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高中生申论写作
什么是申论
“申论”一词,出自孔子所说的“申而论之”。从字面来理解,“申”为申述,“论”为议论。“申论”,就是要求作者就特定的材料、事件或者问题进行陈述、说明、概括,并据以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推断逻辑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讲道理”。申论一般用于考查观察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申论是一种应试文体。从历年实际出题情况来看,申论考试为应试者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申论特点
申论和一般议论文的区别?
申论中的大作文属于议论文,但申论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 申论
考查能力
形式
理论知识,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综合性、现实针对性较强
给定材料,限定论证范围,不能随便发挥
符合题意即可,发挥空间较大
申论特点
申论和一般议论文的区别?
申论中的大作文属于议论文,但申论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 申论
论题
材料主题不限,范围较广
材料主题通常是某一类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尤其是在社会形成普遍反响的,或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以及政府近年来的工作重心、重点
申论特点
申论和一般议论文的区别?
申论中的大作文属于议论文,但申论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 申论
观点
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正确、鲜明
考生在进行申论写作时不能“一家之言”,而是要“代政府立言”,以政府的宏观管理思维立意和行文。类似于文宣部的工作人员,对于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写成的文章。
相关概念
(一)政论文
政论文就是论证某一个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论证的手段就是摆事实、举例子、讲道理等等。
(二)策论文
策论文侧重从对策和解决方案方面去剖析和解决某个问题,发表意见,提出主张。如果题干明确让你写策论文,意思就是不仅要写成议论文的格式,而且要侧重于从对策方面来说理、论证。
申论写作步骤
第一步:明确写什么(审题)
所给定的材料主要是围绕某一个热点问题摘录组装而成。
指所给定的材料主要是集中反映一个有一定影响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申论写作步骤
第一步:明确写什么(审题)
阅读方法:
第①遍通读,以整体性为原则。其任务是确定材料类型,并了解材料的题材、体裁、结构和逻辑关系,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以及主要问题的类别和性质;
第②遍要根据申论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把握材料的细节,判断和推敲材料的言外之意,为作答申论要求做准备。同时,运用“发散性思维”对材料进行分析,列出几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的写作最有利的角度进行切入。
申论写作步骤
第一步:明确写什么(审题)
①寓理于事法
这种立意方法,就是采取托物言志、寓理于事的方法进行立意,使文章中描述的事物富有象征意义,蕴蓄着发人深思的哲理。在申论应试中,给定资料不乏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看似寻常的现象或事物,都可以挖掘其不为人注意的特点,寄寓以新意,赋予崭新的生命,写出不同凡响的佳作。。
立意技巧:
例:2011 年申论(A 卷)大作文
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黄河的变迁和治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顽强拼搏精神→中华崛起和民族振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弘扬黄河精神。
申论写作步骤
第一步:明确写什么(审题)
立意技巧:
②逆向思维法
与正常思维相反,逆向思维法就是运用逆向思维从超出一般常理、一反传统观念的角度进行思维考虑问题,从相反的角度对人们的习惯认识进行超常的审视和理解,对原有的观点作出崭新的解释,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很显然,这是一种开拓性立意思维,新的论点,自然能够产生不同凡响的写作效果。
例如: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常规的思维:在现有的交通状况下,就发展立交道路和轨道交
通进行立论。
逆向思维:放弃现有的交通发展模式,倡导现代城市建设规划
思路,以新型城市建设和生活方式来减轻交通压力。
申论写作步骤
第一步:明确写什么(审题)
立意技巧:
③以小见大法
这种立意方法,就是叙述一个极其普通极其细小的事物或现象,由此阐发一个具有普通意义的重要道理的立意方法。
