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意大利罗马郊区的法勒斯纳别墅中的著名画家拉斐尔所作的壁画,在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该艺术品可以用来说明( )
A.东西商贸活动的浸染 B.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
C.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 D.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
2.中世纪时期的西欧人认为,胡椒的植株由毒蛇护卫,收获者放火赶走了毒蛇,因此也使胡椒带上了特有的黑色皱皮。1563年,在东南亚工作的葡萄牙医生出版著作《关于印度草药、药物和医用产品的谈话》,纠正了此前多种关于香料的错误观点。这说明( )
A.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认知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3.食物物种的培植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下列关于人类重要食物物种起源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南瓜原产于欧洲 ②中国人最早种植了葡萄、苜蓿
③美洲是玉米、甘薯的原产地 ④咖啡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到欧洲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4.12世纪十字军东征将甘蔗带回英格兰,此后仅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而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种植园大量使用非洲奴隶提高了甘蔗产量,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这可用于印证( )
A.物种交流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势力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D.经济发展推动了消费品的趋同
5.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一方面美洲作物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中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南瓜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
6.在哥伦布抵达美洲前,新大陆既无野生小麦,也无人工栽培小麦。随着欧洲移民的到来,小麦逐步传入美洲并被迅速推广,成为人们的主食,小麦产业随之兴盛。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丰富了美洲的食物种类 B.促使美洲的农作物大量外传
C.解决了美洲的温饱问题 D.使美洲与欧洲往来更加频繁
7.明朝玉米传入中国后反响并不热烈,李时珍称它“气味甘平”,属本草学药物性味;王世懋说它“煮食之味”不如芡实。清初《招远县志》记载,“田畔、园圃间艺之”,直到乾隆和道光年间,玉米这一高产作物才在中国广泛种植。这一转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玉米品质逐渐得到优化改良 B.清朝大力增加耕地面积
C.玉米利于缓解人地矛盾问题 D.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8.下表是重要农作物引进古代中国的情况表。据此可推知,中国古代引进的外来农作物( )
重要农作物 引进朝代 首先引种地区 原产地
苜蓿、葡萄、胡桃、胡萝卜 公元前2世纪 西北 中亚、西亚
占城稻 11世纪 福建 越南
烟草、玉米、番茄 16世纪 福建、广东 美洲
马铃薯 17世纪 福建 美洲
A.首先都在东南沿海地区得到种植 B.丰富了当地人们的饮食种类
C.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D.推动了各地饮食结构的趋同
9.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 )
A.辣椒自身的优秀品质 B.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
C.物种与生活风俗的有机结合 D.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
10.16世纪的世界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美洲生产的烟草、蔗糖、咖啡及棉花销往欧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粮食、布匹等却需从欧洲进口;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这说明( )
A.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该现象出现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C.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D.欧洲旧的经济秩序遭到了冲击
11.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这说明( )
A.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 B.美洲作物遭到欧洲各国排斥
C.宗教信仰决定饮食文化传统 D.殖民扩张助推食物物种传播
12.布罗代尔指出“土豆在旧大陆的普及过程与玉米不尽相同。它的推广十分缓慢,甚至比玉米还慢,而且范围也不宽阔,中国、日本、印度和穆斯林国家几乎把它拒之门外。”这说明( )
A.士豆在亚洲传播过程艰难 B.士豆不适宜在亚洲种植
C.亚洲与世界经济联系较弱 D.宗教信仰影响物种交流
13.18世纪之前,欧洲市场上的大米主要来自意大利,18世纪后,美国、巴西的大米大量投入欧洲市场。这反映了( )
A.意大利是水稻的原产地 B.欧洲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C.欧洲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D.物种传播促使农业布局变化
14.各地食物物种大交流、大传播,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各地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始于( )
A.新航路开辟后 B.私有制出现后 C.工业革命后 D.鸦片战争后
15.到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美洲的作物得到亚欧人的喜欢 B.物种交流刺激了世界人口增长
C.物种交流改善了人的饮食结构 D.美洲作物培植对人类贡献巨大
16.大米是日本社会中贵族的象征,江户幕府曾经出台政令限制农民随意食用大米,大米也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交纳赋税中的一种。但到了16世纪,随着玉米种植普及,日本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从而间接的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货币化。日本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中央集权体制的瓦解 B.幕府统治改善了民众生活
C.闭关锁国政策的打破 D.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术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以后,殖民者开始改造北美大草原。在喂饱了远道而来的牲畜的同时,欧洲人又开始了有意识的物种迁移 殖民者开发大片的土地,种植小麦以供出口。在那里,科学家培育出了变种小麦,能够在多变的气候及解冻的土壤中繁荣生长。这样,变种小麦在欧洲大陆取代了传统小麦,大大提高了产量,加上铁路将北美洲的富余小麦运回欧洲,小麦终于在1750年至1850年这段时期逐步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从此,小麦开始满足人们的大量需要,彻底确定了其传统的主食地位。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种植的原因,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一例美洲传入欧洲的农作物名称,并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把水稻带到美洲,16世纪后,水稻传到美国密西西比州并向西传播……水稻的种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的生存要求。在北美地区,稻米为广大劳动人民(主要是黑奴)提供了基本食物。进入16世纪,甘蔗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引进美洲大陆。由甘蔗加工而来的蔗糖迅速成为美洲与欧洲贸易的重要商品。从洲际交往的层面上看,美洲地区生产的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摘编自周红冰等《20世纪前全球化进程中的农业因素——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
