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选择题
1.从所在的半球看,亚洲所处的两个半球主要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2.亚欧大陆北部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 )
A.全年炎热干燥 B.全年高温多雨 C.纬度高、寒冷 D.高寒缺氧、空气稀薄
“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亚洲文明。”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用“河”和“合”来讲述亚洲文明。读图,完成下面3-4小题。
3.多彩的亚洲文明( )
A.孕育出相同的民俗风情 B.根植于多样的自然环境
C.塑造了复杂的亚洲地形 D.凝练成相同的地域文化
4.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中国)都诞生于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图中( )
A.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 B.河流均向南注入印度洋
C.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 D.河流均发源于青藏高原
“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亚洲文明。”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用“河·和·合”来讲述亚洲文明。读下图,完成下面5-7小题。
5.多彩的亚洲文明( )
A.根植于复杂的自然环境 B.塑造了多样的亚洲地形
C.凝练出相同的地域文化 D.孕育出相近的民俗风情
6.图中显示,文明古国( )
A.均诞生于亚洲大陆河流冲积平原 B.大江大河均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
C.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 D.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
7.文明对话大会中提到的( )
①“和”是地区间和谐共处 ②“和”是地区间统一文明
③“合”是地区间消除差异 ④“合”是地区间互利合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面8-9小题。
8.图中自西向东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 )
A.伊朗高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
B.青藏高原、阿拉伯高原、蒙古高原
C.阿拉伯高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
D.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印度河平原
9.该图中,从丙地形区向东所反映的地势变化特点是( )
A.西部高,东部低 B.中部高,东西两侧低
C.东西低,南北高 D.四周高,中间低
读图完成下列11-12题。
10.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分布在图中( )
A.A处 B.C处 C.E处 D.D处
11.B处的传统民居是( )
A.帐篷 B.长屋 C.窑洞 D.冰屋
12.造成A、F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度位置不同 B.纬度位置不同
C.海陆位置不同 D.地形、地势不同
读下图,完成下面13-15小题。
13.图中A地位于赤道附近,属于(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14.图中造成A和B景观不同的因素( )
A.地形因素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人为因素
15.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亚洲气候呈现显著的特征,下列不属于亚洲气候特征的是( )
A.气候类型单一 B.季风气候显著 C.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D.气候复杂多样
读亚洲略图,回答下面16-17小题.
16.有关亚洲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洲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B.亚洲东部是北冰洋
C.亚洲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
D.亚洲东北部隔白令海峡与欧洲相望
17.有关亚洲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区地形为平原 B.b河流注入北冰洋
C.亚洲气候单一,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D.亚洲地形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读亚洲地形图,完成下面18-20小题。
18.根据河流流向,说明亚洲地势( )
A.东西高,中部低 B.东高西低,纵列分布
C.南北高,东南地 D.中部高,四周低
19.亚洲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是因为( )
①经纬度跨度大 ②四面临海
③地形类 型多样,地势起伏大 ④全部位于北半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0.关于亚洲气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洋性特征明显 B.季风气候显著
C.气候复杂多样 D.大陆性特征显著
二、解答题
21.读下甲、乙图回答问题。
(1)图甲的箭头表示的是________季风(东北/西南),风的性质是________(温暖湿润/寒冷干燥);
(2)图乙的箭头表示的是________季风(东北/西南),风的性质是________(温暖湿润/寒冷干燥)
(3)能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是________季风(东北/西南)。这一季风活动的时间和强弱每年都会有很大差异,易造成________灾害。
22.北京雨燕是北京地区典型的候鸟,每年七月中下旬,它们离开北京开始迁徙,向西北方向飞行,进入西北地区,跨越天山,然后途经中亚、西亚,再向西南飞行,最后于10月底11月初抵达南部非洲越冬地,次年二月份,它们如朝圣般向着北京重新启程,于4月中上旬“到站”。下图为雨燕迁徙路线及部分板块图、相关景观组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北京雨燕沿“北京-中亚-西亚-非洲南部”一路迁徙,跨越亚洲和______洲,____运河是途中所经两大洲的分界线。