例如治理城市非法小广告的问题等,都是在人们眼中极其普通的事情,但是,正是这为常人所并不十分关注的小事,成为有心人写作的最好由头,他们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这些细小的事物或现象,阐述一个为人们所愿意接受的道理。所谓“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以小见大的立意方法,正是要收到这样的效果。
申论写作步骤
第一步:明确写什么(审题)
立意技巧:
④先抑后扬法
这种立意方法,就是对描述对象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进行立意。“抑”和“扬”,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立意,不从褒扬处着笔,而先是从相反的贬抑处着笔。采用这种方法,不仅使行文跌宕起伏,也能收到立意清新的效果,给人以神巧别致之感。行文波澜起伏,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自然会使主题更加升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面的扬。抑,在前面只起铺垫作用。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具体的行文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揣摩和体会。
申论写作步骤
第二步:了解怎么写(框架)
基本结构组成:引论→分析问题→论述解决问题→结尾
常见结构——七段论:
引论,引出主题(1-2段);
分析问题,分析论证(3-4段);
对策分析,论述对策(5-6段);
结论,总结全文(第7段)。
凤头(开门见山,150字左右)
猪肚(论证充实)
豹尾(简洁有力,100字左右)
申论写作步骤
开头写法:
与主题有关的现象都可以进行概括,可以从材料内进行总结化用,也可以从材料外进行联想,包括社会当中取得的成绩或者存在的问题。而分析的过程也是必不可缺的,为了让总论点的引出更加顺畅,体现出层层递进的逻辑,无论是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强调其重要性或者得出结论都是可以的。
(一)概括式
格式:
概括与主题有关的现象(好、坏、内、外)+过渡分析(原因/影响/重要性)+亮明总论点
申论写作步骤
开头写法:
(一)概括式
例: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也逐步走进了全民时代,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通过直播平台向外传递色情、暴力、侵权等内容。【概括现象】随着受众低龄化,不仅会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诱发犯罪,而且会打击延绵千年的传统文化,甚至会破坏现今的道德和法律体系。究其原因在于互联网文化快速发展而缺乏正能引领的缘故。【分析过渡】因此,我们必须以正能量建设网络文明,促进社会繁荣稳定。【引出总论点】
第三步:学会写得好(技巧)
申论写作步骤
开头写法:
(二)转折递进式
格式:
好现象(问题)+问题(好现象)+过度分析(原因/影响/重要性)+亮明总论点
例:在近一时期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要提升国民幸福感,倡导一种慢生活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见国家对于当时这一生活理念的重视,【好现象描述】然而当下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节奏中,使得人们在这一洪流中裹挟前行,快节奏的工作连接着家和单位,快节奏的成长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快节奏的成功理念影响着社会的风气。【问题描述】因此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及的慢生活的理念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亮明观点】
第三步:学会写得好(技巧)
申论写作步骤
开头写法:
(三)案例式
格式:
案例描写+过度分析(原因/影响/重要性)+亮明总论点
案例式建议拥有个人积累的同学去进行使用,如果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只有一个案例,那么只能详细描写,从主体+处境+做法+结果的角度进行描述。如果能够联想到相关的2个案例,那么建议选取正反对比,如果没有正反对比,那么形成对仗也是可以的。如果能联想到3个案例就能形成排比,可以加强表达效果,增强语言气势。
第三步:学会写得好(技巧)
申论写作步骤
开头写法:
(三)案例式
例:
苏东坡上任杭州,开仓放粮,以挂念民生疾苦为首;苏东坡被贬惠州,修桥固堤,以修筑惠民工程为重;苏东坡左迁徐州,日夜奋战,以冲锋抗洪一线为先。【案例排比】苏东坡常怀悲悯之心和“民本”思想,廉洁自律,不仅使百姓富足,留下传世美名,而且使国家税收增长,人民安居乐业。【过度分析】因此,为官者需传承苏东坡的为官之道,注重以民为先、主动作为和清正廉洁。【亮明总论点】
第三步:学会写得好(技巧)
申论写作步骤
中间部分:
分析主题,要准确把握重点,同时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一般来讲,申论文章的主题应该是比较重大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去分析,把握问题的关键和实质,并且将问题准确、合理地上升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奔小康的思想政策高度,或者上升到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未来等高度。但也不能牵强地上升到这些思想高度,要有理、有力,有充分的论证。