材料二 在马铃薯进入欧洲以后,欧洲人口在一个世纪内增长了大约两倍。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人口增加更多。马铃薯也在中国的山区生根发芽。就在美洲作物传遍中国山区的那些年,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国家却陷入了与环境的抗争之中。棚民租山垦种,雨水和泥沙倾泻而下,导致平原地区农田毁坏,河道淤塞,洪水泛滥。接二连三的洪水引发了持续不断地饥荒和此起彼伏的动乱。灾后的修复工作几乎掏空了国库。……美洲的作物是压倒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摘编自查尔斯·C·曼恩:《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水稻传入美洲的原因,并概括水稻、甘蔗等新作物在美洲种植产生的作用。
(2)据材料二,分析说明马铃薯传入后对亚欧大陆带来的影响。
1.B
【详解】根据题干的信息可知,该艺术品的创作时间是1515至1517年,这一时期正处于新航路开辟的时期,再加上题干的关键信息“玉米”,可知该艺术品的创作可以说明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B项正确;东西方的商贸活动和传统农耕经济大战中中没有玉米,排除AC项;拉斐尔壁画中画的几支玉米不能说明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欧洲人对胡椒认识比较模糊,所以用妖魔鬼怪来解释胡椒颜色,而到1563年,在东南亚工作的葡萄牙医生则纠正很多关于香料的错误观点,这表明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认知,C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价格革命的内容,排除A项;胡椒主要产自亚洲,而不是美洲,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欧洲民众消费观念转向奢侈,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食物物种的培植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重要食物物种起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瓜原产于美洲,而非欧洲,①描述错误;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苜蓿原产中亚、伊朗一带,葡萄、苜蓿由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物种,②描述错误;玉米、甘薯的原产地在美洲,③描述正确;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在非洲,而非美洲,④描述错误。综上分析,关于人类重要食物物种起源的描述,正确的只有一处,A项正确;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传播,C项正确;世界经济发展在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消费品趋同的说法在材料并未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小麦、大麦、牛、马不是美洲原有物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将它们带入美洲,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等物种的原产地都是美洲,与题干设问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随着欧洲移民的到来,小麦逐步传入美洲并被迅速推广,成为人们的主食,小麦产业随之兴盛”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小麦带到美洲,丰富了美洲的食物种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洲作物外传,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的史实不充分,不能得出美洲与欧洲往来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考查玉米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明朝玉米传入中国后反响并不热烈”“直到乾隆和道光年间,玉米这一高产作物才在中国广泛种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清朝人口增长迅速,且玉米适合在贫瘠山地种植,产量高,有利于满足百姓的温饱需求,缓解人地矛盾,C项正确;其他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后,苜蓿、玉米等重要农作物先后引进中国,可推知外来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丰富了当地人们的饮食种类,B项正确;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得到种植与苜蓿、葡萄、胡桃、胡萝卜等农作物的引进不符,排除A项;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只是部分信息,并不适用于整个材料,排除C项;推动了各地饮食结构的趋同夸大了外来农作物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依据题干,辣椒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还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作为一种外来物种,它和中国本土的生活习俗有机结合起来,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C项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辣椒自身的优秀品质,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可以解释辣椒传入中国,但不能解释它融入中国人的生活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辣椒做为药用作物只是传入中国后形象变迁中的某一阶段的表现,因此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只能对应题干中的部分意思,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美洲生产的烟草、蔗糖、咖啡及棉花销往欧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粮食、布匹等却需从欧洲进口;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范围更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欧洲旧的经济秩序遭到了冲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可见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由于小麦的传播,其饮食习惯有所改变,可见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推动了物种的交流和传播,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并非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美洲作物遭到欧洲各国排斥,排除B项;“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它的推广十分缓慢,中国、日本、印度和穆斯林国家几乎把它拒之门