(2)迁徙途中经过亚洲最大的半岛——____半岛,这里的气候相比北京更加____(凉爽/湿润/干燥),依据图中信息,写出判断理由_____。
(3)在北京步入深秋之时,雨燕到达了非洲南部的越冬地,该地以_____气候为主,是____人种的故乡,____(选择正确选项)能够促进当地昆虫的大量羽化,为雨燕提供充足的食物以补充能量。
A.炎热多风的干季 B.温暖多雨的湿季 C.寒冷干燥的冬季 D.凉爽干燥的秋季
(4)雨燕在迁徙途中飞过被称作“地球上的伤疤”的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东部,南起___河口向北一直延伸到死海,关于东非大裂谷成因,正确的是______。
①南半部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②北半部由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
③由河流冲刷形成④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的中间环节,重视同中亚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利益交融实现合作共赢。阅读“中亚地形”(图1)、“中亚政区”(图2)“中亚气候分布”(图3)及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读图可知,中亚地处亚洲____(方位),有____个国家与我国接壤,其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
(2)中亚地区地势特征为____、____;气候以____气候为主;在景观上,形成山地森林草原—盆地平原绿洲寓于荒漠,并与荒漠共存的生态地理格局。
(3)由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降水____、光照____的特点,因而____(地形/水源/气温)是限制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除一部分降水外,中亚地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____(高山区的冰雪融水/平原地区的湖泊水),在非可再生资源中,____资源最为丰富,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
(5)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从资料可知,中亚地区能够通过管道运输的方式出口到我国的产品为____,通过铁路运输的方式出口到我国的农业产品为____。我国可以鼓励____(单项选择)等企业向中亚国家“走出去”,构建与中亚国家的产业合作关系。
①热带经济作物②船舶制造③淡水养殖④海洋养殖⑤汽车制造⑥装备制造
A.①②B.③④C.⑤⑥D.②④
参考答案:
1.C
【详解】读图可知,根据七大洲在半球中的分布可以判断出甲是南半球,乙是西半球,丙是北半球,丁是东半球;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丙和丁符合题意。故选C。
2.C
【详解】亚欧大陆北部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不适宜人类生活。气候寒冷,农业生产也很难发展,没有足够的粮食,因此这里人口稀少。故选C。
3.B 4.C
【详解】3.亚洲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多彩的亚洲文明是在亚洲多样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发展的,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多样的民俗风情,凝练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亚洲的地形复杂不是由于多彩的文化塑造的。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读图可知,古代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诞生于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发源于长江和黄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注入太平洋,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注入地中海,所以C正确,ABD不正确。根据题意选C。
5.A 6.D 7.B
【解析】5.由图可知,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中国文明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不同的亚洲文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故A选项正确;文明不能够塑造地形,故B选项错误;不同文明的地域文化不同,故C选项错误;不同文明下的民俗风情不同,故D选项错误。故选A。
6.古埃及文明诞生于非洲大陆河流冲积平原,故A选项错误;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黄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故B选项错误;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故C选项错误;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下游的入海口附近,故D选项正确。故选D。
7.①“和”是地区间和谐共处;②“和” 是地区间统一文明,说法过于绝对;③“合”是地区间消除差异,说法过于绝对;④“合”是地区间互利合作。故B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
8.A 9.A
【详解】8.由图可知,图中甲地是位于西亚的伊朗高原,乙是南亚的印度河平原,丙是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故选A。
9.由图可以看出,该图反映出亚洲大陆东西方向地势变化特点是中部高、东西两侧低,从丙处开始向东则是西高东低,故选A。
10.A 11.B 12.C
【详解】10.图中A为温带季风气候,B为热带雨林气候,C为热带季风气候,D为热带沙漠气候,E为地中海气候,F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是温带季风气候,故选A。
11.B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传统民居为高脚屋,故选B。
12.A地距海近,受海洋气流影响明显,F地距海远,受海洋气流影响不明显,故降水少,故两地差异的原因是海陆位置不同,故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亚洲的气候特点。