第三步:学会写得好(技巧)
申论写作步骤
中间部分:
⑤解决问题的重大意义。
②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
④问题原因的分析;
①问题出在哪些方面;
申论文章的分析部分一般可以就主题的以下5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分析:
③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
第三步:学会写得好(技巧)
申论写作步骤
中间部分:
小技巧:
第三步:学会写得好(技巧)
①分析时多种论证方式结合使用,要有理有据;
②将对策和分析融为一体,分析中有对策,对策中有分析;
③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分论点,例如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主体来支撑分论点。
申论写作步骤
第三步:学会写得好(技巧)
结尾写法:
(一)总结分论点式
结尾的作用就是落实观点,其写作基本逻辑:重申主题/总结点题+联系主题分析(意义/对策)+升华主题,对全文进行总结并且适当的升华主题。
常见结尾方式:
直接使用文中论证的分论点/进行语言的同义转换+联系主题分析(意义/对策)+升华主题。
例:努力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让民生福社更有“质感”,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多措并举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才是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申论写作步骤
第三步:学会写得好(技巧)
结尾写法:
(二)背景式
阐述背景+联系主题分析(意义/对策)+升华主题
例:如今,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面小康已然建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民生福祉更有“质感”,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申论写作步骤
第三步:学会写得好(技巧)
结尾写法:
(三)引言式
引用+联系主题分析(意义/对策)+升华主题
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学会为群众利益考虑、学习群众智慧、多方团结奋进,切实保民生。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明白肩上的责任和胸前的使命,奋发前进,让百姓幸福、开心、满意。
范文欣赏
破译文化密码,读懂中国自信
文博场馆里过大年,非遗大集上买年货,新年俗里的“老味道”绵延醇厚乡愁;各地春晚舞台、大小剧场国风国潮大放异彩,解锁传统文化魅力,为中华古韵注入青春活力;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绎“中国式浪漫”,人民大会堂呈献精华版新春“庙会”,让八方来客领略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味道……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虎年中国开篇序章澎湃的文化自信,是这个春节最耀眼的亮相、最鲜明的印记、最深长的回味。
(开篇简单事例引题凸显中国的文化自信,阐述了春节期间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
范文欣赏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这是国家历史发展中留下的“深深印记”,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更是我们行稳致远的强大底蕴。传统春节是中国文化印记中最鲜明的符号,不仅因为这是一个喜庆、团圆的日子,更因为这里面有小家大国,有辞别旧年、迎接新年的憧憬和希望。从中国各地的“乡村赶集”缩影,从冬奥会的“世界舞台”,文化以它独特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在承续优秀文化的血脉与传统中,更好地破译文化密码,汲取磅礴文化力量,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为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进一步阐述的文化的重要意义,完成破题,为下文提出如何破译文化密码、读懂中国自信的对策作铺垫。
文化的意义
范文欣赏
从传统习俗中诠释和合文化境界。文化的印记,表现在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中。当我们的聚光灯对准春节,在守岁、祈福、年夜饭中有千家万户的喜悦,有国泰民安的画卷;在海峡两岸演员共同演绎的《忆江南》、摩天大楼上“行云流水”的太极表演中,今年春晚传递的文化余韵悠长;在团聚、团圆、团结中,有各族人民同欢乐的和合文化境界,让我们在传统习俗中感受到各个民族兼容并蓄的新气象,让民族一家亲的盛景成为中华大地的靓丽风景线。
本段主要阐述了对策之一,从传统习俗中诠释文化境界(破译文化密码),从而读懂中国自信。举例主要集中在传统习俗这一方面。
范文欣赏
