾之编集。
(2)《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垂鉴于后世者也。
9.文中说“臣虽顽愚,荷两朝知待如此其厚”,那么,在编撰《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先帝英宗为司马光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请简要概括。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462练)
【基础训练】
1.①走南闯北 ②妩媚多姿 ③挥汗如雨
【解析】第一空,走南闯北:到处闯荡,也形容到过很多地方,见过世面。根据语境“带着东杨庄村的常山战鼓队 ① ,从村镇里的田埂街头、庙会庆典走上了各地甚至国际的大舞台”可知,这里是指张书社带着战鼓队参加过很多比赛,去多很多地方,可以选用“走南闯北”;
第二空,妩媚多姿:姿态美好可爱。雉鸡翎又叫“野鸡翎”或“雉毛翎”,是戏曲中的翎子,是用野鸡的尾部最长的羽毛制成的。语境中是形容雉鸡翎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可以选用“妩媚多姿”;
第三空,挥汗如雨:抹下的汗就像下雨一样。语境中是形容古老技艺的传承者们艰苦练习技艺,流出的汗就像下雨一样,且前文提到“汗水”,可以选用“挥汗如雨”。
2.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常山战鼓队伍,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
【解析】本题是讲长句转换成短句,原则是先找出句子主干,然后把修饰成分独立成句即可。
本句主干:正定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其他成分,如“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确定了地点范围,可以单独成句;“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村庄”强调村庄数量,可以单独成句;“几乎村村都有常山战鼓队伍”强调战鼓队伍多,可单独成句。最后连在一起,即: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常山战鼓队伍,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
3.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常山战鼓响起来了,不能没有“高照”的身影。从结构上来看,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常山战鼓过渡到下文对“高照”的描写。从表达上来看,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表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也极具魅力。
【解析】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从内容表达上说“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突出强调了“高照”战鼓队的名气大,技艺精湛,在加强语气的同时,也表明了“正定高照”独具魅力,激发读者的感情。
从结构技巧上看,画线句子是承接上文常山战鼓,启示下文对“高照”的描写。过渡巧妙、自然。
4.D(其,代词,与原文一致。A 语气词,常与“何”连用,理解为“多么”。B 副词,表示委婉地商量,可译为“还是”。C 副词,表示推测,译为“大概”。)
5.①可能想吃好吃的缓解悲伤的情绪
②肠道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呢
③如果迷走神经由于压力而无反应
(评分标准:答对1句2分,共6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6.D【解析】D项,“朴实自然的特点”错误,从创作风格看,此词抒写游子思归的相思之情,虽未用“思”字,却道出了思念的真切,情韵悠长,具有清远空灵的特点。
7.①多处运用典故、化用名句,如“双鱼”“题红叶”的典故。最后两句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无奈的心情。②想象,想象之中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与情人通信,把思念寄托于江水,但江水却往东流,表达了女主人公思念到近乎绝望的心情。
【解析】“双鱼”“题红”两句用的是书信往来的典故,原意都形容书信传情,平安抵达对方手中,而作者却以“远”、“秋”二字平添了悲剧的韵味,颇有新意。“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化用白居易诗句“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写焦虑而痛苦的姑娘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伴着情人远行的江水,但愿它能带去她的思念,然而,那不肯回头的流水和着姑娘的失望、抱怨,最终使这段爱情以悲剧作结。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为想象,作者想象女主人公想用缄帛写信,想借助江水寄托离愁别绪,但是江水却往东流,表现了女主人公无奈、绝望的心情。
【综合训练】
1.D(引用的目的错误,引用牛顿的话为了进一步阐明前面关于渺小和伟大感悟。)
2.B(“笋”和“菜”是秦牧对其形象的比喻错,应为“笋尖”和“菜心”)
3.①写见壳的状貌和名字,意在突出贝壳的精美珍贵和晶类丰富,增强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②引发了对几千年前贝壳作为货币通行的历史的联想,拓展(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历史和文化的意,表达了作者对贝壳的喜爱。
③关于贝壳样貌、名字等的种种描绘和联想,为(与)后文揭示哲理和抒发情感蓄势(铺垫、张本、遥相呼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文章思想先进、富有哲理:文章通过写在海滩捡拾贝壳,膜开联想,揭示了万事万物间含复杂变化的辩证规律、无数的渺小成就伟大、离开集体伟大也会变得渺小等健康先进的思想和哲理。