13.C 14.B 15.A
【详解】13.据图可知,A地位于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C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的大陆东岸地区,A错误;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B错误;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和大陆的西岸地区,D错误。故选C。
14.据图可知,A点在赤道附近,纬度低,气温高,气候湿热,树木茂密;B地纬度高,气温低,气候严寒,冰天雪地,所以造成A和B景观不同的因素是纬度因素,B正确;地形因素、海陆位置、人为因素都不是A和B景观不同的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15.亚洲面积广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复杂多样,D不符合题意;亚洲面积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C不符合题意;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气候显著,B不符合题意;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并不单一,A符合题意。故选A。
16.C 17.D
【详解】16.读图可知,亚洲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故答案选C。
17.读图可知,a地区地形为青藏高原;b黄河流注入渤海,是太平洋;亚洲气候单一,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亚洲地形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故答案选D。
18.D 19.C 20.A
【详解】18.亚洲河流大多从中间流向四周,说明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多山地、高原,平原分布在四周,D正确。故选D。
19.亚洲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广,导致气温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导致降水量差异大;地形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加剧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复杂程度,C①③说法正确。故选C。
20.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南北跨纬度最广、东西跨距最长,加上地形高低错落最大,气候复杂多样;东部和南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大,季风气候显著;大部分地区离海远,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西部没有宽阔的海洋,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故选A。
21.(1) 西南 温暖湿润
(2) 东北 寒冷干燥
(3) 西南 水旱(旱涝)
【详解】(1)图甲的箭头表示的是从印度洋吹向亚洲的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温暖湿润,可以为亚洲带来丰沛的降水。
(2)图乙的箭头表示的是从亚洲吹向印度洋的东北季风,东北季风寒冷干燥,加剧了亚洲广大地区的寒冷。
(3)印度位于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能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是西南季风,但由于西南季风很不稳定,有的年份来得早、退的晚;有的年份来得晚、退的早;有的年份风力强盛;有的年份势力不足,造成旱涝灾害频繁。
22. 非 苏伊士 阿拉伯 干燥 纬度位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景观图/等 热带/热带草原 黑色 B 赞比西 A
【详解】(1)读图分析可知,北京雨燕迁徙跨越亚、非两大洲,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是途中所经两大洲的分界线。
(2)亚洲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这里的气候相比比京更加干燥,依据图中信息,由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这里是热带沙漠气候,其特点是终年炎热干燥。
(3)在北京步入深秋之时,雨燕到达了非洲南部的越冬地,该地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是黑色人种的故乡,温暖多雨的湿季能够促进当地昆虫的大量羽化,为雨燕提供充足的食物以补充能量。
(4)雨燕在迁徙途中飞过被称作“地球上的伤疤”的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一直延伸到死海。东非大裂谷成因:南半部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北半部由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故选A。
23. 中部 3 哈萨克斯坦 东高(东南高) 西低(西北低) 温带大陆性 少 充足 水源 高山区的冰雪融水 石油 西部(里海东岸) 石油(天然气) 棉花 C
【详解】(1)读图可知,中亚位于亚洲中部,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个国家与我国接壤,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哈萨克斯坦。
(2)中亚地区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从图可知,中亚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3)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降水少,光照充足的特点,因此水源足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中亚地区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高山区的冰雪融水,从图中可知,该地区最丰富的不可再生资源为石油,主婴分布在该地区的西南部。
(5)中亚地区能够通过管道运输到我国的产品为石油,从图中可知该地区大量种植棉花,因此能够通过铁路运输到我国的农业产品为棉花;由于中亚地区深处内陆,可以鼓励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