从春节习惯中展示千年文化底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千年的中华文脉在新时代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舞《只此青绿》动人心,展示的不仅是惊艳神州的高超舞技,更展示了千年文化底蕴。 “回家”是春节习惯,这里面是沉淀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文化基因”,在特定的日子被激活,这里面是浓烈的乡愁,是厚重的历史,是精神的家园。在代代相传的习惯中,传承的是文化自信,赓续的是文化血脉,凝聚的是奋进力量,让新时代的文化更加繁荣。
【本段主要是通过春晚节目《只此青绿》以及春节国人归家的习惯来阐述第二条对策,在春节习惯中展示文化底蕴。】
回扣分论点
范文欣赏
从红白交融中折射东方文化神韵。春节遇上冬奥,让这个“虎年”不仅有“中国红”,还有“冰雪白”,既是张灯结彩迎新春,也是热烈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到来,在奥林匹克史册上镌刻特别的中国印记。以文化为媒,沟通中国与世界,加深文化交流,不仅能实现自身文化发扬光大,也能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让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当“中国红”邂逅“冰雪白”,我们在红白交融中看到的是东方文化的神韵,看到的是中国与世界“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在跨越时空、跨越国度的中华文化理念和智慧中,看到了中国在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中始终尊重文化差异,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释分论点
【本段主要通过冬奥会这个大事件去写中国对东方文化的展现以及对推动世界文化做出的努力。】
范文欣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就是增强中国底气,让我们能够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方能更好地引领方向、凝聚人心,增强中国文化自信,让中国优秀文化照亮世界文明之路。
结尾总结全文,要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照亮世界文明。
实战演练
(一)片段练习
【材料】
1.日前,一则文章经公号推送,迅速在各大网站传播。文章标题极扯眼球:《科学发现蒲公英根可在48小时内杀死98%癌细胞》。记者核实后发现,细节、条件上均有谬误。在国外研究网站上,标明“蒲公英根部提取物对黑色素瘤、白血病、胰腺癌和结直肠癌有消杀作用,但在人体的试验效果尚不明显。”而用研究者本人的话说,“我敢打包票,这是从我的论文上抄的。但很不幸,抄得并不准。”
2.肥皂剧里“一棵包治百病的板蓝根”,终于在微信公号里有了活生生的镜像:它们都是“根字辈”的,都有着开挂一样的神奇经验值,都能成全或抚慰人类对健康的渴慕、对疾病的恐惧。
实战演练
3.越“吹”越远的蒲公英根,让人联想起微信上最近的花式爆款谣言:民生类的,是河北107小时救援。有传言称男童家属在医院闹事,又是打司机、又是天价索赔。一些医疗自媒体指责男童家属“医闹”,甚至用上了“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等痛斥。真相呢,不过是对其家属赤裸裸的二次伤害而已。时政类的,是有关美国大选的政治献金。阿里巴巴等企业第N次卷入铺天盖地的谣言里。辟谣,说你欲盖弥彰;不辟谣,说你心里有鬼。弄得阿里巴巴只能哭笑不得地发布声明,“在真正找到谣言的根子之前,即使知道没有用,我们也只能,再一次辟谣……”。正如一些网友认为,这些不实的虚假信息不仅会造成恐慌,扰乱社会秩序,也有可能会对舆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实战演练
4.当年的微博也好,如今的微信也罢,技术本无原罪、信息亦无立场。真正的问题,还在于行业治理与职能监管。理论上说,指望微信自身“净谣”,进而完美地独善其身,虽然是社会责任层面的要求,却也不可太过天真。最关键的,还是法治逻辑。如果谣言总是靠孱弱的辟谣来制止,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总是躲在背后闷声发财或墙头看戏,伤害的就不仅是“眼下的苟且”,还有秩序与信仰的“诗与远方”。
阅读给定资料,谈谈你对网络谣言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刻,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实战演练
【参考示例】
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散布违背常识和情理的谣言,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甚至会造成社会危害,也有可能会对舆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原因主要在于:一、谣言传播者利用人们对不合情理司法行为的情绪,不加求证,轻率发文,故意混淆事实,人为制造矛盾;二、信息爆炸的时代,民众对猎奇新闻存在好奇心理,任何反常识的新闻都能得到有效传播;三、行业治理力度不够、职能监管缺失。因此,要及时制止网络谣言,不仅需要民众保持清醒,做理性网民,基于常识和情理等标准对事物进行理性判断,也需要新闻媒体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新闻报道要有对事实的调查和求证,更需用法治的刚性手段加大惩处力度,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度。
实战演练
阅读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研习任务(三)的材料,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90分钟之内完成。