②注重选材的丰富和典型:作者从形态各异的贝壳写到大海沙滩,又联想到海滩拾贝进而产生哲理思考,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给人以强烈感和新鲜感。
③运用语言的技巧高超:既有节骨眼上的精心刻画,又有关键处的感情奔注,饱含情感,充满哲理。如海滩拾贝的画面,粗笔写意;描写贝壳形象时,笔触细腻:结尾处行发哲理,文字饱含情感。(举其他善于运用语言的例子也可)(每点2分,意想对即可)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正值陛下派我去掌管永兴军,因为年老体弱不能胜任处理繁重的政务,所以请求就任闲官。陛下便依从了我的私愿,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以闲官养老。还曾被派遣去任职通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嵩山崇福宫。
“治剧”在句中是动词“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所欲”是动词“俯从”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揆”:含义相同,都表示估量,揣测。我经常不自度量/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其中仍有许多前后抵触、矛盾之处”说法有误。原文“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岁月淹久,其间抵牾,不敢自保,罪负之重,固无所逃”意思是其间(我)言语顶撞、冒犯圣上,不敢自保,罪孽之重,也没有地方可以逃跑,并非说的是文章的前后矛盾之处。
8.(1)他想要纵览古代事迹,以便拓展宏图大略,于是颁下诏令,教臣编纂成集。
(2)《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古事”,古代事迹;“用”,以便;“恢张”,拓展;“爰”,于是;“俾”,教,让。
(2)“所以”,用来……的;“迹”,规律;“垂鉴”,留下借鉴和训诫;“垂鉴于后世”,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后世垂鉴”。
9.让司马光自行选择设置官属,在崇文院开置书局,允许借用龙图阁、天章阁、三馆和秘阁的书籍,派遣宫内侍臣担任承受(官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试题要求归纳的是先帝英宗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提供的便利条件。相关信息位于原文“先帝仍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以内臣为承受,眷遇之荣,近臣莫及”。由此可知:让司马光自行选择设置官属,在崇文院开置书局,允许借用龙图阁、天章阁、三馆和秘阁的书籍,派遣宫内侍臣担任承受(官职)。
参考译文:
臣司马光上言:先前奉受敕命编纂历代君臣事迹,以后又接奉圣旨赐予书名《资治通鉴》,如今已经完成。
我认为我的性情和才识愚蠢、迟钝、学术上荒废不精,大凡做各种事情,都在他人之下。只对于前代的史书,曾粗略地尽心研读,自幼年至老年,都非常喜好,不知厌倦。(我)时常担心,自司马迁和班固以来,记载历史的文字繁多,即使是平民也不能完全读遍,更何况对于作为万民之主的皇帝,日理万机,哪有闲暇去全部阅览呢!我经常不自度量,想要把其中的一些多余而不适用的文字加以删削,集中列举那些最重要的历史事实,专门选择有关国家盛衰存亡,情系百姓喜怒哀乐,善良可以成为楷模,邪恶可以作为警戒的材料,按年代先后编集成一书,使得先后有序,精华糟粕不相混杂,但是我个人的力量太单薄,没办法完成。
我幸好遇到英宗皇帝,靠着他通达聪明的天性,施行文化昌明的政治,他想要纵览古代事迹,以便拓展宏图大略,于是颁下诏令,教臣编纂成集。我长期以来的心愿,一朝之内获得了伸展,欣喜雀跃接受诏命,唯恐不能称职。先帝还让我自行选择设置官属,在崇文院开置书局,允许借用龙图阁、天章阁、三馆和秘阁的书籍,派遣宫内侍臣担任承受(官职),我受到的眷爱知遇的荣耀,连近臣都比不上。不幸的是书还没有完成,未能向皇帝进献,而先帝却抛下群臣(先自去了)。陛下继承皇位,同时也继承了先帝的遗志,恩宠有加,亲撰冠首之序,又赐予了嘉名,每逢开设研讨经史的讲席,常让我前往讲读。我虽愚蠢迟钝,但蒙受两朝知待如此之厚恩,即使完全贡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足以报答两朝皇帝的大恩大德,只要是心智和力量能够达到的,又怎敢有所保留呢!正值陛下派我去掌管永兴军,因为年老体弱不能胜任处理繁重的政务,所以请求就任闲官。陛下便依从了我的私愿,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以闲官养老。还曾被派遣去任职通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嵩山崇福宫,前后六任,还主管书局,让我自主处理书局的事物,给我禄位、俸禄,不要求承担做事的结果好与差。我既然没有其他事务,所以能够集中精力,尽力思考,使出所有的知识和精力来编集此书,白天时间不够,就在晚上继续工作。看遍以前的史书,旁采小说,对于浩如烟海、堆积如山的历代简牍图书,总是认真筛选,从中揭示那些隐含着的事情,并对其中细小的差误进行校订。上从战国开始,下至五代终结,总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订成二百九十四卷。又大概地列举事件,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用来作为检索方便的参考,编成目录三十卷。我又参考了各种书目,品评分析其中的异同,最终汇总成一种说法,编成《考异》三十卷。最终全书合计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1064年—1067年)设立编写书籍机构开始,如今始成,岁月长久。其间(我)言语顶撞、冒犯圣上,不敢自保,罪孽之重,也没有地方可以逃跑。臣司马光小心谨慎惶恐不安地向您叩首。
元丰七年十一月进献呈上此文。
(节选自司马光《进书表》)
朕认为,君子应多听取前贤的言论,往圣的事迹,用来畜聚美好的品德,所以能够刚健有力,笃行实在,天天有长进。《尚书》也说:“作为君王,应个个力求博学多闻,时刻想到有所建树。”《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诗经》说:“商朝的借鉴不远,就是夏朝的灭亡。”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用来表明朕的心志。
(节选自《资治通鉴》序 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