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豆在亚洲地区推广的速度慢,且传播范围小,大多亚洲国家在旧大陆的普及过程中拒绝推广土豆种植,导致土豆在亚洲的传播过程艰难,A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土豆适合在亚洲种植,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亚洲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强弱,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国和巴西逐渐成为欧洲市场大米的主要供应者,反映了物种传播促使全球农业布局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水稻的原产地并非意大利,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欧洲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排除B项;欧洲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与美国、巴西大米大量投入欧洲市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各地食物物种大交流、大传播,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密切世界各地的往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产生私有制,排除B项;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到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可知,题干中玉米和马铃薯、番茄和辣椒是在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中物种交流的表现所反映出的,C项正确;美洲作物得到亚欧人喜欢,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物种交流刺激了世界人口增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美洲作物培植对人类贡献巨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依据材料“但到了16世纪,随着玉米种植普及,日本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从而间接的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货币化”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间接的刺激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货币化,D项正确;12世纪时,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幕府曾经出台政令限制日本农民随意食用大米,排除B项;17世纪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7.(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传入欧洲,进而传入中国;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等作物产量高,适应性强。影响: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供应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等;同时,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名称:辣椒(或玉米、南瓜)。影响: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了北美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北美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传入欧洲,进而传入中国;根据“(粮食生产)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可知,中国人地矛盾突出;根据“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可知,玉米、甘薯等作物产量高,适应性强。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地方官员(将玉米、甘薯)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术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等信息,从生产、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供应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抗饥荒能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根据“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发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名称:根据材料二中“(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又开始了有意识的物种迁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传入欧洲的农作物有辣椒(或玉米、南瓜)等。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变种小麦在欧洲大陆取代了传统小麦,大大提高了产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根据“(小麦)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可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根据“铁路将北美洲的富余小麦运回欧洲”可知,推动了北美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综合材料二中“殖民者开始改造北美大草原”“开发大片的土地”等信息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食物物种交流对北美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
18.(1)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作用:稻米满足了人民的生存需要;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或扩大了洲际贸易交往)。
(2)影响: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饮食结构;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了政治危机。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把水稻带到美洲,16世纪后,水稻传到美国密西西比州并向西传播”可知,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作用:根据材料“水稻的种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的生存要求”可知,稻米满足了人民的生存需要;根据材料“甘蔗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引进美洲大陆。由甘蔗加工而来的蔗糖迅速成为美洲与欧洲贸易的重要商品”可知,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或扩大了洲际贸易交往)。
(2)影响:根据材料“在马铃薯进入欧洲以后,欧洲人口在一个世纪内增长了大约两倍”可知,促进了人口增长;根据材料“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人口增加更多”可知,改变了饮食结构;根据材料“棚民租山垦种,雨水和泥沙倾泻而下,导致平原地区农田毁坏,河道淤塞,洪水泛滥。接二连三的洪水引发了持续不断地饥荒和此起彼伏的动乱”可知,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了政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